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 是一组以腹痛或腹部不适并同时伴有排便习惯及大便性状改变为主要特征的肠道功能性疾病[1].据国外文献报道[2,3],全球人群中10%~20%的成人和青少年有IBS症状,女性多于男性,男女性别比在1∶1~1∶2之间.IBS的发病率文献报道不一,西方国家IBS患病率为5%~24%,大洋洲国家l1%~l7%,非洲国家10%左右,亚洲国家5%~10%.最近日本一个调查表明,医院门诊人群中IBS患病率高达31%[4],很有必要对IBS的发病机制及诊治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2.
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 是一组以腹痛或腹部不适并同时伴有排便习惯及大便性状改变为主要特征的肠道功能性疾病[1].据国外文献报道[2,3],全球人群中10%~20%的成人和青少年有IBS症状,女性多于男性,男女性别比在1∶1~1∶2之间.IBS的发病率文献报道不一,西方国家IBS患病率为5%~24%,大洋洲国家11%~17%,非洲国家10%左右,亚洲国家5%~10%.最近日本一个调查表明,医院门诊人群中IBS患病率高达31%[4],很有必要对IBS的发病机制及诊治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3.
替加色罗与肠易激综合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许英萍 《浙江医学》2006,28(8):688-690
据目前数据表明,全世界成人肠易激综合征(IBS)的患病率为10%~20%[1],而女性与男性患病率比为4:1。IBS的症状特点是慢性易复发,且发作持续时间至少达12周,典型患者主诉腹部疼痛、腹胀、腹泻或便秘[2],但无器质性或化学指标的异常改变,IBS的诊断依靠于症状和精确的病史。IBS的发病机理未完全阐明,目前最普遍的假说是胃肠高度敏感学说。替加色罗作为一种胃肠道重要的感觉动力调节剂已被广泛运用于治疗便秘型IBS(C-IBS),现将替加色罗与IBS的关系作一探讨。1IBS的诊断IBS的诊断基于症状,IBS的症状可以包括腹部不适/疼痛、腹胀、腹…  相似文献   

4.
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I syndrome,IBS)是指一组包括腹痛、腹胀、排便习惯改变和大便性状异常,但缺乏特异性的形态学、生化和感染性原因的症候群,持续存在或间歇发作,但无器质性疾病(形态学及生化代谢等异常)的证据.其病因未明,目前认为,胃肠动力异常、内脏感觉过敏、脑一肠轴的异常、精神因素等与之相关,其中内脏器官的敏感性异常(即易感性增高)是本病发生的重要因素.IBS虽然不危及生命,但是不同程度的影响工作和生活质量.临床实践估计,IBS患者占消化内科门诊量的1/4~1/3,人群患病率为7.1%~13.6%,多见于18~30岁,男女比例约为1:2.  相似文献   

5.
肠易激综合征(IBS)是最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之一,西方国家的发病率为15%~20%,北京地区约为7%[1],IBS是一组间歇发作或持续存在的包括腹痛、腹胀、排便习惯和大便性状改变,而又缺乏各种检查异常结果的功能性肠道疾病.我们对1999-01~2004-12来我院就诊的IBS患者的临床特征进行分析,并与同期检查发现的肠道器质性病变患者进行对照.  相似文献   

