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病例报告患者,女,73岁,主诉右眼小梁切除术后视力下降、异物感及角膜新生物38mo于2006-12-20收入院。患者因慢性闭角型青光眼2003-09在我院行小梁切除术,当时小梁切除术方式为做以穹窿为基底结膜瓣,巩膜瓣及结膜瓣下丝裂霉素C棉片敷贴3min,小梁切除,置巩膜瓣可松解缝线2根,术后常规用药,术后复诊时发现滤过泡进行性浸入角膜。入院时眼部检查:右眼视力0.2(滤过术后为0.6),上方巨大薄壁滤过泡并侵入角膜,遮盖1/3瞳孔区,侵入角膜部分滤泡与角膜融为一体(图1A),眼压16mmHg。入院诊断为“青光眼术后滤过泡侵犯角膜”,完善术前检查后于局部麻醉下行角结膜滤过泡切除加板层角膜移植并  相似文献   

2.
改良小梁切除联合巩膜瓣可拆除的连续缝合术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研究小梁切除联合巩膜瓣可拆除的连续缝合对青光眼术后维持前房的作用。方法36例42眼开角型和闭角型青光眼施行此改良的手术。做以角膜缘为基底部的结膜瓣,用显微巩膜咬切器行小梁咬切,并做巩膜瓣连续缝合,结膜下组织和结膜分开缝合。结果36例42眼术后1周眼压在21mmHg以下者37眼(88.09%),术后2周42眼的平均眼压15.23mmHg,较术前平均眼压降低21.34mmHg(1mmHg=0.133kPa),早期形成前房,滤过泡满意。结论改良青光眼小梁切除联合巩膜瓣可拆除的连续缝合能减少手术后并发症,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3.
角膜缘小切口小梁切除术的设计及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角膜缘小切口小梁切除术的方法并观察其治疗各型原发性青光眼的效果。方法 结膜止点切开 ,切口长 4.0mm ;角膜缘前界板层切开 ,切口长 3 .5mm ;角巩膜瓣下阶梯状小梁切除联合浅层巩膜切开及深层巩膜表面中部纵向电凝。对术后视力、眼压、滤过泡及手术并发症进行总结。结果 术后随访 6~ 42月 ,所有病例角膜上皮无损伤 ,角膜缘切口无渗漏 ,3 4例 ( 46眼 )中 43眼滤过泡扁平弥散 ,3眼滤过泡不明显 ,眼压平均为 ( 16.78± 4.3 8)mmHg( 1mmHg =0 13 3kPa)。结论 该手术方法操作简便、组织损伤小 ,降低了滤过道瘢痕形成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巩膜瓣可拆缝线及角膜侧切口对小梁切除术后低眼压、浅前房的影响。方法青光眼95例(145眼)在常规小梁切除术中联合应用巩膜瓣可拆缝线及角膜侧切口,术中全部病例人工形成前房,观察术后前房形成情况、滤过泡形态及眼压水平,根据眼压高低、滤过泡形态及前房深浅决定拆除可拆缝线时间,并将浅前房发生率与行单纯小梁切除术的144例(179眼)作对比。结果小梁切除联合巩膜瓣可拆缝线及角膜侧切口术后12眼发生浅前房,浅前房发生率为8.2%;单纯小梁切除术后,浅前房发生率为18.4%。二者相比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小梁切除联合巩膜瓣可拆缝线及角膜侧切口可主动调节房水滤过量,促进功能性滤过泡形成,减少小梁切除术后低压性浅前房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小梁手术的结膜瓣以往一般都采用以角膜缘为基底的方法,考虑到术后滤过孔有结膜和巩膜双重瓣膜的复盖,直接阻碍房水的眼外引流近年来随着眼科显微手术的普及推广,国内外众多学者,均渐采用以穹窿部为基底的经角膜缘结膜切开法进行小梁手术。笔者在手术显微镜(10~25×)、部份病例在双目手术放大镜(4×)下采用这种方法选择性地对几种常见类型的青光眼42例(54眼)分别进行了小梁切开、小梁切除、小梁切除联合巩膜下虹膜嵌顿、小梁切除联合白内障摘除等手术(表1)。其中男性18例、女性24例、年龄最小为8个月、最大年龄为  相似文献   

