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目的总结20例急性小肠系膜缺血病人的临床表现和治疗结果。方法分析自1994年8月至2004年9月间,我科共收治的20例急性小肠系膜缺血病人的临床表现及外科处理结果。结果急性剧烈的腹痛为其共同特点,其中18位病人有腹膜炎表现,13位病人有低血压休克表现;1例在入院3h后死亡外,19例切除坏死的小肠和相对应的肠系膜。病理检查及尸检证实:肠系膜上动脉栓塞3例(15%),肠系膜上动脉血栓形成5例(25%),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12例(60%)。术后切口感染2例,吻合口瘘2例,腹腔感染4例,肺部感染3例,急性肾衰1例,脑血管意外1例。术后24~72h内有4例因再次肠坏死再行部分小肠切除术。最终,治愈13例,死亡6例。结论急性小肠系膜缺血发病急、进展快,病情重。腹膜炎出现后,应立即行剖腹探查,并同时给予抗凝治疗。  相似文献   

2.
探讨急性肠系膜上动脉栓塞的临床诊疗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5月—2016年5月收治急性肠系膜上动脉栓塞患者21例。非手术治疗1例,行血管造影尿激酶灌注治疗;肠系膜上动脉切开取栓3例;开腹手术切除坏死肠管15例,从入院到开腹手术时间为(2~42)h,平均(16.2±11.6)h,其中小肠部分切除吻合12例,回肠加右半结肠切除2例,行小肠切除造瘘术1例;2例患者术中告知患者家属后放弃进一步手术治疗。5例手术患者术后并发脓毒血症死亡;2例放弃进一步手术治疗者死亡;切口感染3例,肺部感染2例。即时准确的诊断与治疗是治愈此类疾病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3.
急性肠系膜缺血性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总结急性肠系膜缺血性疾病的早期诊治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1988—2005年间诊治的35例急性肠系膜缺血性疾病病人的临床资料。发生在肠系膜动脉30例,肠系膜静脉5例。主要临床表现为急性腹痛(94%);51%的病人有血清酶谱异常。结果全部病例均通过手术得以证实。4例行肠系膜上动脉置管溶栓,15例行Fogarty导管取栓术,16例行肠管切除。总病死率为23%,肠管坏死病例病死率为50%,多例病人术后出现再灌注损伤。结论动态观察血清酶谱变化有助于该类疾病的早期诊断,对术后再灌注损伤要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急性肠系膜缺血性疾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 分析1987年1月-2001年12月急性肠系膜缺血性疾病14例临床资料。结果 急性肠系膜上动脉栓塞6例,急性肠系膜上动脉血栓形成3例,急性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4例,非血管阻塞性急性肠缺血1例,均经病理证实。10例有与腹部体征不相符的剧烈腹痛,6例存在慢性肠缺血表现。选择性肠系膜动脉造影确诊1例,CT确诊2例,11例为术中发现。14例均行手术治疗,术后均行溶栓,抗凝治疗,9例治愈,5例死亡。结论 (1)器质性心脏病,动脉硬化,血栓等病史伴与腹部不相符的剧烈腹痛是急性肠系膜缺血性疾病的重要临床特征;(2)选择性动脉造影和CT是最有价值的诊断方法;(3)血管的再管化,必要的肠切除和术前,后抗凝及溶栓是提高疗效的重要保证;(4)出现慢性肠缺血再表现时,预防性抗凝可能是降低死亡率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急性肠系膜血管栓塞的诊断与治疗方法。方法对1998年3月至2007年9月间收治的20例急性肠系膜血管栓塞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术后切口感染3例,吻合口瘘2例,腹腔感染4例,肺部感染3例,急性肾衰3例,脑血管意外1例。术后24~72 h内有3例因再次肠坏死再行部分小肠切除术,分别切除100~120 cm。术后发生短肠综合征2例。最终,手术治疗的19例中,治愈13例,死亡6例。死亡原因为感染性休克及心、肺、肾等多脏器功能衰竭。