6.
目的 通过人格及精神障碍评估问卷了解医院就诊肠易激综合征(IBS)患者精神障碍的共病状况.方法 顺序纳入2008年11月至2010年3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消化科门诊就诊、符合罗马Ⅲ标准的IBS患者83例,由经过培训的人员通过人格诊断问卷4(PDQ-4)、复合型国际诊断交谈(CIDI)表进行人格障碍、躯体形式障碍及其他精神障碍诊断.结果 83例IBS患者中男43例,女40例,年龄(38±14)岁.其中便秘型20例(24.1%)、腹泻型31例(37.3%)、混合型15例(18.1%)、未分型17例(20.5%).(1)62例(74.7%)患者被检出1型或多型人格障碍,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中以强迫和回避为特征的焦虑-抑制类(C组)人格障碍最多(58例,69.9%).存在人格障碍者躯体形式障碍检出率为46.8%(29/62),高于无人格障碍者[19.0%(4/21),P=0.025].(2)IBS患者的CIDI-3.0精神障碍终生患病率44.6%(37例),显著高于对照组,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焦虑与心境障碍是最多见的精神障碍共病类型,分别为21例(25.3%)和19例(22.9%).物质滥用和依赖、间歇性暴发障碍分别检出9例(10.8%)和7例(8.4%).腹泻型IBS患者精神障碍共病率最高(58.1%,18/31),但不同IBS亚组之间精神障碍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IBS患者中33例(39.8%)存在躯体形式障碍,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各亚组间躯体形式障碍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焦虑障碍同时合并躯体形式障碍者为61.9%(13/21),显著高于无焦虑障碍者[32.3%(20/62),P=0.016].结论 综合医院消化科就诊的IBS患者精神障碍共病较为常见,尤其是焦虑障碍和心境障碍.存在人格偏离及焦虑障碍的IBS患者更容易出现躯体形式障碍,消化专业医师应对此有充分认识并予以恰当治疗建议.
Abstract:
Objective To assess the prevalence of psychiatric comorbidities in patients referred for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with questionnaires for mental disorders.Methods A total of 83 IBS patients at our hospital were enrolled and assessed with the Personality Diagnostic Questionnaire for DSM-IV,version 4(PDQ-4)and Composite International Diagnostic Interview,version 3.0 and 2.1(CIDI-3.0 & CIDI-2.1)by trained interviewers.Such items as personality dysfunction,mental disorder and somatization disorder were examined.Results The male-female ratio was 1.08/1.Their mean age was(38±14)years old.Among them,20 patients(24.1%)were constipation-predominant,31(37.3%)diarrheapredominant,15(18.1%)mixed and 17(20.5%)unclassified type.(1)Sixty-two(74.7%)patients scored positive for any personality dysfunction.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gender difference.The cluster C (anxious-fearful)personality disorder was most commonly found in IBS patients(n=58,69.9%).The prevalence of somatoform disorders plus personality dysfuntion was 46.8%(29/62).It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without personality dysfunction[19.0%(4/21),P=0.025].(2)Thirty-seven patients (44.6%)had a lifetime CIDI-3.0 diagnosis.It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general population.There was no gender difference.Anxiety and mood disorders were the most common types of psychiatric comorbidities[n=21(25.3%)and n=19(22.9%)respectively].The lifetime prevalence of alcohol or nicotine abuse and(or)dependence and intennittent explosive disorder were 10.8%(n=9)and 8.4%(n=7).Psychiatric comorbidities were most commonly found in diarrhea-predominant patients(58.1%).But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among the subgroups.(3)Thirty-three patients(39.8%)had somatoform disorders.Neither gender nor subgroup differencc wag observed.The IBS patients with anxiety disorders presented significantly more somatoform disorders than the remainders[61.9%(13/21)vs 32.3%(20/62),P=0.016 1.Conclusion Such psychiatric comorbidities as anxiety disorders and mood disorders are common in patients referred for IBS.The patients with personality dysfunction and(or)anxiety were more likely to suffer somatoform disorders.A gastroenterologist should grasp a thorough knowledge and make appropriate therapeutic recommendations for those patients.  相似文献   

7.
肠易激综合征(IBS)属于功能性胃肠疾病,指的是一组包括腹痛、腹胀、排便习惯和大便性状异常、粘液便,持续存在或间歇发作,而又缺乏形态学和生化学异常改变可资解释的症状群。西方统计约占消化科病人的20%~40%[1],但是IBS的治疗效果却难尽人意。由于尚缺乏客观、可靠的病生标志,IBS的诊断主要建立在症状学基础上(疼痛、肠功能紊乱、腹胀)。直到1962年,Chaudhary和Truelove等[2]才第一次尝试规范IBS的诊断。1978年,Manning等[3]通过前瞻性的问卷调查较系统地归纳了IBS的主要症状,发现其中的6个症状在IBS较其他器质性胃肠疾病常见,从…  相似文献   

