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鼻腔鼻窦少见良性肿瘤临床特点及手术径路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鼻腔鼻窦少见良性肿瘤的手术径路及临床特点.方法:复习相关文献,回顾性分析24例鼻腔鼻窦良性肿瘤的临床资料、手术方法并进行随访.结果:根据病变范围和手术方法的改进,10例鼻侧切开切除肿瘤,6例Caldwell-luc 手术切除肿瘤,6例鼻内窥镜下手术切除肿瘤,2例鼻内窥镜联合鼻侧切开切除肿瘤,肿瘤主要发生部位为上颌窦、筛窦,均有包膜,21例有局部骨质破坏,随访2~10年无复发病例.结论:鼻腔鼻窦少见良性肿瘤生长缓慢,以青少年发病为主,临床表现无特异性,诊断以术前CT及术后病理为主,手术彻底切除是唯一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
复发性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手术治疗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封继明 《广西医学》2009,31(9):1297-1298
目的探讨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NIP)复发与恶变的临床特点与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2例复发性MP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59例患者中,复发22例,复发率37.3%,恶变8例,恶变率13.6%。22例复发者既往均有鼻腔-鼻窦手术史。其中复发1次13例,2次7例,3次1例,4次1例,复发时间3个月至9年。22例共行手术55例次,其中经鼻腔入路15例次、经上额窦根治径路7例次、经鼻侧切开径路24例次,其复发率分别是73.3%,42.9%和33.3%;内镜或内镜辅助手术9例次,8例肿瘤恶变者,5例接受鼻侧切开肿瘤切除术,手术后予放射治疗,随访1—5年未见肿瘤复发,3例死亡。结论内镜+外部切口的联合入路治疗内翻性乳头状瘤复发率低,对于肿瘤恶变患者应采取广泛手术切除加放射治疗。但预后不佳。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31例鼻腔一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的手术治疗效果,探讨更为完善的彻底切除鼻腔一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降低术后复发率的手术方法及其适应症。方法总结分析采用经鼻内窥镜下手术治疗的20例及经鼻侧切开术治疗的11例鼻腔一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患者的疗效,全部病例随访16~47个月以上(平均25.9个月)。结果20例经鼻内窥镜下手术治疗的鼻腔一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及经鼻侧切开术治疗的11例鼻腔一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中均有1例术后复发。另有2例恶变为鳞状细胞癌,术后给予放射治疗。结论经鼻内窥镜下手术治疗鼻腔一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创伤小,视野清楚,有利于彻底切除肿瘤;术后面部无疤痕。但对肿瘤已广泛侵及上颌窦内者则应采用鼻侧切开术切除肿瘤。  相似文献   

4.
王凤志  李高  苏琴 《西部医学》2012,24(12):2382-2384
目的探讨鼻内镜下手术切除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07~2010年住院确诊为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16例患者作为鼻内镜手术组,另以住院确诊为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的14例患者作为传统手术组。患者术后定期每月复查1次,连续随诊12~24个月。结果鼻内镜手术组16例患者中,15例患者手术成功切除病变组织2年内无复发,手术成功率为93.75%,1例患者在术后1.5年出现复发,复发率为6.25%,行再次手术,随访1年无复发。其中3例有前期经鼻或鼻侧切开手术史的患者经手术成功切除病变组织,2年内无复发。传统手术组14例患者中,8例患者手术成功切除病变组织,2年内无复发,手术成功率为57.14%,6例患者在术后1.5年出现复发,复发率为42.86%,行再次手术,随访1.5年内仍有3例复发。结论鼻内镜下手术切除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能够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鼻内镜下可较准确地判断肿瘤的原发部位及其范围,能最大程度的完整切除肿瘤,鼻内镜手术具有微创、出血少、术后恢复快、复发少等优点,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5.
