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用免疫细胞化学ABC法研究了生长抑素样免疫反应物在山羊脊髓和背根节的分布。在整个脊髓背角,出现浓密的生长抑素样纤维和终末网,在板层Ⅱ和Ⅲ形成不规则的波形带。在带的深面,大量的生长抑素阳性小细胞(直径小于15μm)形成细胞带,这些细胞呈卵圆形或梭形,大多是双极细胞。在背角最表层仅有稀疏的生长抑素阳性纤维。这种分布形式显著不同于以前报道的其它动物。在胸髓中间外侧核有为数不多的生长抑素阳性细胞,在脊髓的  相似文献   

2.
本文应用免疫组织化学(PAP)方法,对猫骶髓“内脏面”(后连合核及其两侧的中间带)和Onuf核的L—ENK佯阳性成分的分布进行了观察。发现L—ENK样阳性纤维和终末布满于“内脏面”,特别是密布于后连合核、中间带内侧核、中间带外侧核及与其相邻的侧索。此外Onuf核也可见密布的纤维和终末。在经秋水仙素予处理的动物,L—ENK样细胞也出现于“内脏面”,但以中间带外侧核和后连合核两处较多。Onuf核及后根节均未见L—ENK样细胞。分别横断预、胸、腰髓后,后连合核、中间带外侧核及与其相邻的侧索等处L-ENK样阳性纤维和终末略有减少。切断一侧腰骶神经后根,L—ENK样阳性纤维和终末的分布未见变化。综合本文结果和文献资料,提示骶髓“内脏面”和Onuf核的L—ENK纤维和终末主要来源于脊髓内部固有的L—ENK样神经元;小部分来源于上位脑结构的下行投射。本文不支持来自后根节的周围性来源。  相似文献   

3.
龚良维  丁玉强 《解剖学报》1997,28(2):147-150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了阿片μ受体在猫脊髓和脊神经节内的分布。在脊髓内,MOR样免疫反应产物主要分布于神经毯内,偶尔可见阳性胞体。致密的MOR样免疫反应产物主要分布于背角的Ⅰ,Ⅱ层。在胸腰髓和骶髓的中间带外侧核,中央管周围灰质,骶髓节段的后连合核和Onuf核内发现有中等密度的MOR样免疫反应产物。  相似文献   

4.
背根神经节小型神经元初级传入末梢上的GABAB受体在脊髓背角接受中间神经元的突触前抑制,是脊髓水平痛觉调节的途径之一。为研究大鼠脊髓背角胶状质中背根神经节神经元传入纤维末梢同脊髓背角GABA能中间神经元之间的联系,本实验用免疫组织化学法,通过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了正常大鼠CGRP阳性和IB4阳性背根节神经元的中枢突同脊髓背角GA-BA能中间神经元之间的联系。同时,用免疫电镜(IEM)技术研究了脊髓背角GABABR1阳性的背根神经节神经元中枢突末梢形成突触的特点。结果显示:CGRP阳性和IB4阳性背根节神经元的中枢突和脊髓背角GABA能中间神经元之间形成密切联系;电镜下许多脊髓背角胶状质中突触小球的中央末梢为GABABR1免疫阳性,并作为突触前或突触后成分与周围末梢之间形成对称性和非对称性突触。提示脊髓背角GABA能中间神经元可能通过分布在背根节神经元初级传入末梢上的GABAB受体产生突触前抑制,参与脊髓水平的痛觉调制。  相似文献   

5.
用还原型尼克酰胺腺嘌呤二核苷磷酸(NADPH)脱氢酶反应观察了大鼠脊髓内一氧化氮合酶阳性神经元和纤维的分布。胞体浓染且突起显示良好的类似Golgi染色的阳性神经元分布于亘脊髓全长的中央管周围灰质(X层),胸腰髓(T1-L3)的中间带外侧核、中介核及腰骶髓(L6、S1)的骶髓副交感核和后连合核,少量弥散于后角Ⅳ~Ⅵ层。后角Ⅲ层内可见较多的胞体浓染或淡染但突起短或未见阳性突起的小型神经元。前角内无阳性神经元,但有较多串珠状阳性终末支,并在运动神经元胞体和树突上形成终扣。阳性纤维和终末在后角Ⅰ层和Ⅲ层密集,其它部位稀少。在胸腰段和腰骶段脊髓后角内、外侧缘有行向腹侧的内、外侧阳性纤维束,外侧束集中而粗大,阳性纤维束终止于中间带外侧核和后连合核。切断后根和半横断颈髓的实验表明,后角Ⅰ层的阳性纤维和终末主要来源于脊神经节内一氧化氮合酶阳性细胞的中枢突,而Ⅲ层内的阳性纤维和终末则为Ⅲ层和后角深层阳性细胞的突起。结合文献和本文结果可以推断,一氧化氮在躯体和内脏感觉的传入过程及内脏传出活动中是一种重要的活性物质。  相似文献   

