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6 毫秒
1.
目的:探讨在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正常的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联合测定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并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的临床意义。方法:测定28例经冠脉造影排除冠心病的住院患者(对照组)和84例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为ACS且LDL—C正常的患者(ACS组)的h—FABP,比较两组间的阳性率。同时测定两组hs—CRP水平,比较其差异,ACS患者又被分为不稳定型心绞痛(UAP)、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塞(NSTEMI)、ST段抬高型心肌梗塞(STEMI)三组,比较各组间hs—CRP水平。结果:ACS患者h-FABP阳性率(72.6%)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1%)P〈0.01。ACS患者的hs—CRP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27.42±12.70)mg/L;(4.95±3.14)mg/L,P〈0.05],且随着病变进一步进展,其水平亦升高,组间差异显著(P均〈0.05)。结论:h—FABP联合hs—CRP可提高ACS早期诊断的准确性,同时hs—CRP水平能预测病变的进展程度。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血脂康对血清胆固醇正常水平的冠心病患者血脂及心肌缺血的影响。方法:65例冠心病患者[空腹血清总胆固醇(TC)为4.71~5.69 mmol/L],随机被分为2组:常规治疗组(33例),予常规治疗;血脂康组 (32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血脂康胶囊,每晚1.2g。3个月为一疗程,连续用药二个疗程。每疗程开始前1 日与结束次日,进行血脂与动态心电图(DCG)检测。结果:血脂康组3个月后血 TC、LDL-C 水平明显下降(P< 0.01),TG 亦下降(P<0.05)、HDL-C 无变化(P>0.05)。用药6个月 TC、TG LDL-C、进一步降低(P 均< 0.01),HDL-C 亦上升(P<0.05)。常规治疗组上述血脂参数治疗前、后差异均不显著(P>0.05)。用药3、6个月时,治疗组血脂改善均较常规治疗组显著(P<0.05~<0.01)。用药3个月时 DCG 显示,两组的症状性与无症状 ST 段压低次数及其持续时间均减少(P 均<0.05),但两组间无差异(P>0.05)。用药6个月示血脂康组症状性与无症状的 ST 段压低次数及其持续时间较3个月时进一步减少(P<0.01),与常规治疗组比较差异亦有显著性(P< 0.05)。治疗过程中发生心血管事件:常规治疗组有2例;而血脂康组无1例发生心血管事件,且未见血脂康严重不良反应。结论:血脂康有调脂与改善心肌缺血的作用,有益于胆固醇正常的冠心病患者的治疗。  相似文献   

3.
C反应蛋白——冠心病的重要预测指标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已经越来越成为人类健康的头号杀手 ,而传统的冠心病危险因子如血脂异常、糖尿病、吸烟、肥胖等 ,尚不能鉴别出每年发生急性心肌梗死的一半。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炎症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主要成分是脂质核心和纤维帽 ,并有大量单核细胞 ,巨噬细胞和淋巴细胞浸润。不稳定斑块的肩部最易破裂 ,此处浸润的大量炎性细胞释放出来 ,刺激肝脏产生急性期蛋白———C反应蛋白(CRP) ,因此CRP可以反映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成分并预测斑块破裂的可能性。目前人们已经可以用高敏…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eart-type fatty acid-binding protein,H-FABP)与近期发作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的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的相关性及原因分析。方法入选暨南大学医学院附属第四医院急性冠脉综合征(发作12 h内)患者168例,其中急性心肌梗死86例、不稳定型心绞痛82例。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血清H-FABP、肌钙蛋白(cardiac troponin T,CTnT)及肌酸磷酸激酶同工酶(creatine phosphokinase isoenzyme,CK-MB)浓度。采用Gensini积分系统对冠状动脉血管病变狭窄程度、病变部位及范围进行定量评定。比较急性心肌梗死组与不稳定型心绞痛组血清H-FABP浓度及冠状动脉病变Gensini积分;比较Gensini积分、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病变支数亚组之间H-FABP浓度;采用直线回归分析方法分析血清H-FABP浓度与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血清cTnT浓度、血清CK-MB浓度的相关性。结果急性心肌梗死组血清H-FABP浓度显著高于不稳定型心绞痛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88.5±32.9)pg/mL vs.(14.3±5.4)pg/mL,P<0.01]。