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广州大学城大学生自我效能感与主观幸福感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广州大学城大学生自我效能感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和总体幸福感量表对461名广州大学城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 1大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和主观幸福感均不存在性别(t=1.93,P=0.055;t=-0.52,P=0.607)、年级差异(t=-1.553,P=0.936;t=0.080,P=0.121),学校存在显著的差异(F=5.860,4.271,P均0.05);2大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与主观幸福感及其6因子均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r=0.243,0.165,0.370,0.331,0.286,0.223,0.378,P均0.001);3高自我效能感组和低自我效能感组在对情感和行为的控制、精力、忧郁或愉快的心境和主观幸福感上均存在显著差异(t=-3.438,-3.949,-2.257,-3.405,P均0.001);4自我效能感均进入主观幸福感及各因子的回归方程,对其均有较好的预测作用,其中对主观幸福感的预测最佳(F=28.845,12.821,72.784,56.464,41.025,23.946,76.512,P均0.001)。结论大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影响其主观幸福感。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自闭症儿童父母的心理复原力、自我和谐及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心理复原力量表、自我和谐量表和主观幸福感量表对122名自闭症儿童父母和327名一般儿童父母进行测量。结果:自闭症儿童父母的心理复原力(t=-4.59,P0.05)、自我和谐(t=8.30,P0.001)和主观幸福感水平(t=-5.90,P0.001)均显著低于一般儿童父母;心理复原力与主观幸福感正相关显著,而自我和谐与心理复原力、主观幸福感均为显著负相关(r=-0.47,-0.51;P0.01);自我和谐均在自闭症儿童父母和一般儿童父母的心理复原力与主观幸福感中起部分中介作用,但自闭症儿童父母的中介作用更为显著。结论:提升自闭症儿童父母的主观幸福感,其心理复原力和自我和谐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现状与其人格特质的关系。方法对922名大学生进行主观幸福感及人格特质问卷调查。结果①总体上大学生倾向于能够体验到主观幸福感,但主观幸福感程度不强;②人格特质因素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极其显著(F=64.359,P〈0.001);决定系数R2=0.191。其中精神质和神经质2因子对主观幸福感具有极其显著的正向预测力(P〈0.001),而外向-内向因子则对主观幸福感有极其显著负向预测力。结论大学生体验到的主观幸福感程度不强,人格特质能影响其心理幸福感。  相似文献   

4.
目的:主要探讨儿童主观幸福感与同伴关系的相互关系。方法:采用主观幸福感量表和同伴提名法对242名小学生进行测量。结果:儿童的主观幸福感水平在性别(F=4.377,P0.05)和年级(F=3.861,P0.05)上均存在显著差异;同伴交往状况与主观幸福感有密切联系,同伴关系与生活满意度显著正相关(r=0.270,P0.01),与积极情绪显著正相关(r=0.210,P0.01),而与消极情绪呈显著负相关(r=-0.155,P0.05)。结论:小学生在同伴中的接纳度越高,越能体验到更多的幸福感和较少的消极情绪,同伴关系是影响儿童主观幸福感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5.
目的:调查儿童时期的父母心理控制,作为一种生活经验,对成年后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方法:本研究以在职成年人为研究对象,使用问卷星收集了216份有效样本,分析了儿童时期父母心理控制、成年人主观幸福感在性别、年龄、独生子女、婚姻状况、学历等的分布差异,并分析了儿童时期父母心理控制各维度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结果:①儿童时期父母心理控制引发内疚在来源地(F=5.526,P0.01)和学历(F=4.257,P0.01)分布上存在显著差异,在性别、年龄、是否独生子女分布上无显著差异。收回关爱在年龄(F=4.412,P0.01)和学历(F=4.911,P0.01)分布上存在显著差异,在性别、是否独生子女和来源地分布上无显著差异。坚持权威在年龄(F=3.951,P0.01)、来源地(F=4.407,P0.05)和学历(F=5.124,P0.01)分布上存在显著差异,在性别、是否独生子女的分布上无显著差异。②主观幸福感在是否独生子女(t=2.051,P0.05)和学历(F=4.815,P0.01)分布上存在显著差异,在性别、年龄、来源地分布上无显著差异。③成年人主观幸福感与儿童时期父母心理控制呈显著负相关(r=-0.164,P0.05)。④收回关爱进入主观幸福感回归方程(β=-0.221,P0.01),可有效解释主观幸福感变异量的4.4%。结论:儿童时期父母心理控制对成年后主观幸福感有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6.