结论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是提高本病疗效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急性肠系膜血管供血不全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急性肠系膜血管供血不全的临床资料。26例(86.7%)年龄大于60岁;17例(56.7%)合并有心血管疾病及其它疾病。27例行急诊手术治疗,其中23例行小肠部分切除吻合术,2例行肠系膜上动脉取栓术,2例因肠系膜上动脉广泛梗塞、小肠广泛坏死未作处理。结果:25例(83.3%)发生绞窄性肠梗阻。3例因病情危重,未经手术即死于感染性休克和心肺功能衰竭。余27例均经手术治疗,治愈14例(46.7%),死亡13例,总病死率53.3%。结论:充分认识该病,选用恰当的检查技术早期诊断,及时手术,是提高急性肠系膜血管供血不全治疗效果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急性肠系膜缺血性疾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 分析 1987年 1月- 2 0 0 1年 12月急性肠系膜缺血性疾病 14例临床资料。结果 急性肠系膜上动脉栓塞 6例 ,急性肠系膜上动脉血栓形成 3例 ,急性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 4例 ,非血管阻塞性急性肠缺血 1例 ,均经病理证实。 10例有与腹部体征不相符的剧烈腹痛 ,6例存在慢性肠缺血表现。选择性肠系膜动脉造影确诊 1例 ,CT确诊 2例 ,11例为术中发现。 14例均行手术治疗 ,术后均行溶栓、抗凝治疗 ,9例治愈 ,5例死亡。结论 ①器质性心脏病、动脉硬化、血栓等病史伴与腹部不相符的剧烈腹痛是急性肠系膜缺血性疾病的重要临床特征 ;②选择性动脉造影和CT是最有价值的诊断方法 ;③血管的再管化、必要的肠切除和术前、后抗凝及溶栓是提高疗效的重要保证 ;④出现慢性肠缺血表现时 ,预防性抗凝可能是降低死亡率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总结急性肠系膜上动脉缺血性疾病的外科治疗经验。方法对黄石市中心医院2002年1月至2013年6月期间收治的41例急性肠系膜上动脉缺血性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1例急性肠系膜上动脉缺血性疾病患者中,行手术治疗40例(术中死亡2例),行介入溶栓治疗1例。术后出现短肠综合征9例,死亡19例。出院后27例患者获访,随访时间为1周-2年(平均随访时间为1.4年)。随访期间,因家属放弃治疗而于家中死亡7例,转院后于他院死亡4例,3例未愈或复发,13例痊愈(1例行介入溶栓治疗)。结论急性肠系膜上动脉缺血性疾病的不同进展阶段其临床特征有所差异,术前CT血管造影(CTA)检查的意义重大。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根据病情不同阶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手术、介入治疗、药物治疗等)是降低死亡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急性肠系膜血管缺血包括动脉栓塞、动脉血栓形成和静脉阻塞等,死亡率高,对手术后远期效果的了解不多,作者对90例急性肠系膜血管缺血病人进行了分析,计动脉栓塞刀削、动脉血栓形成27例、静脉血栓形成30例和非血管栓塞性疾病门例,分别施行血栓取除术和/或肠切除术。住院期间死亡59例(66%)。静脉血栓形成的死亡率为37%,明显低于动脉栓塞(76%)、动脉血栓形成(sl%)和非血管栓塞性疾病(83%)。引倒出院,经随访16例仍存活,其中均以静脉血栓形成者占多数(出院19例,仍存活11例),动脉血栓形成者均已死亡。在出院的爿例中,曾…  相似文献   

10.
为探讨急性肠系膜缺血的误诊原因 ,寻找早期诊断的可行方法 ,笔者分析 1 3年间收治的 1 4例经手术及血管造影确诊的急性肠系膜缺血病例的临床资料。 1 4例急性肠系膜缺血患者 ,手术前误诊 7例 ,误诊率 50 .0 %;治疗延误 1 2例 ,占 85 .7%,延误时间为 (38.7± 1 9.6)h (2 1~ 72h)。死亡 3例 ,病死率 2 1 .4 %。结果显示肠系膜血管闭塞症早期腹部症状与体征不符 ,患者的腹部症状与既往疾病之间缺乏联系性 ,过分依赖典型的腹膜炎体征是导致误诊及延误治疗的原因。  相似文献   

11.