随着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加重、累及支数增加及Gensini积分增加,血清H-FABP浓度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H-FABP浓度与cTnT(r=0.627,P<0.05)及CK-MB(r=0.530,P<0.05)具有相关性;与患者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呈正相关(r=0.538,P<0.01),其相关系数高于cTnT与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的相关性(r=0.385,P<0.05)。结论血清H-FABP浓度升高反映了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临床可根据血清H-FABP浓度升高推断冠状动脉病变的严重程度,并采取积极的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溶血磷脂酸(LPA)、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在高胆固醇血症合并冠心病患者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选择100例高胆固醇血症患者,根据ACC/AHA指南关于冠心病的诊断标准,将患者分为急性心肌梗死(AMI)组25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组25例、稳定型心绞痛(SAP)组25例,单纯高胆固醇血症(对照)组25例。分别采用循环酶法检测LPA、免疫比浊法检测hs-CRP。结果 AMI组、UAP组、SAP组LPA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1),AMI组、UAP组LPA水平明显高于SAP组(P均〈0.01);AMI组、UAP组hs-CRP水平明显高于SAP组及对照组(P均〈0.01);LPA的表达水平与hs-CRP、LDL-C呈正相关(r分别为0.689、0.802,P均〈0.01)。结论 LPA、hs-CRP在高胆固醇血症合并冠心病患者中表达升高,两者联合检测对高胆固醇血症患者预测冠心病的发生及判断预后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6.
于立峰  李敬田  杨建美 《山东医药》2011,51(17):100-101
目的观察冠心病(CHD)患者行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前后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变化及意义。方法选择拟诊及确诊CHD患者186例,根据其冠脉造影结果分为冠脉无明显狭窄43例(正常组)、稳定型心绞痛(SA)51例(SA组)、急性冠脉综合征(ACS)92例(ACS组),其中行PCI术97例。检测各组入院时及行PCI术患者术后1、6、12、24 h的血清H-FABP。结果 SA组、ACS组血清H-FABP明显高于正常组(P〈0.01);行PCI术患者术后6 h H-FABP明显高于术前(P均〈0.01),24 h恢复至术前水平。结论 CHD患者血清H-FABP升高与冠脉病变程度有关,PCI术可影响H-FABP变化,检测H-FABP有利于判断患者的心肌损伤程度。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高敏 C 反应蛋白(hs-CRP)和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eart fatty acid bindingprotein,h-FABP)对不稳定性心绞痛(UAP)患者心脏意外事件的影响。方法将住院的心绞痛患者分成稳定性和不稳定性两组。其中,稳定性心绞痛(SAP)患者74例,男45例,女29例;UAP 患者56例,男29例,女27例。分别检测其血清 hs-CRP、h-FABP、心肌肌钙蛋白Ⅰ(cTn-I)和肌酸激酶-MB(CK-MB)的含量,并于2周内观察各组发生心脏意外事件的情况。并抽取同期门诊健康体检者50例作为对照组。结果 UAP 组的心脏意外事件发生率为26.8%,高于 SAP 组的10.53%(P<0.05);对照组无心脏意外事件发生。SAP 和 UAP 组患者血清 hs-CRP 的含量分别为(1.78±0.62)mg/L 和(7.64±2.18)mg/L,高于对照组的(0.59±0.27)mg/L(P<0.05,P<0.01);SAP 和 UAP 组血清h-FABP 的含量分别为(3.15±2.61)μg/L 和(16.46±5.28)μg/L,高于对照组的(1.83±0.75)μg/L(P<0.05,P<0.01);SAP 患者血清 cTn-I 的含量为(0.67±0.09)μg/L,与对照组(0.47±0.12)μg/L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UAP 组和 UAP 组中的Ⅲ级患者的血清 cTn-I 含量分别为(1.28±0.43)μg/L 和(2.14±1.49)μg/L,高于对照组的(0.47±0.12)μg/L(P<0.01)。而 UAP 组Ⅰ级和Ⅱ级患者其 cTn-1的含量为(0.53±0.13)μg/L 和(0.74±0.37)μg/L,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K-MB 值各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SAP 组中,发生心脏意外事件的患者其血清 hs-CRP 和 h-FABP 的含量分别为(6.32±2.06)μg/L 和(8.76±3.83)μg/L,高于对照组(P<0.01);UAP组中,发生心脏意外事件的患者其血清 hs-CRP、h-FABP 和 cTn-Ⅰ的含量分别为(9.82±3.15)μg/L、(22.21±8.87)μg/L和(2.68±0.48)μg/L,高于对照组(P<0.叭);另外,各组发生与未发生心脏意外事件的 CK-MB 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hs-CRP、h-FABP 的联合检测较传统的心肌损伤检测指标 cTn-I 和 CK-MB 对 UAP 患者近期发生心脏意外事件的可能性具有更高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8.
