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目的:探讨大学生群体中孤独感和自杀意念水平,以及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方法:分层随机抽取广东省在校大学生共449名,采用社会和情绪孤独感量表中文版、自杀意念量表、Zung氏抑郁自评量表同时施测,再通过实验法,考察孤独感高低分组的大学生在内隐自杀联结测验(Implicit Suicide Association Test)上得分的差异.结果:孤独感与抑郁(r=0.290,P<0.01)、自杀意念呈显著正相关(r=0.266,P<0.01),层次回归分析表明,控制抑郁水平后,孤独感对自杀意念也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β=0.262,P<0.001).高孤独感得分者内隐自杀联结测验中的IAT效应明显高于低孤独感得分者(F=7.58,P<0.01).结论:自杀的内隐和外显态度具有同一性.除抑郁外,在大学生群体中,孤独感也是预测自杀意念的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考察抑郁症患者心理弹性对内隐和外显自杀意念的调节作用。方法:选取94名抑郁症患者测量贝克自杀意念量表中文版(BSICV)、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心理弹性量表(CD-RISC),并通过内隐自杀意念联结测验(ISAT)考察患者的内隐自杀意念(D值)。结果:有外显自杀意念组的心理弹性总分和各维度得分均显著低于无外显自杀意念组(t=-2.73,-2.41,-2.52,-2.95;P0.05)。心理弹性总分及各维度得分与D值显著负相关(r=-0.32,-0.32,-0.23,-0.33;P0.05),心理弹性总分、力量性及乐观性维度得分与外显自杀意念总分显著负相关(r=-0.25,-0.29,-0.33;P0.05)。心理弹性的乐观性维度对内隐和外显自杀意念均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R~2=0.25,0.18;P0.01)。结论:抑郁症患者的心理弹性与其内隐和外显自杀意念均显著相关,心理弹性的乐观维度是可以显著调节患者的自杀意念。  相似文献   

3.
目的:从防御自尊、条件自尊、不稳定自尊三方面比较人格障碍倾向大学生与人格障碍筛查阴性大学生的自尊结构特点.方法:通过人格障碍筛查问卷(PDQC-2)从深圳某大学820名本科生中筛查人格障碍倾向个体,同时采用Rosenberg自尊量表(RSES)、社会期望量表(MCSD)、不稳定自尊量表(ISES)、条件自尊量表(CSES)测量其各型自尊,并通过内隐联想测验(IAT)考查内隐自尊.结果:①各自尊之间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显著相关,内隐自尊除外(P>0.05);②低外显自尊组:内隐自尊与条件自尊显著正相关(r=0.682,P<0.05),与不稳定自尊正相关边缘显著(r=0.531,P=0.076);高外显自尊组:内隐自尊与条件自尊负相关边缘显著(r=-0.481,P=0.069),与不稳定自尊无显著相关(P>0.05);防御自尊与内隐自尊无显著相关(P>0.05);③人格障碍倾向组外显自尊及防御自尊低于阴性组,而条件自尊和不稳定自尊高于阴性组,差异均显著(P<0.05);具有高外显自尊特点的人格障碍倾向组与阴性组在条件自尊上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①各自尊变量呈不同程度的显著相关但较低,外显自尊与内隐自尊是两个相互独立的评价系统,内隐自尊调节外显自尊与条件自尊、不稳定自尊之间的关系;②人格障碍倾向大学生的自尊较低且脆弱,阴性组大学生的自尊较高并相对稳定,高条件自尊是人格障碍倾向大学生的典型特点.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大学生外显、内隐自信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方法 采用父母教养方式量表(EMBU)、个人评价问卷(PEI)和内隐联想测验(IAT),分别对120名大学生的父母教养方式,外显、内隐自信进行测量.