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2.
杨大荣 《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14,(6):41-42
目的:观察对中风后遗症患者应用腹针加头皮针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1年6月-2013年9月于我院就诊的中风后遗症患者7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5例),对照组患者给予体针疗法,观察组联合应用头皮针、腹针治疗,统计两组疗效。结果:观察组中风后遗症治疗有效率为94.29%,治疗满意度为100%,与对照组的77.14%、91.43%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为中风后遗症患者应用腹针加头皮针治疗,疗效颇佳,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温针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应用温针治疗,对照组应用电针治疗。两组患者分别于治疗前后采用Ashworth量表评定肢体痉挛状态,采用Fugl-Meyer评分法和Barthel指数评定肢体运动功能水平、日常生活能力。结果:治疗后治疗组患者Ashworth评分、Fugl-Meyer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均优于对照组患者,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温针治疗可有效的缓解中风偏瘫的痉挛状态。 相似文献
4.
5.
中风病是以卒然昏仆 ,不省人事 ,伴口眼斜 ,半身不遂 ,或不经昏仆而仅以僻不遂为主症的一种疾病。其以发病率高、致残率高、起病急骤为主要特点。 1996~ 2 0 0 0年 ,笔者采用腹针与体针结合的方法治疗中风偏瘫 4 9例 ,疗效较为满意 ,现报道如下。1 一般资料本组 4 9例中 ,男 2 8例 ,女 2 1例 ;年龄最小 38岁 ,最大 76岁 ;病程最短 4日 ,最长 3年。既往有高血压病 31例 ,冠心病 12例 ,糖尿病 11例。患肢肌力 0级 13例 ,Ⅰ~Ⅱ级 2 0例 ,Ⅲ~Ⅳ级 16例。2 治疗方法2 .1 取穴 腹针穴位 :中脘、下脘、气海、关元、滑肉门 (双 )、外陵 (… 相似文献
6.
早期用头针加体针治疗中风偏瘫107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早期用头针加体针治疗中风偏瘫107例黄国明主题词偏瘫/中西医结合疗法中风后遗症头针@体针近几年来,笔者对107例中风偏瘫住院病人在中西药常规治疗的同时配合早期头针加体针治疗,结果大部分病人偏瘫肢体功能恢复正常。其中最早于发病后2天、最迟者于发病后1... 相似文献
7.
8.
9.
头针配合体针治疗中风后偏瘫疗效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观察头针配合体针治疗中风后偏瘫的临床疗效。方法按会诊顺序将120例中风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头针配合体针组(A组)66例和传统针刺组(B组)54例,根据患者的神志、语言、肢体运动功能等进行综合评分,观察两组临床疗效。结果A组基本痊愈6例,显效40例,有效14例,总有效率为90.9%,B组显效14例,有效22例,总有效率为66.7%。与A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头针配合体针治疗中风急性期、恢复期的疗效优于单纯传统针刺法。 相似文献
10.
头针治疗中风偏瘫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七十年代,头针疗法治疗中风偏瘫,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目前,正在成为许多国家临床医生常用的治病方法之一,为了适应国际间的头针疗法学术交流和促进其进一步发展。根据世界卫生组织亚太区的建议和要求,制定了 相似文献
11.
针刺治疗脑卒中痉挛性运动障碍配穴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针刺治疗中风偏瘫痉挛状态的最佳配穴方法。方法:将96例中风偏瘫痉挛状态患者随机分为普通针刺组(对照组)与平衡阴阳针刺组(观察组),所有患者均接受常规药物治疗和康复训练。普通针刺组按传统取穴方法,主要是阳经取穴,取肩髃、曲池、手三里等;平衡阴阳针刺组根据阴缓阳急的中医理论及偏瘫患者伸屈肌肌张力不平衡的特点,采用阴阳经配穴,取极泉、尺泽、少海等。2组治疗前后分别用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标准、修改的Ashworth、日常生活能力(ADL-Barthel指数)及脑卒中脑功能障碍评价表(SIAS)评定。结果:针刺有明显改善中风偏瘫患者痉挛性运动障碍的作用,可提高日常生活能力。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为16.56±7.97,ADL-Barthel指数为57.20±12.80,对照组为21.62±7.17、30.66±11.34,2组相比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01)。结论:针刺能改善中风偏瘫患者痉挛性运动障碍,可提高日常生活能力,但不同配穴组方存在差别,临床中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针刺方法。 相似文献
12.
