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了解在校硕士生的社会支持度及与其孤独感的关系。方法使用社会支持量表和情感与社会孤独量表对在校硕士生进行调查。结果①硕士生的社会支持较好;②男生的社会支持得分低于女生,但只在主观支持上达到显著差异(t=-3.036,P0.01);独生子女的社会支持得分低于非独生的,且在社会支持总分(t=-4.954,P0.001)、主观支持(t=-7.075,P0.001)上差异显著;城市生源者的得分均低于乡村生源的,且在社会支持总分(t=-2.706,P0.01)和主观支持(t=-3.528,P0.001)上差异显著;没有恋爱关系的得分低于有恋爱关系者,且在社会支持总分(t=5.583,P0.001)、主观支持(t=3.090,P0.01)和客观支持(t=5.993,P0.001)上差异显著;③社会支持与孤独感显著负相关。结论回归分析发现社会支持对社会孤独、情感孤独和总体孤独有较好的预测性。在校硕士生的社会支持较好,且性别、生源地、是否独生子女以及有无恋爱都会影响社会支持;提高社会支持度可以有效地减少孤独体验。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微博使用者心理健康的现状及各维度间的关系。方法随机选取宁波市某大学374名学生,分别用自尊量表、领悟社会支持量表、社交回避及苦恼量表、孤独量表、信任他人量表和人脸量表进行调查。结果 1微博使用者在社会支持和人际信任2个因子上得分均显著低于未使用者(t=-3.907,-2.060;P0.01),而在社交回避因子上,微博使用者得分显著高于未使用者(t=2.890,P0.05);2自尊与社会支持、人际信任、幸福感呈正相关(P0.01),而与社交回避、孤独感均呈负相关(P0.01);社会支持与幸福感呈正相关(P0.01),与社交回避、孤独感均呈负相关(P0.01);社交回避与孤独感呈正相关(P0.01),与人际信任、幸福感均呈负相关(P0.01)。结论与非使用者相比,微博使用者心理健康整体水平较差;微博使用者的自尊、社会支持、社交回避、孤独感、人际信任及幸福感各维度之间相互影响。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大学生人际信任与社会支持的特点及关系,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人际信任量表、社会支持量表对广州某高校402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①不同性别大学生在对父母信任(t=-2.138,P<0.05)和对支持利用度(t=-3.22,P<0.01)上差异显著;②不同专业大学生在社会支持总分(t=-2.243,P<0.05)和主观支持(t=-3.235,P<0.01)上差异显著;③不同生源地大学生在社会支持总分(t=-2.80,P<0.01)、主观支持(t=-2.22,P<0.01)和对支持利用度(t=-2.75,P<0.01)上差异显著;④不同年级大学生在客观支持上差异显著(t=3.30,P<0.01);⑤不同社会支持水平在对父母信任(F=11.893,P<0.01)、对无关者信任(F=3.321,P<0.05)和人际信任总分(F=9.964,P<0.01)上差异显著;⑥人际信任与社会支持成显著负相关(t=-0.229,P<0.01).结论 大学是个体人际信任形成的重要阶段,相关部门应该把握这一时机,对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进行社会干预,提高人际信任.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大学生完美主义与人际信任的关系。方法采用大学生完美主义问卷、人际信任量表对293名本科生进行测量。结果大学生完美主义高分组在人际信任总分上显著低于完美主义低分组(t=-3.053,P0.01)。大学生完美主义总分与人际信任总分间呈显著负相关(r=-0.183,P0.01);完美主义担心出错(r=-0.257,P0.001)、父母要求(r=-0.215,P0.001)与人际信任总分之间呈显著负相关;完美主义中的担心出错和条理性2个维度对人际信任总分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结论大学生完美主义与人际信任有关,对人际信任有一定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医学生情绪调控与人际困扰的关系。方法:采用随机抽样法抽取滨州医学院306名在校大学生,用情绪智力量表(EIS)和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进行调查。结果:(1)医学生情绪调控总体情况良好,人际关系存在一定程度的困扰;(2)不同性别的医学生在调控情绪维度、情绪调控总分和待人接物困扰方面存在显著差异(t=-3.01,P0.001;t=-2.24,2.11;P0.05);(3)不同年级的医学生在交谈困扰、交际困扰、人际困扰总分上存在显著差异(F=3.75,P=0.02;F=3.58,3.71;P=0.03);(4)情绪调控和人际困扰之间呈显著负相关。结论:医学生情绪调控与人际困扰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在校硕士研究生的孤独体验水平并进行差异比较。方法本文使用情感与社会孤独量表对在校研究生进行调查。结果 1在校硕士研究生孤独体验普遍,其中情感孤独高于社会孤独(12.6310.95);2总体孤独感(t=2.394,P0.01)、情感孤独(t=2.292,P0.01)在性别上,总体孤独感(t=7.640,P0.001)、社会孤独(t=1.96,P0.05)、情感孤独(t=9.959,P0.001)在恋爱与否上,总体孤独感(F=2.959,P0.05)、社会孤独(F=3.631,P0.05)在家庭经济水平上,社会孤独(F=2.336,P0.01)在健康情况上,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社会孤独感(t=1.638,P0.05)在性别上,情感孤独(F=1.207,P0.05)在家庭经济水平上,总体孤独感(t=0.567,P0.05)、社会孤独(t=0.785,P0.05)、情感孤独(t=0.241,P0.05)在是否独生子上,总体孤独感(t=1.127,P0.05)、社会孤独(t=1.502,P0.05)、情感孤独(t=0.521,P0.05)在生源地上,总体孤独感(F=0.216,P0.05)、情感孤独(F=0.266,P0.05)在健康情况上,差异均不具统计学意义。