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 考察不同性别角色大学生适应性的差异.方法 采用中国大学生性别角色量表和大学生适应性量表对220名大学生进行测查.结果 在适应性总分上,男性化、双性化都显著优于其他两种类型,而男性化与双性化、未分化与女性化间都不存在显著差异(P=0.985;P<0.05).被试性别角色类型分布中未分化比例最高,其次是双性化,而男性...  相似文献   

2.
大学生性别角色类型与安全感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大学生性别角色类型与安全感的关系。方法采用《大学生性别角色量表》和《安全感量表》对选取的461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1在大学生4种性别角色类型中,男性化、女性化、双性化、未分化类型所占的比例分别为24.7%、23.2%、25.6%、26.5%;2不同性别角色类型大学生安全感水平由高到低依次是双性化、男性化、女性化和未分化类型者;双性化个体安全感水平显著高于其他3种类型个体(F=12.600,P0.01);3大学生性别角色男、女正性量表得分与安全感得分呈显著正相关(r=0.37和0.15,P0.01)。结论不同性别角色类型个体的安全感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家庭结构和家庭教养对女大学生性别角色特质的影响.方法 采用“家庭教养方式量表(EMBU)”和“中国大学生性别角色50调查量表(CSRI-50)”,对257名女大学生进行了测评和统计分析.结果 ①4种性别角色类型的女大学生比例存在显著性差异(x2=29.24,P<0.005);②双亲家庭的女大学生在双性化和女性化的性别角色类型比例上显著高于单亲家庭(x2=31.05,P<0.001;x2=7.67,P<0.01);而单亲家庭的未分化类型的比例显著高于双亲家庭(x2=6.85,P<0.01);③父亲的家庭教养方式在女大学生的男性化和双性化的性别角色特质类型差异显著(F=2.48,2.49;P<0.05);母亲的家庭教养方式在未分化,双性化的性别角色特质类型差异显著(F=5.07,9.49;P<0.001);④父、母亲的教养方式在性别角色特质类型上回归结果显著(P<0.05).结论 女大学生的性别角色特质具有4种类型,传统的性别角色特质仍然存在,但这种性别角色特质已经不占主导地位;家庭教养方式中的母亲的温暖理解、拒绝否认、偏爱被试,父亲的过度保护、严厉惩罚等是女大学生性别角色特质形成和发展中的家庭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大学生性别角色分布状况和人际关系发展状况并探讨两者的关系,为大学生更好的成长提供支持。方法:采用人际关系量表和大学生性别角色量表,对191名大学生进行测试。结果:在人际关系总体及4个因子中,仅异性交往(t=5.97,P0.05)在性别差异显著;4种性别角色类型的分布在总体被试中差异显著(χ~2=8.14,P0.05);不同性别角色类型的大学生在人际关系总量表(F=5.00,P0.01)及交际交往(F=6.80,P0.01)、交谈行为(F=2.65,P0.05)、异性困扰(F=3.35,P0.05)3个分量表上有显著差异;男性正性量表与人际关系总量表存在显著负相关(r=-0.301),女性正性量表与人际关系总量表负相关,但不显著。结论:双性化和男性化类型的大学生人际关系较好,男性正性特质能促进大学生的人际交往。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家庭结构和家庭教养对女大学生性别角色特质的影响。方法采用"家庭教养方式量表(EM BU)"和"中国大学生性别角色50调查量表(CSR I-50)",对257名女大学生进行了测评和统计分析。结果①4种性别角色类型的女大学生比例存在显著性差异(χ2=29.24,P<0.005);②双亲家庭的女大学生在双性化和女性化的性别角色类型比例上显著高于单亲家庭(χ2=31.05,P<0.001;χ2=7.67,P<0.01);而单亲家庭的未分化类型的比例显著高于双亲家庭(χ2=6.85,P<0.01);③父亲的家庭教养方式在女大学生的男性化和双性化的性别角色特质类型差异显著(F=2.48,2.49;P<0.05);母亲的家庭教养方式在未分化,双性化的性别角色特质类型差异显著(F=5.07,9.49;P<0.001);④父、母亲的教养方式在性别角色特质类型上回归结果显著(P<0.05)。结论女大学生的性别角色特质具有4种类型,传统的性别角色特质仍然存在,但这种性别角色特质已经不占主导地位;家庭教养方式中的母亲的温暖理解、拒绝否认、偏爱被试,父亲的过度保护、严厉惩罚等是女大学生性别角色特质形成和发展中的家庭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初步探讨大学生性别角色与职业成熟度之间的关系。方法使用性别角色量表和职业成熟度量表对194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1大学生性别角色类型分布双性化占34.54%;未分化占31.44%;女性化占19.07%;男性化占14.95%。4种性别角色类型的分布比例存在显著性差异(χ2=9.058,P0.05);2大学生男性特质与职业成熟度显著相关(r=0.175,P0.05),男性特质对职业目标、职业自主、职业成熟度的预测作用显著;3不同性别角色类型大学生在职业成熟度上存在差异。结论大学生的职业成熟度水平一般,男性特质强的人,应该指导他们树立正确的成就观,增强选择职业的自主性,对于女性特质强的人,应该指导他们增强成就动机,勇于追求成功。  相似文献   

7.
