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用黄斑区密集点矩阵视野结合计算机眼底图像分析老年黄斑变性视野光敏感度与眼底改变,视力,年龄,早期或晚期病变多因素,探讨视功能损害原理。结论证实玻璃膜疣早期反映了视网膜色素上皮功能,早期色素上皮损害可导致视功能下降。  相似文献   

2.
老年黄斑变性已日益为临床多见,并已成为老年人致盲的主要原因之一。本文,我们对已经眼底检查和荧光血管造影确诊的53例(101只眼)老年黄斑变性进行分析,其中男性38例,女性15例,年龄50-77岁,平均年龄为61.3岁,双眼患病的有48例,单眼的有5例,52只眼属右眼,49只眼属左眼,本病分成二型:干性型和湿性型。本文中,70只眼是干性型,其眼底表现为黄斑部色素紊乱,散在的玻璃疣,中心凹光反射溅弱或消失,荧光血管造影可见视网膜色素上皮窗样缺损和晚期的残留荧光,其中有65只眼(92.9%)的视力在0.6以上。另外31只眼为湿性型,其眼底和荧光血管造影表现为多种多样,最多见的是眼底有黄色融合性玻璃疣,灰白色的视网膜轻度隆起,视网膜内出血,荧光血管造影为黄斑部有视网膜下新生血管膜,或伴有色素上皮及神经上皮脱离的高荧光区,及出血而致的遮蔽荧光,有17只眼(54.85)的视力在0.3以下,其中15只眼均有视网膜下新生血管。结果表明在本病早期不一定出现视力障碍,导致视力严重下降的主要原因是脉络膜新生血管长人视网膜下。因而特别强调对老年黄斑变性的早期诊断和及早发现视网膜下新生血管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3.
湿性老年黄斑变性长期随诊与电子计算机图像测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随诊5年以上的37例(42只眼)湿性老年黄斑变性,研究了视力、眼底及眼底荧光血管造影的表现。用电子计算机图像分析仪对视网膜下新生血管及色素上皮的改变进行了测量。结合文献作了简要的讨论。 (中华眼底病杂志,1994,10:1-3)  相似文献   

4.
老年黄斑变性干性型向湿性型转化的临床观察和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峰  吴乐正 《眼科》1998,7(2):79-82
目的:探讨干性型老年黄斑变性(AMD)向湿性型转化的眼底变化特征及寻找转化的危险因素。方法:采用眼底彩色照相,吲哚青绿脉络膜血管造影(ICGCA)和/或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FA)对12例干性型向湿性型转化的AMD患者进行了随访观察和分析。结果:12例干性转为湿性的患者中,对侧眼为湿性改变有9例,其中对侧湿性型患眼的脉强膜新生血管(CNV)位于黄斑无血管区(FAZ)内的有7例,湿性型病变由软性玻璃膜  相似文献   

5.
老年性黄斑变性(简称SMD)是美国60岁以上老年人最主要的致盲原因。据Klein等人报告,1971~1974年期间SMD的患病率为:白种男人:9.6%;白种女人:6.9%;黑种男人:9.3%;黑种女人:11.4%。眼底镜下本病的特点是有玻璃膜疣(drusen)存在。临床研究证实玻璃膜疣与黄斑盘状变性,与视网膜色素上皮萎缩以及与脉络膜新生血管膜形成有关。组织病理学的研究业已证明玻璃膜疣与SMD有关,有玻璃膜疣的患者容易发生SMD。要了解及治疗SMD这一复杂的疾患必须熟悉由于年龄增加所引起的视网膜色素上皮及Bruch膜的自然变化,了解drusen的类型及形成,以及从脉络膜向色素上皮下间隙长入新生血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进展为晚期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的一种简化的临床危险因素分级。 方法:以年龄相关性眼科疾病研究的眼底照片评分系统为基础对个体眼进行精确分级,通过交叉表格来评估患者发展成为晚期AMD的比率,表格的主要项目包括每一只眼出现或不出现容易辨认的视网膜异常,玻璃膜疣和色素上皮病变。大的玻璃膜疣和人的色素上皮病变对于正在发展的晚期AMD具有预后意义。  相似文献   

