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目的以维语为母语的大学生学业求助、创造性问题解决和考试焦虑的特点及其相关关系。方法选择某民族院校79名以维语为母语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学业求助问卷、创造性倾向量表和考试焦虑问卷(翻译成维语)对目标人群进行调查。结果在"求助收益"和"想象性"维度上,维族大学生得分显著高于非维族大学生(t=3.154,P<0.01;t=4.191;P<0.01),维族大学生在一般性焦虑维度得分上显著低于非维族大学生(t=-2.129,P<0.05);考试焦虑和学业求助之间呈现出极显著正相关(r=0.446,P<0.01);学业求助行为对考试焦虑的回归作用显著;想象性因子对考试焦虑维度贡献最大。结论少数民族大学生学业求助行为和创造性问题解决对考试焦虑都会产生影响;要降低考试焦虑水平,需要选择合适的学业求助行为。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医学院校学生考试焦虑的状况,根据不同群体的特点采取适当的心理干预措施。方法:采用Spielberger考试焦虑量表(TAI)对343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大多数人考试焦虑处于中等水平,有部分学生考试焦虑比较严重;男女生在考试焦虑的情绪性方面有显著差异(t=2.298,P0.05),女生在情绪性上的焦虑表现明显高于男生;城市和农村的大学生在考试焦虑的情绪性(t=2.484,P0.05)和总分(t=2.598,P0.05)上有显著差异,城镇大学生考试焦虑水平明显高于农村大学生;不同年级的学生在考试焦虑的忧虑性(F=11.385,P0.001)、情绪性(F=4.879,P0.001)和总分(F=8.461,P0.001)方面均有极其显著的差异;医学专业的学生考试焦虑明显大于非医学专业的学生。结论:大多数学生考试焦虑处于中等水平,有部分学生考试焦虑情况严重,应针对不同性别、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学生采取合理的措施调整学生的考试焦虑,以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高三学生高考前考试焦虑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应用考试焦虑量表(TAS)、特质应对方式问卷(TC-SQ)和中学生考试焦虑影响因素问卷(IFTAS)对上海市某高中75名学生进行调查。结果高三学生考试焦虑检出率为66.67%。男女生TAS总分无显著差异(t=1.001,P>0.05),检出率无显著差异(χ2=17.6,P>0.05)。学生TAS得分与"对学业的担忧"、"考场环境的不利因素"、"突发事件的干扰"、"自卑"、"对后果的担忧"及"消极应对方式"呈显著正相关(r=0.597,0.317,0.439,0.539,0.496,0.387;P<0.01)。结论高考生考试焦虑现象普遍;担忧和自卑对高三学生的考试焦虑有较大影响;考试焦虑者高考前更多采取消极应对方式。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医科大学生考试焦虑和应对方式的关系,为考试焦虑的干预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应用考试焦虑量表(TA S)和应对方式问卷对1983名医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分析考试焦虑和应对方式的关系。结果医学生考试焦虑的检出率为37.7%。高水平焦虑的学生占10.4%。考试焦虑存在性别、年级、专业差异(t=9.181,15.983,9.074;P〈0.01);不同年级、性别、专业的学生有不同的应对方式。考试焦虑与应对方式的解决问题、求助存在负相关,与自责、幻想、退避、合理化存在显著的正相关(P〈0.01)。医学生考试焦虑与应对方式密切相关,有考试焦虑者多采用消极应对方式,而无考试焦虑者多采用积极应对方式。结论积极应对能缓解考试焦虑,消极应对则反之。在干预应对方式时,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减少自责,从而降低学生考试焦虑水平。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高考学生考试焦虑现状与班级环境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我的班级》和《考试焦虑量表》对365名高考学生进行调查。结果:1高考学生的考试焦虑为中等程度,高考学生的考试焦虑在学生类型和性别上差异不显著;而在学科类型上,文科生的考试焦虑要显著高于理科生(t=2.338,P0.05);2高考应届班与往届班班级环境在师生关系(t=-2.308,P0.05)、秩序和纪律(t=-14.303,P0.001)、竞争(t=-3.052,P0.01),以及学习负担(t=7.100,P0.001)方面差异显著,在同学关系方面差异不显著;3高考班级环境各维度与学生考试焦虑均显著相关,并且能够显著预测学生考试焦虑,其中同学关系的解释率最高。结论:高考学生存在一定程度的考试焦虑状况,并且高考班级环境是影响学生考试焦虑的重要因素,应该注重高考班级环境建设。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心理小组式辅导对大学生考试焦虑干预效果.方法:选择2018年5月至2019年5月大学心理咨询室咨询存在考试焦虑大学生110名,按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5名,对照组实施常规干预措施,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进行心理小组式辅导,两组均实施为期9周的心理干预.