6.
巩膜瓣可调整缝线预防小梁切除术后浅前房的作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观察巩膜瓣可调整缝线在预防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浅前房中的作用。方法对60例(89眼)青光眼患者,在手术显微镜下,做穹隆部或角膜缘为基底结膜瓣,常规的梯形巩膜与小梁切除术。在巩膜瓣两侧做可拆缝线。球结膜切口连续紧密缝合。术后观察眼压、前房深度、结膜滤过泡、眼内组织反应与并发症。当手术后前房形成稳定或眼压回升大于10mmHg时,拆除巩膜调整缝线。术后平均随访时间6个月。结果术后第一天前房形成良好74只眼,术后巩膜瓣缝线松解时间5-30天,平均11天,缝线松解后,结膜滤过泡明显增大。60例患者术后随访眼压3-18mmHg,平均(9.1±2.75)mmHg与术前眼压相比,差异非常显著,所有患者随访中均未应用抗青光眼药物治疗,呈现血管少、弥散而微隆起的功能性结膜滤过泡。结论巩膜瓣可调整缝线能促进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早期前房的形成,减少前房形成迟缓所致的并发症。有利于小梁切除术后长期滤过作用,提高青光眼手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7.
失败滤过泡的UBM观察与再手术   总被引:16,自引:12,他引:4  
目的 :了解小梁切除术后眼压失控手术部位组织结构改变 ,探讨利用原小梁切口再手术可行性。方法 :16例 2 2眼失败滤过泡患者 ,用UBM测量原小梁切除口大小 ,巩膜瓣下通畅程度及滤过泡内有无腔隙 ,并结合房角镜观察内口大小及裂隙灯检查滤过泡形态并分级。切口及巩膜瓣下腔隙存在者取原手术区行引流术 ;无巩膜瓣下腔隙存在者 ,选择新手术部位 ,常规小梁切除。两种术式均联合应用抗代谢药物。结果 :UBM显示小梁手术切除口。宽×长×厚平均 3 5 7 5 5× 996 16× 416 2 2± 110 5 2× 3 78 11× 64 0 8um ,并有巩膜瓣下腔隙9眼 ;小梁切除口浅或窄或不规则并且无引流道者 13眼。 4眼利用原小梁切除通道行引流术 ,眼压控制。 4眼选择新的手术部位行小梁切除。结论 :结论小梁切除术后眼压失控原因多种。UBM检查可提供滤过道粘连发生起始部位 ,利用原通畅的小梁瓣下通道作引流可保留正常结膜 ,手术简单 ,易行 ,有效。  相似文献   

8.
为了减少青光眼滤过手术后滤过泡疤痕形成,我们对14例患者17只青光眼采用角膜、结膜联合径路作小梁切除术,明显减少了巩膜瓣表面球结膜的刺激和损伤。术后随访22—24个月,所有眼均形成功能性滤过泡,在未使用降眼压药的情况下,眼压稳定在19.5mmHg以下,表明这是一种可行的青光眼滤过手术。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在青光眼小梁切除术中结膜下注射5-氟尿嘧啶,对于易瘢痕化的中青年青光眼患者的远期治疗效果和眼表保护作用。方法 研究2021年1月至2021年12月在常熟市第一人民医院行青光眼手术的患者39例(58只眼),分为结膜下注射组(18只眼),棉片组(20只眼)和对照组(20只眼)。其中对照组术中行小梁切除术+巩膜可调整缝线;结膜下组术中行小梁切除术+巩膜可调整缝线,同时术毕前结膜下注射5mg 5-氟尿嘧啶;棉片组行小梁切除术+巩膜可调整缝线,结膜瓣下方放置浸湿5-氟尿嘧啶棉片。术后进行共计6个月的随访,比较术后眼压、滤过情况、术后有效率情况和眼表疾病指数量表(ocular surface disease index,OSDI)评分情况。结果 结膜下注射组和棉片组术后1个月、6个月眼压均较对照组低,且术后半年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安全性良好。同时,结膜下注射组术后OSDI评分显著低于棉片组和对照组。结论青光眼小梁切除术毕前结膜下注射5氟尿嘧啶,可以改善瘢痕化的中青年青光眼患者的手术效果、成功率和眼表症状且具有相当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0.
羊膜植入联合丝裂霉素C治疗顽固性青光眼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同种异种羊膜植入联合丝裂霉素C手术治疗顽固性青光眼的疗效。方法:对21例(22只眼-小梁切除术中巩膜瓣及结膜瓣下置丝裂霉素C浸泡棉片后,将羊膜植入巩膜床,并观察术后阻止瘢痕性滤过泡形成的效果及降眼压作用。结果:22只眼中,形成功能性滤过泡19只眼,无功能滤过泡3只眼,术后降眼压效果良好。结论:羊膜植入联合丝裂霉素C能有效防止小梁切除术后滤过道瘢痕形成,用于治疗顽固性青光眼切实用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改良的角巩膜瓣下小梁切除术的效果。方法 应用改良的角巩膜瓣下小梁切除术对 33例 (37眼 )原发性青光眼行手术治疗 ,与传统的小梁切除术的 37例 (40眼 )进行对照。结果 新手术组远期眼压控制率为 97 3% ,功能性滤过泡为 72 5 % ,均优于传统手术组 ,P <0 0 1 ,差异有显著性。结论 改良的角巩膜瓣下小梁切除术优于传统手术 ,类似于角膜切口小梁切除术 ,但操作更简单 ,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2.
角巩膜瓣下小梁切除术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观察角巩膜瓣下小梁切除术的临床效果。方法分为角巩膜瓣下小梁切除联合浅层巩膜剪除术和联合浅层巩膜切开术两组进行手术。结果术后平均眼压2.46kPa,20眼眼压在正常范围,滤泡扁平弥散,1眼失败,滤泡不明显。无1眼发生角膜瓣渗漏。结论该术式近期效果好,适合于原抗青光眼手术失败及结膜条件差者。  相似文献   