高师贫困生自我效能感与主观幸福感的特点及关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高师贫困生自我效能感、主观幸福感的特点及关系,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采用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生活满意度量表、快乐感量表,对218名贫困生和216名非贫困生进行测查。结果①高师贫困生生活满意度、快乐感显著低于非贫困生(t=4.811,P〈0.001;t=2.504,P〈0.05),自我效能感差异不显著。②高师贫困生自我效能感存在性别差异(t=2.117,P〈0.05),男生的自我效能感显著高于女生;生活满意度年级差异显著(F=3.547,P〈0.05),大一学生的生活满意度显著高于大二和大三学生,大二和大三之间的差异不显著。③高师贫困生自我效能感与生活满意度、快乐感呈显著正相关(r=0.349,P〈0.01;r=0.436,P〈0.01)。自我效能感水平越高,幸福感越强。结论高师贫困生主观幸福感相对较低,自我效能感与主观幸福感显著相关,通过提升自我效能感水平可以增强主观幸福感。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教育硕士社会支持的特征及其与一般自我效能感、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社会支持量表、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和青少年主观幸福感量表对80名教育硕士进行问卷调查。结果:(1)教育硕士的主观支持在性别、婚否、是否独生子女及是否有工作经历上均存在显著差异(t=2.263,3.092,-2.418,2.215;P0.05),客观支持在专业上存在显著差异(t=2.519,P0.05),在婚否及是否有工作经历上均存在极其显著的差异(t=4.180,3.74;P0.001),社会支持总分在是否有工作经历上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t=2.816,P0.01),在婚否上存在显著差异(t=2.941,P0.05);(2)教育硕士社会支持与一般自我效能感(r=0.279,P0.05)、主观幸福感(r=0.424,P0.01)之间存在显著相关。结论:教育硕士社会支持与一般自我效能感、主观幸福感存在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大学生学业自我效能感、社交焦虑和主观幸福感的关系。方法采用主观幸福感量表、学业自我效能感问卷和社交焦虑量表对294名大学生进行测量。结果①主观幸福感、学业自我效能感、社交焦虑在各年级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②在学业自我效能感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中,社交焦虑的中介效应非常显著(P<0.01);③社交焦虑和学业自我效能感可以较好地预测主观幸福感(F(3,290)=51.38,P<0.001);④随着对学习满意度的增加,学生的学业自我效能感(F(1,289)=69.79,P<0.001)和主观幸福感(χ2(4)=19.77,P=0.001)随之增长,社交焦虑呈下降趋势(F(1,289)=10.83,P=0.001)。结论社交焦虑在大学生学业自我效能感和主观幸福感的关系中有着重要的中介作用;大学生学习满意度的提高将有利于其社交焦虑的降低和主观幸福感的增强。  相似文献   

9.
为探讨高等职业贫困生的心理韧性、自我效能感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并与高等职业非贫困生进行对比,为我国高等职业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理论与实践的参考。采用《自我效能感量表》《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主观幸福感量表》对110名高等职业贫困生和84名高等职业非贫困生实施问卷调查。结果显示:①高等职业贫困生生活满意度水平显著低于非贫困生(t=-2.915,P〈0.05)。②男贫困生的心理韧性(t=-2.275,P〈0.05)及目标关注(t=-4.585,P〈0.01)、积极认知(t=-3.222,P〈0.01)、人际协助(t=-2.485,P〈0.05)因子得分低于女贫困生。③年级影响主观幸福感,二年级高等职业贫困生的主观幸福感水平最高,其次是三年级,一年级最低(F=5.651,P〈0.01);二年级正性情感水平最高,一、三年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5.103,P〈0.01);二年级负性情感水平最低,一、三年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6.367,P〈0.01);三年级情绪控制水平最高,一、二年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6.161,P〈0.01)。④高等职业贫困生的自我效能感、主观幸福感、心理韧性及各因子间存在显著相关。对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和中介效应验证,结果表明,高等职业生贫困生自我效能感在心理韧性与主观幸福感之间起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高职生主观幸福感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主观幸福感量表对714名高职生的主观幸福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边疆地区高职生的主观幸福感高于发达地区的高职生,存在显著差异(t=-12.311,P<0.001);生活满意度、积极情感方面,不同生源(F=32.142,13.42;P<0.001)、专业(F=5.288,P<0.01;F=9.497,P<0.001)、年级(F=15.536,4.868;P<0.001)及父母职业(F=32.19,5.605;P<0.001)差异显著;消极情感方面,不同性别(t=2.789,P<0.01)、生源(F=3.589,P<0.05)及父母职业(F=3.503,P<0.001)差异显著。结论高职生的主观幸福感状况良好,但程度不强,且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  相似文献   

11.
