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目的探讨大学新生自我概念及与其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方法以唐山市某高校362名大学新生为研究对象,采用田纳西自我概念量表和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1男女大学新生的自我概念在自我行动(t=2.260,P0.05)及自我批评(t=3.732,P0.001)上存在显著差异;2双亲不同受教育程度的大学新生自我概念在道德自我(F=6.572,6.376;P0.01)、心理自我(F=7.211,P0.001;F=5.403,P0.01)、家庭自我(F=4.942,4.902;P0.01)、自我认同(F=6.756,6.963;P0.001)、自我行动(F=3.242,P0.05)和自我概念总分(F=5.060,4.823;P0.01)上存在显著差异,且文化程度越高差异越显著;3不同自我概念水平组大学新生的父母教养方式在父亲过分干涉(t=2.730,P0.01)、父亲过度保护(t=2.256,P0.05)、母亲温暖理解(t=-2.758,P0.01)、母亲过度干涉或过度保护(t=2.771,P0.01)上存在显著差异。结论 1大学新生在自我行动上,男生较女生积极;在自我批评上女生较男生积极;2双亲受教育程度越高,大学新生的自我概念越积极;3父母给予子女情感温暖与理解,子女较易形成积极的自我概念,而过度干涉、过度保护则使子女形成消极的自我概念。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父母情感温暖的教养方式的特点及其与大一新生主动性人格、学校适应的关系,为家庭教育和高校管理提供参考。方法:使用简式父母教养方式问卷、主动性人格问卷和中国大学生适应量表调查363名大一新生。结果:(1)母亲比父亲较多地实施情感温暖的教养方式,父亲情感温暖在性别(t=-3.14,P0.01)上差异显著,父母情感温暖在城乡(P0.001)上差异显著,在是否独孩(P0.05)上差异不显著;(2)父、母情感温暖与主动性人格、学校适应显著正相关(r=0.29,0.28,0.51;P0.001);(3)主动性人格在父、母情感温暖和学校适应之间起部分中介效应,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比例为36.67%和30.1%。结论:父亲情感温暖在性别上及父母情感温暖在城乡上差异显著,主动性人格在父母情感温暖和大一新生学校适应间具有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大学生公正敏感性现状及其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方法:采用心理测量学方法编制出大学生公正敏感性量表,并结合父母教养方式量表在天津某高校抽取的804名大学生中进行测查,应用差异检验和相关分析等统计方法进行分析。结果:1男女大学生在受害者敏感性(t=0.127,P0.05)、受益者敏感性(t=0.111,P0.05)、旁观者敏感性(t=0.905,P0.05)以及公正敏感性总分(t=0.392,P0.05)上均不存在显著差异;2家庭所在地不同的大学生在受害者敏感性(F=3.397,P0.05)、受益者敏感性(F=15.156,P0.001)、旁观者敏感性(F=3.600,P0.05)以及公正敏感性总分(F=9.996,P0.001)上均存在显著差异;3大学新生和老生在受害者敏感性(t=2.734,P0.05)、受益者敏感性(t=2.530,P0.05)以及公正敏感性总分(t=2.693,P0.05)上均存在显著差异;4当以公正敏感性的不同维度分及总分为因变量时,父母教养方式量表的不同因子进入回归方程。父亲教养方式量表在4种情况下:受害者敏感性(F=20.317,P0.001)、受益者敏感性(F=28.702,P0.001)、旁观者敏感性(F=13.297,P0.001)、公正敏感性总分(F=16.495,P0.001),皆有一些因子进入回归方程,而母亲教养方式只有在以受益者敏感性为因变量的条件下,因子Ⅱ(过分干涉、保护)进入回归方程。结论:1自编的大学生公正敏感性量表达到心理测量学基本标准;2公正敏感性不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3新生较高年级学生公正敏感性更强;4来自农村的学生公正敏感性较强;5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子女公正敏感性有一定影响,且父母表现出不同的影响模式。  相似文献   

4.
探讨父母教养方式与护理新生应付方式的相关关系。对某医学院护理新生351名进行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MBU)和应付方式问卷调查研究。结果显示:1护理新生在应付方式各因子中,本科生和专科生之间在解决问题(t=-2.68,P=0.01)、求助(t=-2.09,P=0.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男女生之间在幻想(t=3.77,P=0.00)、退避(t=2.92,P=0.00)、合理化(t=2.89,P=0.00)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在父母教养方式各因子,除母偏爱被试,男生得分都高于女生,在父情感温暖理解(t=-2.32,P=0.02)、父过度干涉(t=-2.19,P=0.03)、父偏爱被试(t=2.24,P=0.03)上男女生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相对于女生,父亲对男生关注更多。3应付方式与父母教养方式各因子之间呈正相关,良好的父母教养方式与成熟型应付方式呈正相关,不良的父母教养方式将导致不成熟型和混合型应付方式的形成。父母科学的教养方式有利于护理新生面对挫折困难时采取积极的应对方式,减少消极应对方式的使用,有利于护生的心理健康。  相似文献   

5.