冠心病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检测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28,自引:1,他引:28  
众所周知 ,高血压、高血脂、吸烟、肥胖等是冠心病传统的危险因子 ,然而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 ,局部和全身炎症在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1〕。本文通过检测冠心病患者血清炎症因子—C反应蛋白 (CRP)的含量 ,探讨其与冠心病的关系。1 对象与方法1.1 对象5 9例冠心病均为本院住院患者 ,按照WHO诊断标准 ,其中稳定型心绞痛 (SA)型组 :18例 ,男 10例 ,女 8例 ,年龄 (5 9.8± 7.2 )岁 ;不稳定型心绞痛(UA)组 :14例 ,男 9例 ,女 5例 ,年龄 (6 1.3± 5 .3)岁 ;急性心肌梗死 (AMI)组 :12例 ,男 8例 ,女 4例 ,…  相似文献   

9.
目的以血管内超声-虚拟组织学(intravascularunltrasound-virtualhistology,IVUS-VH)分析为参照,观察血清学指标对不稳定斑块的预测意义。方法纳入69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于人院后检测各项血清学指标后,行冠状动脉造影及IVUS-vH分析斑块性质,通过受试者工作曲线(ROC)分析各项指标对不稳定斑块的诊断意义以及联合检测血清学指标对不稳定斑块的诊断符合率。结果心脏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eart-typefattyacid-bindingprotein,HFAP)、超敏C反应蛋白(high-sensitivityC-reactiveprotein,hs-CRP)、肌钙蛋白(cardiactroponin,cTnI)受试者工作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33、0.692、0.647,P均〈0.05。HFAP、hs-CRP、cTnI联合检测对不稳定斑块诊断的符合率为93.75%;HFAP及hs-CRP联合检测对不稳定斑块诊断的符合率为63.16%;hs-CRP及cTnI联合检测对不稳定斑块诊断的符合率64.52%;HFAP及cTnI联合检测对不稳定斑块诊断的符合率为66.67%。结论对不稳定斑块诊断,单项检测时HFAP最优,其次为cTnI,最后为hs-CRP;HFAP、cTnI、hs-CRP三者联合检测优于任意两者联合。  相似文献   

10.
冠心病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徐彤彤  于方 《心脏杂志》2004,16(5):443-445
目的 :探讨冠心病 (CHD)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 (CRP)水平的变化规律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速率散射比浊度法定量动态检测 10 0例不同类型的CHD患者血清的CRP水平 ,同期检测 30例健康志愿者血清的CRP水平做对照 ,并结合临床资料分析。结果 :CHD组CRP含量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 (P <0 .0 1) ;不同类型的CHD患者中CRP浓度 ,急性心肌梗死 (AMI)组 >不稳定型心绞痛组 (UAP) >稳定型心绞痛 (SAP) ,差异有显著性 (均P <0 .0 1)。其动态变化规律是SAP患者CRP呈轻度升高 ,心肌酶谱各指标无显著变化 ;UAP组发病早期CRP升高显著、稳定期下降迅速 ,心肌酶谱各指标轻度升高 ;AMI组持续升高 ,心肌酶谱显著升高。结论 :CRP同CHD关系密切 ,可作为判断CHD危险度的一个有用指标。  相似文献   

11.