《陕西医学杂志》2017,(8):1028-1029
目的:探讨经鼻内镜下鼻腔鼻窦乳头状瘤切除的手术方式和经验,观察治疗效果。方法:对李化静收治的鼻腔鼻窦乳头状瘤3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患者均在鼻内镜下行单纯手术切除治疗或联合柯-陆式上颌窦入路切除肿瘤,其中鼻腔肿瘤21例,鼻窦肿瘤15例,对其临床疗效行追踪随访24~36个月,对手术方法和技巧进行总结分析。结果:本组36患者均手术成功切除病变组织,3例患者在随访期间复发,复发率为8.3%,经二次手术彻底清除病灶后治愈,无1例术中或术后严重并发症发生,达到了良好的临床疗效。结论:经鼻内镜手术切除鼻腔鼻窦乳头状瘤可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根据病变范围及分期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及术中准确判断切除瘤体的根蒂部对保证手术的成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24例诊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傅向军  王继群  李辉 《广东医学》2002,23(10):1062-1063
目的:探讨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手术治疗经验。方法:24例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施行不同术式切除;鼻侧切开14例,经鼻内窥镜手术5例,鼻腔手术径路3例,柯-陆手术径路2例。结果:术后22例获得随该 ,随访时间6个月至3年,其中复发4例(18%),癌变3例(14%),治愈率82%(18/22)。结论:鼻侧切开仍是治疗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的可靠方法,经鼻内窥镜手术应注意适应证的选择。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减少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术后复发的治疗方法。方法 33例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患者采用面中部翻欣进路及鼻侧切开进路切除肿瘤,配合激光,干扰素肌注和局部涂鸦胆子油等方法治疗。结果 经综合治疗后,33例患者全部治愈。随访1-9年,19例术后3个月内发现鼻腔有小肉芽,有7例病理活检示乳头状瘤残留或复发,经1-2次Nd:YAG激光光灼均治愈。结论 综合治疗对减少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术后复发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鼻内窥镜下使用电动切割器微创手术治疗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39例中12例前期有1—3次经鼻或鼻侧切开手术史。入院后常规鼻内窥镜及鼻窦CT检查,肿物局限于鼻腔(鼻甲、中隔、鼻道)者3例,单侧一窦或多窦受累者35例,双侧鼻窦受累者1例,均未发现眶内及颅内受侵。34例在局麻加强化麻醉下行鼻内镜微创手术,5例因广泛累及上颌窦加用鼻内镜下柯一陆氏手术,术中均用电刀电凝肿瘤基底部及可疑肿瘤残余处,全部病例均获随访2~60个月。结果:39例中2例术后复发,复发率为5.13%。1例术后1年复发,因累及眶内故在全麻下行鼻侧切开肿物切除术,手术病理报告为纤维肉瘤,建议放疗,患者自动出院失访。1例术后9个月复发,门诊复查时见中鼻道有肿瘤样物质,在内镜下用电动切割器切除肿瘤,用电刀电凝肿瘤基底部,病理报告为内翻性乳头状瘤,随访2年未复发。其余37例随访期间均未见复发。结论:鼻内窥镜手术治疗内翻性乳头状瘤具有术中出血少,创伤小,术后不留瘢痕,复发率低等优点,电动切割器微创手术具有对正常黏膜刺激小,手术范围准确,术后并发症少,鼻腔上皮化修复快等优点。对肿瘤广泛累及上颌窦者加用鼻内镜下柯-陆氏手术。对疑有恶变的患者采用鼻侧切开术。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彻底切除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瘤(IP),降低术后复发率的手术方法。方法 21例鼻腔鼻窦IP施行以下术式摘除肿瘤;鼻侧切开6例,柯-陆术式5例,鼻腔径路3例,鼻内窥镜手术7例。结果 术后随访12-38mo,21例中复发5例(23.8%),癌变1例(4.7%),治愈率76.2%。结论 应根据肿瘤范围采取不同术式,术中辅以电刀电凝可减少复发。经鼻内窥镜手术具有较好的使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鼻内镜在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手术中的价值。