目的 对比研究西双版纳傣汉初中生父母教养方式的异同.方法 运用父亲教养方式问卷(EMBU)对158名傣族和汉族学生进行测查.结果 傣族和汉族初中生,父亲、母亲在养育方式的4个因子上的得分都存在一致的趋势;在情感温暖因子上傣族初中生母亲的得分明显低于汉族母亲(t=2.17,P<0.05);傣族男生和女生在母亲的情感温暖、父亲的拒绝否认因子上达到了显著(t=-2.10,1.93;P<0.05),但汉族男生女生之间没有显著差异;不同年级傣族学生的父母教养方式在父亲惩罚严厉因子,拒绝否认因子(F=5.55,5.96;P<0.01),母亲情感温暖理解因子,惩罚严厉因子和拒绝否认因子上的差异达到了显著水平(F=5.45,7.61;P<0.01;F=9.64;P<0.001),但汉族学生没有显著差异.结论 民族文化的差异导致了傣族和汉族的父母教养方式之间的不同.  相似文献   

6.
大学生的交往焦虑与父母教养方式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大学生的社交焦虑与父母教养方式的相关。方法对被试进行社交焦虑量表和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的测量。结果样本的平均焦虑水平高于总体平均水平,男生和女生无显著差异(t=41.2±8.51/38.9±8.59;P0.05)。父母的教养方式在性别方面无显著差异(P0.05)。父母的情感温暖、理解与社交焦虑呈显著负相关(t=-0.566,P0.01/t=-0.31,P0.01),父亲的拒绝、否认与母亲的过干涉、过保护与社交焦虑呈显著正相关(t=0.190;P0.05/t=0.372;P0.01)。结论父母的教养方式有所差异且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大学生的交往焦虑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7.
目的:针对城乡儿童父母教养方式的比较研究,为儿童心理教育及心理发展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MBU)以班级为单位进行团体施测。结果:城乡比较父亲的教养方式在过分干涉和拒绝否认方面差异非常显著(t=4.02~4.16,P0.001);母亲的教养方式在过度保护和拒绝否认的方面差异显著(t=2.47~3.06,P0.05)。比较父母对不同性别子女的教养方式,父亲对于男生采取的惩罚严厉、过分干涉、拒绝否认和过度保护的教养方式显著高于女生(t=3.82~4.22,P0.001);母亲对于男生采取的过度保护、拒绝否认和严厉惩罚也显著的高于女生(t=2.45~4.61,P0.05)。结论: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儿童的身心发展有决定性影响。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中职生父母教养方式与应对方式之间的关系。方法以163名唐山中职生为被试,采用"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EM BU)"及"特质应对方式问卷(TCSQ)"进行调查。结果①应对方式在积极应对分量表上,中职生的得分高于健康人常模(t=9.578,P〈0.01),积极应对在父母是否离异方面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3.623,P〈0.01),在父亲、母亲文化程度方面具有显著性差异(t1=2.156,P1〈0.05;t2=3.792,P2〈0.05);②家庭教养方式的一些因子在性别上、独生与否、出生地、父母离异、母亲文化程度、父母收入方面差异具有显著性;③母亲过多干涉过分保护与消极应对存在显著负相关(r1=-0.187,P1〈0.05),父亲情感温暖理解和母亲情感温暖理解与积极应对存在显著负相关(r2=-0.237,P2〈0.01;r3=-0.165,P3〈0.05)。结论父母教养方式,尤其是父母亲的情感温暖理解对中职生的应对方式有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抑郁症患者父母教养方式及其心理防御机制。方法:采用自编一般情况问卷和父母养育方式问卷(EMBU)以及防御方式问卷(DSQ),对60名符合CCMD-Ⅲ的抑郁症患者进行问卷调查,并分别对60名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同正常对照组相比,抑郁症患者在父亲情感温暖(t=-5.769,P0.01)因子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在父亲惩罚严厉(t=8.055,P0.01)、父亲过分干涉(t=3.439,P0.01)、父亲拒绝否认(t=3.894,P0.01)、父亲过度保护(t=3.005,P0.01)各因子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在母亲的情感温暖(t=-5.566,P0.01)因子分明显低于对照组,母亲过分干涉保护(t=4.668,P0.01)、母亲拒绝否认(t=3.690,P0.01)、母亲惩罚严厉(t=5.020,P0.01)各因子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父母的偏爱被试因子分无明显差异(P0.05)。