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脑缺血再灌流线粒体呼吸功能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鼠脑缺血和再灌流后脑细胞线粒体呼吸功能的改变。方法 采用沙鼠双侧颈总动脉夹闭30分钟,再开放造成脑缺血再灌流模型。测定脑缺血及再灌流后1h、3h、6h、24h和-48h线粒体呼吸Ⅲ、Ⅳ态及呼吸控制率(RCR);测定线粒体呼吸链NADH—CoQ还原酶、琥珀酸脱氢酶活力。结果 脑缺血时线粒体呼吸控制率(RCR)和NADH—CoQ还原酶活力明显下降;再灌流初期代偿性增高,随着再灌流时间延长,线粒体呼吸Ⅳ态增加而呼吸Ⅲ态未能恢复,使RCR再次降低;NADH—CoQ还原酶、琥珀酸脱氢酶活力于再灌流后进一步下降,再灌流6小时后更为明显。结论 脑缺血可以造成线粒体功能损害,再灌流得到氧供使线粒体功能有所恢复,但再灌流可以造成二次打击,使线粒体无效耗氧增加,造成脑细胞的进一步损害。  相似文献   

2.
脑缺血再灌流线粒体磷脂含量及膜流动性改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脑缺血再灌流时线粒体磷脂含量与膜流动性改变,结果发现缺血20min再灌注1h组线粒体卵磷脂、脑磷脂、心磷脂含量与膜流动性均显著降低;磷脂酶C抑制剂苯甲基碘酰氟化物治疗组线粒体PC、PE、CL含量与膜流动性均明显增高,并能显著地减轻海马CA1区迟发性神经元坏死。提示线粒体磷脂含量与膜的流动性密切相关,肌醇磷脂信使系统参与了血性脑损伤。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大鼠脑缺血再灌流时 ,脑组织病理改变的特点和时程。方法 :采用改良的大鼠脑缺血再灌流模型 ,阻塞大脑中动脉 2小时 ,再灌流 0 5~ 48小时 ,TTC和HE染色观察缺血部位、面积 ,神经元渐进性改变的特点。结果 :再灌流 0 5小时有灶性缺血区 ,2 4小时缺血性损伤面积最大 ;6小时内神经元主要为急性期改变即神经元肿胀和浓缩 ;后出现神经元不可逆变性 ,2 4小时形成梗塞区。结论 :本研究结果表明缺血性神经元损伤不仅与缺血的时间、程度且与再灌流时间有关 ,缺血再灌流时神经元经历了可逆变性、不可逆变性和梗塞区形成的变化过程。因此本结果为脑梗塞治疗时间窗的选择提供了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4.
脑缺血再灌流损伤的自由基病理学研究进展顾克金李宪章徐存理综述范连杰审校(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众所周知,脑对缺血极为敏感,短期脑缺血即可导致一系列功能及代谢紊乱,因此尽快恢复脑血流是改善脑功能的重要措施。然而许多实验证明:一定程度脑缺血后,使血流再通往...  相似文献   

5.
目的 :建立一个新的脑缺血再灌流损伤动物模型 ,观察脑组织的形态结构变化 ,为脑缺血再灌流损伤的进一步实验研究提供依据。方法 :结扎大鼠左侧颈总动脉 ,从其右侧颈总动脉向远心端插管放血持续 30min、6 0min、90min和 12 0min ;再从大鼠左侧股静脉插管输血回体内 ,然后解除左侧颈总动脉结扎 ,同时停止放血后观察。结果 :脑组织呈缺血性改变 ,随着缺血时间延长 ,缺血性损害加重 ,再灌后进一步恶化。结论 :该脑缺血模型稳定 ,重复性好 ,不同脑区缺血再灌流神经元损伤呈现不同形态学改变。  相似文献   

6.
川芎嗪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线粒体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川芎嗪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后大鼠线粒体膜流动性和线粒体膜脂质堆积密度的影响,从线粒体角度探讨其抗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机制。方法:将40只健康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4组,即假手术组、模型对照组、川芎嗪组、尼莫地平组,每组10只。建立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川芎嗪组腹腔注射川芎嗪注射液40mg/kg。结果:川芎嗪组线粒体膜η,与模型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川芎嗪组线粒体膜脂质堆积密度显著高于模型组(P<0.01)。结论:川芎嗪能提高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时脑组织线粒体膜脂流动性,可显著提高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脑组织线粒体膜脂质堆积密度。  相似文献   