冠脉造影中发生急性缺血事件的左主干病变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冠状动脉造影中出现急性心肌缺血事件的左主干病变患者的临床和冠脉病变特点。方法121例患者经冠脉造影证实左主干管径狭窄≥50%。根据术中是否出现急性心肌缺血事件(心绞痛,心肌梗死,血压明显下降,严重心律失常如心动过缓、Ⅱ度或Ⅲ度以上房室传导阻滞、室性心动过速、室颤等)分为事件组(36例)和无事件组(85例)。结果事件组吸烟者比例(69.4%)高于无事件组(49.4%,P<0.05),心绞痛危险分层高,程度重,住院期间出现心血管并发症者明显多于无事件组(44.4%vs10.6%,P<0.005),死亡率高(19.4%vs1.7%,P<0.005)。事件组左主干开口病变多见,右冠脉向左冠脉形成的侧支循环少(11.1%vs28.2%,P<0.05),左主干狭窄程度高于无事件组(秩和检验,P<0.05)。结论冠脉造影中出现心肌缺血并发症的左主干病变患者是一组高危人群,住院并发症多,死亡率高,左主干狭窄程度重,侧支循环少,应及早行冠状动脉血管移植术(CABG)。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老年男性冠心病患者无症状心肌缺血(SMI)的动态心电图特点。方法:对198例老年男性冠心病患者进行动态心电图检查。结果:老年男性冠心病患者常规心电图心肌缺血检出率低(18.69%),动态心电图心肌缺血检出率高(65.15%),主要为SMI;SMI发生高峰为上午8时,日间SMI发生明显多于夜间;睡眠及日间休息时SMI平均持续时间较活动时明显延长(P〈0.05)。结论:老年男性冠心病患者SMI发生率高,其发生和持续时间有一定的规律,动态心电图是冠心病患者SMI的重要检测和评估手段。  相似文献   

13.
冠心病心电图心肌缺血与心率变异性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谢华  何国祥 《心电学杂志》1998,17(3):137-138,152
为通过了解心肌缺血时心率变异性的改变,探讨冠心病自主神经失衡的状况,前瞻,顺序地观察静息心电图呈典型心肌缺血的冠心病患者21例,心电图正常的冠心病患者19例和健康人22例HRV时域,频域指标。  相似文献   

14.
74例老年冠心病患者无症状心肌缺血临床探讨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目的 探讨老年冠心病患者无症状心肌缺血(SMl)的临床特点和发生规律。方法:对74例冠心病患者应用24h动态心电图检测(DCG)。按临床特征分为3组:Ⅰ组:单纯SMI;Ⅱ组:心绞痛患者伴有SMI;Ⅲ组:心肌梗死后有SMI发作。结果共检出心肌缺血634阵次,SMI的发生显著高于有症状心肌缺血,占90.22%。发作高峰在上午6~12点,Ⅰ Ⅱ Ⅲ组的SMI发作次数、持续时间、ST段压低幅度依次增加,心肌缺血幅度与病情呈正相关,而与心率变异性(HRV)呈负相关。00—06点最少.但夜间缺血持续时间及ST段压低幅度明显重于自昼。结论SMI是冠心病最常见的表现形式,应和有症状心肌缺血同样给予足够重视。冠心病患者心脏自主神经受损程度随着心肌缺血程度而加重。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缺血早期,心肌葡萄糖、脂肪酸代谢相关酶信使核糖核酸(mRNA)及蛋白表达的变化。方法采用12只美国比格犬,分为对照组(假手术组)、心肌缺血组,缺血组分为心肌缺血20min组、心肌缺血40min组2个亚组,分别取非缺血区、缺血区心肌组织样品各1份。应用实时定量PCR(SYBRGreenRT-PCR)方法,测定磷酸果糖激酶(PFK)、甘油醛-3-磷酸酯脱氢酶(GAPDH)、葡萄糖转运蛋白1(GLUT1)和葡萄糖转运蛋白4(GLUT4)、链乙酰辅酶-A-脱氢酶(MCAD)、心脏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等基因mRNA的表达量。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检测GLUT1的表达。应用TUNEL阳性细胞计数法检测心肌细胞凋亡程度。结果(1)与对照组比较,缺血组mRNA表达明显增加的基因有GLUT1(P=0.044);mRNA有增加趋势的基因是PFK(P=0.065)。mRNA表达明显降低的基因有H-FABP(P=0.008)。(2)心肌缺血20min与40min组之间的比较发现,在缺血40min组心脏脂肪酸结合蛋白mRNA的表达呈下降的趋势,GLUT1、GLUT4、PFK和MCAD呈上升状态,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心肌缺血20min与40min组GLUT1的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都有阳性表达。(4)TUNEL阳性细胞计数法测得阳性细胞数,缺血组的平均值均高于假手术组,假手术组为(6.4±0.9)%,缺血20min组(28.0±3.7)%(P=0.008),缺血40min组(38.4±1.9)%(P=0.008)。