大学生性别角色与人际和谐性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性别角色与人际和谐性的关系,为提升大学生人际和谐性,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贝姆性别角色量表和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对大连某高校198名大学生进行测查。结果在大学生中存在着双性化、男性化、女性化、未分化4种不同的性别特质类型,并且在性别之间存在显著差异;男性量袁得分、女性量袁得分与人际和谐性得分存在显著负相关(r1=-0.357,P〈O.01,r2=-0.282,P〈0.01);双性化者与未分化者人际和谐性有显著差异。结论双性化个体在人际和谐性上明显优于其他个体,是一种心理健康的理想模式。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大学生性别角色类型、一般自我效能感与人际困扰程度之间的相关关系。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对215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1大学生性别角色分布不均衡,4种性别角色大学生的人际困扰程度得分存在显著差异(P0.05);2一般自我效能感与男性化(r=0.316,P0.01)、双性化(r=0.452,P0.01)上存在显著正相关,与女性化(r=-0.338,P0.01)、未分化(r=-0.485,P0.01)上存在显著负相关;3人际困扰程度与男性化(r=-0.228,P0.01)、双性化(r=-0.375,P0.01)存在显著负相关,与女性化(r=0.141,P0.05)、未分化(r=0.512,P0.01)存在显著正相关;4大学生的一般自我效能感在女性化影响人际困扰程度中不存在中介效应,而在其他性别角色对人际困扰程度的影响中存在显著的部分中介作用(P0.05)。结论:大学生性别角色类型、一般自我效能感与人际困扰程度之间存在显著相关,且一般自我效能感在性别角色和人际交往能力间起着不同的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考察不同性别角色类型大学生攻击行为的差异.方法 采用大学生性别角色量表和攻击行为量表对81名大学生进行测量.结果 ①大学生中双性化比例为30.9%、未分化为38.3%,都显著高于男性化和女性化(x2=12.778,P<0.01);②男生和女生在愤怒因子上差异显著(t=-2.366,P<0.05);③不同性别角色类型的个体在生理攻击(F=2.934,P<0.05)、言语攻击(F=6.683,P<0.001)、愤怒(F=11.657,P<0.001)、敌意(F=5.344,P<0.01)和攻击总分(F=9.390,P<0.001)维度上的得分均存在显著性差异.结论 不同性别角色类型的攻击行为存在显著差异,其中双性化类别的个体拥有很强的攻击行为.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大学生性别角色与职业性别刻板印象的关系。方法采用贝姆性别角色量表与职业性别刻板印象问卷对某高校大学生进行了测量。结果在大学生4种性别角色类型中,双性化占33.1%、未分化占29.0%、女性化占20.4%、男性化占17.5%。大学生的男性职业性别刻板印象和女性职业性别刻板印象在性别上均存在显著差异(F=13.647,26.957;P<0.05),在不同性别角色类型上差异均不显著。结论大学生的职业性别刻板印象处于中等水平,应该弱化其职业性别刻板印象,以促使其更好地就业。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成都市高校女大学生性别角色类型、社交焦虑的现状及其关系。方法采用贝姆性别角色量表和交往焦虑量表对成都市490名女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①作为独生女的女大学生的男性化、双性化比例明显高于非独生女,而非独生女的未分化和女性化的比例明显高于独生女(χ2=8.664,P0.05);②女大学生的社交焦虑水平在生源地、年级、专业、是否独生人口统计学变量上差异不显著;③社交焦虑总分未分化的女生得分最高,且显著高于其他性别角色类型的女生;女性化的女生得分显著高于双性化的女生(F=12.242,P0.05)。结论 4种性别角色类型女大学生的社交焦虑水平不同,其中未分化的女大学生拥有很高的社交焦虑水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民办高校新生SCL-90异常因子与心理问题严重者(≥3)分布情况,不同类型大学新生在SCL-90因子分上的差异及家庭因素对新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方法采用自编的民办高校新生基本资料调查表和症状自评量表(SCL-90),在西北地区某大城市中随机选取某民办高校08级新生113名进行测量。结果 1在SCL-90因子中,检出率最高的因子依次为:强迫症、人际敏感、抑郁和敌对(并列第3),至少1个因子≥3的学生总体检出率为15.04%;2不同性别的新生仅在恐怖因子上存在显著差异(t=2.41,P0.05);来自不同生源地的新生仅在人际敏感因子上存在显著差异(F=3.35,P0.05);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在SCL-90各因子及总分上均不存在显著差异(t=1.57或0.50,P0.05);3父母文化程度、家庭经济状况等家庭因素对新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没有显著影响(F=1.49或0.02,P0.05)。结论民办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相对较低。研究者未来应探讨新生个体内的心理健康素质,以及学校因素或社会微环境对民办高校新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大学新生情绪智力与适应性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情绪智力量表、中国大学生适应量表对河北联合大学305名大学新生进行调查。结果①不同性别、生源地以及是否为独生子女在情绪智力的各个维度以及总分上均无差异;②不同性别在校园生活适应、情绪适应以及适应性总分上存在差异(t=2.290,P0.05;t=2.109,P0.05;t=2.084,P0.05);不同生源地在校园生活适应、情绪适应以及适应性总分上存在差异(t=3.473,P0.05;t=4.295,P0.05;t=3.368,P0.05);独生子女在满意度维度上高于非独生子女(t=2.213,P0.05),在情绪适应上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t=2.790,P0.01);③大学新生情绪智力与适应性各维度及总分均呈非常显著正相关(r=0.554,P0.001)。结论大学新生的情绪智力的得分越高,适应性越好。  相似文献   

14.
