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6 毫秒
1.
猪苓多糖经TLR4刺激小鼠骨髓来源的树突状细胞成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研究猪苓多糖(polyporus polysaccharides,PPS)诱导小鼠骨髓树突状细胞(dendriticcell,DC)表型及功能成熟的分子机制。方法:从小鼠骨髓中分离单个核细胞(MNC),用rmGM-CSF、IL-4培养5 d后将其分为三组:实验组中加入50μg/mL PPS;阳性对照组中加1μg/mL LPS;加等量RPMI 1640培养基作为阴性对照组,继续培养48 h。苏木精-伊红(HE)染色观察细胞形态;流式细胞仪(FACS)分析DC表面CD80、CD86及MHC II(I-A/I-E)表达情况;经20μg/mL Toll-like receptor(TLR)4、TLR2单抗作用1 h后,ELISA法检测培养上清中IL-12 p40含量;混合淋巴细胞反应(MLR)检测DC对T淋巴细胞的刺激能力。结果:PPS处理的DC具有毛刺状突起,呈典型的DC形态;细胞表达MHC II、CD80及CD86增加;对T淋巴细胞刺激能力增强;分泌IL-12增加且可被抗TLR4单抗所阻断。结论:PPS通过TLR4促进体外培养的小鼠骨髓DC表型与功能成熟。  相似文献   

2.
枸杞多糖对小鼠胸腺细胞凋亡的调节   总被引:36,自引:0,他引:36  
  相似文献   

3.
枸杞多糖对肾性高血压大鼠血管活性物质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观察枸杞多糖对肾性高血压大鼠血压的影响,并探讨其机制。方法:采用二肾一夹(2K1C)法复制肾性高血压大鼠模型,并给予LBP观察其作用。结果:LBP可降低2K1C大鼠收缩期,舒张期血压,降低血浆及血管中丙二醛,内皮素含量,增加降钙素基因相关肽的释放。结论:LBP通过降低自由基脂质过氧化反应,调节血管活性因子释放的平衡防止高血压的形成。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枸杞多糖对诱导树突状细胞(DC)成熟和T细胞增殖的作用.方法 通过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人外周血单核细胞,采用细胞因子体外培养7 d后分别加入枸杞多糖,观察细胞形态变化,用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DC分子的表达,通过混合淋巴细胞反应检测细胞提呈抗原的能力.结果 经枸杞多糖诱导的DC分子表达有明显变化(MHCⅡ+、CD86+、CD8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经RPMI 1640培养的DC分子表达与培养前无明显变化.经枸杞多糖诱导的DC能促进T细胞增殖能力(P<0.05).结论 枸杞多糖能促进DC成熟和增强T细胞增殖能力.  相似文献   

5.
目的:以DEX诱导小鼠胸腺细胞凋亡为模型,研究中药枸杞多糖(LyciumBarbarumPolydsc-charide.LBP)及氧化苦参碱(OXY)对胸腺细胞凋亡的调节作用。方法:应用PI法检测亚2倍体细胞,二苯胺法测定胸腺细胞DNA片断化%及DNA凝胶电泳。结果:LBP可抑制DEX诱导的DNA片断化,其抑制作用具有剂量依赖性,以1g/L最明显;LBP(lg/L)尚可阻止DEX诱导的胸腺细胞内Ca ̄(2+)升高。结论:LBP可抑制DEX诱导的小鼠胸腺细胞凋亡,OXY对此无明显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纯化的香菇多糖(lentinan, LNT)为香菇子实体提取物中的有效成分,是兼有抑制肿瘤和提高免疫功能的多糖类生物反应调节剂,在临床上有广泛应用。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 DC)是机体功能最强的专职抗原递呈细胞,它能高效地摄取、加工处理和递呈抗原,激活T细胞应答并在抑制肿瘤的发生、发展和转移中起到重要作用,同时DC疫苗也在防止多种传染病和肿瘤治疗等方面展现广阔前景。我们在科研见习期间通过研究发现LNT对DC有显著调节作用。但是具体的机理不清,而且国内外未见报道。因此,我们立项对LNT影响小鼠骨髓树突状细胞(bone marrow derived dendritic cells, BMDCs) 表型及功能的变化进行了如下系统研究。 【方法】 取6~8周龄C57BL/6小鼠,颈椎脱臼处死,于75%酒精中浸泡10~15 min,无菌手术取出四肢放入75%酒精中,剔去肌肉,剪掉骨头两端,用1 mL无菌注射器吸取RPMI1640反复冲洗骨髓腔,收集细胞悬液,1 500 r/min,离心6 min,倒掉上清,加入1~2 mL红细胞裂解液1~2 min,用PBS洗3遍后重悬于含双抗和10%胎牛血清(FCS)的RPMI1640培养液中,接种于6孔板,24 h后弃去未贴壁细胞,再加入含GM-CSF、IL-4、双抗和10%FCS的RPMI1640,隔天半量换液,培养至对数期,加药刺激。LNT溶解于RPMI1640中,配制其浓度为50 μg/mL,然后加入培养至对数生长期的BMDCs细胞培养液中, 用RPMI1640培养作为空白对照组,10 ng/mL的LPS(Sigma)刺激培养作为阳性对照。分别应用酸性磷酸酶活性检测、流式细胞仪术、吞噬实验及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酸性磷酸酶活性、细胞表型及细胞因子IL-12、IL-10及TNF-α含量。 【结果】 与RPMI1640对照组相比,LNT处理组(50 μg/mL)BMDCs酸性磷酸酶活性明显下降(P<0.01);表面关键膜分子CD80、CD86,CD40、CD83,MHC Ⅱ、和CD205的表达水平明显增高(P<0.01);吞噬FITC-dextran量(反映摄取抗原能力)减少(P<0.05);细胞上清液中IL-12、IL-10及TNF-α含量明显增高(P<0.01)。 【结论】 本研究表明适宜浓度的LNT能够显著促进BMDCs表型和功能成熟。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观察枸杞多糖(LBP)对荷瘤小鼠的免疫调整作用,探讨其抗肿瘤的机理。[方法]复制H22荷瘤小鼠模型,LRP高、低剂量(分别为1.25、0.625g·kg-1·d-1)连续灌胃治疗2周后,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肿瘤间质中浸润的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和肿瘤间质中树突状细胞(DCs)的数量及CD80表达的变化。[结果]LBP可增加外周血和肿瘤间质浸润的CD4+、CD8+细胞数量,其中外周血中CD4+细胞的增殖作用较CD8+显著,故外周血pCD4+/pCD8+比值轻度升高;并可增加肿瘤间质中浸润的DCs数量及CD80的表达,与T细胞亚群的变化呈现一定的平行关系,但各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结论]枸杞多糖抗肿瘤作用机理与其拮抗荷瘤小鼠的免疫低下状态,增加体内CD4+、CD8+细胞数量,增强机体整体的抗肿瘤免疫功能有关。  相似文献   