8.
肠易激综合征(IBS)是一种常见的胃肠道功能紊乱性疾病,其特征为持续或间歇发作的腹痛、腹胀、排便习惯改变和大便性状异常而无特异的生物化学或形态学异常。最近流行病学调查显示,IBS在西方国家发病率为10%~15%^[1]、在亚洲国家的发病率也达到5%~10%^[2]。在我国,北京地区、广州地区IBS患者占消化门诊患者的比例分别为25%~50%^[3]和34.3%^[41]。IBS具有反复发作的特点,严重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并且占用大量医疗咨派^[5-6]  相似文献   

9.
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IBS)是一组以腹痛、腹胀、排便习惯与性状改变为主要症状而又缺乏形态学和生化异常改变可以解释的征候群.世界范围内,IBS患病率为5%~25%,欧美发病率高于其他地区[1].胃肠动力和内脏感觉异常是其病理生理基础.当前,针对IBS患者的治疗仍是以对症治疗为主的综合性治疗,包括饮食治疗、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等.临床研究证实可显著改善IBS患者的相关症状,但因严重不良反应其临床应用受限,现将IBS药物治疗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0.
陈新美  雷明芳 《华夏医学》2009,22(3):431-432
目的:观察曲美布汀对肠易激综合征(IBS)的临床疗效.方法:86例IBS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3例.治疗组用曲美布汀0.1g,3次/d;对照组用谷维素和维生素B1各20mg,3次/d;两组疗程均为4周.结果:治疗组显效率为38%,总有效率为58%,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2,P<0.005).结论:曲美布汀治疗IBS有效.  相似文献   

11.
《陕西医学杂志》2014,(8):1085-1087
<正>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是一种以腹痛或腹部不适伴排便习惯改变和(或)大便性状异常的功能性肠病,治疗症状消失后停药约有40%50%复发[1],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给其精神和经济都带来一定困扰和损失,同时带来医疗资源的浪费。大量的流行病学资料显示IBS是一种世界性常见病,普通人群患病率为6%50%复发[1],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给其精神和经济都带来一定困扰和损失,同时带来医疗资源的浪费。大量的流行病学资料显示IBS是一种世界性常见病,普通人群患病率为6%11%,占消化内科门诊量的16%11%,占消化内科门诊量的16%25%[2]。IBS发病机制可能与胃肠道动力异常、  相似文献   

12.
肠易激综合症(IBS)是常见的胃肠道心身疾病之一,发病率为13%~15%.近年来受到国内外学者的重视,有研究表明,心理因素在IBS的致病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许多IBS患者存在心理方面的异常,IBS已被心身医学家描述为七种经典的心身疾病之一[1,2].为了解人格和情绪对IBS的影响,本研究对67例IBS患者进行了艾森克人格问卷调查及综合性医院焦虑抑郁量表测定,以期对IBS的发生、发展、治疗及预后工作做一探讨.  相似文献   

13.
正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是一种临床常见的肠功能紊乱性疾病,以腹痛、排便习惯和(或)大便性状改变等症状为主要表现,但无肠道器质性病变[1]。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欧美国家IBS发病率约10~15%[2],我国IBS发病率约为6.5%,呈逐年增高趋势,发病高峰年龄为30~59岁[3]。依据罗马Ⅲ标准,IBS分为腹泻型(IBS-D)、便秘型(IBS-  相似文献   

14.
<正>肠易激综合征(IBS)是以腹痛或腹部不适伴排便习惯改变和(或)大便性状异常的功能性肠病,该病缺乏可解释症状的形态学改变和生化异常[1]。IBS是继感冒之后的第二大常见疾病,亚洲国家的IBS患病率在5%~10%之间[2],仅美国每年治疗IBS的相关费用就高达300亿美元[3],且24.8%肠易激综合征患者伴有抑郁、焦虑症状等精神障碍[4]。笔者采用推拿疗法联合药饼灸治疗脾肾阳虚型肠易激综合征患  相似文献   