6.
为探讨自发性高血压的发病机理,本实验用免疫细胞化学方法结合体视学分析,研究了自发性高血压大鼠脊髓中间带灰质内P物质免疫反应阳性纤维和终末的分布。结果如下:(1)P物质免疫反应产物在自发性高血压大鼠和京都种正常血压大鼠脊髓中间带灰质分布的模式未见明显差异;(2)在脊髓T2、T5、T8、T11、L1 各节段的中间外侧核本部区的平均光密度值,自发性高血压大鼠高于京都种正常血压大鼠(P< 0.05)。这一结果提示,在自发性高血压大鼠,脊髓胸腰部中间外侧核本部区P物质免疫反应阳性产物表达增加。而该区P物质表达的增加意味着该区交感节前神经元机能状态的某种改变,这种改变可能与自发性高血压大鼠血压的升高和维持有关。  相似文献   

7.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和原位杂交技术探讨了部分去背根猫术后 3 d和 10 d的备用背根节和脊髓 II板层内 BDNF及其m RNA的表达变化。结果表明 ,正常组 ,BDNF主要分布于背根节的部分中、小神经元及脊髓背角浅层神经元内 ,II板层内还有大量的 BDNF阳性神经膨体。背根节同时也为 BDNF m RNA阳性 ,唯背角阴性。部分去背根后 10 d组 ,备用背根节 BDNF及其 m RNA阳性中、小神经元百分数较正常及 3 d者明显增加 (P<0 .0 5 )。而 L3,L5II板层 BDNF阳性神经膨体密度在术后两组均明显下降 (P<0 .0 5 ) ,唯 BDNF的含量在 3 d组者减少 (P<0 .0 5 ) ,10 d组者恢复 (P>0 .0 5 )。术后 II板层未见 BDNF m RNA的杂交信号。结果提示 :去背根术后 3 d组脊髓 II板层阳性膨体数的下降及 BDNF含量减少 ,可能是因背根切断导致输入脊髓 II板层的 BDNF中断所致 ;而 10 d时 II板层 BDNF合成得以恢复 ,可能来源于备用背根节中、小神经元的 BDNF增多所致 ,BDNF在脊髓可塑性中可能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8.
NGF及NGF mRNA在去部分背根猫脊髓和背根节表达的变化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用成年猫单侧备用根模型 (切断一侧 L1~ 5 、L7~ S2 节段脊髓背根 ,保留 L6 背根 ) ,用免疫组织化学和原位杂交技术 ,对脊髓背角 板层、背核和 L6 背根节中神经生长因子的表达进行了动态观察。结果证明 ,部分背根去传入后 :(1)脊髓各节段双侧背角 板层的神经生长因子和神经生长因子 m RNA阳性神经元的数量及体积显著增高、增大 ;(2 )手术侧背核神经生长因子和神经生长因子 m RNA阳性神经元的增高强于非手术侧 ,但术后两时间组的手术侧之间无差异 ;(3 )备用根背根节新出现了神经生长因子 m RNA阳性神经元 ,且神经生长因子阳性神经元数量明显高于正常组 ,且随术后时间增加而递增。以上结果表明 :部分背根去传入猫脊髓背角 板层及背核内神经生长因子水平提高 ,尤其备用根背根节神经元神经生长因子的增加 ,为备用背根传入纤维侧支生芽和突触重建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有助于解释脊髓初级传入纤维损伤溃变后代偿性机能恢复的机制  相似文献   

