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低体重婴幼儿先心病手术的治疗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9年3月--2001年11月手术治疗婴幼儿先心病患者50例,体重4—8kg,平均体重为6.25kg.男性18例,女性32例.年龄4—14个月,平均年龄为9个月.病种包括室间隔缺损29例,房间隔缺损3例,室缺、房缺7例,主肺动脉间隔缺损1例,法洛氏四联症2例,部分房室管畸形2例,其中1例并左上腔引入至左房顶,心内畸形合并动脉导管未闭4例,三房心2例,伴有肺动脉高压40例.均在低温体外循环下行心内畸形矫治术.结果:死亡2例,死亡率4%,成功率96%.结果表明:婴幼儿心脏直视手术,特别是低体重、低年龄者手术死亡率高,随着体外循环技术、外科技术、术后复苏技术的提高,婴幼儿先心病手术治疗的安全性可大大提高.  相似文献   

2.
新生儿危重先天性心脏病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总结连续8例新生儿危重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的外科治疗结果和经验。方法:2001年5月至2002年2月,手术治疗8例危重先心病新生儿,手术年龄6-30d,体重3-4.5kg,包括室间隔完整的完全性大动脉错位3例,室间隔缺损合并房间隔缺损(ASD)2例,完全性房室隔缺损1例,心上型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合并ASD1例,动脉导管未闭1例。对动脉导管未闭(PDA)患儿在常温全麻下结扎,其余7例均在中低温或深低温体外循环下行心脏大血管畸形解剖矫治。结果:8例均治愈,在监护室逗留2-10d,术后7-15d出院。术后并发症有低心排、纵隔感染及呼吸窘迫综合征。出院后随访结果满意。结论:对新生儿危重复杂先心病应早期诊断,积极开展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3.
主动脉缩窄9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Liu F  Huang GY  Liang XC  Sheng F  Lu Y  Wu L  Xu SM  Ning SB 《中华医学杂志》2006,86(26):1854-1856
目的观察主动脉缩窄(CoA)的发病情况、分型和伴发畸形,并探讨其诊断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近15年收治的CoA96例,包括发病情况、病理分型、合并畸形、诊断、治疗和预后等。结果96例患者中男女比例为1.7:1,6个月以下婴儿占60%,占同期住院先心病患者数的百分比逐年上升,自1990年0.5%(5/924)上升至2005年4.3%(15/350)。其中93例为左锁骨下动脉远端正对动脉导管处或动脉导管附近缩窄,2例缩窄位于左颈总与左锁骨下动脉间,1例位于左锁骨下动脉开口处。单纯CoA仅占14%,合并室间隔缺损(室缺)或动脉导管未闭各占49%,其中23%同时合并室缺及动脉导管未闭,其他合并畸形包括主动脉瓣畸形或狭窄、完全性房室隔缺损等。超声心动图诊断89例,漏诊7例(7.3%)。55例施行手术治疗,死亡2例(死亡率3.8%),其中7例分期手术,为合并室缺及重度肺动脉高压年长儿或一般情况差的小婴儿,无死亡病例。术后近期复查超声心动图均较满意。结论我国CoA发病率与西方国家无明显差别,缩窄主要发生在左锁骨下动脉远端动脉导管附近,常伴发室间隔缺损和/或动脉导管未闭;超声心动图为首选检查方法,但必要时需进行心导管检查;婴幼儿可采用一期根治术,但对于合并室缺肺高压、一般情况较差患儿,可实施分期手术。  相似文献   

4.
目的:先天性心脏病伴有肺动脉高压(PH)是婴幼儿期常见的并发症,尽早手术纠正心内畸形,阻断分流可防止病情进一步恶化。方法:自1986 年8 月至1998 年5 月,共收治6 周岁以下患儿57 例,男34 例,女23 例,年龄2~6 岁,其中动脉导管未闭(PDA)6 例,房间隔缺损(ASD)14 例,室间隔缺损(VSD)31 例,VSD合并PDA 1例,VSD合并ASD 5例。患儿肺动脉平均压6.67~9.3kPa(1kPa= 7.5 m m Hg),安静状态下血氧饱和度(SaO2)大于95% ,5 例患儿活动后SaO2 降至88% ~95% 。57例患儿中51 例在体外循环下行心内修补术。结果:手术死亡5 例,死亡率8.8% 。结论:为阻止先天性心脏病合并PH 的发生和病情的恶化,必须对幼儿期先天性心脏病行早期手术治疗,才可预防肺动脉高压的发生和心肺功能衰竭。应严格掌握手术时机和适应证,保护心肺功能,预防术后发生肺动脉高压危象,其诱因多和缺氧有关,致肺血管痉挛,使患儿病情突然恶化  相似文献   