15.
<正>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IBS)是一种无器质性病变的肠道功能障碍,全球患病率约为3%~11%[1,2],与其他功能性胃肠疾病一样,被认为是“脑肠疾病”的一部分[3]。其诊断是基于罗马IV的诊断标准,即在过去3个月平均不少于1周1次的反复腹痛,与以下2项或2项以上标准相关:排便;排便频率的变化;粪便形态(外观)的变化,  相似文献   

16.
陈慧丽  俞佳 《吉林医学》2007,28(7):954-957
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是临床常见的肠道功能性疾病,与精神因素有关,临床表现为排便异常、腹痛、腹胀,但缺少形态学和(或)生化异常改变,其病理学基础为胃肠动力异常.过去曾被称为"过敏性结肠"、"易激结肠"或"粘液性结肠炎"等.据流行病学调查,世界范围内普通人群中有典型IBS症状的高达5% ~15%[1] .  相似文献   

17.
老年肠易激综合征患者临床流行病学特征及生活质量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肠易激综合征 (IBS)是一种胃肠功能紊乱性疾病 ,在发达国家是最常见的消化系疾病之一 ,英美等国发病率约为15 %~20 % ,女性多见[1]。随着年龄的增加 ,IBS患病率增高 ,而关于老年人IBS的流行病学资料 ,国内外均很少报道。本研究采用罗马Ⅱ国际IBS诊断标准[2] ,对不同社会经济条件的IBS患者做了调查 ,并用SF -36生活质量表进行评估 ,从中分析老年IBS患者特点 ,并了解其生活质量的改变情况。1对象和方法1.1调查对象于2001年1月至12月期间 ,通过浙江省消化中心全省网络 ,对浙江地区覆盖平原、山区、海岛、城市等不同地区共10所定点医院…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氟西汀联合森田疗法治疗肠易激综合征 (IBS)的有效性。 方法 :对 98例经常规内科治疗效果差的IBS患者进行抑郁自评量表 (SDS) ,焦虑自评量表 (SAS)评分 ,并与全国常模比较[1 ] ;应用氟西汀合并门诊森田疗法治疗 ,总疗程 6个月 ,分别于治疗 3个月、6个月时各评定一次疗效。 结果 :IBS患者SDS、SAS量表分显著高于常模 (P <0 0 1) ,氟西汀合并门诊森田疗法治疗 3个月后减分显著 (P <0 0 1) ,IBS的有效率为 65 3 % ,治疗 6个月后IBS有效率为 83 6%。氟西汀不同疗程对IBS的效果有显著差异P <0 .0 1)。 结论 :IBS患者 ,尤其是经内科常规治疗无效的IBS患者存在着明显的情绪障碍 ,采用氟西汀合并“顺其自然”的森田疗法 ,能很好的改善病人的情绪状态 ,继而使躯体症状缓解  相似文献   

19.
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IBS)是一种常见的功能性消化系统疾病,其临床特点是腹痛、腹胀等腹部不适伴大便性状和(或)大便次数改变,但无明确大体形态学、组织学、微生物学或生化代谢异常可查的临床综合征。其国外发病率为10%~15%[1],国内流行病学调查报道其发病率为5.60%[2]。IBS症状呈慢性、反复发作,同时还常伴有多种肠道外症状表现,如兴趣缺乏、情绪低落、心烦、失眠等精神状态的改变。IBS严重影响了患者的日常工作和生活,调查显示超过10%的普通人群患有IBS[3-4],导致了过高的医疗支出[5]。  相似文献   

20.
肠道易激综合征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莫思健 《医学文选》2003,22(4):541-543
肠易激综合征 (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是一种胃肠功能性疾病 ,是以腹痛、腹胀、排便习惯和大便性状改变为主要临床症状的综合征 ,是最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之一。西方国家的发病率为 1 5 %~ 2 0 %。我国 IBS发病率不详 ,北京地区约为7% [1] 。目前 IBS的发病机制仍不清楚 ,可能与精神心理异常、内脏感觉异常、胃肠动力紊乱及肠道感染等有关是多因素综合作用所致。为了进一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 ,本文就近年来 IBS的发病机制研究进展作一综述。1 精神心理因素  IBS患者常发生神经质 ,情绪易激动、不安焦虑和抑郁等心理异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