主观幸福感与心理健康关系的内隐社会认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从内隐社会认知的角度出发探讨了主观幸福感与心理健康的关系。方法随机选取109名大学生运用问卷法和实验法进行调查研究。结果1心理健康总分与消极情感显著正相关(r=0.64),与生活满意度、幸福感指数显著负相关(r=-0.27,r=-0.54),内隐幸福感与内隐心理健康显著正相关(r=0.55);2外显幸福感可解释外显心理健康45.9%的方差变异(F=37.342,P0.001);内隐幸福感可解释内隐心理健康29.9%的方差变异(F=45.651,P0.001)。结论主观幸福感对心理健康的预测模型为:外显幸福感预测外显心理健康,内隐幸福感预测内隐心理健康。  相似文献   

12.
目的考察高中生社会支持的特点、学校适应状况以及高中生社会支持对学校适应的预测作用。方法以816名高中生为被试,采用情感关系量表考察高中生的社会支持特点,采用高中生学校适应量表考察其学校适应状况。结果重复测量方差分析表明,高中生寻求重要他人的社会支持存在显著的性别主效应(F(1,806)=17.063,P0.001),事后均值比较发现,高中女生寻求母亲、父亲和同性朋友的社会支持显著多于高中男生(P0.001),高中男生寻求异性朋友的支持显著多于高中女生(P0.05)。重复测量方差分析表明,高中男生和女生的4个重要他人的主效应都显著(F(3,984)=20.268,P0.001,F(3,1434)=128.664,P0.001),事后成对比较发现,高中生寻求同性朋友的社会支持显著多于寻求父母支持和异性朋友支持(P0.05),高三学生比高一、高二更多寻求父母的社会支持(P0.05)。独立样本t检验表明,重点中学高中生学校适应总体水平(t=2.099,P0.05)、学习适应(t=2.227,P0.05)、学校态度(t=5.947,P0.001)、师生关系(t=3.951,P0.001)显著好于普通中学高中生,普通中学高中生比重点中学高中生同伴关系更好(t=2.444,P0.05);单因素方差分析的事后多重比较表明,高三学生的学校适应最好,高二的学校适应最差(P0.05)。独立样本t检验表明,高中女生学校适应显著好于男生(t=3.258,P0.01)。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表明,高中生的父亲支持(β=0.226,t=5.288,P0.001)、同性朋友支持(β=0.204,t=5.471,P0.001)、母亲支持越多(β=0.109,t=2.508,P0.05),高中生的学校适应越好。结论同性朋友是高中生最重要的他人;高中女生寻求父母和同性朋友的社会支持显著多于高中男生,高三学生寻求父母的支持显著多于高一、高二学生;重点中学高中生学校适应总体水平显著好于普通中学,而普通高中学生的同伴关系比重点高中学生好,高中女生比高中男生学校适应好,高三学生学校适应最好,高二最差;高中生的社会支持越多,学校适应越好。  相似文献   

13.
目的调查新时期军医大学生网络成瘾状况与心理健康、人格的关系。方法 355名被试完成Y oung网络成瘾问卷、症状自评量表(SCL-90)和艾森克人格量表(EPQ)测试。结果调查发现军医大学生网络成瘾的检出率为3.1%,准网络成瘾组SCL-90得分较高(F=26.90,21.059,23.509,28.931,32.568,18.197,29.029,39.825,37.248,28.495,34.615;P<0.001),准网络成瘾组和成瘾组的P、N得分高于非网络成瘾组(F=15.18,18.103;P<0.001),网络成瘾倾向与性别、年龄和层次负相关,与SCL-90及人格因子相关系数较高,波动在0.310~0.344之间。结论军医大学生网络成瘾发生率较低,准网络成瘾组心理健康水平较低,非网络成瘾组拥有更稳定的人格特点,女性、年龄较大者以及学历层次较高者网络成瘾倾向较低。  相似文献   

14.
