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下腔静脉滤器置入在下肢深静脉血栓治疗中预防肺栓塞(PE)的发生及使用问题.方法 对12例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病人实施经皮股或颈静脉穿刺腔静脉滤器置入术,观察滤器的位置、形态及扩张情况,然后进行溶栓治疗.结果 12例均在下腔静脉距右肾静脉开口以下0.5~2cm处成功置入,然后进行溶栓治疗,随访时间3~23个月,所有病例在溶栓过程中均未出现肺动脉栓塞.结论 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操作简便安全,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治疗中能有效预防肺栓塞的发生,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正>双下腔静脉畸形是指肾静脉以下左右2条对称的下腔静脉均出现畸形,其在下腔静脉变异中少见,占0.2%~3%,变异的主要原因是在胚胎期发育过程中双侧上主静脉持续存在而未退化[1],通常无明显临床症状或体征,导致漏诊误诊。双下腔静脉畸形合并下腔静脉滤器内血栓形成的发生更是罕见。现结合我院的1例特殊病例和相关文献,探讨双下腔静脉畸形合并滤器内血栓形成的临床特征,为双下腔静脉畸形和滤器内血栓形成的早期识别和诊治策略提供参考,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总结下腔静脉滤器置入保护下导管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护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9例患者通过下腔静脉滤器置入联合导管溶栓治疗下肢DVT的围手术期护理措施,包括心理护理、基础护理及并发症观察。结果19例患者均得到有效治疗,患肢肿胀消退或减轻,未发生明显出血、肺栓塞等并发症。结论围手术期积极、细致、有效的护理,可以促进下腔静脉滤器置入保护下导管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的康复。  相似文献   

4.
背景:下腔静脉滤器置入预防肺栓塞是有效的,也为手术取栓提供了安全保障。 目的:探讨下腔静脉滤器临床应用的研究进展。 方法:由第一作者检索1985/2010 FMJS数据库及万方数据库有关下腔静脉滤器材料学的发展,置入的适应证、禁忌证,置入技术,并发症及置入后抗凝问题方面的文献。 结果与结论:下腔静脉滤器材料学发展迅速,其置入技术显著提高,但对其临床应用指针还没有统一的认识。对于置入后抗凝问题认识也存在差异,而滤网位置偏移、游走、成角及腔静脉穿孔和对周围脏器的损伤报道随着下腔静脉滤器应用的增多而相应增多。下腔静脉滤器置入预防肺栓塞的临床疗效是值得肯定的,但应该高度重视置入后的并发症及其严重性,相信随着下腔静脉滤器材料学的进一步发展及生物相容性的提高,其临床应用前景会越来越广阔。关键词:下腔静脉滤器;深静脉血栓;肺栓塞;置入;综述文献 doi:10.3969/j.issn.1673-8225.2012.16.033  相似文献   

5.
沈晓文 《中国微循环》2003,7(6):376-377
目的 探讨下腔静脉滤器在治疗下肢静脉血栓中的作用。方法通过股静脉或颈内静脉穿刺置入滤器,然后再用溶栓和/或血管成型的方法打通栓塞的血管。结果12例患者15个患肢有13个血管再通,无1例发生肺栓塞。结论下腔静脉滤器能有效地预防肺栓塞,并为打通栓塞的静脉提供了安全保障。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下腔静脉滤器回收后肾下段下腔静脉CT静脉造影(CTV)血管壁形态的改变,并分析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研究。纳入2015年1月-2018年2月在北京积水潭医院血管外科下腔静脉滤器回收后规范抗凝治疗70例患者的下腔静脉CTV图像为滤器组,男34例、女36例,年龄17~79(48.11±13.86)岁;在北京积水潭医院下腔静脉CTV数据库中随机抽取40例非血栓性疾病患者为对照组,男23例、女17例,年龄18~70(46.70±12.16)岁。在下腔静脉CTV图像上测量并比较两组下腔静脉最小直径和肾静脉开口下方1 cm平面参考直径的差异;观察滤器组肾下段下腔静脉壁有无增厚,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 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滤器组和对照组下腔静脉参考直径分别为(16.0±2.6)、(20.2±2.4) mm,最小直径分别为(13.0±3.6)、(19.3±2.3)m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8.267、10.032,P值均<0.01)。滤器组35.7%(25/70)的患者血管壁局限性或环状增厚,下腔静脉最小直径为(10.3±3.6)mm; 64.3%(45/70)患者没有血管壁增厚,下腔静脉最小直径为(14.5±2.5)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330, P<0.01)。血管壁增厚患者与无增厚患者的下腔静脉血栓形成、下腔静脉参考直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6.459, t=3.794, P值均<0.05);logistic多因素分析显示,下腔静脉血栓形成和下腔静脉参考直径是下腔静脉壁增厚的独立影响因素(OR=5.410、1.500,P值均<0.01)。结论 滤器回收后下腔静脉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狭窄和血管壁增厚,下腔静脉血栓形成和较小的下腔静脉参考直径明显增加下腔静脉壁增厚的风险。  相似文献   