结论在校硕士研究生存在较普遍的孤独感,且情感孤独较为严重;性别、恋爱与否、家庭经济水平、健康情况等方面孤独感存在显著性差异;而在是否独生子女和城乡生源方面尽管有差异但未达到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大学生人际信任与社会支持的特点及关系,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采用人际信任量表、社会支持量表对广州某高校402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①不同性别大学生在对父母信任(t=-2.138,P<0.05)和对支持利用度(t=-3.22,P<0.01)上差异显著;②不同专业大学生在社会支持总分(t=-2.243,P<0.05)和主观支持(t=-3.235,P<0.01)上差异显著;③不同生源地大学生在社会支持总分(t=-2.80,P<0.01)、主观支持(t=-2.22,P<0.01)和对支持利用度(t=-2.75,P<0.01)上差异显著;④不同年级大学生在客观支持上差异显著(t=3.30,P<0.01);⑤不同社会支持水平在对父母信任(F=11.893,P<0.01)、对无关者信任(F=3.321,P<0.05)和人际信任总分(F=9.964,P<0.01)上差异显著;⑥人际信任与社会支持成显著负相关(t=-0.229,P<0.01)。结论大学是个体人际信任形成的重要阶段,相关部门应该把握这一时机,对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进行社会干预,提高人际信任。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无聊倾向与生活满意度之间的关系,同时考察生命意义感的中介作用以及人际信任是否在此中介过程中发挥调节作用。方法:采用无聊倾向量表、人际信任量表、生命意义感量表、生活满意度量表对708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1)通过差异分析发现,兴趣爱好广泛学生在无聊倾向得分上(t=2.35,P0.05)显著低于兴趣爱好单一学生,而在生命意义感上得分(t=-3.26,P0.01)显著高于兴趣爱好单一学生;大二学生的生活满意度(F=13.56,P0.001)显著高于大一、大三、大四学生;(2)相关分析表明,无聊倾向与人际信任(r=0.148,P0.01)呈显著正相关,与生命意义感(r=-0.271,P0.01)、生活满意度(r=-0.304,P0.01)呈显著负相关;人际信任与生命意义感(r=-0.075,P0.05)、生活满意度(r=-0.094,P0.05)均呈显著负相关;生命意义感与生活满意度呈显著正相关(r=0.230,P0.01);(3)无聊倾向显著负向预测生活满意度(t=-6.672,P0.001),无聊倾向与人际信任的交互项对生活满意度的预测作用不显著(t=0.826,P0.05);无聊倾向对生命意义感的负向预测作用显著(t=-8.010,P0.01),无聊倾向与人际信任的交互项对生命意义感的预测作用显著(t=6.724,P0.001);生命意义感对生活满意度的正向预测作用显著(t=4.432,P0.001),生命意义感与人际信任的交互项对生活满意度的预测作用不显著(t=-0.209,P0.05)。结论:无聊倾向、人际信任、生命意义感和生活满意度四者之间构成了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生命意义感在无聊倾向与生活满意度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人际信任在这一中介过程的前半段上起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9.
大专生社会支持、人际信任与应对方式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大专生社会支持、人际信任度与应对方式之间的相关关系。方法采用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对某大专院校339名在校大学生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人际信任量表以及应对方式量表进行评定。结果1城镇与农村大专生在主观支持感方面存在显著差异(t=-2.581,P=0.01);2不同性别的大专生在主观支持感和支持总分方面呈现显著差异(t=-3.841,P=0.001和t=-2.274,P=0.024);3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大专生在应对方式上,求助、退避和幻想3个因子呈现显著的性别差异(t=-2.551,P=0.011;t=-3.198,P=0.002;t=-2.077,P=0.039);4社会支持水平中解决问题、求助、退避与应对方式之间存在显著差异(F=6.386,P=0.002;F=29.144,P=0;F=3.864,P=0.022);人际信任水平与应对方式中的解决问题这一因子呈显著性的差异(F=3.115,P=0.046)。结论大专生人际信任度分数偏低;应对方式以积极的应对方式为主,6个因子中,解决问题、自责和求助这3个因子与社会支持和人际信任度的关系更为密切;解决问题和求助因子分较高的大专生在社会支持和人际信任度也较高;而倾向于使用自责这一应对方式的大专生的社会支持和人际信任度则较低。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军队院校培养专业技术人才的人际信任状况及其影响因素,为有针对性地开展国防人才心理卫生工作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随机整群抽取某军队院校为基层部队培养的755名专业技术人才进行人际信任量表、领悟性社会支持量表和一般自我效能量表进行测评研究。结果专业技术人才是否在经常参加文体活动的人际信任得分有显著性差异(F=84.831,P0.01),父母文化水平对其人际信任水平的影响有显著性差异(F=13.200,P0.01)。专业技术人才人际信任总分与领悟性社会支持总分及两个因子、自我效能感呈显著负相关(r=-0.214,-0.206,-0.191,-0.118;P0.01);与文化程度、父亲文化程度呈显著正相关(r=0.092,0.081;P0.05)。领悟性社会支持、自我效能感、文化程度、父亲文化程度是影响专业岗位人才人际信任状况的重要因素。结论自我效能感、社会支持、文化程度、父亲文化程度对军队院校培养专业技术人才人际信任具有一定的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研究生人格特征、社会支持与人际信任的关系,为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人际信任量表和艾森克人格问卷(EPQ),对云南155名研究生进行集体测查.结果 ①研究生社会支持总分在不同学校(F=4.161,P<0.01)和专业(F=2.644,P<0.01)之间差异显著;人际信任度在各个...  相似文献   

12.
