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 毫秒
1.
目的 为提高骨科金属生物材料的生物相容性和力学相容性,研究表面改性技术这一条重要的途径。方法 根据表面改性时材料发生的物理和化学变化、对材料的作用尺度及改性的效果几方面进行综合介绍。结果 总结了当前骨科金属材料表面改性的方法,介绍了各类方法的优缺点。结论 从分子水平研究骨科金属材料的表面改性,是目前研究的新趋势。  相似文献   

2.
医用聚合物的表面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3.
本文主要对生物医用金属材料表面改性的几种方法进行了综述,并对表面改性在生物金属材料方面的应用作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4.
目的为提高骨科金属生物材料的生物相容性和力学相容性,研究表面改性技术这一条重要的途径.方法根据表面改性时材料发生的物理和化学变化、对材料的作用尺度及改性的效果几方面进行综合介绍.结果总结了当前骨科金属材料表面改性的方法,介绍了各类方法的优缺点.结论从分子水平研究骨科金属材料的表面改性,是目前研究的新趋势.  相似文献   

5.
行心外科手术的患者可因体外循环 ( CPB)中的血液激活而引发一系列术后严重并发症。认识并改善 CPB中的血液生物相容性可有效控制并消除 CPB后的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6.
肝素涂层体外循环管道的制备及生物学性能评价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通过离子键方式将肝素分子结合于体外循环医用聚氯乙烯管道中 ,进行了体外转流抗凝血性能测定和细胞毒性、肌肉植入等生物学性能评价 ,结果显示肝素分子结合于聚氯乙烯材料表面 ,同时筛选出具有抗凝血活性和良好生物相容性的聚乙烯亚胺 肝素涂层方法。  相似文献   

7.
体外循环与血液生物相容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行心外科手术的患者可因体外循环(CPB)中的血液激活而引发一系列术后严重并发症。认识并改善CPB中的血液生物相容性可有效控制并消除CPB后的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8.
体外循环中的肝素涂层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肝素涂层技术是改进医疗设备血液、生物相容性的一种方法,首先应用于体外循环设备中。目前在美国及欧洲一些国家已经广泛应用于临床,取得了良好效果。本针对肝素涂层技术的原理、实验研究、临床应用以及商品化设备等方面做一综述,并展望了肝素涂层技术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
10.
肝素涂层技术是改进医疗设备血液、生物相容性的一种方法 ,首先应用于体外循环设备中。目前在美国及欧洲一些国家已经广泛应用于临床 ,取得了良好效果。本文针对肝素涂层技术的原理、实验研究、临床应用以及商品化设备等方面做一综述 ,并展望了肝素涂层技术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1.
肝素涂层体外循环管道抗凝血性能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评测3种离子键肝素涂层体外循环管道的抗凝血性能和稳定性。方法 用PT和APTT对不同浓度肝素—氯烃基二甲基代苯甲胺(HBC)复合物涂层体外循环管道的凝血性能进行评测,同时测试体外转流对3种肝素涂层管道抗凝血性能的影响。结果 3种肝素涂层方法均能够将肝素分子结合于材料表面并具有抗凝活性,其中HBC复合物和肝素—聚乙烯亚胺复合物处理的体外循环管道经体外转流96h后仍具有较佳的抗凝血活性。结论 离子键肝素涂层因结合物质不同其稳定性也不同;HBC复合物和肝素—聚乙烯亚胺复合物处理的体外循环管道肝素分子结合较牢固,能够满足临床短期使用需要。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回顾分析了逐步缩短体外循环管道对新生儿和小婴儿心脏手术输血量的影响.方法 将2000年至2010年体重10kg以下病人4822例,分为3组:组1(n=1265)Dedico 901/902/Medtronie氧合器+Stockert Ⅱ/Jostra HL20人工心肺机;组2(n=2534)Rx-05氧合器+Stoekert Ⅱ/Jostra HL20人工心肺机;组3(n=1023)Rx-05氧合器+Jostra HL30人工心肺机.比较各组预充总量,红细胞悬液的使用量和血球压积.结果 组3和组2的预充量显著低于组1预充量(组1,718±15ml;组2,458±15ml;组3,334±8ml,P<0.001).围术期各组血球压积无显著差异;然而各组在预充液中加入的红细胞悬液有显著差异(组1,313±5 ml;组2,205±5ml;组3,167 ±8ml,P<0.001),体外循环转流中加入的红细胞悬液组间也有显著性差异(组1,117±8ml;组2,88±7ml;组3,60±8ml,P<0.001).结论 通过改进氧合器和缩短管道长度能减少预充量和总用血量,逐步向不用血心脏外科迈进.  相似文献   