抑郁症患者组的不成熟型(t=27.31,P0.01)和中间型防御机制(t=9.87,P0.01)因子分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而成熟型防御机制(t=-0.88,P0.05)因子分虽略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显著性。在不成熟防御机制中投射、被动攻击、潜意显现、抱怨、幻想、退缩、躯体化各分值明显高于对照组,存在显著性差异;中间型防御机制中,反作用形成、回避、假性利他、伴无能之全能、隔离、消耗倾向均明显高于对照组(t=2.169~15.000,P0.01)。结论:抑郁症患者父母存在不良的教养方式;抑郁症患者更多地采用不成熟型和中间型心理防御机制。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农村小学阶段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在教养方式上是否存在差异。方法从安徽省某农村小学,随机抽取三~六年级各1个班进行调查,共获有效被试190人,独生子女77人,女生18人,男生59人;非独生子女113人,女生80人,男生33人。利用父母教养方式评定问卷进行测试。结果①父母对独生与非独生子女在教养方式的存在差异,独生子女在信任因子上得分高于非独生子女,非独生子女在溺爱型因子上的得分高于独生子女(t=2.383,-2.221;P0.05);②父亲、母亲对独生与非独生子女在教养方式上存在差异,父亲对非独生子女更为溺爱,母亲对独生子女更为信任(t=2.468,-2.031;P0.05);③父母对独生与非独生男、女在教养方式存在差异,父母对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的教养方式存在性别差异,与独生男相比,父母对非独生男更为溺爱,与独生女相比,父母对非独生女更为溺爱也更为专制(t=-2.070,-2.187,-2.602;P0.05)。结论父母应注重和改善对子女的教养方式,以促进子女身心更加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地方院校新生大学公共英语学习焦虑状况。方法采用外语课堂焦虑量表对150名大学新生进行调查。结果①新生英语学习中存在中等焦虑心理(3.140±0.576);②不同专业新生的焦虑总分(F=3.430,P0.05)和负评价焦虑(F=7.604,P0.01)具有显著差别;③英语A级学生在焦虑总分和4个维度的焦虑上得分均明显低于英语B级学生。(焦虑总分t=-5.470,P0.01;交流焦虑t=-4.892,P0.01;负评价焦虑t=-2.576,P0.05;环境焦虑t=-6.172,P0.01;考试焦虑t=-3.888,P0.01);④不同性别新生在环境焦虑存在显著差异(t=2.143,P0.05),男生得分高于女生。结论地方院校新生普遍存在英语学习焦虑心理,应有针对性为新生展开应对英语学习焦虑的策略指导。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大学生自我和谐与父亲教养方式的关系。方法采用自我和谐量表和父亲教养方式量表对304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①大一学生在自我和谐总分,自我刻板性上的得分均高于其他年级的学生(P〈0.01或P〈0.05),在自我灵活性上的得分均显著低于其他年级的学生(P〈0.01);②男生在父亲惩罚、严厉(P〈0.05);拒绝、否认方面得分高于女生(P〈0.01),在父亲偏爱方面得分低于女生(P〈0.05)。独生子女在父亲过分干涉方面得分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P〈0.01),在父亲偏爱方面得分显著低于非独生子女(P〈0.01);③父亲教养方式与SCCS及其分量表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结论大一学生自我和谐程度最低;女生得到父亲更多的偏爱,而男生得到父亲更多的惩罚、严厉和拒绝、否认;独生子女得到父亲更多的干涉,非独生子女得到父亲更多的偏爱。父亲教养方式是影响大学生自我和谐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3.