目的调查医学研究生人际信任及社交回避与苦恼现状,为加强和改进医学研究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人际信任量表(ITS)和社交回避与苦恼量表(SADS)对291名医学研究生进行调查。结果①医学研究生人际信任度的平均得分为(75.73±8.10),高于理论平均值75;②社交回避及苦恼的平均得分为(74.43±13.73),低于理论平均值84;③不同性别、不同出生地及不同年级的医学生SADS得分比较均无显著差异(t=0.503,0.765,-0.780;P>0.05);④不同性别、不同出生地ITS得分比较均无显著差异(t=1.314,-0.590;P>0.05);⑤不同年级ITS得分存在差异(t=-0.464,P<0.05)。结论医学研究生心理健康状况总体较好,但一年级人际信任状况较差,学校应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干预。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高师学生人际信任、人格特质的特点及二者的关系.方法 采用人际信任量表和艾森克人格问卷对350名高校师范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①通过单样本t检验,高师生的人际均分与中间值有极其显著差异(t=-11.57,p<0.01);②高师男生人格特质的E分高于常模(t=3.429,P<0.01),L分低于常模(t=-5...  相似文献   

14.
人格特质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影响的中介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大学生人格特质对其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并分析社会支持及人际信任在两者间的中介效应。方法运用艾森克人格问卷简式量表(EPQ-R Short Scale)、牛津幸福量表(OHI)、领悟社会支持量表(PSSS)和信任他人量表(TIPS)对375名大学生进行测查。结果①社会支持(效应值分别为0.26和0.14,P0.001)、人际信任(效应值均为0.39,P0.001)在两种人格特质与主观幸福感间均具有部分中介效应;②人际信任的中介效应水平高于社会支持。结论人际信任和社会支持均在人格特质对主观幸福感影响中具有传递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了解当前广州市大学生的人际信任状况,针对若干影响人际信任因素进行相关探讨.方法 本研究所用的问卷由人际信任量表(ITS)、家庭教养方式量表及艾森克人格问卷组合而成,选取233名大学生进行施测.结果 1广州市大学生人际信任略高于理论中间值;2城乡大学生总体信任存在显著差异(t=1.971,P=0.047),总体信任的性别差异以及独生与非独生个体之间的差异不显著(t=1.284,P=0.224;t=0.676,P=0.543);③总体人际信任水平与家庭教养方式各因子(P<0.01)、人格特征各维度之间均存在显著相关(P<0.01).结论 加强大学生自身心理素质,各高校应该举行有助于提高人际信任的活动和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对进一步提高人际信任有帮助.  相似文献   

16.
高中生人际信任与孤独感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高中生人际信任与孤独感的现状,探讨高中生人际信任和孤独感的关系.方法 采用人际信任量表(ITS和孤独感量表(UCLA)对237名高中生进行调查.结果 ①高中生人际信任水平偏低,ITS平均得分为(74.96±14.36);女生显著高于男生(t=-10.37,P<0.01);来自城镇学生的得分显著高于来自农村的学...  相似文献   

17.
高师贫困生社会支持的特点及与孤独感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高师贫困生社会支持的特点及其与孤独感的关系,为高师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UCLA孤独量表对204名贫困生和196名非贫困生进行测查。结果①高师贫困生的客观支持显著高于非贫困生(t=2.058,P〈0.05),主观支持、支持利用度、支持总分的差异不显著;②高师贫困生的社会支持不存在性别差异,支持利用度年级差异显著(F=3.328,P〈0.05),大一学生的支持利用度显著高于大二和大三学生;③不同社会支持水平的高师贫困生孤独感差异显著(F=26.737,P〈0.001),社会支持水平越高,孤独感越低;④回归分析表明,主观支持、支持利用、客观支持均能负向预测孤独感(β=-0.276,P〈0.001;β=-0.230,P〈0.01;β=-0.174,P〈0.05)。结论高师贫困生与非贫困生客观支持存在差异,高师贫困生支持利用度的年级差异显著,社会支持对孤独感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