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周健  郭守一 《眼科研究》1999,17(1):12-14
研究去炎松与道诺霉素脂质体联合应用对玻璃体切除兔眼视网膜的影响。方法对16只兔双眼行玻璃体切除术并分为4组,分别在各组兔的1眼玻璃体内注入空内脂质体、1mg去炎松、10μg道诺霉素脂质体,另1眼作对照。结论1mg去炎松和10μg道诺霉素脂质体联合应用的对玻璃体切除兔眼视网膜无损害。  相似文献   

2.
老年糖尿病人白内障手术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治疗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本文统计分析糠尿病人老年性白内障手术117例的发病状况,术后效果以及有关因素。其发生率为同期老年人白内障手术的19.1%,术后视力≥0.5的百分比为,无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组为95%,背景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组64.4%,增殖性视网膜病变组为零。二组比较,差异极显著(P〈0.005)。结果显示,黄斑病变,玻璃体出血及增殖性视网膜病变为影响糖尿病人白内障术后视力的主要原因。术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进展6例与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Ⅱ型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合并严重玻璃体出血或合并血管纤维增殖引起的视网膜牵拉及牵拉性视网膜脱离情况下,进行玻璃体切除术的手术时机。方法对64例(78只眼)Ⅱ型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行玻璃体切除术的患者,按术前出血时间和视网膜病变程度各分为两组,进行术后视力恢复情况的比较。结果术后9个月,视力为0.3以上者,在术前出血时间≤6个月组为42.1%,而在术前出血时间>6个月组为5.3%,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1)。术后1年,获得0.5以上视力者,在术前出血时间≤6个月组为35.7%,而在术前出血时间>6个月组为7.1%,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术后获0.3以上视力者,在单纯玻璃体出血合并或不合并局部牵拉性视网膜脱离组为35.7%,而在大面积牵拉性视网膜脱离组为16.7%,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Ⅱ型糖尿病患者发生玻璃体出血,应早期手术治疗。对出血时间长、牵拉性视网膜脱离严重的患者,也不应放弃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4.
15岁以下儿童玻璃体手术预后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追踪随访了行玻璃体手术2年以上的15岁以下儿童53例,其占同期玻璃体手术总例数的10.79%。病因有眼穿通伤26例(49.06%),眼挫伤15例(28.3%),裂孔性视网膜脱离及先天性眼部异常伴玻璃体视网膜病变各4例(7.55%)。术后28-61个月视力恢复0.02以上者35例(66.04%),其中0.5以上者12例(34.29%)。64.15%(34例)的病例术中见增殖性改变,其中19例(55.88%)系广泛性玻璃体视网膜增殖性病变,是致术后视力丧失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李锦文 HjeL.  LM 《眼科研究》1993,11(4):259-261
在兔眼玻璃体内移植500000个同种异体皮肤纤维细胞后,玻璃体内一次性注射γ干扰素显著降低牵引性视网膜脱离的发生率。第一周,对照组为40%(20眼中8眼),治疗组仅10%(20眼中2眼)(P<0.05)。第四周,对照且100%(20眼中20眼),治疗组降为60%(20眼中12眼)(P<0.01)。实验表明γ干扰素对防治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有效,玻璃体内注射γ干扰素10^4单位对眼部无毒性作用。  相似文献   

6.
道诺霉素和去炎松对实验性眼内细胞增生的抑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以往的实验证实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VR)炎症期给以道诺霉素效果有限。我们在巨噬细胞注入兔玻璃体后6天再注入道诺霉素5μg,采用3H-胸腺嘧啶放射自显影观察了眼内细胞增生素,并与去炎松和两药联合的作用进行了比较。在28天时,道诺霉素组、去炎松组、联合用药组及对照组视网膜脱离率分别为33.3%、16.1%、8.3%和83.3%(P<0.01)。放射自显影观察,道诺霉素使1、2周的标记细胞数明显减少(与对照组比分别为18.8±3.2对35.7±3.4;52.1±8.0对81.3±14.6,P<0.01);而去炎松及联合用药使炎细胞和标记细胞都明显减少。由此证实在PVR炎症期应用去炎松、细胞增生期应用道诺霉素或联合用药可防治牵拉性视网膜脱离。 (中华眼底病杂志,1994,10:229-231)  相似文献   