结果 ①内隐自信效应存在,即个体有将自我概念与自信类的特征概念相联系的倾向(P<0.01);②男生与女生的外显自信存在显著差异(t=-3.971,P<0.001),内隐自信不存在显著差异;③父母情感温暖、父亲过度保护与个体外显自信存在显著的负相关(P<0.01),母亲惩罚严厉、拒绝否认与外显自信存在显著的正相关(P<0.05),而各因子与个体内隐自信无显著相关.结论 ①大学生内隐与外显自信为2个独立的系统;②父母教养方式与大学生外显自信关系较为密切,与内隐自信关系相对独立.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海洛因戒断者对毒品的态度,探讨其对复吸行为的意义.方法 分别采用内隐联想测验和自陈式量表对戒断者和普通人对毒品的内隐态度和外显态度状况及其关系进行研究.结果 ①戒断者内隐态度取向的IAT效应显著(t=14.096,P<0.001),其将毒品与积极的词联系的反应时短;②普通人内隐态度取向的IAT效应显著,其将毒品与消极词语联系的反应时短;③戒断者与普通人的外显态度没有显著差异(t=1.041,P>0.05);④内隐态度和外显态度的相关系数为0.003.结论 戒断者与普通人各自存在不同的内隐效应,戒断者对毒品的内隐态度为肯定倾向,普通人对毒品的内隐态度为否定倾向;戒断者与普通人对毒品的外显态度一致均为否定倾向;戒断者的内隐态度和外显态度倾向分离;内隐态度和外显态度相互独立.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海洛因戒断者对毒品的态度,探讨其对复吸行为的意义。方法分别采用内隐联想测验和自陈式量表对戒断者和普通人对毒品的内隐态度和外显态度状况及其关系进行研究。结果①戒断者内隐态度取向的IAT效应显著(t=14.096,P<0.001),其将毒品与积极的词联系的反应时短;②普通人内隐态度取向的IAT效应显著,其将毒品与消极词语联系的反应时短;③戒断者与普通人的外显态度没有显著差异(t=1.041,P>0.05);④内隐态度和外显态度的相关系数为0.003。结论戒断者与普通人各自存在不同的内隐效应,戒断者对毒品的内隐态度为肯定倾向,普通人对毒品的内隐态度为否定倾向;戒断者与普通人对毒品的外显态度一致均为否定倾向;戒断者的内隐态度和外显态度倾向分离;内隐态度和外显态度相互独立。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大学生人格障碍症状水平与自杀态度及自杀意念的关系。方法:随机抽取230名大学生,采用人格诊断问卷、自杀态度问卷以及Beck自杀意念问卷进行测查。结果:①有自杀意念组在人格诊断问卷(PDQ-4+)的偏执型、分裂样型、反社会型、边缘型、依赖型、被动攻击型以及抑郁型等亚型上得分显著高于无自杀意念组;②有自杀意念组与无自杀意念组在自杀态度量表(SPAS)的预防自杀的难度、自杀行为自我不可控制性、自杀问题的社会重要性等因子上得分差异显著,有自杀意念组更倾向于认为自杀不可预防、自杀不可以自我控制、自杀不是重要的社会问题;③PDQ-4+各分量表得分与自杀态度中的预防自杀的难度、自杀行为的自我不可控制性因子呈显著负相关,与自杀问题的社会重要性因子呈显著正相关。结论:大学生人格障碍症状与自杀意念关系密切,关于自杀的某些非理性态度可能是人格障碍与自杀意念之间的中介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研究生内隐自尊、外显自尊与学业拖延的关系。方法随机招募110名研究生进行内隐联想测验、Rosen-berg的自尊量表和硕士研究生学业拖延倾向的测试。结果①研究生存在内隐自尊效应(t=15.13,P=0.00);②高、低外显自尊组在学业拖延倾向上存在显著差异(t=2.25,P=0.03),高、低内隐自尊组在学业拖延倾向上差异不显著;③外显自尊与学业拖延呈显著负相关(r=-0.23,P<0.05),内隐自尊与学业拖延相关不显著;④外显自尊能够显著预测学业拖延(t=6.91,P=0.00),内隐自尊不能预测学业拖延。结论学业拖延与外显自尊关系密切,与内隐自尊无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考察网络社会支持对大学生内隐、外显网络态度的影响。方法以63名大学生为被试,采用自编网络态度问卷和大学生网络社会支持问卷,分别测量了大学生的外显网络态度和网络社会支持,采用内隐联想测验(IAT)测量了被试的内隐网络态度。结果大学生的内隐网络态度积极,不相容任务反应时显著大于相容任务反应时(t=2.05,P<0.05),外显网络态度虽然也是积极的,但积极的程度很低,二者存在分离;回归分析表明,网络社会支持可以显著预测外显网络态度(β=0.39,P<0.05),而对内隐网络态度的预测则不显著(β=0.01,P>0.05)。