观察干预前后考试焦虑量表(TAS)、焦虑自评量表(SAS)、状态—特质焦虑问卷(STAI)、简式睡眠信念和态度量表(DBAS-16)、知觉压力量表(CPSS)、医学应对问卷(MCMQ)评分情况.结果:观察组干预后TAS量表、SAS量表、STAI量表、TDBAS—16量表、CPSS量表评分均低于对照组(t=4.411,6.862,11.083,5.605,5.870;P<0.05).观察组干预后MCMQ中面对量表得分明显高于对照组(t=7.306,P<0.05),而回避、屈服量表的得分均低于对照组(t=3.597,2.444;P<0.05).结论:心理小组式辅导通过改善大学生对考试应对方式,有效调节考试前焦虑状态,且在一定程度改善睡眠质量及日常压力.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心理小组式辅导对大学生考试焦虑干预效果。方法:选择2018年5月至2019年5月大学心理咨询室咨询存在考试焦虑大学生110名,按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5名,对照组实施常规干预措施,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进行心理小组式辅导,两组均实施为期9周的心理干预。观察干预前后考试焦虑量表(TAS)、焦虑自评量表(SAS)、状态-特质焦虑问卷(STAI)、简式睡眠信念和态度量表(DBAS-16)、知觉压力量表(CPSS)、医学应对问卷(MCMQ)评分情况。结果:观察组干预后TAS量表、SAS量表、STAI量表、TDBAS-16量表、CPSS量表评分均低于对照组(t=4.411,6.862,11.083,5.605,5.870;P0.05)。观察组干预后MCMQ中面对量表得分明显高于对照组(t=7.306,P0.05),而回避、屈服量表的得分均低于对照组(t=3.597,2.444;P0.05)。结论:心理小组式辅导通过改善大学生对考试应对方式,有效调节考试前焦虑状态,且在一定程度改善睡眠质量及日常压力。  相似文献   

8.
目的 调查高三学生考试焦虑现状并分析其应对行为特征.方法 应用考试焦虑量表(TAS)和中学生应对方式量表(CSSMSS)对广州市某中学高三级393名学生进行调查.结果 ①高三学生中考试焦虑者达57.8%,其中有考试焦虑者情绪应对因子得分均高于无考试焦虑者;②不同群体(男女生、独生与否以及文理科)有考试焦虑的高三学生在应对方式有显著性差异(t=3.394,P<0.05,t=2.189,P<0.01,t=5.004,P<0.001);③除了合理化解释应对方式外,考试焦虑与应对方式均呈显著性的相关关系,其中问题解决、寻求社会支持、发泄情绪应对方式能解释考试焦虑54.5%的变化(R2=0.545).结论 高三学生考试焦虑水平较高,有考试焦虑者以情绪应对方式为主,其中女生、非独生子女以及文科班群体更为明显,而无考试焦虑者以问题应对方式为主.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不同考试情境下高中生自尊与考试焦虑关系.方法 采用高中生自尊评定问卷筛选高低自尊组共233名学生,平分每组被试在两种情境下进行考试,在考前和考中采用状态焦虑量表测量考试焦虑.结果 ①高中生考中焦虑与考前和常模比较差异显著(t=3.970,-11.860;P <0.001);②低自尊高中生在普通和重要考试情境下的考试焦虑差异显著(t=-2.780,-2.573;P<0.01);③低自尊高中生在两种考试情境下的考中和考前焦虑差异显著(t=-11.674,-13.261;P <0.001),高自尊的仅在重要考试情境下差异显著(t =-3.169,P<0.01);④在两种考试情境下,高低自尊高中生考试焦虑差异显著(t=-2.227,P<0.05;t =-4.672,P<0.001;t=-3.494,P<0.01;t =-5.655,P<0.001).结论 高中生考中焦虑问题突出;低自尊高中生的考试焦虑易受考试情境影响;考试情境对不同自尊高中生有一定影响;自尊对高中生考试焦虑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高二学生家庭教养方式与考试焦虑的关系。方法:采用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使用考试焦虑量表和家庭教养方式评价量表对142名高二学生施测。结果:1被试整体考试焦虑水平偏高,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之间的考试焦虑水平存在显著差异(t=7.769,5.911,7.085;P0.01);2男女被试仅在父亲教养方式量表的偏爱被试因子(t=2.936,P0.01)/过度保护因子(t=2.056,P0.05)存在显著性差异;3父母的情感温暖、理解(r=-0.566,-0.309;P0.01)与考试焦虑呈显著负相关关系;父亲的拒绝、否认(r=0.489,P0.05)和母亲的过干涉、过保护(r=0.368,P0.01)均与考试焦虑呈正相关关系。结论:家庭教养方式与考试焦虑关系密切,良好的家庭教养方式有利于降低考试焦虑水平。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医学院校大学生负性情绪与应对方式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简易应对方式问卷(SCSQ)、自评抑郁量表(SDS)以及焦虑自评量表(SAS)随机抽取某医学院校135名大学生进行测试。结果①不同性别医学院校大学生在焦虑情绪(t=1.826,P<0.05)、负性情绪(t=1.049,P<0.05)存在显著差异,应对方式不存在显著差异;②医学院校心理学专业的学生与非心理学专业的学生在焦虑情绪(t=0.072,P<0.05)、负性情绪(t=-0.698,P<0.05)存在统计学差异,应对方式均不存在差异;③抑郁情绪、焦虑情绪以及负性情绪与积极应对存在显著负相关(P<0.01),而与消极应对存在显著正相关(P<0.01)。结论医学院校男生焦虑情绪、负性情绪高于女生;心理学专业学生焦虑情绪高于非心理学专业学生,负性情绪低于非心理学专业学生。医学院校大学生应对方式影响其负性情绪。  相似文献   

12.