7.
脑缺血再灌注与线粒体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锐  成学恭  李光来 《医学综述》2002,8(7):417-419
线粒体是一个结构和功能复杂而敏感的重要细胞器。脑缺血再灌注可引起线粒体结构和功能异常 ,而线粒体异常往往会引起其他细胞器和整个细胞的变化 ,从而加重缺血再灌注脑损伤。缺血伴随着线粒体功能障碍已经有线粒体呼吸活性检测所证明。短时间的缺血 ,观察到选择性的易受损区域线粒体功能障碍 ,经过长时间的缺血后 ,其他区域的线粒体也出现异常。但是 ,线粒体是细胞死亡的原因还是其结果尚未知晓。本文通过综合目前对线粒体结构和功能的研究 ,并充分结合缺血再灌注实验中鼠脑线粒体的变化 ,详尽阐述了其机制 ,力求寻找防治缺血再灌注脑损伤…  相似文献   

8.
近年实验研究表明,兴奋性氨基酸及钙参与缺血性脑损伤过程,但钙与兴奋性氨基酸的关系尚不清楚。本文作者测定了大鼠全脑缺血再灌流过程中海马组织线粒体钙及氨基酸含量的动态变化,并用NMDA(N-甲  相似文献   

9.
内质网和线粒体是细胞内合成、分泌、加工和运输蛋白质等物质以及维持机体能量代谢稳定的重要场所,然而在面临创伤、缺血、缺氧等环境因子超负荷作用时,又通过复杂的病理生理过程最终导致细胞凋亡,甚至死亡。脑卒中是临床上的常见病,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是影响卒中患者治疗效果的首要因素之一,是医务工作者及患者所共同面临的棘手问题。目前,线粒体和内质网应激途径在诱导细胞凋亡及抗细胞凋亡研究中的地位日趋明显,内质网应激与线粒体通路及其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11.
Braintissueisrathersensitivetoischemiaandanoxia.Itmaybefurtherdamagedafterreperfusion.Anumberofstudiesaboutpathologicmechanismhavebeenmade.EndogenousNOisanewkindofneurotransmitterandisnotedintherecentdecade:l3j.ItalsoshowscytoxiceffectwhenNOisoverproduced.WehavemadeanexperimentonthechangeofmltochondriaoxygenconsumptionstatustoexploretheeffectofendogenousNOafterischemicreperfusion.Thepresentstudywillprovideuswithmoreevidencetodescribethemechanismofcerebralischemicreperfusioninjury.MATERIA…  相似文献   

12.
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水孔蛋白4表达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水孔蛋白4(AQP-4)在脑缺血再灌注后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采用线栓法制备大鼠大脑中动脉栓塞(MCAO)模型,分别于缺血再灌注后12,24,48,72,120,168 h的6个时相点用免疫组化方法观察大鼠模型缺血区AQP-4的表达,并与假手术组和正常组比较.结果:正常组和假手术组不同时相点均无AQP-4的表达;缺血再灌注组12 h在缺血周边区神经胶质细胞上有较弱表达,24h表达增强,48~120 h达到高峰,168 h后AQP-4持续表达.结论:脑缺血再灌注时缺血区域有AQP-4表达,AQP-4表达可能是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介入治疗大脑中动脉急性闭塞后脑缺血再灌注损伤(CIRI)的影像学变化.方法 选择2013年1月至2014年11月该院收治的大脑中动脉急性闭塞患者32例 ,16例患者进行溶栓和(或)机械取栓后血管再通治疗(再通组) ,16例患者未进行溶栓治疗(非再通组),对比分析其发病时及第3、7天的头颅影像学变化差异.结果 在发病后第3天再通组患者侧脑室受压程度比例、中线移位程度均重于非再通组[0.50±0.11 vs.0.58±0.10,0.57(0.18,0.83)vs.0.22(0,0.57)cm],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 .05 );在发病后第7天再通组患者侧脑室受压程度比例、中线移位程度均轻于非再通组[0 .80 ± 0 .11 v s . 0.55±0.12,0(0,0.13)vs.0.46(0,0.88)cm],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介入治疗虽是缺血性卒中早期治疗的重要手段 ,但其加重了早期的脑水肿 ,应该重视介入治疗所导致的CIRI.  相似文献   

14.
建立全脑缺血再灌流大鼠模型,测定脑组织内皮素与脑突触体游离Ca^2+的含量,并观察尼莫绝平治疗的影响。结果示缺血20min内此素与突触体Ca^2+含量明显增高,持续至再灌流第4天;尼莫地平治疗组脑组织内皮素含量明显降低,神经元损害亦明显减轻。  相似文献   

