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 毫秒
1.
目的探讨大学新生自我同一性及其与学校适应的关系。方法对258名大学新生施测《自我同一性过程量表》和《大学生适应性量表》。结果①大学新生的自我同一性状态从高到低依次为:扩散型(32.9%)、获得型(29.8%)、早闭型(20.2%)、延缓型(17.1%);②自我同一性的探索和承诺维度与学校适应呈显著正相关;③ANOVA分析表明不同类型的同一性状态在学校适应总分及其因子上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获得型学生的学校适应最好,扩散型学生的学校适应最差;④回归分析表明自我同一性的4个维度对学校适应总分及学习适应、人际适应、角色适应和职业选择适应因子的预测力较大,其中意识承诺维度对学校适应总分、学习适应和职业选择适应起主要的预测作用(ΔR2=0.28,ΔR2=0.19,ΔR2=0.22),意识探索维度对角色适应起主要预测作用(ΔR2=0.16),人际承诺则对人际适应起主要的预测作用(ΔR2=0.22),人际探索对学习适应有负向的预测作用(B eta=-0.15,P<0.05)。结论大学新生的自我同一性对其学校适应存在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索大学一年级学生社会自我效能感、适应和学业成绩的关系。方法:采用社会自我效能感、学业适应和社交适应、抑郁症状自评等量表,收集了学生的学业成绩这个客观指标,通过跨时间的研究设计,对华东地区某综合性大学417位一年级学生进行调查,并采用偏相关分析和结构方程模型检验假设。结果:①社会自我效能感能正向预测大学一年级学生的学业适应、社交适应和心理适应;②学业适应能正向预测学业成绩,社交适应对学业成绩具有负向预测作用,心理适应和学业成绩相关不显著。结论:学业适应和社交适应对社会自我效能感与学业成绩的关系具有完全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大学新生学校适应性与成人依恋之间的关系,同时探索人口学特征对此关系的影响。方法:采用中国大学生适应量表、亲密关系体验问卷修订版与自编一般情况调查表对北京950名本科新生(其中有效被试874人)进行调查。结果:1安全型依恋个体占总体的46.1%,迷恋型占34.9%,淡漠型占12.2%,恐惧型占6.8%;2在人际关系、校园生活、情绪及总体适应维度上,城市新生显著高于农村新生;3相对于非独生子女,独生子女的自我适应较好,而依恋回避程度较低;4安全型依恋的学校适应显著优于三种不安全型依恋;5依恋焦虑和回避负向预测学校适应。结论:安全型依恋个体的学校适应性最好,依恋高焦虑和依恋高回避不利于良好学校适应的发展,且依恋与学校适应两者关系同人口学背景存在一定联系。 相似文献
4.
目的:从个体和班级两个层面探讨教师差别行为对初中生学业成绩、同伴接纳和学校满意度的影响.方法:选取31名初中教师及其所带的1438名学生,运用问卷测量方法收集数据,使用HLM处理数据.结果:个体层面,教师差别行为影响学生的学业成绩、同伴接纳和学校满意度;班级层面,教师差别行为仅影响学生的学校满意度.结论:个体层面和班级层面,教师差别行为均会影响初中生的心理发展指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大一新生学校适应不良与自我概念的关系。方法:采用大学生学校适应不良量表和自我描述量表对392名大一新生进行调查。结果:(1)大一新生学校适应不良检出率为71.2%;学校适应不良得分上女生显著高于男生(t=-2.087,P0.05),城市学生与农村学生无统计学差异;(2)自我描述总分上女生显著高于男生(t=-2.350,P0.05);农村学生显著高于城市学生(t=-5.093,P0.05);(3)大一新生自我描述总分及3个自我概念维度与学校适应不良存在正相关(r=0.583,0.582,0.430,0.511;P均0.01);(4)多元逐步回归显示,一般自我概念与非学业自我概念能很好地预测适应不良。结论:大一新生自我概念影响其学校适应不良水平,提高大一新生自我概念水平有利于改善学校适应不良。 相似文献
6.