结论大学生的内隐网络态度积极,大学生的网络社会支持可以显著影响外显网络态度,对内隐网络态度的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老人孤独感、自杀态度和依恋风格的关系。方法采用关系问卷、自杀态度问卷和情感与社会孤独量表对92名天津市老年人进行调查。结果①在92名被调查者中,对老年人情感孤独有显著影响的因素有性别(t=0.354,P<0.05)、婚姻状况(t=-0.181,P<0.05),居住方式(t=1.707,P<0.01)和慢性疾病(t=1.926,P<0.05);②对社会孤独有显著影响的因素有性别(t=1.354,P<0.05)、婚姻状况(t=-0.975,P<0.05)、居住方式(t=3.470,P<0.05)和睡眠质量(t=-2.251,P<0.05);③对总体孤独感有显著影响因素的有性别(t=-0.697,P<0.05)、婚姻状况(t=1.032,P<0.05)、居住方式(t=3.052,P<0.05)、睡眠质量(t=-2.166,P<0.05);④影响老年人对安乐死态度的显著因素有年龄(F=0.041,P<0.05)和居住方式(F=0.047,P<0.05);⑤不同睡眠质量对老年人自杀行为的认识显著不同(F=0.040,P<0.05);⑥吸烟饮酒习惯对老年人及自杀者的态度显著不同(F=0.047,P<0.05);⑦"对自杀行为的认识"与冷漠型依恋风格(r=-0.381,P<0.05)、社会孤独感(r=-0.306,P<0.05)呈显著负相关;⑧"对自杀者态度的认识"与恐惧型依恋风格呈显著正相关(r=0.322,P<0.05),与冷漠型依恋风格呈显著负相关(r=-0.430,P<0.01);⑨社会孤独与安全型依恋风格呈显著负相关(r=-0.316,P<0.05),与冷漠型依恋风格呈显著正相关(r=0.361,P<0.05);情感孤独与安全型依恋风格呈显著负相关(r=-0.407,P<0.05),与冷漠型依恋风格呈显著正相关(r=0.310,P<0.05)。结论性别、婚姻状况、居住方式等因素影响老年人孤独感高低和自杀态度的不同;冷漠型和恐惧型依恋风格影响老年人的自杀态度;冷漠型和安全型依恋风格的老年人孤独感体验不同。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抑郁症患者冲动性人格与自杀态度的关系。方法采用巴瑞特冲动量表中文版(BIS-11)和自杀态度问卷(QSA)对334例抑郁症患者进行调查。结果冲动性总分与"对自杀行为性质的认识(F1)"和"对安乐死的态度(F4)"显著负相关(r=-0.134,-0.112;P<0.05);运动冲动性与"对自杀行为性质的认识(F1)"和"对安乐死的态度(F4)"显著负相关(r=-0.175,-0.168;P<0.01)。运动冲动性对"对自杀行为性质的认识(F1)"和"对安乐死的态度(F4)"均有显著的预测作用(R2=0.244,F=5.524,R2=0.217,F=4.407,P=0.001)。结论冲动性人格特征对自杀态度有显著的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考察大学生内隐利他倾向的存在性及其与外显利他的关系。方法采用自行修订的Rushton编制的《利他精神自陈量表》及图片-词汇联结和词汇-词汇联结的内隐联想测验进行研究。结果①内隐图片-词汇联结实验的相容反应时与不相容反应时差异显著(t=-12.55),内隐词汇-词汇联结实验的结果也存在显著差异(t=-10.04);②内隐利他与外显利他行为无相关,不同实验材料的内隐实验IAT效应值存在显著相关(r=0.43,P<0.01);③内隐利他和外显利他在性别上差异均不显著。结论利他行为内隐倾向存在且稳定;利他行为的内隐倾向与外显行为相分离,并且男女生的利他行为不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艺术类高中生的外显自尊,内隐自尊与学业成败归因的关系.方法 对90名艺术类高中生进行自尊量表(SES),学业成败归因量表(MMCS)测验,以及内隐自尊(IAT)测量研究.结果 1艺术类高中生的内隐自尊与外显自尊相关不显著(r=-0.078,P>0.05);2艺术类高中生对学业成功进行归因时,外显自尊水平高的学生倾向将成功归因于努力(r=0.162,P<0.01),归因于运气(r=0.291,P<0.01);内隐自尊水平高的学生倾向将成功归因于能力(r=0.075,P<0.05);(③进行学业失败归因时,外显自尊水平高的学生倾向将失败归因于情境(r=0.116,P<0.05),归因于运气(r=0.091,P<0.05);内隐自尊水平高的学生倾向将失败归因于情境(r=0.104,P<0.05),而内隐自尊水平低的学生倾向将失败归因于个人能力不足(r=-0.231,P<0.05).