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李月春 《校园心理》2016,(4):234-236
为探讨完美主义在父亲教养方式对高中生自我妨碍上的影响,采用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中文佛罗斯特完美主义问卷及自我妨碍量表,对无锡某中学285名高中生进行调查。研究表明:1父亲教养方式5个维度均与自我妨碍呈相关关系,其中父亲情感温暖理解与自我妨碍呈负相关,惩罚严厉、过分干涉、偏爱被试、拒绝否认和过度保护与自我妨碍呈正相关,消极完美主义(担心错误、父母期望、行动疑虑)与自我妨碍呈极其显著正相关,条理性维度与自我妨碍呈负相关;2复回归分析研究结果显示父亲教养方式通过消极完美主义部分或完全中介作用影响自我妨碍。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青少年体像障碍与父母养育方式的相互关系。方法:采用体像障碍自评量表(BDDS)和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EMBU)对淮南市176名高中生进行测评。结果:①青少年体像障碍量表总分与父亲情感温暖理解因子呈负相关(r=-0.392,P0.05),与父亲惩罚严厉因子、过分干涉因子、拒绝否认因子呈正相关(r=0.504,0.469,0.613;P0.05);与母亲情感温暖理解因子呈负相关(r=-0.399,P0.05),与母亲过分干涉与保护因子、拒绝否认因子、惩罚严厉因子呈正相关(r=0.54,0.573,0.563,P0.05);②父亲情感温暖与理解因子、偏爱被试因子、拒绝否认因子,与母亲过分干涉与过度保护因子、拒绝否认因子对体像障碍有预测作用(回归系数值分别为-0.274,0.321,0.817,0.705,1.215;P0.05)。结论:父母越倾向于采取积极养育方式,体像障碍量表得分越低;父母越倾向于采取消极养育方式,体像障碍量表得分越高。父母养育方式是影响青少年体像障碍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大学生家庭教养方式对时间管理倾向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 探讨家庭教养方式对时间管理倾向的影响.方法 采用青少年时间管理倾向量表(ATMD)和父母教养方式量表(EMBU)对223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 ①时间管理倾向总分和各分量表上不存在性别差异;②父亲惩罚严厉、父亲过分干涉、父亲拒绝否认、母亲过分干涉、母亲拒绝否认、母亲偏爱被试分量表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③将家庭教养方式的几个因子对大学生的时间管理倾向总分进行回归分析发现,父母教养方式对时间管理倾向有显著的预测作用.父母温暖理解、父亲惩罚严厉对时间管理倾向有显著的积极影响,父母的拒绝否认对时间管理倾向有显著的消极影响.结论 大学生家庭教养方式对时间管理倾向有显著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5年制医学本科生的父母教养方式和本人的成就动机与主观幸福感三者间的内在联系。方法:使用量表调查法对某医学院校160名5年制本科医学生做问卷调查。结果:(1)医学生的主观幸福感、成就动机、除母亲过分干涉保护、母亲偏爱外,父母教养方式在性别上差异显著(P0.01);(2)主观幸福感与成就动机、父母情感温暖理解成显著正相关(r=0.378,0.362,0.522;P0.05),与父母惩罚严厉(r=-0.671,-0.666;P0.01)、父亲过度干涉(r=-0.459,P0.01)、父亲偏爱被试(r=-0.216)、父母拒绝否认(r=-0.698,-0.602;P0.01)、父亲过度保护(r=-0.188,P0.05)、母亲过分干涉保护(r=-0.188,P0.05)呈显著负相关;成就动机和母亲情感温暖理解有显著正相关(r=0.261,P0.01),和父母惩罚严厉(r=-461,-0.481;P0.01)、父亲过度干涉(r=-0.323,P0.01)、父母拒绝否认(r=-0.485,-0.446;P0.01)、父亲过度保护(r=-0.208,P0.01)呈显著负相关;(3)父亲拒绝否认、父亲情感温暖理解、母亲情感温暖理解和母亲过分干涉保护4个因素进入医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回归方程,均有显著性,能解释医学生主观幸福感总变异的56.1%。结论:医学生的成就动机和他们父母的教养方式是影响医学生个人主观幸福感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大学生父母教养方式、自尊与网络成瘾的关系。方法采用父母教养方式量表、自尊量表和中文网络成瘾量表(修订版)对719名本科生进行施测。