7.
黄斑玻璃疣特征预见老年黄斑变性的发生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陈松  聂爱光 《眼科研究》1999,17(2):125-128
目的探讨黄斑玻璃疣与老年黄斑变性(AMD)发病的危险性。方法于1989年始观察了早期AMD患者54例(54眼)。结果平均追踪55个月,追踪期内玻璃疣数量及融合程度有不同程度增加,18例(33.33%)患者发生了AMD,黄斑玻璃疣发生渗出性AMD的5年累积危险性为37.78%,其中视网膜下新生血管膜(SRNVMS)4眼(7.4%),视网膜色素上皮(RPE)脱离4眼(7.4%),地图状萎缩10眼(18.51%)。具有融合的软性玻璃疣的相对危险度是3.14倍,数量较多(>Ⅱ级)的相对危险度是6.89倍,玻璃疣位于中心凹区的相对危险度是2.6倍。结论揭示具有高危险特征的黄斑玻璃疣具有发生AMD的危险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预防性激光治疗对大的黄斑玻璃膜疣的效果.方法 黄斑部有多个(>10个),大的(直径>63μm)玻璃膜疣者23例.其中7例对侧眼为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对玻璃膜疣眼进行激光治疗.另外16例为舣眼玻璃膜疣,随机选择一只眼行激光治疗.氪黄激光"C"型光凝该23只眼的黄斑区.随访最佳矫正视力、彩色眼底像和眼底荧光造影(FFA).结果 激光治疗后,14只眼玻璃膜疣减少,7只眼玻璃膜疣无明显变化,2只眼玻璃膜疣增加.最佳矫正视力提高7只眼,不变6只眼,下降10只眼,最佳矫正视力术前术后统计分析无显著性差异.激光治疗眼并未出现脉络膜新生血管等并发症.结论 氪黄激光对大的黄斑玻璃膜疣预防性激光治疗可以促进玻璃膜疣吸收,并使其视力保持稳定.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单侧湿性型老年性黄斑变性(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AMD)对侧眼的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ndocyanine green angiography,ICGA)特征及其临床意义。 方法 对70例一眼为湿性型AMD的患者对侧眼作眼底彩色照相、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以及ICGA检查,并对其眼底荧光图像进行比较和分析。 结果 对侧眼的ICGA特征有:①玻璃膜疣可呈现弱荧光、强荧光及正常荧光等表现;②14只眼ICGA中晚期出现强荧光斑;③13只眼呈现有一个或多个片状脉络膜充盈缺损;④18只眼ICGA中晚期出现簇状强荧光小点。 结论 ICGA能较好评价单侧湿性型AMD对侧眼病变损害程度,并有助于寻找发生渗出性改变的危险因素。 (中华眼底病杂志, 1999, 15: 216-218)  相似文献   

10.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是发达国家重要的致盲性疾病之一,其主要特点就是黄斑区玻璃膜疣,色素上皮萎缩和脉络膜新生血管形成伴随着中心视力受损.近年对脉络膜-Bruch's膜-色素上皮复合体的病理变化做了大量研究,针对脉络膜新生血管的一些治疗方法如PDT、TTT、对抗新生血管生成疗法,基因疗法也有新的突破.  相似文献   