13.
小梁切除术是目前最流行的抗青光眼手术,效果满意,不少学者对小梁切除术术式进行了一系列的改进。以期获得更佳降压效果。本文回顾性地对角膜缘为基底结膜瓣小梁切除眼与穹窿部为基底结膜瓣小梁切除眼之远期疗效进行随访比较。  相似文献   

14.
结膜下注入Healon GV对提高滤过泡成功率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小梁切除术中结膜下注入Healon GV对滤过泡的影响。方法 急性闭角型青光眼38例共50眼,随机分为两组,A组17例(25眼)为对照组,常规行角膜缘为基底的结膜瓣下的小梁切除术;B组19例(25眼),于角膜缘为基底的结膜瓣下的小梁切除术中之滤过部位结膜下注入HealonGV0.1~0.2ml,术后观察滤过泡、前房、眼压、视力等情况,随访6个月,将滤过泡情况按kronfed标准分型登记,并统计手术成功率。结果 A组Ⅰ型+Ⅱ型滤过泡占64%,而B组占88%。手术成功率A、B两组分别为72%和92%。术后4、5、6月两组眼压对比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HealonGV球结膜下注射可增加滤过泡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15.
作者介绍三种小梁切除术的改良术式。一为小梁切除联合透热凝固;二为小梁切除联合插入小块巩膜;三为小梁切除联合自体结膜下组织植入术,经临床实践证明以第三种术式即小梁切除联合自体结膜下组织植入术疗效最好。兹简介其手术方法如下: 手术开始与通常的小梁切除术相同,然后作以角膜缘为基底的“Π”形巩膜瓣,以2mm环钻切去巩膜静脉窦和小梁,作周边虹膜切除,把长7~9mm,宽4~5mm舌状结膜下组织置于巩膜瓣下,固定之,固定缝线穿经巩膜瓣游离缘、自体结膜下组织和巩膜切口后缘。连续缝合球结膜。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应用低浓度丝裂霉素C的非穿透性小梁切除术后手术区的形态学变化及房水引流途径.方法新西兰白兔12只(24眼),随机分为实验组9只(18眼)和正常对照组3只(6眼).实验组兔双眼行非穿透性小梁切除术,分剐于术后1d、14d、1个月时随机选择3只兔,一眼前房注入辣根过氧化物酶(horseradish pemxidase,HRP),另一眼前房注入相对分子质量为70 000四甲基罗丹明标记的葡聚糖(tetramethyl rhodamine-dextran,TMR-D).60 min后经颈动脉灌注固定,摘取眼球,冰冻切片,观察示踪剂的分布及手术区的形态学变化.正常对照组3只兔,双眼未行手术,示踪剂前房注入方法同前.结果实验组兔眼滤过泡及浅层巩膜瓣下的滤过腔于术后1d及14d时可见HRP强染色.术后14d时,滤过腔内未见明显纤维组织形成,滤过腔周围观膜内有HRP散在染色.术后1个月时,滤过腔局限,少量HRP颗粒分布,滤过腔见纤维组织增生.正常对照组结膜下仅微弱HRP显色,巩膜内无HRP颗粒分布.实验组及正常对照组脉络膜均可见TMR-D红色荧光.结论非穿透性小梁切除术后房水引流途径涉及结膜下外滤过、巩膜内吸收及葡萄膜巩膜引流.  相似文献   