方法根据Krouse的分期,回顾性分析40例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病人行手术治疗并随访24个月的临床资料。采用经鼻侧切开手术者(鼻侧切开组)22例,经鼻内镜手术者18例(鼻内镜组),并将两种手术结果进行临床分析。结果手术并发症发生率低,鼻内镜组0例,鼻侧切开组7例;术中出血量,鼻内镜组200mL,亦低于鼻侧切开组500mL;复发率低,鼻内镜组3例,鼻侧切开组5例;住院时间,鼻内镜组8d,明显短于鼻侧切开组13d。结论经鼻内镜切除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孤立性额窦疾病或以额窦为主体的疾病的手术方式及预后。方法:诊治27例、29侧额窦内病变,包括阻塞性炎症、化脓性炎症、额窦囊肿、额窦霉菌病、良性肿瘤等,其中16例行鼻内径路鼻内镜手术,11例行鼻内镜下鼻内外联合径路手术。患者均随访1年以上。结果:鼻内镜手术16例中术后1年4例复发,复发率为25%,其中2例行二次手术。鼻外、鼻内联合径路11例中术后1年3例复发,复发率为27.3%,差异无显著性(P<0.01)。结论:额窦手术尤其是鼻内镜下的额窦手术较为困难,须区别病变特性,以行适当的手术和术中处理。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鼻窦黏液囊肿的成因并探讨其手术进路。方法回顾性分析152例鼻窦黏液囊肿的好发部位、病因学、手术治疗方法,总结其手术治疗的进路选择原则。结果囊肿位于额窦72例,上颌窦38例,筛窦15例,蝶窦9例,囊肿累及多个窦腔18例。位于不同鼻窦的152例囊肿中,97例(63.8%)经鼻内进路予以切除。72例额窦黏液囊肿患者中,有23例(31.9%)需采用额部冠状切口骨成形进路予以切除,13例(18.1%)采用鼻内、鼻外联合进路得以切除,较早期的7例采用Jansen-Ritter术式予以切除。术后经过平均60个月的随访,治愈率95.4%,复发率4.6%。结论传统的鼻外进路鼻窦手术是导致额窦、上颌窦黏液囊肿发生的常见原因。鼻内进路手术能有效避免鼻窦黏液囊肿的发生。位于上颌窦内侧、筛窦、蝶窦、眶纸板内侧的额窦黏液囊肿应采取鼻内进路进行手术;位于眶纸板外侧的额窦黏液囊肿应采取冠状切口骨成形手术的方法予以切除;位于上颌窦前和(或)外侧的囊肿则需采取Caldwell-Luc进路进行手术。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侵犯上矢状窦脑膜瘤的手术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黄山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2003年12月-2011年10月收治的侵犯上矢状窦的脑膜瘤患者,共14例,男性8例、女性6例,年龄34~63岁,平均49岁。颅内压增高者9例,癫痫发作3例,偏瘫等定位体征4例。肿瘤部位均为单侧。对14例患者采用显微手术切除,同时行受累上矢状窦壁切除加重建上矢状窦11例,受累上矢状窦部切除3例。结果 14例患者手术结果满意,术后恢复良好,无死亡病例。9例颅内压增高患者,术后头痛、呕吐等症状消失,3例癫痫患者术后癫痫发作缓解,4例术前偏瘫等定位体征患者,术后阳性体征明显改善或恢复正常。所有患者随访6个月~5年,1例患者术后脑膜瘤复发,行二次手术治愈,其余13例均未见复发。结论采用显微外科技术行上矢状窦旁脑膜瘤镜下全切除,同时行受累矢状窦切除,或上矢状窦壁切除加重建上矢状窦,可有效治疗侵犯上矢状窦的窦旁脑膜瘤。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鼻内镜下泪前隐窝入路治疗上颌窦良性病变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6月至2016年7月滁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应用鼻内镜下泪前隐窝入路治疗36例上颌窦良性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36例患者均在鼻内镜下彻底切除,患者完整随访4~12个月,无复发,无鼻腔干燥、面部麻木等并发症.1例患者术后1个月出现术眼的溢泪,经眼科会诊考虑泪总管阻塞,给予置管处理后缓解.结论 鼻内镜下泪前隐窝入路手术治疗上颌窦良性病变可保留鼻腔正常结构、减小手术创伤、彻底清理上颌窦腔内病变,降低手术复发率,是切除上颌窦良性病灶的一种可靠的微创入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显微手术治疗侧脑室三区脑膜瘤的疗效。方法 总结8例经显微手术治疗侧脑室三角区脑膜瘤的临床资料。结果 全组7例获得全切,肿瘤全切除率为87.5%,术后并发同向偏盲4例,偏瘫1例,精神症状3例,经非手术治疗均恢复正常,无手术死亡。1例次全切除,术后3a复发,经再次手术而痊愈。结论 显微手术技术是治疗关键。侧脑室三角区脑膜瘤手术难度大,合理的手术入路、精细的手术操作与良好的术后引流是全切肿瘤、提高疗效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6.