11.
老年华人212只尸体解剖眼黄斑区组织病理改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从组织病理学角度了解和分析老年华人黄斑部病变,探讨老年人视力障碍的原因。 方法 108例平均年龄为78.4岁的老年华人系列尸体解剖所得的212只眼球,取黄斑区全层眼球壁组织,作常规组织病理学检查。 结果 212只眼中36.3%有硬性玻璃膜疣,19.3%有软性玻璃膜疣,都伴有视网膜色素上皮(retinal pigment epithelium,RPE)萎缩;5.7%有RPE渗出性脱离,视网膜或RPE下新生血管膜形成,伴明显RPE萎缩、感光细胞数量明显减少;3.2%有后巩膜葡萄肿,巩膜、脉络膜变薄,色素上皮萎缩,感光细胞数量明显减少,平均眼轴长度29.5 mm;2.4%有白内障手术后的黄斑囊样水肿。 结论 老年性黄斑变性(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AMD)为本组老年华人尸体解剖眼黄斑区的主要病理改变,其次为病理性近视黄斑变性和老年性白内障术后黄斑囊样水肿。(中华眼底病杂志,2000,16:233-235)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F-10共焦激光扫描检眼镜(cSLO)retro-mode成像在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玻璃膜疣检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病例研究.选取 2015-10/2016-12于我院眼科门诊确诊的AMD患者67例67眼和对侧67眼的临床资料纳入研究.所有患者均行眼底彩色照相、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和F-10cSLOretro-mode成像检查.对比观察单侧AMD患者患眼玻璃膜疣的眼底彩色照相、OCT及retro-mode成像图像特征,并计算分析retro-mode成像与眼底彩色照相及OCT对单侧AMD患者对侧眼玻璃膜疣的检出率.结果:F-10cSLOretro-mode成像能够清晰显示单侧AMD患者患眼一些在眼底彩色照相和OCT检查中并未出现的玻璃膜疣病灶.在67例单侧AMD患者对侧眼,retro-mode成像发现玻璃膜疣56眼(84%),眼底彩色照相发现玻璃膜疣36眼(54%),OCT发现玻璃膜疣48眼(7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31,P<0.05).两两分别比较,retro-mode成像对玻璃膜疣的检出率显著高于眼底彩色照相,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87,P′<0.0125);而retro-mode成像与OCT比较对玻璃膜疣的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75,P′>0.0125).结论:F-10cSLOretro-mode成像作为一种非侵入性的检查方法,能够有效地检测AMD玻璃膜疣.  相似文献   

13.
渗出性老年黄斑变性的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渗出性老年黄斑变性黄斑部新生血管膜的形态改变。方法 对42例49眼渗出性老年黄斑变性的黄斑部进行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和荧光造影检查,并对二者的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渗出性老年黄斑变性黄斑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图像显示黄斑部新生血管膜有4种表现,即边界清晰的新生血管膜21眼(42.8%)。边界不清的新生血管膜15眼(30.6%)。纤维血管性色素上皮脱离6眼(12.3%)和出血性色素上皮脱离7眼(14.4%);与荧光造影比较显示边界清晰的新生血管膜和纤维色素上皮脱离多表现为典型的新生血管膜,边界不清的新牛血管膜和出血性色素上皮脱离多表现为隐匿性新生血管膜。结论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能够确定脉络膜新生血管膜的形态,并对脉络膜新生血管膜的层次和边界进行定位。  相似文献   

14.
本文对64例(82眼)早期老年性黄斑变性(早期AMD)及46例(46眼)AMD病人进行了黄斑阈值与眼底血管荧光造影(FFA)比较。结果显示,视网膜敏感性的降低与AMD 的病变类型和FFA 改变有关,湿性比干性AMD 的局部视网膜区敏感性损害显著;中心凹及傍中心凹区玻璃疣较无玻璃疣组的视网膜敏感性降低显著;而视网膜有AMD 晚期眼底改变的敏感性降低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和评价萎缩型老年性黄斑变性(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in, AMD)的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 in angiography, FFA)与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ndocyanine green angiography, ICGA)图像特征和对比检查的应用价值。 方法 回顾分析73例萎缩型AMD患者95只眼的彩色眼底照相、FFA和ICGA检查资料,其中包括视网膜色素上皮(retinal pigment epithelium, RPE)色素脱失与萎缩19例26只眼、玻璃疣15例30只眼和39例单侧渗出性AMD患者的对侧眼39只。 结果 26只RPE色素脱失与萎缩的眼中,24只色素脱失眼 FFA表现为晚期斑片状强荧光,ICGA表现为斑片状强弱相间荧光;地图状萎缩2只眼,FFA表现为斑片状强荧光,ICGA表现为边界清晰的弱荧光内见脉络膜毛细血管缺损,仅有脉络膜大血管。8只硬性玻璃疣眼FFA表现为强荧光,ICGA表现为持续斑点状 强荧光;16只软性玻璃疣眼FFA表现为强荧光,ICGA表现为持续性斑片状强弱相间荧光;6只同时有软性和硬性玻璃疣眼FFA表现为强荧光,ICGA表现为斑点状强弱相间荧光。当玻璃疣ICGA表现为弱荧光时,FFA所见到的玻璃疣的数量及范围较ICGA 所见者更多更大;当玻璃疣ICGA表现为强荧光时,FFA检查所见到的玻璃疣的数量及范围较ICGA所见更少。单侧渗出型AMD对侧39只眼中,ICGA检查发现32只眼、FFA检查发现31只眼有玻璃疣及RPE色素脱失与萎缩的异常荧光。 结论 ICGA与FFA同步检查为观察萎缩型AMD的眼底图像特征提供了完善的检查手段。 (中华眼底病杂志,2003,19:79-82)  相似文献   