7.
裂孔性视网膜脱离再手术原因及术式选择临床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曾键  韩冰  樊宁  罗恒  秦磊  古洵清 《眼科》2002,11(6):357-360
目的:分析裂孔性视网膜脱离再手术原因,以及再手术选择巩膜扣带术或玻璃体手术的指征。方法:回顾65只再手术病例,分析原手术方法及眼底改变,重点观察玻璃体病变的动态变化和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的发展,据此分别施行巩膜扣带术或玻璃体手术。结果:再手术原因为原裂孔未封闭,新裂孔形成,玻璃体状态变化和增殖玻璃体视网膜病变。与暨往文献报告相同,因手术操作不当者比例下降(15.4%),玻璃体牵引和后脱离动态变化比例上升(44.6%和73.8%),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加重者占46.2%,多次手术治愈58只眼(86.1%),结论:裂孔性视网膜脱离再手术仍首选巩膜扣带术,多行巩膜环孔加压。严重的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中度病变但有明确的局部玻璃体状态变化及增殖性改变者行玻璃体手术,重视玻璃体-视网膜界面变化,玻璃体状态和玻璃体视网膜增殖性变化的局部特征,对症施行手术,可提高手术治愈率。  相似文献   

8.
视网膜静脉周围炎玻璃体取出物细胞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讨视网膜静脉周围炎(Eales病)的病因及引起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VR)的细胞来源,对临床确诊为视网膜静脉周围炎,玻璃体出血伴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或继发视网膜脱离者28例(30眼),行常规巩膜三切口玻璃体切割,将玻璃体取出物沉淀涂片后行细胞学及免疫组化分析。细胞计数的分布频率为成纤维细胞占首位,其次为淋巴细胞,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神经胶质细胞及巨噬细胞。免疫组化染色证实检出的淋巴细胞中T淋巴细胞占85%。结论视网膜静脉周围炎引起的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与成纤维细胞及T淋巴细胞密切相关,提示自身免疫反应在发病机理中可能起了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9.
老年糖尿病人白内障手术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治疗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统计分析了糖尿病人老年性白内障手术117例的发病状况、术后效果以及有关因素。结果表明:糖尿病人白内障的手术占同期老年人白内障手术的19.1%。术后视力≥0.5的百分比为:无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组为95%,背景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组64.4%,增殖性视网膜病变组为零。三组比较,差异极显著(P<0.005)。结果还显示:黄斑病变、玻璃体出血及增殖性视网膜病变为影响糖尿病人白内障术后视力的主要原因;术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进展与血糖控制不佳有关。作者认为老年糖尿病人白内障应及早手术,以便及早施行视网膜光凝治疗;术后要定期随访。  相似文献   

10.
过氟丙烷对兔眼视觉电生理和超微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玻璃体腔中过氟丙烷气体对兔眼电生理和视网膜结构的影响。方法8只兔眼玻璃体内注入C3F80.3ml,观察了术后d3和d7ERG-b波和视觉层诱发电位(visualevokedpotential,VEP)的振幅以及视网膜结构的变化。结果在注气后d3视网膜电流图(electroretinogram,ERG)-b波明显降低(P<0.05),d7恢复正常(P>0.05),VEP振幅无明显变化(P>0.05),在d4气体可达到最大膨胀体积,膨胀的气体形成一个占据80%以上玻璃体腔的空腔,玻璃体被压缩成一薄层附于视网膜表面,2只眼晶体轻度混浊,视网膜无明显结构损害。结论玻璃体内注入C3F8可形成一个较大的空腔,为进行玻璃体内药物灌注和玻璃体大量积血等实验提供了良好的实验模型。  相似文献   

