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对48例(56只眼)老年性和并发性白内障施行6mm巩膜眉状小切口手法碎核白内障囊外摘除及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术后10天矫正视力≥0.5者占76.9%,3个月以上则为95.9%,术后10天平均散光度为1.98±1.06D,术后3个月为0.98±0.68D,分别小于同期内施行的24例(30只眼)12mm大切口对照组(P<0.001)。文中详细介绍了手术体会及该手术方法的优点。  相似文献   

2.
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及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   总被引:73,自引:4,他引:69  
目的评价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的疗效。方法对67例(74只眼)老年性、并发性和先天性白内障施行超声乳化摘除及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结果术后1周裸眼或矫正视力≥0.5者占80.5%,3个月者占97.6%。术后1周平均散光为1.90±1.15D,术后3个月为0.93±0.55D。分别小于10~12mm大切口对照组(P<0.001),但与手法切核小切口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本组并发症为术中瞳孔领虹膜咬伤6只眼,后囊膜碰破2只眼,术后无菌性前房积脓1只眼,其余未见明显并发症。并讨论超声乳化病例及方法的选择以及术中意外的处理方法。结论提示超声乳化术具有推广的价值,但不能忽视对初学者有更多和更危险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3.
王静  李建平 《眼科》1998,7(4):208-211
目的:评价超声乳化白内障吸出及折叠人工晶体植入术的疗效。方法:对56例(64只眼)老年性、先天性和并发性白内障施行3.2mm巩膜隧道切口超声乳化及折叠人工晶体植入术。并对术后1周、1个月及3个月视力和散光进行追踪观察。结果:术后1周裸眼或矫正视力≥0.5者占87.5%,1个月者占93.8%,3个月以上者占97.1%。术后1周平均散光为1.42±0.89D,1个月为0.84±0.64D,3个月以上为0.81±0.12D。与同期所做5.5mm切口超声乳化及PMMA硬性人工晶体植入术组比较,术后1周和1个月散光均小于对照组(P<0.05),术后3个月散光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3.2mm切口超声乳化及折叠人工晶体植入术早期视力恢复快,效果好而稳定,角膜散光小,适当的植入方法及慎重选择病例可保证手术效果。  相似文献   

4.
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及无缝线小切口折叠式人工晶体植入术   总被引:35,自引:2,他引:33  
目的评价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及无缝线小切口折叠式人工晶体植入手术的疗效。方法对65例(72只眼)老年性、并发性、先天性和外伤性白内障行超声乳化摘除,通过3.2mm切口植入硅胶折叠式人工晶体。结果术后1天裸眼或矫正视力≥0.5者占94.4%;术后1周,1个月和3个月视力≥1.0者分别占70.8%,75.8%和76.5%。术后1周和1个月平均散光分别为0.89±0.83D和0.73±0.76D,分别小于6.5mm切口对照组(P<0.001),但3个月时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提示无缝线小切口折叠式人工晶体植入术具有早期恢复和稳定眼屈光状态和视力的优点。  相似文献   

5.
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及人工晶体植入术   总被引:41,自引:1,他引:41  
目的研究白内障超声乳化术的特点、并发症及防治措施,总结了一组白内障超声乳化术的操作改进及随访结果。方法对40例(40只眼)白内障施行超声乳化小切口(6mm)人工晶体植入术,并采用周边旋转刻蚀法对硬核性白内障顺利完成手术。结果术后3~6个月,裸眼视力≥1.0者占57.5%;≥0.8者占82.5%;≥0.5者占97.5%。术后平均散光为0.50±0.25D,小于同期内施行的40例大切口(9~12mm)对照组(P<0.001)。结论该手术不失为一种优于白内障囊外摘除术且安全、可靠的复明手术。  相似文献   

6.
赵伟  黄力 《实用眼科杂志》1996,14(5):307-309
对48例老年性和并发性白内障施行6mm巩膜眉状小切口手法碎核白内障囊外摘除及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后。术后10天矫正视力≥0.5者点76.9%,3个月以上则为95.9%,术后10天平均散光度为1.98±1.06D,术后3个月为0.98±0.68D,分别小于同期内施行的24例12mm在切口对照组。  相似文献   