结论即使是在急性心肌细胞缺血早期,心肌葡萄糖、脂肪酸代谢相关酶mRNA及蛋白的表达都有改变,这些酶mRNA表达的增减与无氧糖代谢的增强可能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冠状动脉心肌桥患者心肌缺血机制和治疗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390例左前降支冠状动脉心肌桥患者的临床特点。根据心脏收缩期桥段血管受压的轻重程度分为两组:A组235例,收缩期压迫〈50%;B组135例,收缩期压迫≥50%。对比两组患者心血管危险因素以及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率。结果390例左前降支冠状动脉肌桥近段血管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为45.70%,远段血管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为2.25%,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年龄、性别、高血压、高脂血症、家族史、吸烟史方面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与A组相比,心肌桥近段血管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①肌桥患者心肌缺血的主要机制是肌桥收缩时的挤压和肌桥近端动脉粥样硬化。②对靶血管进行再血管化是治疗心肌桥患者较为合理而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老年男性冠心病患者无症状心肌缺血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老年男性冠心病患者无症状心肌缺血的发作特点及规律。方法:选择老年男性冠心病(Ⅰ组)、冠心病合并高血压病(Ⅱ组)及冠心病同时合并高血压病、2型糖尿病(Ⅲ组)患者各66例,对其进行动态心电图检查。结果:动态心电图检出老年男性冠心病患者心肌缺血主要为无症状心肌缺血(SMI);SMI发生率Ⅲ组〉Ⅱ组〉Ⅰ组(P〈0.05),Ⅲ组的SMI总次数与Ⅱ组、Ⅰ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SMI持续时间Ⅲ组与Ⅱ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三组的发作高峰均在上午。日间SMI发生次数明显多于夜间,夜间SMI发生比例Ⅲ组与Ⅰ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Ⅲ组昼夜SMI平均持续时间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高血压病、2型糖尿病均可增加老年男性冠心病患者SMI的发生,尤其是夜间的发生:动态心电图是老年男性冠心病,特别是合并高血压、2型糖尿病患者SMI的重要检测手段。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中冠状动脉(冠脉)造影正常的发生率、临床特点和随访结果。方法选择2006年3月至2010年10月间收住沧州市中心医院的648例STEMI患者,分析其临床和冠脉造影结果,相关的冠心病危险因素和随访结果。结果 648例STEMI患者中有56例冠脉造影正常,占8.6%。该组患者中年龄较轻、大量吸烟者居多,多无心绞痛、糖尿病、高血压及高脂血症等病史,且多有情绪激动、过度劳累等明确诱因。完成随访的51例患者中,随访期间无患者发生急性心肌梗死或心原性死亡。结论 STEMI可以发生于冠脉造影正常的患者中,冠脉内皮受损继而引起冠脉痉挛或急性血栓形成并血栓自溶是其主要的发病机制;随访发现部分患者既使口服他汀类及钙拮抗剂等药物来稳定内皮、预防痉挛,仍有心绞痛症状发作,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CTA)联合动态心电图(DCG)在冠心病心肌缺血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选取286例疑似冠心病心肌缺血患者,所有患者均在入院2周内行核素心肌灌注显像(MPI)、CCTA、DCG检查。统计MPI、CCTA、DCG检查结果,并以MPI检查作为金标准,对比CCTA、DCG单一与联合诊断结果。 结果286例患者中,MPI共诊断出176例心肌缺血,CCTA检查共发现183例心肌缺血,DCG检查共发现152例心肌缺血。CCTA+DCG联合诊断特异度与CCTA、DCG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CTA+DCG联合诊断敏感度、准确度高于CCTA及DCG(P<0.05)。 结论CCTA与DCG联合诊断冠心病心肌缺血敏感度和准确度较高,具有较高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