9.
本文用免疫细胞化学技术观察了人胎下丘脑内含生长抑素样神经元及其纤维的分布与发育。胎龄14周,见浅染的生长抑素免疫反应阳性神经元散布于下丘脑前部、室周带、第三脑室壁室管膜上皮深面。15~16周胎龄,含生长抑素样神经元除见于上述部位外,还见于腹内侧基底部、室旁核、视上核和室管膜上皮内,阳性纤维散布于正中隆起,室管膜上皮。17—18周胎龄,含生长抑素样结构在上述部位变化明显,神经元更加密集,分布范围扩大,反应染色加深,阳性突起延长。21周胎龄至足月胎儿,含生长抑素神经元及其纤维在下丘脑的分布变化不明显。生长抑素样神经元以中、小型细胞为主,室旁核内见有少量大细胞。电镜观察21周和29周胎龄正中隆起发现:毛细血管为窗孔型,基底膜外有生长抑素样阳性终末靠近。在阳性终末及非阳性终末内可见分泌囊泡。本结果提示人下丘脑内生长抑素系统在出生前已经发育并可能参与内分泌活动的调节。  相似文献   

10.
P物质在成年猫脊髓和背根节的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P物质在成年猫脊髓和背根节的表达情况。方法 成年健康雄猫5只,取L5脊髓节和随机取一侧L6背根节制作厚20μm冰冻切片,用免疫组织化学ABC法染色,观察SP在正常脊髓和背根节的分布。结果 在脊髓,SP阳性膨体主要见于后角Ⅰ、Ⅱ板层,后角Ⅳ、Ⅴ、Ⅵ板层及侧角的一些神经元呈弱阳性反应,前角运动神经元胞体和突起呈阳性反应,胞核不着色。在背根节,SP的免疫阳性物主要分布于小细胞的胞浆内,胞核不着色。结论 SP在成年猫脊髓和背根节有表达。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吗啡能否促进大鼠受损伤的初级传人纤维终末在脊髓Ⅱ板层再生及其突触重建。方法 采用电镜定量方法计数吗啡组、生理盐水组和纳络酮吗啡组坐骨神经损伤后15d和30d,L4脊髓Ⅱ板层背根无髓传人纤维来源的Ⅰ型复合终末、背根有髓传人纤维来源的Ⅱ型复合终末和由中间神经元轴突和下行传导束轴突形成的简单终末。结果 吗啡组大鼠脊髓Ⅱ板层的Ⅰ型复合终末数比生理盐水组和纳络酮吗啡组明显增多,然而,Ⅱ型复合终末却比生理盐水组和纳络酮吗啡组少。3组大鼠脊髓Ⅱ板层的突触性终末总数,复合终末数和简单终末数没有差异。结论 吗啡能够促进大鼠脊髓Ⅱ板层受损伤的初级无髓传人纤维终末再生及其突触重建,这可能通过阿片受体介导。  相似文献   

12.
本研究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观察了代谢型谷氨酸受体7 种亚型(m GluR1, 1α, 2, 3, 5, 7, 8)在大鼠骶髓后连合核的分布。结果如下:(1)骶髓后连合核含有少量大、中型m GluR1 样阳性神经元的胞体,但几乎看不到阳性纤维和终末;(2)m GluR1α样阳性胞体较少,且多为小型,阳性纤维和终末却十分致密;(3)骶髓后连合核可见一些中、小型m GluR2/3 样阳性胞体,阳性纤维和终末比较稀疏;(4)骶髓后连合核可见少量小型m GluR5 样阳性胞体,而阳性纤维和终末却十分致密;(5)骶髓后连合核内淡染的m GluR7 样阳性胞体、纤维和终末均较少;(6)骶髓后连合核几乎看不到m GluR8 样阳性胞体和纤维,只能见到少量阳性终末样结构。另外,在外侧脊核内可见到一些m GluR7 样阳性胞体和纤维;在脊髓背角浅层内可见到许多m GluR7 样阳性胞体、纤维和终末以及少量m GluR8 样阳性结构。骶髓后连合核是后肢躯体非伤害性信息和盆内脏伤害性信息传递的重要汇聚点。本研究的结果进一步证实谷氨酸是参与躯体和内脏感觉信息传递的重要神经递质。它可通过与在骶髓后连合核大量分布的m GluRs(m GluR1, 1α, 2, 3, 5  相似文献   