11.
评价生物降解性的环胞素 A 硬脂酸毫微球对兔眼实验性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的防治作用。方法: 成年健康灰兔 30 只, 随机分组, 对照组 20 只眼内注入 1% 空白毫微球悬液或磷酸缓冲液 ( P B S); 环胞素 A 毫微球组 (含环胞素 A08m g/m l或 16m g/m l, 2 组各20 只眼)。各组均先后2 次行气体压迫玻璃体手术。第二次玻璃体注气后第 7 天, 所有实验眼玻璃体腔内注入成纤维细胞悬液 2×105 /01m l, 再分别注入空白毫微球, P B S或载药毫微球悬液 01m l。以间接检眼镜观察牵引性视网膜脱离发生情况, 共四周。结果: 4 周末时对照组、环胞素 A 毫微球 08m g/m l组、环胞素 A 毫微球 16m g/m l组的牵引性视网膜脱离的发生率分别为 90% 、526% 和30% , 两个环胞素 A 毫微球组与对照组相比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性差异 ( P< 001)。结论: 一次性注入环胞素 A 生物降解性毫微球能够有效地减少牵引性视网膜脱离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2.
巨大视网膜裂孔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巨大视网膜裂孔的手术治疗及其效果。方法41例巨大视网膜裂孔均行睫状体平坦部玻璃体切除联合硅油注入术,其中35例予以巩膜环扎,17例行晶体切除患者均进行了充分的基底部玻璃体及视网膜周围膜的切除。并分别通过气-液交换、视网膜图钉及液态氟化物等方法展平巨大裂孔翻转的瓣,使用冷凝或眼内激光封闭视网膜裂孔。结果术后随访3~39个月(平均11.6个月)29例视网膜完全复位(70.73%),7例黄斑复位,5例未复位。复位的36例中,术后视力0.01~0.05者6例;0.06~0.1者17例;;0.2~0.5者11例;0.6~1.0者2例。结论巨大视网膜裂孔手术成功的关键是术中应完全展平翻转的瓣。巩膜环扎与否各有利弊,对于合并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的巨大裂孔有必要施行适度的巩膜环扎。术后进一步的增殖是影响巨大视网膜裂孔远期预后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
刘昳  袁进 《眼科新进展》2014,(12):1101-1104
目的 探讨氧诱导血管增殖性视网膜病变小鼠视网膜中核转录因子(nuclearfactor,NF)-κB蛋白的表达变化及意义。方法 72只出生后7d的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实验组(36只)和对照组(36只),实验组与母鼠一起放入氧气含量为体积分数75%的饲养箱中饲养,出生后12d回到正常大气环境中;对照组小鼠始终在正常大气环境中饲养。分别于出生后12d、14d、17d时处死小鼠,荧光素灌注后行视网膜铺片观察血管分布及形态,Westernblot法检测视网膜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endothelialgrowthfactor,VEGF)的蛋白表达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眼球中NF-κB的表达变化。结果 视网膜铺片检查结果可见,实验组小鼠出生后14d开始出现视网膜新生血管,面积为每眼(0. 06±0.12)mm2;生后17d达到高峰,面积为每眼(1.79±0.02)mm2(χ2=20.112,P<0.01)。Westernblot检测结果显示,实验组VEGF表达不断增强,在生后17d时表达达到高峰,为0.83±0.05。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实验组生后12dNF-κB阳性细胞计数为(12.32±1. 04)个?mm-2,14d时为(19.16±1.02)个?mm-2,生后17d阳性表达较12d和14d时均高,为(28. 60±0.52)个?mm-2(χ2 =13. 102,P<0.05;χ2=20.132,P<0.01)。结论 NF-κB在氧诱导血管增殖性视网膜病变小鼠视网膜中表达明显升高,其趋势与VEGF的变化相同,NF-κB参与了缺氧状态下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的调控过程。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玻璃体内注射雷珠单抗联合玻璃体切割术治疗严重增生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roliferativediabeticreti-nopathy,PDR)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临床确诊为严重PDR的患者52例72眼纳入本研究。依据术前是否行玻璃体内注射雷珠单抗将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0例42眼、对照组22例30眼。治疗组术前3d玻璃体内注射10g·L-1雷珠单抗0.05mL(0.5mg),然后行玻璃体切割术,对照组直接行玻璃体切割术。术后随访3~12(6.5±1.3)个月。对比分析两组患者视力、眼压、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和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组、对照组手术后视力分别为0.090±0.068、0.060±0.029,均较术前提高,2组治疗前、治疗后视力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005、-3.237,均为P<0.05)。两组术后视力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34,P<0.05)。治疗组、对照组术后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分别为(313.8±27.3)μm、(325.6±14.5)μ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51,P<0.05)。术后2周、1个月、3个月,治疗组玻璃体积血发生率分别为12%、2%、2%,对照组发生率分别为27%、20%、3%;两组术后各时间点发生率比较,术后2周及1个月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3.42、3.21,均为P<0.05),术后3个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02,P>0.05)。结论 玻璃体切割术联合玻璃体内注射雷珠单抗治疗严重PDR能提高患者视力,降低术后玻璃体积血发生率和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毛花甙丙对乳鼠氧诱导视网膜病变模型中视网膜新生血管的抑制作用。方法 将20只生后第7天的C57乳鼠经体积分数75% ±1%的氧诱导5d后,分别给予左眼玻璃体内注射0.50μg(10眼)和0.10μg(10眼)毛花甙丙注射液,右眼注射相同剂量的磷酸盐缓冲液做对照,在生后第17天时进行视网膜铺片染色,计算视网膜新生血管面积和视网膜无灌注区面积,双眼间做配对样本t检验。结果 给予0.05μg和0.10μg毛花甙丙玻璃体内注射后视网膜新生血管的面积分别为(1.09±0.32)mm2和(0.92±0.40)mm2,明显低于对照眼的(1.84±0.59)mm2和(2.03±0.35)mm2(均为P<0.05);0.05μg、0.10μg毛花甙丙注射后视网膜无灌注区面积分别为(1.40±0.44)mm2 和(1.07±0.40)mm2,明显低于对照眼的(2.00±0.65)mm2和(1.83±0.46)mm2(均为P<0.05)。同时0.10μg毛花甙丙治疗效果优于0.05μg。结论 毛花甙丙对氧诱导视网膜病变乳鼠模型中视网膜新生血管的生长具有抑制作用,同时还能促进视网膜无灌注区的修复。  相似文献   