5.
新生儿先天性心脏病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凌庆  汪涛  赵萍  温定国 《河北医学》2004,10(10):867-870
目的:总结12例新生儿先天性心脏病的外科治疗经验。方法:12例先天性心脏病新生儿,年龄4~15d,体重2.5—4.2kg,其中,完全性大动脉转位(TGA)4例,法乐氏四联症(TOF)2例,单心室(Sv)1例。完全性房室管畸形(ECD)1例,肺动脉闭锁(PAD)1例,右位心三尖瓣闭锁(TVD)1例,室间隔缺损(VSD)合并房间隔缺损(ASD)2例;均在低温体外循环下行一期矫治术。结果:存活10例(83.3%),死亡2例(16.7%)。结论:新生儿心脏手术麻醉,体外循环要平稳,手术操作要精细,手术成功的关键是畸形纠正满意及良好的心肌和肺保护。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婴幼儿心内膜垫缺损的手术方法及并发症防治。方法对35例3岁以下的完全性心内膜垫缺损患儿进行手术治疗,同时处理合并畸形。结果术后早期死亡5例,死亡率14.2%,死亡原因:2例为重度低心排不能脱离体外循环,2例低心排合并肺部感染,多器官功能衰竭,1例放弃治疗。结论完全性心内膜垫缺损患儿肺血管病变早,应尽早手术治疗,手术成功的关键是二尖瓣成型的效果,避免房室传导阻滞及防止术后肺动脉高压危象发生。  相似文献   

7.
室间隔缺损(Ventricularseptaldefect,VSD)是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之一。其发病率在出生婴儿中占1.5%~2.5%,临床报告占先天性心脏病的20%左右[1]。沈阳军区总医院手术治疗的7393例先天性心血管畸形病人中,单纯室间隔缺损者占22.5%[2]。VSD可以单独发生,也可以是其他复杂畸形的一部分,如法乐氏四联症、完全性房室管畸形及大动脉转位等。早在1979年Roger即描述了VSD的临床特征。1954年Lillehei等首次用交叉循环的方法为8名VSD患者实行了修补术,其…  相似文献   

8.
10kg以下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10kg以下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的外科治疗经验。方法:回顾2002年1月至2005年10月连续288例10kg以下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的外科治疗。病儿年龄50d~36个月,平均(9.1±3.4)个月。体重3.5~10.0 kg,平均(6.5±1.1)kg。包括室间隔缺损或合并肺动脉高压、房间隔缺损、法洛氏四联症、动脉导管未闭、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肺动脉狭窄、完全性房室隔缺损、单心室合并肺动脉狭窄、主肺动脉隔缺损、室隔完整型肺动脉闭锁、右室双出口、完全性大动脉转位等。结果:全组288例病儿,术后30d内死亡20例(7.1%),余均痊愈,顺利出院。随访265例,30d~24个月,无远期死亡,生长发育良好。结论:加强围手术期处理是降低病死率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9.
体外循环下动脉导管未闭闭合术后昏迷2例马拉提,乔峻,申康,高晓明(第一附属医院心脏外科)作者采用体外循环深低温低流量下手术治疗重症动脉导管未闭5例,动脉导管未闭合并房、室缺10例,动脉导管未闭结扎术后再通1例,术后2例发生昏迷,现报告如下。本组2例均...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先天性心脏病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的外科治疗方法。方法 19例均在体外循环下手术治疗。6例采用右胸切口,13例采用正中切口。房间隔缺损用自体心包片修补;室间隔缺损(直径1.2-3.0cm)均采用涤纶片修补;动脉导管未闭在并行循环下切开肺动脉,于导管置入Foley氏尿管注水暂时堵住血流,采用涤纶片修补或双头针褥式缝合。手术前、后应用前列腺素E1降低肺动脉压。结果 18例手术顺利,术后肺动脉压下降3.5-6.0kPa。1例术后早期死于不可复性右心功能衰竭。死亡率5.3%。结论 准确掌握手术适应证,术中减少心肌及肺血管损伤,充分的围术期处理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体外循环下不阻断升主动脉行心内直视术对心肌的保护作用。方法:对1995年9月至1998年8月在先心心内直视术中应用此法的136例婴幼儿进行回顾性分析。全组男77例,女59例。年龄3个月~5岁(平均365±120岁),体重5~18(平均1401±352)。病种包括室间隔缺损103例,房间隔缺损12例,法乐氏四联症14例,法三2例,肺动脉瓣狭窄2例,部分性房室管通道2例,三尖瓣下移1例。结果:全组死亡3例(22%)。术后并发症:低心排2例,支气管痉挛3例,二次止血1例。结论:体外循环下不阻断升主动脉行心内直视术是临床效果满意,安全有效的心肌保护方法。  相似文献   

12.
动脉导管未闭手术治疗60例报告广东省番禺市人民医院外科(511400)陈锡根,林肖松,杨炳光动脉导管未闭为常见先天性心脏病,多并发其他畸形。我院选择恰当的手术方法及正确处理并发症获得满意效果,手术闭合动脉导管60例无一例死亡。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1....  相似文献   