13.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在部分去传入猫脊髓背角的表达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为探讨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在部分去传入猫脊髓背角的表达状况 ,对成年雄性家猫切除 L1 ~ L5 ,L7~ S2 背根节、保留L6 节及背根 ,术后分别存活 3、6、12 d,对 L6 节段脊髓进行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免疫组织化学反应。结果表明 :正常时 ,阳性反应物主要分布在脊髓 I、II板层的神经终末、膨体与少量神经元胞体内。术后 3 d,术侧 II板层阳性神经终末和膨体密度开始减少 ,6d减少至高峰 ,到第 12 d时两者又均恢复到正常水平 ,而阳性神经元胞体的数量却无明显变化。作者认为 3 d、6d的减少主要与邻近背根节切除后 ,其神经纤维和膨体溃变有关 ;12 d时 ,保留的 L6 背根逐渐侧支出芽 ,且与靶细胞再建功能联系 ,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阳性神经纤维和膨体数均趋于恢复。说明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既参与脊髓的正常生理功能 ,也与其损伤后的可塑性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肿瘤抑制因子PTEN蛋白在成年大鼠腰段脊髓和背根节中的表达和分布。 方法 免疫组织化学ABC法显示大鼠脊髓和背根神经节中PTEN阳性免疫反应产物。 结果 背根节神经元及穿越背根节神经纤维轴突有阳性免疫反应产物存在 ;PTEN阳性免疫反应产物在脊髓主要位于灰质神经元。 结论 PTEN在成年大鼠腰段脊髓和背根节神经元及神经纤维轴突中表达。  相似文献   

15.
本文应用免疫细胞化学PAP法研究了大鼠脊髓全长的P物质(SP)免疫反应纤维和终末的分布和定位。结果表明:SP免疫反应阳性纤维和终末分布在脊髓全长各节段和各板层内,并只有其分布特点。呈很高密度反应者有后角Ⅰ、Ⅱ层,呈商密度反应有Lissauer氏束,外侧颈核、胸髓侧角、低副交感核和X层;呈中等密度或低密度反应有Ⅲ、Ⅳ、Ⅴ、Ⅵ、Ⅷ和Ⅸ层。本研究从形态学上进一步证实SP免疫反应纤维和终末广泛存在于脊髓全长内,这提示SP作为递质参与脊髓感觉、躯体运动和植物性等功能,且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本研究运用荧光金(FG)逆行束路追踪与5-HT1A受体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染色技术相结合,观察了大鼠腰骶髓后连合核(DCN)和中间带外侧核(IML)内感受盆腔内脏伤害性信息并向外侧臂旁核(LPB)发出投射的神经元呈5-HT1A受体免疫反应阳性。将FG注入一侧LPB后,可在腰骶节段(L6-S2)观察到大量的FG逆标神经元,这些FG逆标神经元主要集中于DCN和IML内,以同侧为主;5%福尔马林注入大鼠结肠后,Fos蛋白阳性神经元主要分布于腰骶髓DCN和IML,以同侧为主,在同侧脊髓背角I层、II层和深层也有少量的分布。另外,在腰骶髓DCN和IML内,还可观察到大量5-HT1A受体阳性的神经元胞体、纤维和终末,同时有部分Fos蛋白阳性的FG逆标神经元呈5-HT1A受体阳性。上述结果提示,大鼠腰骶髓DCN和IML内的5-HT能终末可能对盆腔内脏伤害性信息的传递发挥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证实钙调蛋白Parvalbumin(PV)和Calbindin-28KD(CB)阳性神经元在大鼠脊髓不同节段不同区域内的形态及分布特征。方法成年雄性SD大鼠常规灌注固定,取第5~8颈髓、3~6胸髓和1~5腰髓节段;振动切片之后进行免疫组化PAP单标记;光镜观察阳性神经元的形态和分布特征、并进行计数和测量;用Excel软件对阳性神经元数量、胞体大小、突起数量进行统计处理。结果PV阳性神经元主要存在于后角的Ⅱ层和胸核、中间带外侧、中间内侧核、前角的Ⅷ层;CB阳性神经元主要存在于后角Ⅰ~Ⅱ层、中间带,前角的Ⅷ~Ⅸ层之间。后角细胞较中间带及前角细胞数量多,胞体小,突起少。在不同区域,两种阳性神经元的细胞数量,胞体大小,突起数目都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而在不同节段同一区域的比较中,只有腰前角PV阳性神经元的胞体比较大(P﹤0.05)。结论PV阳性神经元在胸核及中间内侧核的聚集以及阳性纤维在薄楔束和后角Ⅱ层胶状质内的密集分布提示其与机体痛觉传入﹑本体感觉及内脏感觉的联系;CB阳性神经元在前角Ⅷ~Ⅸ层之间的特征性分布说明其与闰绍细胞功能有关;两种钙调蛋白在脊髓不同节段之间的形态及分布基本无差别提示它们的功能并没有特异地对应于躯体或内脏。  相似文献   