目的:初步了解国内小学生学校动态绘画指标的特点,探讨小学生学校动态绘画与学业成绩的关系.方法:选取广州市某小学五年级学生82名施测学校动态绘画.以人物尺寸、人物距离、朋友数量、人物顺序等为绘画指标,以学生绘画前最近一次语文、数学、英语三科考试成绩的平均值作为学业成绩标准.将学业成绩排在82名同学中前27%的被试作为高学业成绩组(n=22),排名后27%的作为低学业成绩组(n=22).结果:样本学生绘画的教师像尺寸大于西方小学生[(65.7±28.3) mm vs.(54.3±25.3) mm,P<0.05],师生距离小于西方小学生[(56.1 ±41.2) mm vs.(90.0±79.5) mm,P<0.01];师生距离[(56.1±41.2) mm vs.(98.8±55.9) mm]、同伴距离[(34.9±33.2) mm vs.(53.2 ±30.8)mm]和朋友数量[(1.4±0.7)vs.(2.4±1.2)]小于日本小学生(均P<0.01).高学业成绩组学生的自画像尺寸大于低学业成绩组[(59.2±20.9) mm vs.(44.0±23.5) mm; P<0.05],同伴距离小于低学业成绩组[(22.6± 14.0) mmvs.(42.7±40.3) mm; P<0.05].自画像尺寸(r=0.22,P<0.05)、教师像尺寸(r=0.24,P<0.05)与学业成绩呈正相关;朋友顺序与学业成绩呈负相关(r=-0.23,P<0.05).结论:国内小学生的学校动态绘画指标可能与西方、日本小学生存在差异,动态绘画的某些指标与学业成绩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7.
包文婷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2,(4):575-577
目的探讨大学新生社会支持、应对方式与学校适应的关系。方法采用应对方式问卷、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及中国大学生适应量表对256名大学新生进行测量。结果①大学新生学校适应与积极应对呈显著正相关(r=0.325~0.595;P均<0.01),与消极应对呈显著负相关(r=-0.595~-0.290;P均<0.01);②大学新生学校适应总分及各维度与社会支持总分及各维度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166~0.492;P均<0.01);③社会支持不仅直接影响大学新生学校适应(路径系数为0.456,P<0.001),还通过积极应对间接影响大学新生学校适应(路径系数为0.509;P<0.001)。结论积极应对在社会支持和大学新生学校适应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8.
大学新生学校适应、心理弹性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大学新生学校适应、心理弹性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大学生适应量表、心理弹性问卷、大学生人格问卷和抑郁自评量表对2002名大学新生进行统一问卷调查。结果 1女生人格问卷得分显著高于男生(F=10.59,P0.001),上海生源学生的抑郁得分显著高于非上海生源学生(F=5.17,P0.05),独生子女的学校适应得分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F=5.9,P0.05);2心理弹性的韧劲和乐观两个维度在学校适应和心理健康之间起到部分中介作用。结论大学新生的学校适应不仅直接影响心理健康,而且还通过心理弹性间接的影响心理健康。 相似文献
9.
目的 考察大学新生社会支持与学校适应的基本情况,并分析两者的相关关系.方法 本研究使用领悟社会支持量表及大学新生学校适应量袁对274名大一新生进行调查.结果 学校适应方面不存在生源地和是否独生子女的差异,但性别差异显著(P<0.05,t=1.901);大学新生感受到的社会支持由高到低分别是:朋友支持、其他支持、家庭支持;社会支持与学校适应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r=0.577,P<0.01);社会支持各因素对学校适应均有预测作用(b=1.121,P<0.01;b=1.378,P<0.01).结论 大学新生社会支持与学校适应存在一定的联系,社会支持各因子对学校适应均有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10.