13.
矫正型大动脉转位心血管造影11例分析林朝贵,王一波,游精航,郑曲彬关键词:动脉,畸形,心血管造影术先天性矫正型大动脉转位(C1GA)占先天性心脏病0.6%~1.4%[1,2],常合并室间隔缺损、肺动脉狭窄、房间隔缺损及房室瓣关闭不全等畸形。按阶段分析...  相似文献   

14.
从1985年1月~1998年12月,我们经手术治疗小儿先天性心脏病1785例。现就手术方法以及围手术期处理的经验报告如下。临床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本组男987例,女802例;年龄:13个月~12岁;体重:6~48kg。其中动脉导管未闭239例,房间隔缺损225例,部分型房室管畸形25例,室间隔缺损716例(合并中度以上肺动脉高压者381例,主动脉关闭不全42例,动脉导管  相似文献   

15.
主动脉弓中断或重度缩窄是一种罕见的复杂先天性心脏病,发病率约占先天性心脏病病人的1%。2007年8月我院成功实施1例一期矫治重度主动脉弓缩窄合并室间隔缺损(VSD)、动脉导管未闭(PDA)手术。由于此例患者解剖畸形特点,术中体外循环管理有其特殊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低体重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合并肺动脉高压的手术前准备、手术方法、体外循环管理和术后处理的注意事项,以减少婴幼儿先心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方法回顾性分析22例10kg以下先心病合并肺动脉高压(pH)婴幼儿在体外循环(CPB)下行心内直视手术的围手术期处理临床资料。结果22例患儿年龄11~26月,平均(19.4±8.5)月;体重5.5~10.0kg,平均(7.6±2.3)kg;室间隔缺损(VSD)20例,其中合并房间隔缺损(ASD)2例,ASD合并动脉导管未闭(PDA)2例;肺动脉高压轻度8例,中度11例,重度3例。所有患儿均手术一期矫治,彻底纠正心内畸形,CPB转流时间32~110min,平均58min;主动脉阻断时间11~30min,平均22min;心脏全部自动复跳,均顺利脱机;l例因术后低心排综合征死亡,病死率4.5%,余均康复出院,无并发症发生。结论婴幼儿先心病合并肺动脉高压者应充分做好手术前准备工作,手术操作熟练,重视体外循环管理、围手术期处理,尤其是新技术、新药的合理应用,都有助于提高婴幼儿心脏手术的成功率,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完全性大动脉转位或Taussig-Bing畸形合并肺动脉高压是一类复杂的紫绀型先天性心脏病,其患者往往需伴有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和/或动脉导管未闭方能存活。动脉调转术(即Switch手术)是采用调换大动脉的位置同时处理合并畸形的方法来根治这类复杂先心病的一种有效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总结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的外科治疗经验。方法:手术治疗386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其中有室间隔缺损278例,房间隔缺损139例,主肺间隔缺损2例,动脉导管未闭22例。三房心2例,心内膜垫缺损5例,右室双出口5例,右室双腔心2例,主动脉瓣狭窄2例,肺动脉瓣狭窄2例,主动脉弓畸形1例,主动脉缩窄合并室间隔缺损肺动脉高压1例,肺静脉异位引流2例,法洛四联症46例。结果:术后死亡8例(2.0%)。随访3~36个月,恢复良好,紫绀患儿均发绀消失,心功能1~11级,生长发育良好。结论:对于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儿进行手术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19.
105例法洛四联症外科治疗体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总结105例法洛四联症(TOF)外科治疗经验。方法:2000年1月~2008年12月我院对105例法洛四联症患者实施手术治疗,男性68例,女性37例,年龄5个月~45岁,平均(10.2±6.8)岁。其中合并肺动脉闭锁1例,房间隔缺损(ASD)及卵圆孔未闭(PFO)32例,动脉导管未闭(PDA)10例,左上腔静脉畸形5例。所有患者均在全麻、低温、体外循环下行根治术,用Dacron补片修补室间隔缺损,自体心包片跨环补片扩大右室流出道及肺动脉98例,单纯扩大右室流出道7例。结果:术后早期死亡3例,死亡率2.86%,治愈出院102例。结论:术中右室流出道的充分疏通、良好的心肌保护是手术成功的关键;完善的围术期处理、低心排血量综合征(LCOS)的有效防治,是降低死亡率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20.
水海峰 《广西医学》1999,(1):153-154
我院自1991年来,对动脉导管未闭(PDA)肺动脉高压(PH)或动脉导管未闭先天性心脏病(CHD)病人选用体外循环,深低温、低流量直视下,施行动脉导管内口缝合,同时纠正其他心脏畸形共6例,收到良好效果,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基本情况:本组男性3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