18.
大鼠运动核内5-羟色胺1A、2A、5A受体的定位分布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为了阐明5 羟色胺在中枢神经系统内与运动神经元结合的精确部位,本研究用免疫细胞化学技术分别观察了大鼠躯体运动核和内脏运动核内5 羟色胺1A、2A、5A 受体的定位分布。在躯体运动核内观察到:(1)5 羟色胺1A 受体样阳性神经元和纤维主要分布于动眼神经核、滑车神经核、三叉神经运动核、面神经核、舌下神经核和脊髓前角;(2)5 羟色胺2A 受体样阳性神经元主要见于动眼神经核、三叉神经运动核、面神经核、舌下神经核和脊髓前角,但阳性纤维和终末却密集地分布于三叉神经运动核、面神经核、舌下神经核和脊髓前角等处,除此之外动眼神经核、滑车神经核、展神经核和疑核内也能见到中等密度的阳性纤维和终末,纤维和终末的分布范围和染色浓度、密度都较神经元为明显;(3)少量淡染的5 羟色胺5A 受体样阳性神经元和稀疏的阳性纤维及终末主要见于三叉神经运动核、面神经核、舌下神经核和脊髓前角。在内脏运动核内观察的结果是:(1)动眼神经副交感核(E W 核)、上涎核、迷走神经背核、骶髓副交感核和胸髓侧角内仅有少量5 羟色胺1A 受体样阳性神经元、纤维和终末分布;(2)5 羟色胺2A 受体样阳性神经元和较密集的阳性纤维和终末见于E W 核、迷走神经背核、骶?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证实钙调蛋白Parvalbumin( PV)和Calbindin-28KD (CB)阳性神经元在大鼠脊髓不同节段不同区域内的形态及分布特征.方法 成年雄性SD大鼠常规灌注固定,取第5~8颈髓、3~6胸髓和1~5腰髓节段;振动切片之后进行免疫组化PAP单标记;光镜观察阳性神经元的形态和分布特征、并进行计数和测量;用Excel软件对阳性神经元数量、胞体大小、突起数量进行统计处理.结果 PV阳性神经元主要存在于后角的Ⅱ层和胸核、中间带外侧、中间内侧核、前角的Ⅷ层;CB阳性神经元主要存在于后角Ⅰ~Ⅱ层、中间带,前角的Ⅷ~Ⅸ层之间.后角细胞较中间带及前角细胞数量多,胞体小,突起少.在不同区域,两种阳性神经元的细胞数量,胞体大小,突起数目都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而在不同节段同一区域的比较中,只有腰前角PV阳性神经元的胞体比较大(P<0.05).结论 PV阳性神经元在胸核及中间内侧核的聚集以及阳性纤维在薄楔束和后角Ⅱ层胶状质内的密集分布提示其与机体痛觉传入、本体感觉及内脏感觉的联系;CB阳性神经元在前角Ⅷ~Ⅸ层之间的特征性分布说明其与闰绍细胞功能有关;两种钙调蛋白在脊髓不同节段之间的形态及分布基本无差别提示它们的功能并没有特异地对应于躯体或内脏.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猫单侧腰骶背根节全切后胆囊收缩素(CCK)可塑性终末的改变.方法:成年雄性猫,分为急性组和慢性组,动物深麻,经灌注固定后取脊髓腰6节段做CCK光镜和电镜免疫组织化学分析.结果:CCK在对照侧主要分布于背角Ⅱ板层,急性组与慢性组手术侧背角CCK免疫反应均明显弱于对照侧,其中以Ⅱ板层最为突出;慢性组手术侧CCK免疫反应强度下降的幅度小于急性组.结论:电镜下观察到的CCK终末可能是光镜下CCK在慢性组回升的结构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