13.
体外循环深低温低流量灌注的脑电图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实验通过脑电图观察体外循环深低温低流量灌注下的变化。动物实验分为两组,第一组经体外循环转流降温至肛温20℃后采用不同灌注流量以观察脑电图变化;第二组在两种低流量灌注下的不同时间观察脑电图变化。第一纽发现脑电图波幅在流量75ml/(kz·min)以下时变小,流量5ml/(Kg·min)时均为平坦波。第二组以25ml/(kg·mil)转流后脑电波恢复早,波幅活跃,而以5ml/(kg·min)转流与深低温停循环相似,临床上采用该方法行四联症纠治术,术前、术毕和1~3个月随访,效果良好,脑电图表现与对照组之间无差异。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小儿体外循环中,近红外分光仪(NIRS)在监测脑氧合功能方面的价值.方法 心内直视手术病人24例,随机平均分为两组:中度低温体外循环(MHCPB)组(n=12) 和深低温停循环(DHCA)组(n=12),NIRS连续监测脑组织氧合血红蛋白(cere-HbO2),CPB开始、降温末、复温末以及术后6小时四个时点分别测定颈静脉球血测定乳酸值(Lact)和特异性神经源性烯醇化酶( NSE),术前、术后脑电图(EEG)检查各一次,并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MHCPB组中,无脑电图异常,cere-HbO2指标变化不大,与生化指标也无显著相关;DHCA组中,两例患儿术后出现异常脑电图,cere-HbO2指标在停循环开始便显著下降,下降幅度和持续时间与复温末Lact及NSE值显著相关.结论 DHCA中,cere-HbO2与反映脑损害的其它指标显著相关,NIRS是一种崭新的,无创的脑氧合监测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兔体外循环微型氧合器的改装和使用,利于推广.方法对健康家兔14只、野兔8只,随机在西京氧合器改装后的微型氧合器下完成体外循环(CPB)并行心肌保护和血液保护研究,发泡板在尿激酶浸泡后重复使用,分别在CPB前、中、后测动脉血气及血液动力学的相关指标.结果比较CPB前、中、后的动脉血气及血液动力学的相关指标,结果满意.结论该微型氧合器性能稳定,能建立完善的CPB模型,且制作简便,发泡板用尿激酶浸泡后可重复使用,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6.
回顾了临床心脏病学的心肺机和心肺转流技术的诞生、改进、发展历程,以及其核心技术-人工氧合器的产生和进步,进而评述了生物医学工程技术进步对医学发展的推进作用.  相似文献   

17.
体外循环过程中引起血红蛋白尿的原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体外循环(CPB)过程中引起的血红蛋白尿的原因。方法:观察200例体外循环手术患术中灌注流量、转流时间、血液稀释后红细胞压积(HCT)、吸引器的流量及氧合器种类和气血比等指标,分析各项指标时产生血液蛋白尿的影响。结果:200例患中产生血红蛋白有42例,发生率2l%。其中以转机时间大于3小时、HCT大于30%、吸引器流量大于1000ml,使用鼓泡肺、高气血比时产生血红蛋白尿的影响最大。结论:防止体外循环过程产生血红蛋白尿的是一个综合结果,应尽量缩短CPB时间,稀释后HCT20%左右,吸引器使用应注意随时调整流量,选用优质膜肺,在应用鼓泡式氧合器时,注意调节气血比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设计液位、压力报警器并探讨其可行性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液位、压力报警器由压力传感器、光电发射器、光电探测器、控制核心及液晶显示模块等部分组成。液位报警部分利用光线在两种不同介质中的折射或反射光强度不同的原理,监测储血器液位的变化。压力数值的准确度采用对比研究方法,压力报警器则根据安装在体外循环管路内压力传感器所监测的压力变化进行报警。最后实践观察体外循环中不同灌注流量的压力和液面状况下报警器是否工作。结果液位、压力报警器与机械压力表测得的压力数据无统计学差异;当压力及液面异常时,液位、压力报警器可以声光报警。结论液位、压力报警器在体外循环中可以准确地监测泵内压力变化及液面位置,提高了体外循环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总结抑肽酶抑制体外循环心脏直视手术中炎性反应的研究和临床应用.方法:自2001年1月至11月,因心脏瓣膜病变而施行心脏瓣膜置换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术中应用抑肽酶的患者作为研究组.两组患者的体外循环、麻醉方法、预充液配制及手术方式间无差异.分别在体外循环前、中、后监测IL-6、IL-8和TNF-α变化.结果:两组患者CPB开始前的各炎性因子浓度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体外循环开始至结束后对照组患者的各炎性因子浓度均比研究组患者显著增加(P<0.05).结论:抑肽酶能有效的抑制体外循环术中IL-6、IL-8和TNF-α的释放,减轻体外循环术后炎性反应的程度,这对促进患者术后恢复、减少术后并发症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将不同基因按一定规则连接在一起即构成基因电路(Genetic circuits),上游基因的蛋白产物调控下游基因的表达活性,环环相扣,从而完成特定的生物学功能。通过构建基因逻辑电路并导入细胞,可以扩展和修饰细胞行为。迄今已构建了自抑制子(Autorepressor)、套环开关(Toggle-switch)、振动子(Oscillator)等原型基因电路。目前主要采用推理法和定向进化法设计和验证基因电路。类似目前的计算机编程,将来我们可随意设计细胞行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