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浅析"筋脉横解,肠游为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祖国医学对痔的记载,最早见于<内经>.如<素问@生气通天论>谓:"因而饱食、筋脉横解,肠澼为痔".痔,<广雅释古>谓之"病也".<说文解字>谓之"后病也".中医"痔"与"峙"同义,即高突之状.笔者认为古代文献中"痔"的概念当有以下含义.  相似文献   

2.
王昆文 《国医论坛》2006,21(2):51-51
黄竹斋(1886~1960),陕西长安(今西安)人.他一生推崇仲景,尽力宣传其学说并加以阐发,曾搜辑诸书撰"张仲景传",并著有<伤寒杂病论集注>十八卷、<伤寒杂病论新释>十六卷、<针灸经穴图考>八卷等.自谓"赋性愚拙,不自度量,欲以发扬中国医学为己任".从<医事丛刊>一书的内容就可看出,他为中医学的传承、教育和振兴,大声疾呼,奋起力争,不辞辛劳.  相似文献   

3.
中医眼科之“治未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医"治未病"在现存最早的中医经典<黄帝内经>中就已被提出,开创了中医对这一领域的独特认识和精辟见解.述其源流,蓝毓营[1]认为中医治未病说奠基于战国时期<内经>、<难经>, 发展于东汉<伤寒杂病论>,成熟于清代<温热论>.如<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载"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难经·七十七难>谓:"所谓治未病者,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之于脾,故先实其脾气,无令得受肝之邪".<金匮要略>云:"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土不受邪,即勿补之".<温热论>曰:"务在先安未受邪之地".可见"治未病"在历史上各时期的典籍中都有体现,且不断发展与完善.  相似文献   

4.
訾明杰 《北京中医药》2005,24(6):349-350
作为东汉医学著作典范之<伤寒论>[1],撷<灵枢>、<素问>之精华,采百家之古训,将伤寒与杂病共论、汤液与针灸并施,辨证灵活准确,用药精巧恰当,具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清代医家沈金鳌云:"仲景一百一十三方,方方皆活;三百九十七法,法法皆通."在这"法法皆通"中亦包括了针灸疗法.针灸治病的原则早在<灵枢·九针十二原>中就提出:"凡用针者,虚者实之,满则泄之,宛陈则除之,邪盛则虚之".  相似文献   

5.
<金匮要略>(以下简称<金匮>)为中医学四大经典之一,号称"方书之祖".但由于成书久远,文法深奥,且又为一部治疗杂病的专著,初学者往往感觉没有<伤寒论>、<温病学>那么有条理,以上原因给这门课的授课老师带来极大挑战.如果老师单是照本宣科,即使台上的老师讲得再天花乱坠,台下的学生仍然会昏昏欲睡.由于<金匮要略>是一门治疗杂病的经验总结,实用性很强,所以临床医案的引入则给枯燥的<金匮要略>教学增色不少.  相似文献   

6.
祖国医学,源远流长.自东汉南阳张仲景著<伤寒杂病论>以来,至今为其注释著述者其众,多有发挥,成绩卓著,而绍兴述伤寒而宗仲景,且搏采诸说,折衷己意,成一家言,<通俗伤寒论>序曰:吾绍兴伤寒有专科,名曰"绍派".  相似文献   

7.
朱丹溪因创"阳常有余、阴常不足"之说,对阴虚火旺者,治病以滋阴降火为法,被后世称为"滋阴派".然而,朱丹溪对内伤杂病的治疗,不局限于滋阴,更着重于辨证求因,审因论治.正因为如此,明代王纶在其<明医杂著>中强调"杂病用丹溪",就是说治疗内伤杂病,要向朱丹溪学习.笔者对朱丹溪治疗内伤杂病的贡献,谈谈自己的肤浅之见.  相似文献   

8.
<伤寒杂病论>对呕吐一证辨证准确,立法严谨,治疗精当.笔者通过对<伤寒杂病论>的系统学习,同时借鏊<素问.咳论>相关理论,提出"呕吐虽多,无非胃病"、"五脏六腑,六淫之气皆能致呕,非独胃者"的观点:结舍<难经>"一脏脉象十变"、"五行生克主导疾病传变"等认识,进一步把握了呕吐病理演变规律,藉此达到明晰呕吐证治、掌握<伤寒杂病论>学习方法之目的.  相似文献   

9.
《金匮要略》方剂的运用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匮要略>为东汉张仲景所著,它与<伤寒论>原为一书,合称<伤寒杂病论>,是中医学的经典著作之一.晋代王叔和将伤寒部分单行编纂整理后,<金匮要略>始另列问世.<金匮要略>是一部以"脏腑辨证"为核心治疗杂病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典范之作.<金匮要略>共22篇,包括所论疾病40余种,所载方剂248首(其中4首方剂只有方名而没有列药味),主要以脏腑经络为基本论点,采用了病与证相结合并根据脏腑病机进行辨证的辨证方法.该书对后世内科杂证、外科杂证、妇科杂证,以及皮肤科杂证等的辨证论治均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并对上述各科的逐渐独立与完善具有重大影响,可谓开中医临床各科论治之先河.本文谨就<金匮要略>运用方剂的特点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0.
李淑萍 《吉林中医药》2008,28(12):910-911
桂枝汤为仲景群方之魁,乃滋阴和阳,调和营卫,解肌发汗之总方[1].<伤寒杂病论>在太阳病篇描述较多,<金匮要略·妇女妊娠病脉证并治第二十篇>有"妇人得平脉,阴脉小弱,其人渴,不能食,无寒热,名妊娠,桂枝汤主之".方由桂枝、芍药、炙甘草、生姜、大枣组成.  相似文献   