初中生学业情绪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影响初中生学业情绪的因素.方法 采用学业情绪量表对1350名初中生进行测查.结果 ①初中生在积极低唤醒、消极高唤醒和消极低唤醒上年级差异显著(F=3.80,P<0.05;F=5.36,P<0.01;F=6.55,P<0.001);②非独生子(乇)在消极低唤醒上显著高于独生子女(t=1.51,P<0.001),...  相似文献   

13.
初中生考试焦虑影响因素与应对方式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初中生考试焦虑影响因素与应对方式的关系,进一步探讨考试焦虑的相关影响因素,为制定针对影响因素、改善应对方式的初中生考试焦虑干预方案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学期期末考试前2周,采用中学生考试焦虑影响因素问卷和中学生应对方式量表对山西省太原市某中学初二年级388名学生进行调查。结果①初中生考试焦虑影响因素与应对方式的2个分量表-指向问题的应对、指向情绪的应对具有显著相关(P0.05);②考试焦虑影响因素与应对方式2个分量表中各自因子的相关存在差异性(P0.05);③逐步回归分析显示,学生对学业不良的担忧是影响中学生考试焦虑的重要因素(R=0.956,R2=0.915,P0.01),问题解决、幻想否认、发泄情绪作为应对方式的因子影响考试焦虑中对学业不良担忧因素(R=0.645,R2=0.418,P0.01)。结论调节初中生对考试焦虑的应对方式,减少考试焦虑影响因素的作用,有助于学生在考试中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医学生应对方式、考试焦虑与学业自我妨碍的关系。方法使用简易应对方式问卷(SCSQ)、考试焦虑诊断问卷(TA S)和自我妨碍问卷(SHS)对医学院394名医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医学生在自我妨碍策略的使用上存在性别差异,女生自我妨碍水平高于男生(t=-2.42,P=0.016);积极应对方式对自我妨碍有显著的负向效应(r=-0.12),消极应对方式对自我妨碍产生正向效应(r=0.19);进一步回归分析发现,积极应对、消极应对、女性、自我报告学习成绩、考试焦虑对自我妨碍有36.6%的预测。结论医学生考前应对方式、考试焦虑对学业自我妨碍有一定的影响,应针对各种因素采取有效措施进行预防及干预。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初中生学业归因方式和学业情绪对心理健康的影响。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以山东省3所中学的511名初中生为被试。结果①不同年级初中生的能力归因存在显著差异,初一学生的能力归因高于初二、初三学生(P0.05);②不同性别和年级初中生的学业情绪存在显著差异,男生的积极低唤醒学业情绪和消极低唤醒学业情绪显著高于女生(P0.05);初一学生的积极高唤醒情绪低于初二、初三学生(P0.01;P0.05);③不同年级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存在显著差异,初一学生的考试镇定低于初三学生(P0.01);④学业归因方式和学业情绪对心理健康具有显著预测作用。结论初中生的学业归因方式和学业情绪是其心理健康的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大学生自尊水平、状态焦虑情绪的差异及两者的关系。方法采用Rosenberg自尊量表(SES)[9]、Spielberger等人编制的状态特质焦虑问卷(STAI)[9]对394名大学生进行测查,采用自编情绪诱发问卷诱导焦虑反应。结果 1研究所用的情绪诱发问卷成功地诱导了被试的焦虑反应;2自尊水平对经历负性生活事件后的焦虑情绪反应有预测作用,自尊水平越高,焦虑状态越低;3无论诱导前后,低自尊组都比高自尊组有更多的焦虑情绪;4无论高低自尊组,诱导后都比诱导前有更多的焦虑反应,但在诱导后的情绪变化幅度上没有显著差异(t=1.328,P0.05);5女大学生的自尊水平显著低于男大学生(t=2.934,P0.05);高年级组的自尊水平显著高于低年级组(t=2.263,P0.05),而状态焦虑水平在性别及高低年级组上皆无显著差异。结论女大学生和低年级大学生的自尊水平比较低,在焦虑水平上性别和年级未表现出差异。  相似文献   

17.