7.
核切开法白内障囊外摘除人工晶体植入术临床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晶体核切开法,在6mm切口下对53例56眼白内障施行白内障囊外摘除PMMA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结果在术后1周、1月、3月,裸眼视力≥4.7者分别为:35眼(62.5%)、49眼(87.5%)、53眼(94.6%);平均术后角膜散光度分别为:1.55±1.22D、1.11±0.97D、0.87±0.75D,均较同期10mm切口常规手术对照组为低(P<0.001)。本文还对专用器械的设计、手术操作技巧和并发症的预防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8.
卢佩勇 《眼科新进展》1999,19(3):194-195
目的评价小切口(6mm)白内障摘出及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疗效。方法对38例老年性、外伤性白内障施行小切口白内障摘出及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结果术后1wk裸眼或矫正视力0.5者占71.1%,3mo占94.7%.术后1wk散光为1.85±0.95D;术后3mo散光0.92±0.58D,分别小于10~12mm大切口对照组(P<0.001)。内皮细胞损失率为11.72%.并讨论手术方式的选择以及术中意外的处理方法。结论小切口白内障摘出及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具有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采用晶体核切开法,在6mm切口下对53例56眼白内障施行白内障囊外摘除PMMA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结果术后1周,1月,3月,裸眼视力≥4.7者分别为:35眼(62.5%),49眼(87.5%)53眼(94.6%),平均术后角膜散光度分别为:1.55D(s:1.22),1.11D(s:0.97),0.87D(s:0.75)均较同期10mm切口常规手术对照组为低(P〈0.001)。本文还手术操作技巧  相似文献   

10.
Yao K  Jiang J  Xu W  Qiu W 《中华眼科杂志》1998,34(2):87-89
目的评价通过透明角膜切口的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及折叠式人工晶体植入手术的疗效。方法采用上方3.2mm梯形透明角膜切口,对90例(100只眼)老年性、并发性、先天性和外伤性白内障行超声乳化摘除,并植入硅胶或HEMA折叠式人工晶体。结果术后1天裸眼或球镜矫正视力≥0.5者占93.0%;术后1周,1个月和3个月视力≥1.0者分别占56.0%,65.1%和67.5%。术后1周平均散光为0.93±0.58D,比术前增加0.20D(P<0.001)。术后1个月和3个月平均散光分别为0.78±0.60D和0.73±0.59D,与术前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提示透明角膜切口的超声乳化和折叠式人工晶体植入术具有早期恢复和稳定眼屈光状态和视力的优点。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评价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行超声乳化摘出及后房折叠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疗效。方法 对46例(77眼)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患者施行透明角膜切口超声乳化吸出术,通过3.2mm切口植入后房折叠型人工晶状体。于术后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随访复查,比较手术前后最佳矫正视力、球镜度数、柱镜度数、角膜曲率、角膜内皮细胞计数和眼轴长度的变化。结果 手术均顺利完成,人工晶状体100%囊袋内植入。术后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最佳矫正视力≥0.5者分别有59眼、60眼、65眼和65眼。术后6个月患者球镜度数、柱镜度数、角膜曲率、眼轴长度、角膜内皮细胞计数分别为( -1.04±0.59)D、(-0.23±1.14)D、(43.72±1.16)D、(28.46±1.77)mm、(2041±825)个·mm-2。与术前相比,球镜度数、角膜内皮细胞计数两项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 超声乳化摘出及后房折叠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效果良好,术后视力恢复快、屈光状态稳定。  相似文献   

12.
小切口囊外白内障摘除与人工晶体植入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报道80例(82眼)老年性和并发性白内障6mm切口囊外摘除及人工晶体植入术,随机选择 常规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及人工晶体植入术作为对照组。术后3月矫正视力>0.5以上小切口组79 眼,占96.3%,大切口组有61眼,占75.2%(P<0.05),有显著性差异。术后3月小切口组散光为1.02± 0.65,大切口组2.03±1.51(P<0.05)。提出用手法小切口技术适应发展中国家的国情。  相似文献   

13.
巩膜隧道小切口手法切核在白内障手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25,自引:1,他引:24  
利用6mm巩膜隧道小切口手法切核摘除白内障50例(56只眼),年龄40-85岁,平均67岁。同时置入后房型人工晶体51只眼,术后定期随访3个月,术后反应轻,并发症少,视力恢复快且稳定,矫正视力≥0.5占97.9%,角膜散光术后1周与术前比较有非常显著异常(P〈0.01)。随后明显下降,1个月后稳于稳定,本文并详细讨论了手术方法及术中技巧。  相似文献   