非闭塞性肠系膜缺血仍然是一个诊断难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对1979~1992年间Indiana大学医学中心113例急性肠系膜缺血症病例的回顾性研究发现13例(12%)为非闭塞性肠系膜缺血(NOMI)。其中女8例、男5例,平均年龄59岁。腹痛(77%)是最常见症状,此外尚有腹胀、腹部触痛、白细胞增高和低血压等症状(均为54%)。本组相关疾病,高血压或冠心病分别为62%和54%、心律不齐8%,充血性心衰8%。一般放射线检查仅显示肠气肠拌和波气平面等早期肠梗阻表现,腹平片、CT无助于诊断NOMI。本组7例为术后发生NOMI。本组仅1例经腹部血管造影诊为急性肠系膜缺血,12例(92%)以腹膜炎诊断经剖腹…  相似文献   

12.
目的总结急性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superiormesentericvenousthrombosis,SMVT)的诊治经验。方法18例急性SMVT患者,6例行抗凝、溶栓治疗(其中1例中转手术),另12例行手术治疗,切除坏死肠管及含有静脉血栓的全部肠系膜。结果6例抗凝、溶栓治疗患者中顺利溶栓、症状体征消失者5例(83.3%);另1例患者于非手术治疗17h后出现明显的腹膜炎体征而中转手术。13例开腹探查的患者中治愈9例(69.2%),死亡4例(30.8%),死于小肠广泛坏死短肠综合征、多系统器官功能衰竭各2例。结论早期诊断及抗凝、溶栓治疗使非手术疗法成为首选,但对于已出现腹膜炎、穿孔等肠缺血坏死征象的患者则应考虑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3.
急性肠系膜血管血栓形成肠坏死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院自1989年 ̄1993年收治急性肠系膜血栓形成6例,其中包括急性肠系膜上静脉(SMV)血栓形成4例。急性肠系膜上动脉(SMA)血栓形成2例。本组病例无1例术前诊断是该病。6例均发生小肠广泛坏死,其中1例除小肠尚有盲肠、升结肠坏死。本组病例治愈3例,术后复发2例,死亡1例。SMA血栓形成的病因常见动脉硬化血液高凝状态。本组1例病人有动脉硬化以及近一周脑血栓形成病史,另一例为恶性胸腺瘤术后心源性休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急性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特点和诊疗策略。方法选取2002年至2016年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住院诊断并治疗的急性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病人39例,统计病人相关临床数据。结果 39例病人中男性24例,女性15例,中位年龄为49岁,中位病史为10 d。8例病人有下肢静脉血栓病史,1例合并肺栓塞;8例病人有门静脉高压病史,2例接受过脾切断流手术。39例病人中单纯抗凝10例,介入治疗13例,介入联合手术8例,手术治疗8例,其中单纯抗凝组住院期间死亡1例。介入治疗主要采取肠系膜上动脉置管溶栓和经皮经肝肠系膜上静脉取栓溶栓,介入治疗和肠切除手术的中位间隔时间为2.5 d(1~36 d)。16例手术病人均行小肠切除,一期吻合13例,3例行造瘘。结论急性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症状体征不典型,及早诊断,并根据病情做出合适的治疗选择是取得满意治疗效果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急性肠系膜上动脉缺血37例诊治转归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急性肠系膜上动脉缺血的诊治方法,提高诊治水平.方法 回顾分析1996年1月至2007年8月收治的37例急性肠系膜上动脉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结合文献讨论其病因、诊断及治疗.结果 急性肠系膜上动脉栓塞19例(51.4%),急性肠系膜上动脉血栓形成15例(40.5%),孤立的肠系膜上动脉夹层2例(5.4%),肠系膜上动脉瘤1例(2.7%).急诊误诊19例(51.4%).院内死亡18例(48.6%),多死于重症感染和多器官功能衰竭.存活的19例中3例遗留严重后遗症(短肠综合征2例,脑出血1例).共9例患者获得随访,平均随访15个月,其间5例死亡.结论 急性肠系膜上动脉缺血病因多样,早期干预可显著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6.