16.
有黄斑玻璃疣的老年患者,大面积浆液性视网膜色素上皮(RPE)脱离可为其中心视力丧失的最初原因。Gass等曾介绍光凝作为治疗大面积RPE浆液性脱离的方法。本文作者回顾研究大的浆液性RPE脱离患者的光凝治疗结果及其自然过程。近10年内作者所见浆液性RPE脱离病例不包括原发性中心性浆液性视网膜病变、血管样线条、近视性退行性变、视网膜毯层变性、眼内炎症及外伤者。31例有黄斑玻璃疣及因RPE浆液性脱离所致视力丧失符合下述标准:①RPE浆液性脱离侵犯黄斑中心并≥1PD;②双眼有老年性黄斑退行性变表现,如玻璃疣、RPE紊乱;③无脉胳膜新生血管形成的表现。④全部患者至  相似文献   

17.
老年性黄斑变性荧光眼底造影所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老年性黄斑变性是老年人的主要眼病之一。我们通过对126例老年黄斑变性患者的荧光眼底造影资料的复习,并对其中56例病人进行荧光眼底造影随访,发现老年性黄斑变性患者视网膜下新生血管多出现在玻璃膜聚集区,尤其是融合区。一旦新生血管进入视网膜下,则以其先进...  相似文献   

18.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又名老年性黄斑变性(简称AMD)是西方国家50岁以上老年人低视力和盲目的首要原因,据美国报道,65岁后患病率增高,75~85岁间的患病率高达27.9%。临床上AMD 分为渗出性〈湿性〉和非渗出性〈干性〉两型,两型早期都有玻璃膜疣(drusen)和色素改变。临床病理学研究本病早期为无渗出性,有硬性drusen,主要是脉络膜毛细血管和Bruch 膜的变性,继而发生色素上皮地图状的萎缩,及光感受器和视网膜的改变,有时发展为脉络  相似文献   

19.
黄斑下脉络膜新生血管膜的手术治疗及随访观察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目的探讨黄斑下脉络膜新生血管膜手术治疗后的远期效果。方法经睫状体平部行闭路式玻璃体切除术后,切开视网膜,取出黄斑下脉络膜新生血管膜瘢痕组织。7例(7只眼)手术前、后均行视力、矫正视力、眼底及眼底血管荧光素造影检查,并进行长期随诊观察。结果随诊观察1年以上,6只眼黄斑下脉络膜新生血管膜消失,1只眼脉络膜新生血管膜复发。6只眼手术后视力均有不同程度增进,其中2只眼视力提高到0.5以上;1只眼视力减退,黄斑机化组织形成;1只眼发生继发性黄斑前膜。结论黄斑下脉络膜新生血管膜手术切除后,大多数眼视力有所提高,视力提高大小与黄斑下脉络膜新生血管膜瘢痕组织对色素上皮及神经上皮的损害程度有关,手术操作对色素上皮及神经上皮的影响亦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20.
年龄相关性黄斑病变(age-related maeular degeneration.AMD)是损害老年人视力的主要原因之一,目前尚无理想的治疗手段,文献报道对玻璃膜疣进行预防性激光光凝可促进玻璃膜疣的消退,阻止脉络膜新生血管形成。本研究随机选择了10例双侧玻璃膜疣的患者的单眼行激光治疗,显示玻璃膜疣明显消退。激光治疗2年后,为观察激光治疗对黄斑功能的影响,对该组患者用Rodenstock激光扫描眼底镜检查黄斑区视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