14.
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术的不同切口对角膜散光的影响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为探讨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不同大小切口对术后视力和手术源性角膜散光的影响,对白内障超声乳化32mm水平切口、60mm反眉状切口的69只眼对照白内障囊外摘除术12mm切口的96只眼,在术后1周至3个月进行视力和角膜散光的测定和评价。结果:超声乳化32mm切口组和60mm组术后1周至1个月的视力明显高于囊外摘除12mm切口组(P<005),术后1周至3个月时超声乳化组角膜散光明显低于囊外摘除组(P<001)。结论:采用6mm反眉状巩膜隧道切口水平缝合一针,同样有效减少术后角膜散光并早期获得良好视力,术后1个月时的视力和角膜散光比较32mm切口组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5.
切口长度对白内障人工晶体植入术后角膜散光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本文采用弦长为10mm(29眼),8mm(24眼),6mm(23眼)上方角膜缘后切口施行白内障摘除人工晶体植入手术,三组病人共72例76眼。对比分析术后角膜散光,术后一周三组病人手术性散光分别为:3.51D(±1.53),2.45D(±1.25),1.17D(±0.97)。任何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结果表明:减少手术切口长度有利于控制手术生角膜散光。本文还对影响切口长度的有关因素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使用Pentacam三维眼前节分析诊断系统记录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患者前房容积(anteriorchambervolume,ACV)、前房深度(anteriorchamberdepth,ACD)及人工晶状体位置,探讨它们的变化和屈光漂移的关系。方法 在术前,术后第1天、1周、2周、1个月,使用Pentacam系统测量40例(40眼)白内障患者的ACV、ACD等,同时使用自动验光仪记录它们的角膜地形图及屈光状态。使用非参数检验方法,对收集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验光显示患者白内障术后2周屈光度为(-1.13±1.00)D、术后1个月为(-1.34±1.20)D、术后3个月为(-1.23±1.10)D,近视度均比术后第1天显著增加(均为P<0.05)。Pentacam系统检查显示,白内障术后2周患者ACD为(3.12±0.23)mm、ACV为(131.00±45.57)mm3,术后1个月ACD为(2.37±0.22)mm、ACV为(129.00±41.33)mm3,术后3个月ACD为(2.70±0.33)mm、ACV为(131.00±43.27)mm3,均比术后第1天显著减少(均为P<0.05)。患者术后屈光度变化和ACD变化呈正相关(r1周=0.76,r2周=0.78,r1个月=0.79,r3个月=0.75,均为P<0.05)。但是,患者术后屈光度变化、ACD变化和术前ACD的相关性均无统计学意义((r=-0.42、-0.56,均为P>0.05)。结论白内障手术患者,术后存在屈光飘移的可能,影响术后视功能。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早期的屈光飘移与ACD的变化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7.
非超声乳化小切口白内障摘除人工晶体植入术   总被引:21,自引:1,他引:20  
本文报告50例60眼19~79岁各种白内障患者进行非超声乳化小切口白内障摘除人工晶体植入术。术中32眼晶体核直径测量,平均为6.09×7.05mm。术后矫正视力91.6%在0.5以上,1.0以上占80%。术前平均角膜散光0.39D(SD1.08),术后平均1.79D(SD2.13),95%术后散光在1.12D以内。随访1个月,角膜散光为0.30D(SD1.97D)。术中、术后合并症少;与超声乳化术比较,该手术成本低,费用少,无需超声乳化仪操作即可获得满意的结果。  相似文献   

18.
折叠式人工晶体眼内植入临床观察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目的对3.2mm切口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同期植入折叠式人工晶体的手术结果进行回顾性总结。方法随机选择白内障42例(49只眼)行上述手术,对术后视力、屈光状态、角膜内皮细胞损失率等进行分析。结果术后1周裸眼视力在1.0以上者32只眼(65.31%),术后3个月裸眼视力1.0以上者41只眼(83.67%),角膜内皮细胞损失率为11.72%,术后角膜散光较术前平均逆规化0.10DC。结论手术切口小,操作轻,术后早期获得良好的裸眼视力,角膜散光轻微,减少了缝合所需时间及消除缝线的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9.
准分子激光角膜表面切削术治疗近视的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美国CHIRON公司keracor117型准分子激光治疗仪对68例130眼近视患者行PRK治疗。术前屈光度(等值球镜)为-2.00—-9.75D(x±s:-5.11±1.81D)散光度0—-4.0D。结果:术后3—6个月残留屈光度为+0.08±0.29D,裸眼视力≥0.8者占94.2%,≥1.0者占90.4%。术前屈光度-2D—-6D患眼,术后3—6个月裸眼视力≥0.8者占95.2%,≥1.0者占94.2%;术前屈光度-6.25D—-9.75D者,术后3—6个月裸眼视力≥0.8者占91.7%,≥1.0占65.4%。实际矫正度数在预测矫正度±0.5D范围内者占84.6%,0.8%的术眼有2级以下的角膜上皮下雾状混浊,1.5%术眼角膜有丝状物,1.5%术眼用药后一过性眼压升高,最佳矫正视力下降1行者占5.2%。结论:PRK治疗中低度近视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其稳定性好,预测性强,值得临床应用。但术后应注意护理及随访。  相似文献   

20.
现代白内障手术的切口趋势为3─6mm的小切口,它以损伤小、愈合快、术后散光度低而为人们所称道。本文报道20例(32眼),经随访3个月结果表明:1.术后一周视力>0.5者23眼(71.9%),1月视力>0.5者28眼(87.6%)。2.术后散光:与大切口术式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3.炎性反应:刺激症状明显较大切口轻。作者体会:1.切口长度需根据人工晶体镜盘及晶体核大小而定;切口选在12:00点方位便于操作。2.选择囊袋内人工晶体植入可减少或避免角膜内皮混浊。3.应使用足够量的粘弹剂。4.切口宜缝合1─2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