7.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下肢静脉血栓形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后引起的下肢静脉血栓形成(DVT),临床上报道甚少,我院于1997年~1998年共实施170例LC,其中有2例术后并发DVT.  ……  相似文献   

8.
9.
目的:探讨腔静脉滤器置入联合胫后静脉途径置管直接溶栓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18例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先行患肢血管造影明确诊断后,在下腔静脉滤器置入的基础上采用胫后静脉置管微泵持续推注尿激酶直接溶栓治疗,对其中髂静脉狭窄5例和闭塞1例患者在拔除溶栓导管后实施髂静脉球囊扩张成形术。结果:18例患者置管溶栓治疗后症状均得到明显改善,1例术前合并肺动脉栓塞者症状消失。溶栓后的健、患侧大腿周径差及小腿周径差比治疗前明显减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治疗期间,无一例围手术期死亡,无肺动脉栓塞发生,无置管处渗血或血肿形成、神经损伤等置管相关并发症发生。术后17例获随访,随访时间1~12个月,平均5个月。15例肢体肿胀基本消退、肌张力减低、恢复正常劳动力;2例活动后肢体出现轻微肿胀伴沉重感,能进行正常家务劳动;17例均未出现患肢浅静脉曲张及静脉营养性障碍。结论:腔静脉滤器置入联合胫后静脉置管直接溶栓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具有疗效好、创伤小、安全性高、适应证宽,便于护理等优点,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0.
韩伟  朱兆红  王海  毛作周  赵宇 《解剖与临床》2012,17(6):514-516,519
目的:探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患者植入下腔静脉滤器(IVCF)预防肺动脉栓塞的适应证及其并发症的防治.方法:自2010年8月至2012年8月我院收治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32例,采用经股静脉或颈内静脉植入IVCF治疗,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32例患者均成功植入IVCF,其中放置永久性滤器29例,临时性滤器3例.1例患者术中发生滤器开放不良,经术中调整后,滤器完全释放.1例放置永久性滤器患者术后出现下腔静脉阻塞综合征,经治疗后病情缓解.28例随访1~14个月.放置临时性滤器者取出滤器后无肺栓塞发生;放置永久性滤器者,滤器位置满意,未发生移位,无腔静脉损伤等并发症;其中1例因自行停用华法林,再次发生DVT.所有患者无一例发生致死性肺动脉栓塞.结论:对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患者,放置下腔静脉滤器可有效预防肺动脉栓塞发生.该方法安全、有效,但应注意放置下腔静脉滤器适应证的选择和并发症的预防.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永久性下腔静脉滤器在综合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03年11月.2008年9月明确诊断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76例,其中男性54例,女性22例,年龄28~78岁,平均年龄54.26岁。深静脉血栓位于左下肢45例,右下肢23例,双下肢8例。所有患者均在放置下腔静脉滤器后,留置导管进行溶栓抗凝治疗。结果所有患者均一次性放置滤器成功,除6例患者出现皮下血肿外无其他并发症出现。76例患者治愈51例(67.11%),显效18例(23.68%),共69例患者溶栓治疗效果满意(90.79%)。随访1—18个月,无一例出现滤器移位或肺栓塞。有13例患者下肢静脉血栓复发,复发时间2~12个月,平均7.2个月。结论下腔静脉滤器置入后置管溶栓是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可以有效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所致肺栓塞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讨论下腔静脉滤器放置术在下肢静脉血栓形成(DET)患者进行溶栓治疗中预防肺动脉栓塞(PE)的应用价值.方法 37例DET形成患者放置Greenfield下腔静脉滤器22个、Simon滤器12个、Bird-nestle滤器3个,放置后进行下肢静脉溶栓治疗,48h腹平片观察滤器的位置,1周后行彩色多普勒检查了解下腔静脉通畅度,出院后定期复查滤器位置.结果滤器放置成功率为100%,溶栓过程中及追踪复查均未发生PE.结论下腔静脉滤器放置术对PE的预防有较高的临床价值,下肢DET成患者行溶栓治疗前,作为常规应用可确保安全.  相似文献   