师范大学生压力应对特点及其相关因素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师范大学生压力应对的特点及社会支持、主观压力和人口学等特征对师范大学生应对方式的影响。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分为人口资料,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和应对方式量表对辽宁师范大学学生进行测量,并分析各因素之间的关系。结果①师范大学生在面对压力时较多采用的应对方式为有计划地直接行动(-x=2.8061)、较少采用的应对方式为否认性心理解脱(-x=1.9722);②师范大学生的应对方式在"否认性心理解脱"(t=2.163,P〈0.05),"抑制无关活动"(t=2.254,P〈0.05)和"接受现状"(t=2.320,P〈0.05)存在显著性别差异(P〈0.05);③性别和应对方式与社会支持间存在着显著的相关(P〈0.05),年级与主观压力间相关显著(P〈0.05)。结论师范大学生应对压力的方式总体上是积极的,应对方式在性别和年级存在着差异。  相似文献   

18.
目的调查华侨大学生在内地大学就读的社交焦虑情况,探讨部分人口学和心理学指标对其社交焦虑的影响。方法以93名从小在国外生活目前在内地就读的华侨大学生为对象,运用交往焦虑量表(IA S)、应对方式问卷和社会支持评定量表作测试。结果①在方差分析中,侨生与内地生在社交焦虑存在显著差异(F=16.182,P=0.000),而华侨女生是社交焦虑程度最为严重的群体(t=2.243,P<0.05);②除了求助(t=1.078,P>0.05)维度,侨生的应对方式水平与社会支持情况均低于与内地学生(解决问题t=3.811,P<0.01;自责t=4.493,P<0.01;幻想t=4.464,P<0.01;退避t=3.346,P<0.01;合理化t=5.089,P<0.01;客观支持t=4.044,P<0.01;主观支持t=3.181,P<0.01;支持利用t=3.123,P<0.01;支持总分t=4.612,P<0.01);③侨生应对方式中的自责和幻想与社交焦虑显著相关(r=0.390,P<0.01;r=0.254,P<0.05);④在分层回归分析中低社交焦虑侨生的支持利用对其社交焦虑有预测作用,而成熟型和不成熟型应对方式对高社交焦虑侨生的社交焦虑有预测作用,其中不成熟型影响最大。结论文化生活背景、性别、应对方式与社会支持对侨生的社交焦虑产生了不同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某市区与农村高三学生在应对方式、人格特质是否存在差异。方法采用特质应对方式问卷、艾森克人格问卷简式量表中国版(EPQ-RSC),对市区和农村高中各100名高三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城市与农村高三学生①在应对方式上有显著差异,在积极应对(t=2.833,P<0.01)和消极应对(t=-2.552,P<0.05)上均存在显著差异;②在人格特质的精神质(t=-3.113,P<0.01)维度上的有显著差异,在内-外向(t=1.539,P>0.05)、神经质(t=0.603,P>0.05)和掩饰性(t=-1.011,P>0.05)的维度上无显著差异。结论①城市高三学生应对能力高于农村的;②在人格特质中的精神质方面农村高三学生比城市高三学生得分高,更多的表现为孤独、适应性差等,在内、外向、情绪稳定性和问卷效度上没有区域差异。  相似文献   

20.
目的采用回归分析与结构方程分析构建人格、应对方式和心理健康的关系模型。方法采用SCL-90量表、卡氏16种人格因素测验和应对方式问卷在同一时段,以班级为单位对761名中职生进行施测。结果①解决问题和自责分别对个体心理健康水平有显著的正向和负向预测作用(t=-2.468,P<0.05;t=9.784,P<0.001);②人格特质中的稳定性、恃强性、幻想性、忧虑性和紧张性对个体心理健康水平分别有显著的正向和负向预测作用(t=-3.460,2.668,P<0.01;t=-2.150,2.304,P<0.05;t=4.364,P<0.001)。结论个体应对方式对心理健康水平有直接的预测作用,人格同时对两者有直接作用,而且人格可以通过应对方式对个体心理健康产生间接影响。通过结构方程进行检验,结构模型拟合度较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