侯静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4,(11):1670-1675
目的考察高中生社会支持的特点、学校适应状况以及高中生社会支持对学校适应的预测作用。方法以816名高中生为被试,采用情感关系量表考察高中生的社会支持特点,采用高中生学校适应量表考察其学校适应状况。结果重复测量方差分析表明,高中生寻求重要他人的社会支持存在显著的性别主效应(F(1,806)=17.063,P0.001),事后均值比较发现,高中女生寻求母亲、父亲和同性朋友的社会支持显著多于高中男生(P0.001),高中男生寻求异性朋友的支持显著多于高中女生(P0.05)。重复测量方差分析表明,高中男生和女生的4个重要他人的主效应都显著(F(3,984)=20.268,P0.001,F(3,1434)=128.664,P0.001),事后成对比较发现,高中生寻求同性朋友的社会支持显著多于寻求父母支持和异性朋友支持(P0.05),高三学生比高一、高二更多寻求父母的社会支持(P0.05)。独立样本t检验表明,重点中学高中生学校适应总体水平(t=2.099,P0.05)、学习适应(t=2.227,P0.05)、学校态度(t=5.947,P0.001)、师生关系(t=3.951,P0.001)显著好于普通中学高中生,普通中学高中生比重点中学高中生同伴关系更好(t=2.444,P0.05);单因素方差分析的事后多重比较表明,高三学生的学校适应最好,高二的学校适应最差(P0.05)。独立样本t检验表明,高中女生学校适应显著好于男生(t=3.258,P0.01)。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表明,高中生的父亲支持(β=0.226,t=5.288,P0.001)、同性朋友支持(β=0.204,t=5.471,P0.001)、母亲支持越多(β=0.109,t=2.508,P0.05),高中生的学校适应越好。结论同性朋友是高中生最重要的他人;高中女生寻求父母和同性朋友的社会支持显著多于高中男生,高三学生寻求父母的支持显著多于高一、高二学生;重点中学高中生学校适应总体水平显著好于普通中学,而普通高中学生的同伴关系比重点高中学生好,高中女生比高中男生学校适应好,高三学生学校适应最好,高二最差;高中生的社会支持越多,学校适应越好。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中学生学习自我效能感的现状以及与学业水平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边玉芳编制的<学习自我效能感问卷>对江苏、河南、广西和内蒙古4个地区的910名中学生的学习自我效能感进行了测量.结果 ①中学生在学习自我效能感上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和性别差异(F=11.850,P=0.000;F=6.441,P=0.011),学习自... 相似文献
12.
医科大学生学习适应性与学习成绩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医科大学生学习适应性现状及其与学习成绩的关系。方法采用修订的“大学生学习适应问卷”,对6所医科院校1070名医科大学生进行测试,并对其中417名进行学习适应性与学习成绩的相关分析。结果①医科大学生整体学习适应不良。问题主要集中在专业兴趣、求助行为、压力应对、信息利用等方面;②医科大学生学习适应各方面发展不平衡。学习行为方面的适应中等,而学习动力方面的适应则较差;③医科大学生学习适应性与学习成绩之间相关非常显著(P〈0.01)。结论医科大学生整体学习适应不良,学习适应性与学习成绩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广州市中学生情绪障碍现状及其特点,情绪障碍与学习成绩的关系。方法采用BDI抑郁自评量表、STAI状态-特质焦虑量表、GHQ健康量表对广州市6所中学进行分层抽样调查,收集被试期末成绩,研究原始分数与情绪障碍的关系。结果 1初一和初二学生焦虑情绪分值不属于正常范围,分别占其总人数的32.32%和33.85%。初一学生心理不健康比例比初二少6.62%;2随年级升高,高中学生异常抑郁情绪比例呈递减关系。高中学生焦虑情绪分数没落在正常范围的比例分别为高一36.84%、高二20.5%、高三35.9%;3中学生情绪障碍与学习成绩相关显著:抑郁(r=-0.198,P<0.05)、焦虑(r=-0.236,P<0.05)、心理健康状况(r=-0.213,P<0.05)。结论广州市中学生抑郁和焦虑情绪障碍现状都比较差,应给予重视。 相似文献
14.
胡婷婷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3,(11):1729-1731
目的 探讨中学生心理韧性与学业成就的关系,为中学生提升学业成就提供依据.方法 对311名中学生进行青少年心理韧性问卷的测查,并要求其对学业成就进行自评.结果 ①中学生心理韧性因子目标专注、情绪控制、积极认知及人际协助年级差异显著(F=3.88,2.86;P <0.05;F=8.91,P<0.001;F =5.90,P<0.01);②自评学业成就年级差异显著(F=15.14,P<0.001);③自评学业成就与目标专注、家庭支持、人际协助及心理韧性总分正相关(r=0.31,P<0.001;r=0.17,P<0.01:r=0.18,P <0.01;r =0.26,P<0.001);④中学生学业成就的良好预测因子是目标专注(R2 =0.22,P<0.01).结论 中学生心理韧性对学业成就影响很大. 相似文献
15.
中学生学习适应性与心理健康状况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9,自引:4,他引:9
凌辉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2,10(4):296-297
近年来关于中学生心理健康的研究已经很不少了。研究者们从多个角度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有意义的探讨 ,发现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与人格、家庭环境因素、应付方式、生活事件以及学业成绩等等均有一定的关系[1- 4] 。根据心理卫生的基本原理 ,对生活的有效适应是维持心理健康的前提 ,也是衡量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准之一。或者说 ,对生活的适应本身就是心理健康的构成要素之一[5] 。从发展的角度看 ,不同年龄阶段的人将面临不同的适应任务。中学生的主要生活和活动场所是学校 ,对学习活动和学校生活的适应是其主要的发展任务 ,适应的结果对中学生的自… 相似文献
16.