11.
郑玉玲 《河南中医》2008,28(11):1-5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是我国第一部理、法、方、药比较完备的医学专著,开创了中医辨证论治之先河,一直被后人奉为圭臬,书中所载方剂被誉为"经方".其辨证论治体系、理法方药思维、辨证与辨病相结合理论以及化裁变通用药等,广泛应用于多种恶性肿瘤的辨证与治疗,对中医肿瘤学的学术发展及临床疗效的提高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伤寒论>一向被中医界誉为方书之祖,而桂枝汤又是<伤寒论>的第一首方,因此柯韵伯称:"此为仲景群方之冠,乃滋阴和阳、调和营卫、解肌发汗之总方也".<伤寒论>中以桂枝汤为基础加减变化后约有20余处,后世医家认为本方"乃调和阴阳,彻上彻下,能内能外之方","桂枝汤最切实用,外感风寒初起用之,内伤气血不和亦用之.妊妇用之,产后亦用之".故桂枝汤非仅治太阳经的病,其它杂病亦可用之.方中主药虽同,然经化裁加减后所主治症候截然不同,由此可知桂枝汤法并非一方仅治一病,而是方因证而立,亦因证而变.<伤寒论>桂枝汤法的加减变化体现了仲景辨证论治思想.现就桂枝汤法的加减变化进行一些阐述.  相似文献   

13.
仲景方剂用药及组配规律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汉张仲景"勤求古训,博采众方",著<伤寒杂病论>,确立了中医辨证论治体系的基本框架与临床理法方药的基本规范,为中医临床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由于其卓越的理论价值及临床应用价值,被历代医家奉为"医门之圭臬"、"方书之祖".  相似文献   

14.
成书于公元前一世纪西汉中后期的<黄帝内经>,构建了中医学的理论框架体系,为中国数千年来的医学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被后世尊为"医家之宗".其中的许多论述,直到今天依然有效的指导着临床实践.兹举应用<内经>病机十九条中的"诸痛痒疮,皆属于心"论治手心瘙痒症.  相似文献   

15.
<丹溪心法·心脾痛七十>云:"心痛即胃脘痛……痛甚者脉必伏,用温药附子之类,不可用参、术.诸痛不可补气."[1]其中"诸痛不可补气"之说,后世有不少医家遵循之,如<医学正传·胃脘痛>、<杂病广要·胸痹心痛>等著作多有引用.  相似文献   

16.
崔幸琴  丁瑞云 《光明中医》2007,22(12):10-11
<金匮要略>(简称<金匮>)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研究杂病的专著,有"医方之祖,杂病典范"之誉.<金匮>之所以有如此高的声誉,是以它具有较高的临床实用价值分不开的,著中有许多行之有效的治法和方药.  相似文献   

17.
仲景“治未病”思想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权 《辽宁中医杂志》2008,35(5):707-708
医学科学发展突飞猛进,医学模式也悄然发生变化.养生强体,预防保健已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治未病"这一充分体现"预防为主"的医学思想,早在数千余年以前即被我国医学家所确立.张仲景继承内难经旨,将"不治已病治未病"医学思想贯穿于<伤寒杂病论>之始终,形成了完整而严密的体系.其特点在于结合临床实际,开临床应用之先河,使得"治未病"学说趋于完善.  相似文献   

18.
从“痰”论治举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建设  张怀印 《中医杂志》2008,49(12):1140-1141
汉代张仲景<金匮要略>,首创痰饮病名,并沿用至今.<杂病源流犀烛>说:"痰其为物流动不测,故其为害,上至巅顶,下致涌泉,随气升降,周身内外皆到,五脏六腑俱有,来去无端,聚散靡定,失运则生,气滞则盛,风鼓则涌.变怪百端,故痰为诸病之源,怪病皆由痰成也".  相似文献   

19.
中医防治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理论探讨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孙志佳 《浙江中医杂志》2004,39(12):507-509
1 关于病名和症状 中医学里并无"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下简称慢阻肺)"一词,但从其临床表现及病变演变过程来看,早期慢阻肺的临床表现与中医学中的内伤咳嗽相似,随着病情的进一步发展,其临床表现与哮病、喘证、肺胀等病类似.祖国医学对此论述颇多,<医学三字经>:"<内经>云:‘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然肺为气之主,诸气上逆则呛而咳,是咳嗽不止于肺,而亦不离乎肺也".<灵枢*胀论>:"肺胀者,虚满而喘咳."<素问*逆调论篇>:"不得卧,卧则喘者,是水气之客也".  相似文献   

20.
<金匮要略方论>是东汉名医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的杂病论治部分.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诊治杂病的专著.它在理论上和临床实践上都具有较高的指导意义和现实价值.清代名医王清任称之为医之方祖,杂病之宗.杂病者,多临床表现错综复杂,医者难能辩证施药.本文根据原文的"病脉证治方药"条文中寒热药的物配伍应用以讨论杂病的辨证施治、处方用药的规律、思路及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