急性肠系膜缺血是指由于肠系膜动脉或静脉突然阻塞导致的一种十分危重的疾病,死亡率达90%。早期诊断与经肠系膜动脉灌注扩血管药物可以降低死亡率。1988年至1995年我们共诊治了11例急性肠系膜缺血患者,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本组11例,男7例,女4例;平均年龄61.2岁(49~72岁)。9例经手术确诊,2例经选择性动脉造影确诊。其中,肠系膜上动脉栓塞5例,肠系膜上动脉血栓形成3例,非阻塞性肠系膜缺血2例,小肠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卫例。自症状开始至入院的时间为6~48小时,平均24.5小时。所有患者均有腹痛,其中全腹绞痛8例;转移性右I:腹…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急性肠系膜上动脉栓塞的微创介入治疗的效果。方法:对行微创介入治疗的16例急性肠系膜上动脉栓塞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16例血管造影肠系膜上动脉主干血管栓塞但开口可见9例,结肠中动脉栓塞3例,空肠动脉栓塞2例,回肠动脉栓塞1例。经过支架置入、球囊扩张、溶栓、单纯取栓术等方法治疗,均成功去除栓子,动脉开通。13例痊愈,2例显著有效,1例56 h后死亡。结论:早期微创介入治疗急性肠系膜上动脉栓塞,具有安全、高效、可行等优点。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急性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的治疗方法.方法 2006年10月至2012年2月共收治31例急性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的患者,分别做了坏死小肠切除及肠系膜上静脉切开取栓或经肠系膜上动脉置管间接肠系膜上静脉溶栓治疗,分析2种治疗方式的疗效及适应证.结果 外科手术治疗9例,其中6例术后痊愈,3例因消化道出血无法抗凝、溶栓,术后仍有腹胀,造影可见肠系膜上静脉内血栓残留;介入治疗22例中有17例术后72h内症状明显改善,其余症状改善时间为术后5~7d.2例置管溶栓过程中并发少量消化道出血,终止溶栓治疗;1例置管溶栓48 h后腹痛症状加重,中转开腹手术.本组随访25例(81%),随访时间5 ~35个月,平均(19±5)个月.20例无腹胀、腹痛,3例有饱食后腹部胀满感.结论 合理选择急性肠系膜上静脉血栓治疗适应证是取得良好疗效的关键,肠系膜上动脉置管间接肠系膜上静脉溶栓是一种操作简单、风险较小、疗效确切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加味枳术汤对缺血-再灌注早期鼠小肠黏膜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将5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n=10)、模型组(n=20)及治疗组(n=20);通过夹闭、开放肠系膜上动脉的方法建立小肠缺血-再灌注模型;治疗组术前灌胃给药(加味枳术汤);于术后1h、24h分别检测、对比3组小肠肠黏膜上皮Bcl-2、caspase-3及凋亡的变化。结果与模型组比较,治疗组的肠黏膜上皮细胞caspase-3的表达明显减低,Bcl-2的表达增强,上皮细胞凋亡指数明显降低。结论加味枳术汤可以明显改善缺血-再灌注早期肠黏膜细胞的凋亡,对小肠功能具有很好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纤维结肠镜在不明原因急性小肠大出血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我院2002年2009年37例不明原因的急性小肠大出血病人,剖腹探查后行全小肠纤维结肠镜检查.在明确出血原因和部位,结合快速病理检查,给予相应外科治疗。结果全组37例病人均明确了出血原因和部位,其中十二指肠降部以下至Treitz韧带出血13例,空回肠出血24例;病理检查小肠恶性肿瘤出血12例(32.4%),小肠良性肿瘤出血8例(21.6%),小肠其他良性疾病17例(45.9%)。小肠壁部分切除术13例.部分小肠切除吻合术13例,根治性小肠切除吻合术11例。全组术后无伤口感染,腹腔内感染和肠瘘等并发症;围手术期病例亦无发生。术后34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2年,未发现复发出血,有3例小肠恶性肿瘤复发死亡。全组术后无伤口感染,腹腔内感染和肠瘘等并发症;亦无围手术期病例发生。术后34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2年,未发现复发出血,有3例小肠恶性肿瘤复发死亡。无手术死亡。结论术中纤维结肠镜检查对原因不明的小肠急性大出血具有及时明确出血原因和部位。它在提供治疗方法的选择有重要的价值;特别适用于小肠大出血病情危重者和急诊检查条件差的医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