结论 外显自尊和内隐自尊水平不同的艺术类高中生在进行学业成败归因时会有不同的归因倾向.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大学生社会支持和竞争态度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和竞争态度量表(中国版)对376名在校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①大学生对支持利用度的年级差异不显著,但不同年级学生在主观支持、客观支持以及社会支持总分上存在差异,成长于不同家庭气氛中的学生在社会支持各维度得分上均存在差异(P<0.05);②不同年级学生在过度竞争态度和竞争态度总分上差异显著(P<0.01),而成长于不同家庭气氛中的学生在良性竞争态度得分上差异显著(P<0.01);③相关分析发现,主观支持和客观支持与良性竞争态度呈显著正相关(r=0.279,0.341;P<0.01),客观支持与过度竞争态度有显著负相关(r=-0.241,P<0.01),对支持的利用度和良性竞争态度存在显著正相关(r=0.201,P<0.01);④大学生主观支持与客观支持对良性竞争态度有预测作用(R=0.380,R2=0.144,P<0.01,R=0.341,R2=0.116,P<0.01)。结论社会支持的各个维度得分越高,大学生良性竞争态度越积极;客观支持得分越高,过度竞争态度表现越为明显,且主观支持与客观支持对良性竞争态度有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自尊、归因与内隐攻击性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自尊、归因、攻击性量表和内隐联想测验,分别测量65名大学生的自尊、归因方式、外显攻击性和内隐攻击性.结果 ①差异检验结果表明,在自尊、归因和攻击性3个方面,男生和女生愤怒因子差异显著(t=-2.562,P<0.05),其他方面没有显著差异;②相关分析结果表明,自尊与...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大学生情绪调节与抑郁之间的关系,分析情绪调节在抑郁发生过程中的作用机制,降低大学生的抑郁发生率。方法选用情绪调节问卷和B eck抑郁问卷,对河北省高校288名在校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①大学生的情绪调节整体来看处于中等水平(61.82±11.33),在两种常用情绪调节策略的使用上,重新评价策略使用处于中等偏上水平(34.14±6.86),表达抑制策略使用处于中等偏下水平(27.68±6.58);②不同年级大学生在重新评价(t=2.980,P<0.01)、表达抑制(t=-2.160,P<0.05)上有显著差异;③不同性别大学生在抑郁(t=3.570,P<0.05)上的差异显著;④情绪调节中的重新评价策略与抑郁呈显著负相关(r=-0.175,P<0.01)。结论大学生情绪调节影响抑郁,情绪调节越好,抑郁水平越低。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舍曲林和马普替林对抑郁症患者的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将72例抑郁症患者随机分为舍曲林组(36例)和马普替林组(36例),治疗8周,两组均在治疗前后以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 D)、药物副反应量表(TESS)、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GQOL I)评定。结果①治疗8周末,舍曲林组和马普替林组HAM D评分均明显下降(P0.01),两组疗效无显著性差异(t=1.226,P0.05);②舍曲林副反应少于马普替林(P0.05);③舍曲林组对生活质量各维度改善明显(P0.01),马普替林组在躯体功能及社会功能无明显改善(P0.05),在物质生活、心理功能方面改善明显(P0.01)。结论舍曲林治疗抑郁症疗效与马普替林无显著差异(P0.05),但不良反应少,对生活质量的改善优于马普替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