15.
MK-801对缺血性脑损伤脑线粒体呼吸功能疗效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MK-801这种N-甲基-D-天门冬氨酸(N-mechylD-aspartate,NMDA)受体拮抗剂对脑缺血再灌流大鼠进行治疗,观察其阻滞兴奋性氨基酸与突触后受体结合,从而保护脑线粒体的功效。观察提示,在脑缺血及再灌流期脑线粒体呼吸功能较假手术组有非常显著的降低,用MK-801治疗组的脑线粒体呼吸功能较未治疗组有非常明显的改善,为治疗缺血性脑损伤提供了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短暂局灶性脑缺血预处理对再次脑缺血后微血管损伤及脑水肿的保护作用。方法 采用开颅方法阻断大鼠大脑中动脉(MCA)20min,3天后再次阻断24h。应用TTC染色、TUNEL及透射电镜技术,观察大鼠脑缺血后梗死灶体积、损伤侧服体积,组织病理学及超微结构改变。结果 同对照组相比,缺血预处理20min不引起明显的神经元损伤,而能使再次的24h局灶性脑缺血后梗死体积明显减小,微血管损伤及脑水肿明显减轻,半影区血管内皮细胞凋亡减少。结论 20min局生脑缺血预处理能够通过减轻微血管损伤及脑水肿对再次严重的脑缺血产生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7.
采用低压低灌流方法造成家兔急性不完全性脑缺血,并进行重灌流。检测了脑电图(EEG)及大脑组织中乳酸脱氢酶(LDH)活性,观察了大脑皮层组织形态学变化。结果发现,脑缺血时大脑EEG明显抑制,LDH活性升高,脑组织超微结构表现为膜结构损伤。重灌流后EEG严重抑制,LDH活性升高,膜结构损伤进一步加重。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不同时相脑微血管及某些脑区中NO含量变化,为临床应用NO合酶抑制剂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将Wister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S)、缺血(I)和再灌注(R)3大组。采用线栓法造成大鼠右侧大脑中动脉阻塞的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以蛋白漂洗法提取大鼠右侧大脑皮层的脑微血管,Lowry法测定蛋白含量。荧光分光光度法测定NO含量。结果:脑缺血不同时相脑微血管中NO含量呈渐进性升高(I1、I4、I8组与S组比较,P<0.01),I24组虽较S组略有升高,但无统计学差异;在纹状体与海马,除I1与I8外,其余各组均显著下降(P<0.01);再灌注不同时相脑微血管中除I1R23组显著升高(P<0.01)外,其余两组无明显变化;在脑区,无论纹状体与海马,均显著下降(P<0.01)。结论:在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不同时相、不同部位,其NO含量变化不同,提示NO参与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的病理生理过程。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大鼠局灶性脑缺血90 min再灌注后p-糖蛋白(P-gp)在脑组织中的表达及其变化规律.方法 采用线栓法建立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模型,选取26只成年健康SD雄性大鼠,其中1只用于2,3,5--三苯基氯化四氮唑(TTC)染色,其余25只随机分为对照组(n=5)、假手术组(n=5)、脑缺血再灌注1、3、7d组(n=5).用免疫组织化学DAB单标,观察P-gp在正常脑组织和缺血脑组织中的分布变化;用Mdr-1抗体分别和神经元标记物(Neun)、星形胶质细胞标记物(GFAP)、微血管内皮细胞标记物(CD31)进行免疫荧光双标,观察P-gp在缺血再灌注后脑组织的表达;用实时定量PCR技术检测脑缺血再灌注后大脑皮质及纹状体微血管P-gp mRNA的表达变化.结果 对照组仅在脑组织微血管内皮细胞表达P-gp,缺血再灌注组除微血管内皮细胞表达P-gp外,在部分神经元及星形胶质细胞的突起也有表达.脑缺血再灌注后1d皮质P-gp mRNA表达降低,但3d表达明显增高,7d又下降,其升高和降低水平与对照组及假手术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缺血再灌注后1、3、7d纹状体P-gp mRNA表达均增多,其中以1、3d增多明显,与对照组和假手术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脑缺血再灌注后P-gp在大脑皮层及纹状体微血管P-gp的表达呈现不同的趋势,这可能是脑组织的自我保护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20.
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大鼠大脑皮质中Caspase-3蛋白的表达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观察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FCIR)大鼠大脑皮质Caspase-3的表达。方法:雄性SD大鼠42只,分为假手术组和缺血再灌注(IR)组,IR组又分为缺血2h再灌注2h、6h、12h、24h、48h、72h组,每组6只。IR组采用线栓法建立FCIR模型,假手术组仅插线1cm;于脑视交叉平面向后7~11mm处取脑组织。HE染色观察各个时间点细胞形态学变化,免疫组织化学SP法观察不同时间Caspase-3的表达,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结果:脑缺血2h再灌注6hCaspase-3表达升高,再灌注24h达到高峰,再灌注72h开始下降。凋亡细胞数的变化与Caspase-3表达变化一致。结论:Caspase-3参与了脑缺血再灌注神经元的死亡过程,该作用可能与细胞凋亡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