结果不同性别的学生在网络成瘾方面差异显著,男生的网络成瘾现象比女生严重(t=2.42,P0.05);父亲偏爱被试(B=0.10,P0.01),父亲拒绝否认(B=0.11,P0.05)和父亲过度保护(B=0.12,P0.001)的教养方式,母亲过干涉、过保护(B=0.12,P0.01),母亲拒绝、否认(B=0.12,P0.05)和母亲偏爱被试(B=0.09,P0.05)的教养方式对网络成瘾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作用;父亲温暖、理解的教养方式(B=0.23,P0.001),母亲温暖、理解的教养方式(B=0.22,P0.001)对自尊有显著的正向影响;父亲偏爱被试(B=-0.08,P0.05),父亲过度保护(B=-0.12,P0.01)的教养方式和母亲过干涉、过保护(B=-0.11,P0.01),母亲偏爱被试(B=-0.09,P0.01)的教养方式对自尊有显著的负向影响;自尊对网络成瘾也有显著的负向影响(B=-0.12,P0.05);父亲教养方式、自尊和网络成瘾的关系模型拟合较好(χ2/df=1.857,GFI=0.989,AGFI=0.970,NFI=0.983,IFI=0.992,CFI=0.992,RMSEA=0.035);母亲教养方式、自尊和网络成瘾的关系模型拟合较好(χ2/df=1.905,GFI=0.990,AGFI=0.971,NFI=0.984,IFI=0.992,CFI=0.992,RMSEA=0.036)。结论大学生网络成瘾与父母教养方式、自尊有重要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目的:针对城乡儿童父母教养方式的比较研究,为儿童心理教育及心理发展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MBU)以班级为单位进行团体施测。结果:城乡比较父亲的教养方式在过分干涉和拒绝否认方面差异非常显著(t=4.02~4.16,P0.001);母亲的教养方式在过度保护和拒绝否认的方面差异显著(t=2.47~3.06,P0.05)。比较父母对不同性别子女的教养方式,父亲对于男生采取的惩罚严厉、过分干涉、拒绝否认和过度保护的教养方式显著高于女生(t=3.82~4.22,P0.001);母亲对于男生采取的过度保护、拒绝否认和严厉惩罚也显著的高于女生(t=2.45~4.61,P0.05)。结论: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儿童的身心发展有决定性影响。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大学生自我和谐与父亲教养方式的关系。方法采用自我和谐量表和父亲教养方式量表对304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①大一学生在自我和谐总分,自我刻板性上的得分均高于其他年级的学生(P〈0.01或P〈0.05),在自我灵活性上的得分均显著低于其他年级的学生(P〈0.01);②男生在父亲惩罚、严厉(P〈0.05);拒绝、否认方面得分高于女生(P〈0.01),在父亲偏爱方面得分低于女生(P〈0.05)。独生子女在父亲过分干涉方面得分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P〈0.01),在父亲偏爱方面得分显著低于非独生子女(P〈0.01);③父亲教养方式与SCCS及其分量表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结论大一学生自我和谐程度最低;女生得到父亲更多的偏爱,而男生得到父亲更多的惩罚、严厉和拒绝、否认;独生子女得到父亲更多的干涉,非独生子女得到父亲更多的偏爱。父亲教养方式是影响大学生自我和谐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高三学生应对方式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父母教养方式对高三学生应对方式的影响。方法随机抽取江西某县普通中学110名高三学生进行应对方式和父母教养方式问卷调查。结果①高三学生的应对方式没有性别差异;②文科学生的应对方式显著高于理科学生(P〈0.001);③与祖父母生活或三代同堂在退避因子上显著高于与父母生活的学生;④父亲在"偏爱被试"和"过分干涉"因子,以及母亲在"过干涉过保护"和"偏爱被试"因子上,独生子女得分高于非独生子女(P〈0.05);⑤父母教养方式中"偏爱被试"、"拒绝、否认"等因子与应对方式的"解决问题"、"自责"、"退避"、"合理化"等因子显著相关。结论父母良好的教养方式有利于养成孩子积极、成熟和理性的应对方式。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监狱成年男性罪犯早年父母教养方式及心理健康状况。方法对选取的189名监狱罪犯采用父母教养方式量表(EMBU)及症状自评量表(SCL-90)进行父母教养方式与心理健康状况评定。