易长龙 《蚌埠医学院学报》2016,41(10):1312-1315
目的:分析鼻内镜手术、鼻侧切手术及鼻内镜联合柯-陆手术治疗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NIP)的临床疗效,比较3种手术的适用范围。方法:将141例NIP患者采用随机平行对照研究的方式,分为鼻内镜组、鼻侧切组及鼻内镜联合柯-陆手术组,分析3种手术的疗效,并随访并发症及复发率。结果:鼻内镜组、鼻侧切组及鼻内镜联合柯-陆手术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住院时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随访1年内,鼻内镜组5例患者失访,鼻侧切组7例失访,鼻内镜联合柯-陆手术组3例失访;3组患者不同Krouse分期下的Ⅰ型、Ⅱ型、Ⅳ型总的复发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鼻内镜联合柯-陆手术组Krouse Ⅲ型患者的复发率与鼻内镜组及鼻侧切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不同Krouse分期下的Ⅰ型、Ⅱ型、Ⅳ型并发症发生率及总并发症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鼻内镜组及鼻侧切组患者的Krouse分期下Ⅲ型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均高于鼻内镜联合柯-陆手术组(P<0.05)。结论:鼻内镜手术治疗NIP患者具有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少及住院时间短等优势,对于Krouse分期Ⅰ~Ⅱ期的患者更适合;对于Krouse分期Ⅲ期的患者采用鼻内镜联合柯-陆手术可显著减少手术并发症及复发率,对Krouse分期Ⅳ期的患者上述3种手术疗效均不理想。  相似文献   

17.
鼻腔鼻窦出血性坏死性息肉42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雷爱军  张岩  孙乐  闻雨婷 《吉林医学》2007,28(7):891-892
目的:探讨鼻腔鼻窦出血性坏死性息肉的临床特点及最佳手术方式。方法:对42例鼻腔鼻窦出血性坏死性息肉分别采用柯-陆手术、登戈尔手术、鼻侧切开术及鼻内窥镜手术方法治疗。结果:全组病例术后临床症状均消失,痊愈出院。术后病理均为炎性出血性坏死性息肉。随访4个月~4年均无复发。结论:鼻腔鼻窦出血性坏死性息肉是鼻息肉的一种特殊类型,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影像学可见窦壁骨质破坏,但具有其特点。手术是本病的有效治疗手段,且鼻内窥镜手术应为首选术式。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应用外科治疗风心瓣膜病合并慢性心房纤颤的治疗方法。方法:采用了孙衍庆教授设计的窦性心律重建手术,为10例风湿性心脏病和1例先心病肺动脉高压患者施行了手术,通过心房区域化减少心房损伤的范围;采用电热凝加缝合法以消除或减少并发症;同时通过对左房底部操作消除局部纤颤。结果:本组无住院死亡,术后均恢复为窦性心律,无心房麻痹发生,无心房出血并发症。结论:窦性心律失建手术对于治疗风心瓣膜病合并心房纤颤具有疗效满意、手术操作简化、并发症少的优点,是适合于在基层医院开展相对安全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9.
慢性鼻窦炎鼻息肉鼻内镜术后术腔清理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慢性鼻窦炎鼻息肉在行鼻内镜手术后术腔清理对鼻窦结构和上皮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70例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患者均采用Messerklinger术式完成鼻窦内窥镜手术。术后第4天进行第1次鼻腔清理,术后第1个月每周清理1次,第2—3个月每2周清理1次,第4—6个月每月清理1次,随访至少6个月至术腔基本上皮化。结果70例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患者中,有11例、24例和23例分别于术后1个月、2个月和3个月术腔基本上皮化;8例出现术腔粘连;5例出现窦口闭锁;在鼻腔清理时进行处理,这些并发症均消失,4例术后复发,总有效率为94.3%。结论术腔黏膜的再上皮化对于慢性鼻窦炎鼻息肉鼻内镜术后鼻窦功能恢复至关重要,这个过程一般需要1—3个月甚至更长的时间,手术后规范化的鼻腔清理能早期发现并处理黏膜病变、术腔狭窄及窦口阻塞,因而术腔清理对提高慢性鼻窦炎鼻内镜手术疗效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20.
窦封闭型中后段矢状窦旁脑膜瘤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矢状窦封闭型中后段矢旁脑膜瘤的外科治疗方法.方法:手术切除肿瘤及距肿瘤边缘1~2 cm的硬膜和大脑镰,结扎切除受累封闭的矢状窦.结果:10例病人术后均未加重神经功能障碍,9例恢复顺利,恢复正常生活工作.1例70岁的老年病人术前右侧肢体完全偏瘫,术后症状无明显改善.结论:矢状窦封闭型中后段矢旁脑膜瘤,术中切除矢状窦不会加重病人的神经功能障碍,可有效地减少肿瘤的复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