13.
下腔静脉滤器预防肺动脉栓塞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讨论下腔静脉滤器放置术在下肢静脉血栓形成(DET)患者进行溶栓治疗中预防肺动脉栓塞(PE)的应用价值.方法 37例DET形成患者放置Greenfield下腔静脉滤器22个、Simon滤器12个、Bird—nestle滤器3个,放置后进行下肢静脉溶栓治疗,48h腹平片观察滤器的位置,1周后行彩色多普勒检查了解下腔静脉通畅度,出院后定期复查滤器位置.结果 滤器放置成功率为100%,溶栓过程中及追踪复查均未发生PE.结论 下腔静脉滤器放置术对PE的预防有较高的临床价值,下肢DET成患者行溶栓治疗前,作为常规应用可确保安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肺栓塞 (PE)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DVT)患者置入下腔静脉滤器 (IVCF)对PE反复发作的预防作用及安全性。方法我院1998年10月~2002年10月经同位素肺通气/灌注扫描、下肢深静脉造影及血管超声明确诊断的急性肺栓塞 (APE)合并DVT患者15例 ,男9例 ,女6例 ,年龄40~66(54±7)岁 ,大面积PE10例 ,次大面积PE5例 ,均予尿激酶、低分子量肝素及华法令溶栓、抗凝治疗。治疗后显效9例 ,有效6例。在溶栓、抗凝治疗后9~21d行IVCF置入。滤器置放于双肾静脉以下的腔静脉内 ,分别于置入滤器后3d、3个月、6个月、12个月、18个月、24个月摄腹部平片及行超声检查观察滤器位置及病人的临床症状。结果15例DVT患者置入IVCF全部成功 ,随访病例无丢失 ,随访率100 %。置入15枚IVCF ,随访无1例发生滤器超过肾静脉水平或滑入髂静脉 ,彩超检查未发现IVCF内血栓形成 ,15例患者随访2~26个月 ,无一例死亡及再次发生PE ,有2例分别于置入后3个月、12个月感活动后胸闷 ,经同位素肺通气/灌注扫描检查未见异常。结论本组15例置入IVCF患者 ,均证实为大面积或次大面积PE合并DVT,临床属高危PE ,且已予正规抗凝、溶栓治疗后临床症状改善 ,为预防PE反复发生而置入IVCF,定期门诊随访2 -26个月 ,无1例再发PE ,证明IVCF是预防P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5.
探讨下肢静脉血栓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与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相关性.采用德灵BNP全自动蛋白分析仪测定45例下肢静脉血栓患者与 41例健康体检者的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并进行比较.结果表明下肢静脉血栓患者与健康体检者相比,血清同型半胱氨水平明显升高.因此,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可能是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致病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6.
本组54例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病人应用大、小两种剂量尿激酶溶栓治疗。大剂量组为25u/h持续静滴4小时,然后以2-4万u/h维持24小时;小剂量组以2万u/h维持24小时静滴,疗效观察:大剂量组有效16.0%,部分有效72.0%小剂量组分别为17.2%,72.4%,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溶栓并发症发生率上,大剂量组轻度出血12.0%,重度出血8.0%,致命出血4.0%,肺栓塞4.0%,截肢4.0%;而小剂量组轻度出血13.8%,重度出血3.5%,致命出血0%,肺栓塞3.5%,截肢3.5%,两者在重度及致命出血发生率上存在差异,大剂量组高于小剂量组,所以本组研究结果显示小剂量尿激酶在溶栓疗效上与大剂量组无差异,而在减少溶栓并发症发生上优于大剂量组。建议临床应用小剂量尿激酶进行下肢静脉血栓形成溶栓治疗。  相似文献   

17.
下腔静脉血栓形成是一种可威胁生命的疾病。其临床表现不定,而且常是非特异性的。即使下腔静脉完全阻塞,其症状及体征决定于梗阻水平,包括小腿水肿。下背痛、盆腔疼痛,胃肠道症状及肾和肝异常。不论其阻塞程度如何,肺栓塞是主要并发症。病例报告:19岁的经产孕妇因胎儿面先露作剖腹产术,术后第一天,出现发热,子宫触痛,白血球21000/立方毫米,考虑为子宫内膜炎给予氨苄青霉素注射,热度未退。术后第6天作超声波检查包括实时扇形扫描及静态图象,子宫有增大,结合产后情况,盆腔无脓  相似文献   

18.
19.
目的 探讨对下腔静脉滤器(inferior vena cava filter,IVCF)置入术患者的护理方法.方法 对38例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患者采用经股静脉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及静脉溶栓的综合性治疗,对其进行术前准备、术中配合、术后观察病情和精心护理、正确的健康指导及出院指导.结果 38例患者阻塞段血管再通,未发生穿刺点渗血、局部感染、滤器移位、肺栓塞等并发症.结论 下腔静脉滤器置入,可有效预防肺动脉栓塞等并发症,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20.
目的在动物体内评价一种新的下腔静脉滤器(X滤器)和Cordis下腔静脉滤器(C滤器)的血液相容性。方法实验动物为8头猪,雄性,体质量(30±5)kg。将X和C两种滤器置入动物的下腔静脉(肾静脉开口下缘),在不给动物服用抗凝药物的情况下观察14d,然后取出滤器观察血栓形成情况,对其输送系统进行电镜观察,并在置入滤器前和取出滤器前分别对动物进行造影观察和白细胞、血小板的检测。结果两种滤器对白细胞和血小板都没有明显影响,X滤器和C滤器置入前和取出前白细胞平均值的变化分别是(0.575±4.333)×10^9/L、(3.375±9.411)×10^9/L,P〉0.05;血小板平均值变化分别是(-0.500±57.190)×10^9/L、(-33.000±57.860)×10^9/L。电镜观察显示两种滤器的输送系统都无血栓形成,但是造影显示X滤器血流有不同程度受阻,而C滤器血流受阻不明显;X滤器内有大量血栓形成,而C滤器内没有。结论C滤器的血液相容性好于X滤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