17.
保存视力和控制眼压是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治疗中尚未解决的难题。作者对24只不同病因所致的新生血管性青光眼行滤过性手术,在这两方面均取得较好效果。患眼均为眼压高伴有小梁新生血管,360°周边前粘连,房角全部或大部关闭,术前眼压平均42mmHg,药物不能控制,视力从20/40到光感。手术方法分小梁切除术和后唇巩膜切除术两种。首先在颞下方角膜缘内作前房穿刺切口(以便恢复前房,冲洗前房出血),然后在上方距角膜缘12mm处切开结膜,分离结膜瓣直达角膜缘,严格止血并剪去球筋膜。在小梁切除术中,用刀片作一1/2巩膜厚度的三角形或长方  相似文献   

18.
俞秋丽  刘文斌 《国际眼科杂志》2011,11(12):2162-2163
目的:探讨无巩膜缝线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07-12/2010-06于我院治疗的各型青光眼45例57眼,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24例29眼采用无巩膜缝线小梁切除术(联合滤过道及结膜下注入适量HealonGV),对照组21例28眼并与同期行常规小梁切除术。观察两组术后眼压、前房、滤过泡及并发症情况。结果:术后随访3~30mo,观察组眼压控制率和功能性滤过泡形成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无巩膜缝线小梁切除术(联合滤过道及结膜下注入适量Healon GV)是治疗青光眼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9.
小梁切除术后滤道阻滞及滤口重建手术治疗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探讨小梁切除术后高眼压患者滤道阻滞状况及滤口重建手术治疗的效果。方法 :对 2 2例 ( 2 2只眼 )小梁切除术后深前房、高眼压、滤过泡扁平的青光眼患者 ,利用裂隙灯显微镜、前房角镜检查周边虹膜切除孔、小梁切除口及结膜滤过泡 ,判断房水滤道阻滞状况。将滤道阻滞分为三类 :1、内部阻滞型—房角入口虹膜粘连阻塞。 2、中部阻滞型—角巩膜小梁切除口闭塞。 3、外部阻滞型—单纯的球结膜下纤维增殖性改变。结果 :2 2只小梁切除术后眼压升高眼 ,均显示有滤道阻滞性改变 ,其中内部阻滞型 7只眼 ( 3 1 80 % ) ,中部阻滞型 9只眼( 4 0 90 % ) ,外部阻滞型 6只眼 ( 2 7 3 0 % )。 2 2只眼分别施行滤口重建与再手术治疗 ,再手术后随访 6~ 18个月 ,平均眼压( 18 5 0± 2 2 8)mmHg明显低于术前 ( 3 3 0 0± 6 72 )mmHg ,差异非常显著 (t =9 5 84,P <0 0 0 1)。结论 :小梁切除术后深前房、眼压升高主要与手术滤过通道阻滞有关 ,分别显示有内部、中部和外部滤道阻滞性改变。采取相应的滤口重建手术治疗 ,对小梁切除术后滤道阻滞者能取得良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20.
活体角巩膜缘测量及小梁切除组织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显微镜下对54例62只手术眼进行活体角巩膜缘宽度测量,以结膜返折线为前界,角巩膜缘与不透明巩膜的交界线为后界,测得成人眼12点钟位角巩膜缘宽度为1.36mm(0.92~1.82mm)。同时对16只眼的小梁切除标本行组织学观察发现,9眼见Schwalbe线和小梁结构,3眼见Schwalbe线和前部小梁,1眼见Schwalbe线,1眼见少许睫状肌,2眼未见房角结构。提示:小梁切除术选择以角巩膜缘后界之前、后各0.5mm处垂直于眼球壁的切口较为合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