2007级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了解2007级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状况。方法采用大学生人格问卷(UPI)对刚入学的某高校大学新生进行整体施测,并对测量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一类学生”共有230人,占施测总人数的11.6%。经X^2检验,“一类学生”中,男大学生存在心理问题的比例低于女大学生(P〈0.01)。文、理科及艺术、体育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存在显著差异(P〈0.01)。结论2007级大学新生总体心理健康状况良好,心理健康水平存在性别和学科差异。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大学生的学校适应状况及其与心理分离的关系。方法采用大学生学校适应量表和心理分离量表对800名大学生实施测量。结果①大学生学校适应不存在显著的性别和年级差异,在环境适应(t=-3.578)与学习适应(t=-2.281)上女生明显好于男生;大一学生的环境总体认同水平显著高于大二学生(F=3.829,P<0.05),大三学生的职业选择适应水平显著高于大一学生(F=6.537,P<0.01);②大学生心理分离与学校适应相关显著。大学生学校适应与父母态度独立、情感独立有显著负相关;与父母的冲突独立有显著正相关;③在控制了人口统计学变量后,心理分离对学校适应有显著预测作用(ΔR2=9%)。结论心理分离是影响大学生学校适应的一个影响因素,但不是特别重要的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调查医学院校非医学专业学生自信情况,增加医学院校对非医学专业学生自信心研究的实证材料,为医学院校培养非医学专业学生自信心方面提供参考意见。方法采用青年学生自信问卷,对医学院校非医学专业的265名学生进行调查研究。结果医学院校非医学专业学生的自信在性别(t=0.042,P>0.05)上没有显著差异;在不同生源地上,才智自信(t=-3.242,P<0.01)和人际自信(t=-2.117,P<0.05)差异显著;不同年级之间(F=4.556,P<0.01)有显著性差异,大一年级自信程度最高,大二年级最低;不同专业(F=6.832,P<0.001)上存在显著性差异,信息管理专业自信程度最高,生物技术专业最低。结论医学院校非医学专业学生的自信在不同生源地、不同年级、不同专业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17.
双性化女大学生的人格特征、心身症状及大学适应状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析双性化女大学生的人格特征、心身症状及大学适应的状况.方法: 在北京市某校采取整群抽样的方法对1081名女大学生用中国大学生性别角色量表、症状自评量表、"大五"人格量表、中国大学生适应量表进行调查.结果: (1)女大学生性别角色类型中男性化、女性化、双性化、未分化的比例分别为23.8%、24.1%、25.1%、27.1%;(2)双性化女大学生外向性、开放性、宜人性、责任心得分均最高[如外向性(3.7 ±0.4)],神经质得分最低(2.1±0.6);未分化型女生相反,上述正性特征得分最低(如外向性3.1±0.5),而神经质得分最高(2.8±0.6),其他两型情况居中;(3)在心身症状方面.双性化女生各因子评分均处于低端,未分化女生均处于高端,如双性化者和男性化者焦虑得分均为(1.4±0.4),而未分化和女性化者得分分别为(1.6±0.6)和(1.6±0.5);(4)在大学适应方面,双性化女大学生各维度分数及总分均最高,未分化女大学生分数均最低,如人际关系适应双性化者得分为(37.6±5.7),而未分化者得分为(29.4±6.5),其他两型居中.结论: 在群体趋势上,双性化女大学生的人格特征、心身症状、大学适应状况优于未分化性别角色女大学生,在量表得分上得到验证,但尚需进一步研究的支持.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新疆少数民族大学新生入学适应状况并探讨其影响因素。方法运用《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调查表》适应分量表对291名大学新生(少数民族学生161人)进行调查。结果①汉族新生的生理适应、情绪适应、生活适应和总体适应性得分均显著高于少数民族大学新生(F=24.96,3.94,12.48,6.69;P<0.001,0.05,0.001,0.01);②非独生子女少数民族大学新生生理适应、人际适应、社会适应和总体适应均高于于独生子女(F=16.76,6.99,9.11,7.19;P<0.001,0.01,0.01,0.01);③不同家庭经济状况的少数民族大学新生情绪适应、学习适应、社会适应和总体适应存在显著差异,家庭收入高的少数民族学生适应性得分高于收入低者(F=3.785,3.627,8.136,5.689;P均<0.05)。结论少数民族大学新生入学适应比汉族学生较差,非独生子女少数民族大学生入学适应好于独生子女学生,家庭收入相对较高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入学适应较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