16.
糖尿病患者白内障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回顾总结了自1990年12月至1992年11月间白内障囊外摘出及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的22眼糖尿病患才的白内障,随访4-26个月,22眼中17眼眼无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5眼术后视网膜病变有变化,其中1眼为增殖性视网膜病变伴严重玻璃体出血,1眼为糖尿病性黄斑病变发展为新生血管性青光眼,16眼(73%)最后矫正视力>0.5,结果表明人工晶体的植人对糖尿病患者的白内障同样是一种有效而又安全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7.
眼内异物取出术后视网膜脱离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本文为分析眼内异物取出术后发生视网膜脱离的原因及手术注意事项,对20例眼内异物取出术后视网膜脱离的眼外伤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20例均为牵拉性视网膜脱离,其中12例有明确的玻璃体机化条索与视网膜相连,术中视网膜复位者18例(90%),术后视力提高者15例(75%),视力不变者1例(5%),视力下降者4例(20%),其中术后脱盲(视力>0.05)者3人(15%)。结论:眼内异物取出术后发生视网膜脱离的主要原因为外伤性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应根据病史、异物性质及存留位置、眼部并发症等因素综合考虑决定手术方式和时机,减少异物取出术后视网膜脱离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白藜芦醇对青光眼视网膜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30只健康雄性成年家兔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和白藜芦醇治疗组,每组10只。模型组和白藜芦醇治疗组用25g?L-1羟丙基甲基纤维素溶液0.2mL注入家兔前房内,制作青光眼模型。白藜芦醇治疗组按每日300mg?kg-1体质量给予白藜芦醇灌胃,对照组和模型组给予等体积生理盐水灌胃。给药28d后测定视网膜抗氧化酶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dismutase,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lutathioneperoxidase,GPX)和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的活性,抗氧化物质还原型谷胱甘肽(glutathione,GSH)和还原型抗坏血酸(ascorbicacid,AsA)含量及一氧化氮(nitricoxide,NO)和丙二醛(methanedicarboxylicaldehyde,MDA)的含量。结果 模型组视网膜抗氧化酶SOD、GPX、CAT活性及抗氧化物质GSH、AsA含量分别为(42.0±3.3)U?mg-1、(18.3±1.7)U?mg-1、(1.9±0.2)U?mg-1、(33.3±2.7)mg?mg-1和(97.0±7.6)mg?mg-1,均低于对照组(均为P<0.05);NO和MDA含量分别为(37.0±2.9)μmol?mg-1和(18.0±1.7)μmol?mg-1,均高于对照组(均为P<0.05)。白藜芦醇治疗组视网膜上述抗氧化酶活性、GSH和AsA含量分别为(49.2±2.9)U?mg-1、(24.1±3.2)U?mg-1、(2.8±0.2)U?mg-1、(43.0±3.5)mg?mg-1和(108.4±8.1)mg?mg-1,均高于模型组,但低于对照组(均为P<0.05);NO和MDA含量分别为(30.1±2.4)μmol?mg-1和(12.4±1.0)μmol?mg-1,低于模型组,但高于对照组(均为P<0.05)。结论 白藜芦醇能够增加视网膜抗氧化酶活性和抗氧化物质GSH和AsA含量,从而可以减青光眼视网膜的氧化应激损伤。  相似文献   

19.
玻璃体切割术治疗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刘大川  郭丽 《眼科》1997,6(2):91-92
目的:观察玻璃体切割术治疗增殖性糖尿病理视网病变的疗铲及手术并发症。方法:应用睫状体平坦部玻璃体切割术治疗增殖性糖尿病视网病变患者17例19只眼,其中PDRV期10只眼;PDRⅥ期9只眼。结果:术后视力大于0.05者12只眼,占63.1%。复发性玻璃体出血5只眼,占26.3%。结论:增殖性糖尿性视网膜病变引起的广泛玻璃体出血可以观察3个月,若视力不改善,应尽早行玻璃体例体切割术。  相似文献   

20.
去炎松对玻璃体切除兔眼视网膜电图和超微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3组12只兔双眼行玻璃体切除术,分别于一眼玻璃体内注入0.5、1.0,2.0mg去炎松悬液,另一眼注入眼用平衡盐液.观察术后28天内眼底及ERGb波和28天时视网膜结构的变化.注入各剂量的去炎松在28天时均未完全吸收,0.5、1 .0mg组用药眼ERGb波在各时间点与对照眼及术前无显著差异(P>0.05);2.0mg组用药眼较术前无显著差异(P>0.05),较对照眼有轻度升高(t=3.3589,P>0.05).光镜及电镜下视网膜结构无损害.表明玻璃体切除后使用有效剂量的去炎松对视网膜仍是安全的. (中华眼底病杂志,1996,12:105-107)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