对针刺治疗中风后痉挛性瘫痪的随机对照试验(RCT)或半随机对照试验(quasi-RCT)按Cochrane协作网推荐的方法进行系统评价.14篇中文文献978例患者满足纳入标准,但均为低质量试验.纳入的9个试验进行Meta分析结果显示:Ashworth评分、Carr-Shepherd运动评分、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髋内收肌张力评分中试验组和对照组均无差别,而Fugel-Meyer评分中1项研究、Barthel指数评分中3项研究试验组优于对照组.由于纳入研究数量和质量上的缺陷,尤其是缺乏远期功能性结局指标,虽显示针刺有改善中风后痉挛性瘫痪的趋势,无不良反应,但目前尚不能对其疗效得出肯定结论,因此开展更多高质量、多中心的RCT非常必要. 相似文献
13.
14.
针灸治疗中风后小脑性共济失调的临床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近5年的临床实践,笔者逐渐归纳整理出一套具有特色的治疗中风后小脑性共济失调的方案,即采用枕后区排刺、额顶颞散刺、巧用开窍穴、配用颈夹脊及酌情用体针等方法治疗中风后小脑性共济失调,临床取得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薄氏腹针结合体针对轻中度抑郁症临床症状的影响.方法:将62例轻中度抑郁症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薄氏腹针结合体针治疗,对照组仅采用常规体针治疗,两组患者分别在治疗前后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Rating Scale,HAMD-17)和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进行测评.结果:两组患者HAMD-17和SDS量表评分与自身治疗前比较,均明显减低(P<0.01);治疗后两组间HAMD-17项和SDS量表评分相比较,治疗组评分降低更明显(P<0.01).结论:薄氏腹针结合体针能明显减低抑郁症患者HAMD-17项和SDS量表评分,能够更为明显地改善抑郁症状. 相似文献
16.
Observation on therapeutic effect of acupucnture plus rehabilitation for hemiplegia following stroke
目的:观察针刺配合康复治疗脑卒中偏瘫的临床疗效。方法:96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50例,采用针刺配合康复治疗;对照组46例,采用康复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2.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6.1%,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配合康复,是治疗脑卒中偏瘫较为理想的方法,尤其在提高患者肢体功能、缓解痉挛和改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方面,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针刺降低中风偏瘫肢体肌张力的疗效。方法:运用阴经电针疗法治疗中风偏瘫肢体肌张力增高37例。结果:肌张力降低总有效率83.3%,生活自理能力指数ADL提高总有效率86.5%。结论:说明阴经电针疗法在降低肌张力、提高生活自理能力方面有较好疗效,有利于偏瘫肢体的康复。 相似文献
18.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contralateral needling plus rehabilitation for post-stroke spastic hemiplegia. Methods: Thirty-six patients with post-stroke spastic hemiplegia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a treatment group and a control group, 18 cases in each group. The two groups were all given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The contralateral needling was adopted in the treatment group on the acupoints group of brain-refreshing and orifice-opening needling method. The routine acupuncture was applied in the control group on the same acupoints. Respectively before and after the treatment, the modified Ashworth scale (MAS) and clinical spasticity index (CSi) were used to assess the therapeutic effects. Results: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was 94.4% in the treatment group and 67.7% in the control group, with a statistical difference in comparison of the two groups (P〈0.05). In comparison of MAS and CSI scores after the treatment between the treatment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Conclusion: The contralateral needling plus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is an effective method for the treatment of post-stroke spastic hemiplegia. 相似文献
19.
针刺拮抗肌为主治疗脑卒中痉挛性瘫痪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欣 《国际中医中药杂志》2016,(8):709-712
目的:观察针刺拮抗肌为主对脑卒中痉挛性瘫痪的影响。方法将符合入选标准的84例脑卒中痉挛性瘫痪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42例)和对照组(42例),2组均给予康复训练。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针刺拮抗肌穴位,对照组加用常规针刺。2组均治疗2个月。比较治疗前后改良的Ashworth、临床痉挛指数(clinic spasticity index, CSI)、Fugl-Meyer运动功能及Barthel指数的变化,评价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治疗组踝关节 CSI 评分[(10.70±1.49)分比(11.60±1.17)分,t=-2.586]低于对照组(P<0.05),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67.40±13.91)分比(54.65±8.41)分,t=4.200]、Barthel指数评分[(69.15±12.43)分比(57.65±8.35)分,t=4.475]高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治疗后肘关节、腕关节、膝关节痉挛状态Ashworth分级的患者分布较同组治疗前变化明显(χ2值分别为10.627、10.261、10.200,P 值均<0.05)。结论拮抗肌针刺可有效改善脑卒中痉挛性瘫痪患者的痉挛状态,提高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