结果①父母教养方式各因子得分与正常人比较:监狱罪犯父母的情感温暖、理解因子分明显低于正常组(t=-4.58,-4.44;P<0.01),而惩罚、严厉和拒绝、否认因子得分显著高于正常组,父亲的过度干涉、母亲的偏爱因子分也高于正常组(t=2.67,4.15;P<0.01);父母教养方式一致性比较:监狱罪犯母亲教养方式的情感温暖与理解、过分干涉与保护、拒绝与否认、偏爱各因子得分均高于父亲(t=19.06,7.39,12.52,5.79;P<0.01),而惩罚与严厉因子得分低于父亲(t=15.15,P<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②监狱罪犯症状自评量表各因子评分均高于全国常模(t=2.27~7.28;P<0.05或<0.01)。结论监狱罪犯早年父母教养方式存在极端化倾向,对子女缺乏情感关爱,而更多采用惩罚、拒绝否认及过干涉与保护等不良教养方式。且双亲教养方式存在严重分歧,是犯罪心理障碍形成的危险因素。男性罪犯的心理健康状况存在明显的异常。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高职院校学生家庭教养方式与应对方式的特点和关系,为高职院校处理校园突发事件提供理论依据和指导。方法运用《家庭教养方式》问卷和《特制应对方式》问卷对深圳高职院校的540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男生受到父亲"惩罚、严厉"(t=3.959,P0.01)和"拒绝、否认"(t=2.213,P0.05)影响显著高于女生;城镇学生受到父亲"过分干涉"(F=3.414,P0.05)和母亲"拒绝、否认"(F=4.726,P0.01)影响显著高于农村学生;回归分析表明,母亲"情感温暖、理解"对大学生应对方式有积极作用,父母的"拒绝、否认"和母亲的"过干涉、过保护"对大学生的应对方式有消极作用。结论父母教养方式对学生应对方式影响显著,母亲教养方式对学生影响尤为突出,父亲消极教养方式对大学生应对方式存在显著负向影响。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父母教养方式与积极完美主义的关系。方法采用自编的积极完美主义问卷和父母教养方式问卷对大学生进行测试。结果 1被试在积极完美主义上不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t=-0.865,P0.05);文、理科生在问卷总分(t=2.52,P0.05)及条理性维度上存在显著的学科差异(t=3.10,P0.05);2被试在父亲严惩(t=2.54,P0.05)、过度保护(t=2.10,P0.05)、偏爱(t=2.83,P0.01)、母亲过干涉、过保护(t=2.13,P0.05)维度上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3父母教养方式中的"情感温暖、理解""偏爱"等因子与积极完美主义的"高标准性"、"条理性"、"果决性"因子及总分呈显著的正相关(r=0.13~0.30P0.05,P0.01),而"拒绝、否认"、"惩罚、严厉"等因子与"条理性"、"果决性"呈显著的负相关(r=-0.12~-0.18,P0.05,P0.01)。结论良好的父母教养方式有利于子女对自己的严格要求、自我控制,形成积极的完美主义人格。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父母教养方式的调节效应对师范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方法 采用父母教养方式量表(EMBU)和症状自评量表(SCL-90)量表对3所师范院校的421名本科在校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①父母对不同性别的子女采用了截然不同的教养方式,父亲拒绝否认(t=4.29,P<0.001)、情感温暖(t=-3.17,P<0.01)、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高师新生自我和谐与父母教养方式、人格特征的关系,为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自我和谐量表(SCCS)、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MBU)、艾森克人格问卷(EPQ)对湛江某高师院校494名大一新生进行集体施测,对数据进行相关分析和多元逐步回归等。结果①自我和谐总分及3个维度,性别和生源地主效应均不显著,在自我的灵活性上性别和生源地的交互作用显著(F=5.26,P<0.05);②除父母偏爱被试外,高师新生自我和谐程度与其他父母教养方式相关显著(r=-0.34~0.32,P<0.01);③高师新生自我和谐程度与人格特征相关显著(r=-0.37~0.53,P<0.01);④神经质、内外倾、精神质以及父亲拒绝否认、父亲情感温暖、父亲过保护对自我和谐总分具有显著预测力(R2=0.40)。结论人格特征及父母教养方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预测高师新生的自我和谐水平。  相似文献   

14.