医学生感恩与父母教养方式、人格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考察医学生感恩基本情况,讨论医学生的感恩与其父母教养方式、人格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大学生感戴量表(SCSG)、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MBU)、艾森克人格问卷简式量表中国版(EPQ-RSC)对河南某医学院校395名大学生集体施测。结果①在感戴总分上,女生得分高于男生(t=-2.95,P0.05);不同年级和不同生源地医学生在感戴密度上差异显著(F=2.630~2.659,P0.05);②除了父母亲偏爱,父母亲过度干涉外,其他父母教养方式均与感戴总分显著相关(r=-2.90~0.387,P0.01);③父亲情感温暖理解、精神质、内外向、母亲拒绝否认4个变量对感戴总分显著预测力(R2=0.275);④内外向(t=5.477,P0.05)在父亲情感温暖理解与感戴的总分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内外向(t=6.825,P0.05)、精神质(t=-5.239,P0.05)在母亲拒绝否认与感戴总分之间起部分中介效应。结论①人格特征、父母教养方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预测医学生的感恩水平;②人格的内外向,精神质因子在父母教养方式两个因子上与感戴总分之间起部分中介效应。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团体心理辅导对大学新生人际关系的改善效果。方法对华北煤炭医学院某系08级50名新生进行团体心理辅导,对团体辅导前后大学新生的交往焦虑的得分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大学新生交往焦虑的前测得分明显高于常模(t=2.148,P〈0.05);团体心理辅导后大学新生的交往焦虑的评分明显下降(t=-3.759,P〈0.01)。结论团体心理辅导对提高大学新生人际交往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大学新生军训期间睡眠质量状况与心理健康水平的关系,为科学合理地开展军训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对某高校军训期间的190名大学新生进行施测。结果①大学新生在睡眠状况自评量表的得分中,睡眠不稳、服药情况(t=-4.936,-6.397;P0.01)及总分均显著低于全国常模(t=-2.320,P0.05);②大学新生在症状自评量表的得分中,抑郁、敌对(t=-2.339,-2.305;P0.05)得分均显著低于全国青年常模;躯体化、强迫症状、焦虑、恐怖、精神病性得分(t=6.289,3.676,3.338,2.900,3.606;P0.05)均显著高于常模;③军训期大学新生的心理健康与睡眠状况呈显著正相关。结论军训能改善大学新生睡眠质量,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和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状况,探讨灾难经历对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为新生适应、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整群抽样,选取某大学2010级全体新生4740名,以症状自评量表(SCL-90)进行测量。结果新生心理问题检出率为7.3%,新生SCL-90得分与全国常模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t=18.359,P<0.01),经历灾难与未经历灾难新生心理健康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5.301,P<0.01),两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亲人受伤状况主效应显著(F=3.436,P<0.05),财物主效应不显著(F=1.646,P>0.05),交互效应也不显著(F=1.839,P>0.05)。结论新生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全国常模,灾难经历对心理健康有显著影响,其中亲人受伤情况是影响经历灾难新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父母教养方式与积极完美主义的关系。方法采用自编的积极完美主义问卷和父母教养方式问卷对大学生进行测试。结果 1被试在积极完美主义上不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t=-0.865,P0.05);文、理科生在问卷总分(t=2.52,P0.05)及条理性维度上存在显著的学科差异(t=3.10,P0.05);2被试在父亲严惩(t=2.54,P0.05)、过度保护(t=2.10,P0.05)、偏爱(t=2.83,P0.01)、母亲过干涉、过保护(t=2.13,P0.05)维度上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3父母教养方式中的"情感温暖、理解""偏爱"等因子与积极完美主义的"高标准性"、"条理性"、"果决性"因子及总分呈显著的正相关(r=0.13~0.30P0.05,P0.01),而"拒绝、否认"、"惩罚、严厉"等因子与"条理性"、"果决性"呈显著的负相关(r=-0.12~-0.18,P0.05,P0.01)。结论良好的父母教养方式有利于子女对自己的严格要求、自我控制,形成积极的完美主义人格。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父母教养方式与优秀射击射箭运动员事件相关电位(ERP)p300的相关关系,探查父母教养方式对运动员认知加工过程的影响。方法用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MBU)测评上海市射击射箭中心15名运动员,用ERP工作站记录事件相关电记录运动员应激前、后的p300变化。结果 1女运动员父母惩罚严厉显著高于男运动员(t=-2.431和-3.147,P0.05);父亲的受教育水平与父亲的拒绝否认有显著的正相关(r=0.558,P0.05);2父母受教育水平高的运动员选择反应时基线值显著低于父母受教育水平低的运动员(t=2.324和2.307,P0.05),母亲受教育水平高的运动员应激条件下的p300潜伏期显著低于母亲受教育水平低的运动员(t=2.309,P0.05);3父母拒绝否认与运动员在应激条件下的反应时均呈显著负相关(r=-0.529,-0.564;P0.05)结论父母受教育水平、教养方式会影响运动员选择反应的认知加工过程。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西藏自治区在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现状。方法用临床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全区大学生进行调查研究。结果①女生心理健康状况比男生差,恐怖因子男女之间存在显著差异(t=-3.700 P〈0.05);②农村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比城镇大学生差,其中焦虑、精神病性达到显著性水平(t=-2.761 P〈0.05;t=-2.799 P〈0.05);③汉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比藏族学生差,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精神病性3个方面差异显著(t=-2.856 P〈0.05;t=-3.312,〈0.05;t=-2.733 P〈0.05)。结论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卫生保健,有利于减少心理问题,促进人格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