医学院新生入校时心理健康状况与第一学年学业成绩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医学院新生入校时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对学习成绩的影响。方法:采用大学生心理健康量表、艾森克人格量表(EPQ)及自编一般情况问卷等对湘雅医学院2005级755名大学新生进行心理健康状况普查,与第一学年学习成绩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成绩落后学生入学时心理症状的发生率高于成绩优秀学生,特别是在抑郁、依赖、冲动、社交退缩等方面两者差异显著。影响学习成绩的主要心理因素有抑郁、依赖、冲动。结论:医学新生入校时心理健康对学习成绩的影响很大。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初中生学业归因方式和学业情绪对心理健康的影响。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以山东省3所中学的511名初中生为被试。结果①不同年级初中生的能力归因存在显著差异,初一学生的能力归因高于初二、初三学生(P0.05);②不同性别和年级初中生的学业情绪存在显著差异,男生的积极低唤醒学业情绪和消极低唤醒学业情绪显著高于女生(P0.05);初一学生的积极高唤醒情绪低于初二、初三学生(P0.01;P0.05);③不同年级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存在显著差异,初一学生的考试镇定低于初三学生(P0.01);④学业归因方式和学业情绪对心理健康具有显著预测作用。结论初中生的学业归因方式和学业情绪是其心理健康的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大学生的宿舍人际状况,探讨大学生宿舍成员间人际关系状况、学习适应与学业成就之间的关系。方法:通过随机取样方法选取146名河南某高校大一、大二、大三年级学生为测查对象,采用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质量调查问卷、大学生学习适应问卷(ULAQ)进行施测。结果:(1)男女生在自主学习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t=2.06,P0.05);(2)一年级个体的人际扰他得分要显著高于二、三年级(P0.05);(3)文理科在学习适应量表里的自主学习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t=-2.25,P0.05);(4)宿舍人际关系、学习适应与学业成就之间两两相关且相关显著(r=0.21~0.52,P0.05);(5)学习适应在宿舍人际关系与学业成就之间起中介作用(ab=0.13)。结论:人际关系与学习适应能力对大学生学业成就有显著影响,学习适应在宿舍人际关系与学业成就之间发挥着一定的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学校学业成绩对高三学生个体学业成绩与学业自我概念关系的调节作用。方法以东北三省14所高中638名高三学生为被试,采用Mash编制的学业自我概念量表并取每名学生的东北三校联考成绩作为其个体学业成绩。结果①回归分析结果表明,自变量个体学业成绩对因变量学业自我概念有显著的预测作用,测定系数R2达到22.1%(F=34.869,P=0.000);②多层线性模型(HLM)分析结果表明,学校学业成绩对学生个体学业成绩与学业自我概念之间的关系起到调节作用(γ11=0.613,P=0.007)。结论学校学业成绩对学生个体学业成绩与学业自我概念之间的关系起到调节作用,验证了Mash提出的大鱼小池效应(BFLPE)同样存在于我国文化背景下的高中生群体。 相似文献
20.
目的:以初中生作为研究对象,调查该群体学业拖延的总体状况,并对学业自我效能感与成就动机这两个变量对学业拖延的影响作用进行探讨。方法:研究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使用《中学生学业拖延问卷》、《学习自我效能感量表》以及《成就动机量表》对大连市内某所初中的288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并将所得数据整理后运用SPSS进行分析。结果:初中生学业自我效能感与成就动机呈显著正相关(r=0.363,P0.01),同时学业自我效能感与学业拖延之间呈显著负相关(r=-0.365,P0.01);而成就动机与学业拖延之间也呈显著负相关(r=-0.442,P0.01);成就动机作为中介变量,在学业自我效能感影响学业拖延过程中,其部分中介作用比例为35.4%。结论:初中生的学业拖延现象是普遍存在的;学业自我效能感和成就动机对学业拖延的影响方式主要包括两种:其一是学业自我效能感可以直接地负向预测学业拖延;其二是成就动机作为中介变量,在学业自我效能感影响学业拖延的过程中起到了部分中介作用,使前者对后者产生了间接的影响。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