医学生感恩与父母教养方式、人格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考察医学生感恩基本情况,讨论医学生的感恩与其父母教养方式、人格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大学生感戴量表(SCSG)、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MBU)、艾森克人格问卷简式量表中国版(EPQ-RSC)对河南某医学院校395名大学生集体施测。结果①在感戴总分上,女生得分高于男生(t=-2.95,P0.05);不同年级和不同生源地医学生在感戴密度上差异显著(F=2.630~2.659,P0.05);②除了父母亲偏爱,父母亲过度干涉外,其他父母教养方式均与感戴总分显著相关(r=-2.90~0.387,P0.01);③父亲情感温暖理解、精神质、内外向、母亲拒绝否认4个变量对感戴总分显著预测力(R2=0.275);④内外向(t=5.477,P0.05)在父亲情感温暖理解与感戴的总分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内外向(t=6.825,P0.05)、精神质(t=-5.239,P0.05)在母亲拒绝否认与感戴总分之间起部分中介效应。结论①人格特征、父母教养方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预测医学生的感恩水平;②人格的内外向,精神质因子在父母教养方式两个因子上与感戴总分之间起部分中介效应。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初中生成就动机与自尊、父母教养方式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成就动机量表(AMS)、自尊量表(SES)和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MBU)对河北省两所初级中学316名初中生进行测查。结果1追求成功与自尊量表得分呈负相关(r=-0.352,P0.01);回避失败与自尊量表得分呈正相关(r=0.254,P0.01);合成动机与自尊量表得分呈负相关(r=-0.385,P0.01);2父母的温暖理解、父亲过分干涉与追求成功呈正相关(r=0.371,0.269,0.153,P0.01),母亲的严厉惩罚与追求成功呈负相关(r=-0.123,P0.05);父母严厉惩罚、拒绝否认、过分干涉、保护与避免失败呈正相关(r=0.166,0.163,0.125,0.112,P0.01或P0.05);父母温暖与合成动机呈正相关(r=0.275,0.195,P0.01),父母严厉惩罚和拒绝否认与合成动机呈负相关(r=0.-0.190,-0.202,-0.175,-0.160,P0.01)。父母温暖与自尊量表得分呈负相关(r=-0.315,-0.286,P0.01),父母的严厉惩罚和拒绝否认与自尊量表得分呈正相关(r=0.223,0.248,0.148,0.165,P0.01);3父亲温暖、自尊、父亲过分干涉对追求成功有明显的预测作用(P0.01);自尊、母亲严厉惩罚对回避失败动机有明显的预测作用(P0.01);自尊、父亲温暖、母亲严厉惩罚对合成动机有明显地预测作用(P0.01)。结论自尊作为一个中介变量在父母教养方式和子女成就动机间起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初中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方法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和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MBU)对255名初中生进行心理健康测查。结果1初中生的心理问题检出率26.4%;2父母的惩罚、严厉因子分男生组均显著高于女生组(t=2.158,P0.05;t=2.009,P0.05),父亲的拒绝、否认因子分男生组显著高于女生组(t=2.483,P0.05);3初中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同父母教养方式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P0.01)。结论父母教养不当的初中生易出现心理问题,关注父母教养方式对于提高初中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有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大学生外向人格及其父母教养方式对其强迫性倾向的影响。方法根据方便取样的原则,在武汉市3所大学抽取在校大学生276名进行问卷调查,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大学生强迫倾向与外向人格(r=-0.231,P<0.01)、父亲情感温暖、理解(r=-0.147,P<0.05)和母亲情感温暖、理解教养方式(r=-0.135,P<0.05)存在显著的负相关,与父亲惩罚严厉(r=0.19,P<0.01)、父亲拒绝否认(r=0.14,P<0.05)、父亲过度保护(r=0.192,P<0.01)、母亲惩罚严厉(r=0.162,P<0.01)、母亲拒绝否认(r=0.184,P<0.01)、母亲过分干涉、保护(r=0.191,P<0.01)教养方式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分层回归分析表明外向人格与父母教养方式对大学生强迫倾向影响时交互作用不显著(外向人格与各种教养方式交互项回归系数对应的P都大于0.05)。结论外向人格及父母教养方式是大学生强迫倾向的2个重要影响因素,但这2个因素是相对独立地起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女性青年罪犯与女大学生之间的父母教养方式差异以及其对自信水平的影响。方法用父母教养方式量表(EMBU)和个人自我评价问卷(PEI)对随机抽取的70名女大学生与70名女性青年罪犯进行研究。结果①父亲与母亲的教养方式在大多数因子上的差异极为显著(P0.05);②女性青年罪犯和女大学生在父亲严厉惩罚(t=2.98,P0.05)、父亲拒绝否定(t=2.73,P0.05)、母亲严厉惩罚(t=3.63,P0.001)以及母亲拒绝否定(t=3.45,P0.001)这4个因子上差异显著;③女性青年罪犯和普通在校女大学生的自我评价水平在体育自信(t=-2.29,P0.05)、学业自信(t=-3.13,P0.01)、总体自信水平(t=-2.93,P0.01)这3个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④女性青年罪犯的社交焦虑、外表自信以及恋爱自信与母亲的教养方式显著负相关(P0.05),女性青年罪犯的恋爱和学业自信与父亲教养方式有关;女大学生的恋爱自信仅与父亲的偏爱相关(P0.05)。结论父、母亲教养方式之间普遍存在分歧和极端化的倾向。女大学生的自信水平不易受父母教养方式的影响;而女性青年罪犯的自信水平却与父母教养方式(过多的严厉惩罚和拒绝否定)有关,较低的自信水平可能是促成其犯罪的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