大学新生生命意义感与心理健康状况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大学新生生命意义感现状,分析大学新生生命意义感及其心理健康状况之间的关系。方法本研究随机抽取成都市某高校大学新生194名,使用《生活目的测试》及《症状自评量表》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152.1%的大学新生的生活目标及意义不明确,34.0%的学生处于生命无意义状态;2自主感、逃避的得分在不同性别之间存在显著差异(F=7.64,P0.01;F=6.58,P0.05),自主感、逃避的得分以及生命意义感总分在不同学科类别之间存在差异(F=7.56,P0.01;F=6.18,P0.05;F=4.83,P0.05);3生命意义感总分与"偏执"因子呈显著负相关(r=-0.17,P0.05);4"对未来期待"可以显著预测心理健康状况(β=-0.18,P0.05)。结论大学新生生命意义感状况不容乐观;生命意义感与心理健康状况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长春地区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为做好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中国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对长春地区1091名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①长春地区1091名中学生,总均分大于2分的因子依次为强迫(2.23±0.60)、情绪波动性(2.12±0.72)、学习压力感(2.10±0.82)、焦虑(2.08±0.83)、人际敏感(2.06±0.71);②城镇中学生总均分极为显著的高于农村中学生(P<0.001,t=4.182);③不同家庭类型比较发现,与父母同住的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极为显著的好于单亲家庭和留守儿童(P<0.001,t=9.15);④不同年级总均分比较,6个年级分数由高到低依次为高一、高二、高三、初二、初三、初一。结论大力加强中学生特别是高中生、城镇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特别关注单亲家庭和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高职学生顶岗实习期的心理健康状况与人格特征、社会支持的关系,并提出相应劳动风险防范策略。方法采用症状自评量表、社会支持量表、中国大五人格问卷简式版对湖南省4所高职院校448名处于顶岗实习期的学生进行调查。结果①高职顶岗实习学生躯体化、人际敏感、焦虑因子得分显著高于全国青年常模、大学生常模(t1=9.622,6.188,7.175;t2=7.299,2.344,2.993;P1<0.001,P2<0.05),敌对、偏执、精神病性因子得分显著低于常模(t1=-11.812,-11.905,-11.484;t2=-19.302,-21.239,-18.701;P1<0.001,P2<0.001);②SCL-90各因子得分与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各因子得分相关显著(P<0.05);③SCL-90绝大部分因子与人格因子相关显著(P<0.05);④外向性、神经质、支持总分、宜人性能显著预测高职顶岗实习生的心理健康水平(t=-39.708,33.902,-16.645,-16.399;P<0.001)。结论高职顶岗实习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与人格特征、社会支持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师范类大学生尤其是贫困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和社会支持的特点以及二者的关系。方法分别用主观幸福感量表和社会支持量表对1315名大学生进行测量,测量数据用SPSS 10.0整理与统计。结果师范类大学生的家庭满意度(F=8.86,P〈0.01)和自由满意度(F=4.16,P〈0.05)在是否贫困与性别这2个因素上存在交互作用,贫困男生的家庭满意度和自由满意度不仅低于贫困女生,而且显著低于非贫困男生;女生比男生体验到更少的学业满意度(F=21.12,P〈0.01);贫困生的学校满意度(F=5.57,P〈0.05)和环境满意度(F=5.45,P〈0.05)明显高于非贫困生,但他们的学业满意度(F=3.54,P〈0.05)明显低于非贫困生;社会支持各因子与主观幸福感各维度均呈显著的相关关系。结论师范类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存在性别和贫困与否方面的差异;师范类大学生的社会支持是影响其主观幸福感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青少年父母养育方式与同伴依恋的关系。方法通过对246名初二、初三、高一和高二年级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对其父母养育方式和同伴依恋进行研究。结果父母养育方式中的F2、F3、F4、F5、F6、M5这6个因子在性别上存在显著差异(t=3.045,3.499,-3.430,3.277;P<0.01;t=2.094,-3.644;P<0.05);F4因子与M5因子在年级上存在显著差异(F=5.720,6.248;P<0.01);父母养育方式中的F1和M1因子与同伴依恋呈显著正相关(r=0.331,0.367;P<0.01);F2、F5、M3、M4这4个因子与同伴依恋呈显著负相关(r=-0.213,-0.276,-0.224,-0.165;P<0.01)。结论积极的父母养育方式有利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促进其社会性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方法运用总体幸福感量表与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质量简易调查表,对420名大学生的宿舍人际关系质量与主观幸福感状况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 1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和宿舍人际关系不存在性别差异(F=0.014、0.828,P0.05);宿舍内无小团体的学生其人际关系质量好于有小团体的(F=38.262,P0.001);2宿舍人际关系是影响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重要因素,宿舍人际关系质量对幸福感因子中的焦虑感、满足感、抑郁或快乐的心境、控制感、精力有预测作用(F=7.799、29.768、13.700、17.500、12.728,P0.01、0.001、0.001、0.001、0.001,R2=0.019、0.070、0.031、0.042、0.031)。结论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质量对主观幸福感的焦虑感、满足感、心境、控制感、精力等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医学院大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与心理健康水平及其关系进行调查,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张秋凌等人修订的自我控制问卷和症状自评量表对526名医学院本科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非医学专业大学生的自我控制总分显著高于医学专业大学生(t=-2.38,P0.05),不同年级大学生的自我控制总分有显著的组间差异(F=3.54,P0.01);冲动冒险性与自我情绪性维度在性别、层次、专业及年级等方面有显著差异;自我控制总分与症状自评量的强迫症状具有显著的负相关,与恐怖因子得分有显著的正相关(r=0.095,P0.05)。结论医学院大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具有专业差异和年级差异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冲动冒险控制和自我情绪的控制方面;自我控制能力对心理健康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冲动冒险和自我情绪的控制对强迫和恐怖两个方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