8.
①目的探讨枸杞多糖诱导骨髓间充质细胞(BMSCs)向神经细胞转化的可能机制。②方法用贴壁筛选法分离培养出贴壁生长良好的骨髓BMSCs。选取第3代细胞,当传代细胞长满瓶底的80%以上时,先用含15?S和1g/L枸杞多糖的DMEM培养基预诱导24小时,然后,用不含血清的1g/L枸杞多糖的DMEM培养基诱导。光镜下观察细胞形态;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细胞Nes-tin、NF、GFAP的表达。③结果预诱导后,BMSCs没有变化。而经过枸杞多糖诱导后,细胞在4小时后即出现形态学上的改变,细胞变凸,立体感增强,从胞体伸出突起。免疫组化检测显示,细胞Nestin、NF染色阳性,GFAP阴性。④结论骨髓间充质细胞经过枸杞多糖的诱导可以转化为神经细胞。  相似文献   

9.
Wang KL  Guo L  Shi RF  Wang JL  Dong SH 《中华医学杂志》2011,91(45):3225-3228
目的 研究小鼠骨髓成熟树突状细胞(mDC)与未成熟树突状细胞(imDC)的生物免疫学特性.方法 体外诱导培养小鼠骨髓imDC,经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刺激获得mDC.用小鼠CD11c免疫磁珠纯化DC.电镜观察DC的细胞形态.流式细胞术(FCM)检测细胞表面分子MHCⅡ、CD80、CD86的表达.用细胞增殖检测试剂(CCK-8)检测混合淋巴细胞反应(MLR)中DC刺激同种异基因T细胞的增殖能力.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检测DC上细胞因子mRNA的表达.ELISA检测DC培养上清中的细胞因子表达.结果 电镜观察:imDC比mDC细胞突起少、短.胞质内有更多吞饮泡及溶酶体.FCM检测imDC上MHC-Ⅱ(27.2%)、CD80(27.6%)、CD86(29.5%)的表达水平均显著低于mDC MHC-Ⅱ(97.7%)、CD80(97.2%)、CD86(96.4%).MLR中相同反应比例imDC刺激T细胞的增殖能力,1∶5(1.63±0.04),1∶10(1.50±0.08),1∶20(1.28±0.07),1∶40(1.19±0.04),显著低于mDC 1∶5(2.21±0.09),1∶10(1.92 ±0.02),1∶20(1.64±0.01),1∶40(1.45±0.06),两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QPCR检测imDC上IL12p35(0.66±0.13)、IL12p40(0.57±0.10)、IFN-γ(0.74±0.08)mRNA相对表达量(mDC为对照)显著低于mDC(1.00±0.00,P<0.05),而TGF-β(1.35±0.09)显著高于mDC(1.00±0.00,P<0.05).ELISA法检测imDC分泌IL12p70(6 ±4)、IFN-γ(56±15)显著低于mDC IL12p70(120±22)、I FN-γ(90±15,P<0.05),而TGF-β(176±23)显著高于mDC TGF-β(55±18,P<0.05).结论 imDC低表达共刺激分子、MHC-Ⅱ和Th1类细胞因子,高表达TGF-β,不能活化T细胞,具有耐受原性.mDC高表达共刺激分子、MHC-Ⅱ和Th1类细胞因子,可激活初始T细胞,具有免疫原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检测外周血诱导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 DC)功能成熟的关键性细胞因子水平变化以及肿瘤组织S-100蛋白表达情况,探讨枸杞多糖(LBP)单用或联合CXC趋化因子配体10(CXCL10)对DC功能成熟潜在的影响,进一步揭示LBP抗实验性肝癌的作用机制。【方法】建立H22荷瘤小鼠模型,随机分为模型组、 LBP (50 mg/kg灌胃)组、 LBP +CXCL10(50 mg/kg灌胃+15μg/kg右胁皮下注射)组、 CXCL10(15μg/kg右胁皮下注射)组、5-氟尿嘧啶(5-FU,12 mg/kg腹腔注射)组,每组12只。每天给药1次,连续2周后眼球取血,分离小鼠肿瘤、脾脏、胸腺,计算肿瘤抑制率、脾脏指数及胸腺指数。采用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外周血白细胞介素-12(IL-12)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 mRNA表达,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S-100蛋白在肿瘤间质浸润DC的表达。【结果】与模型组比较, LBP组及LBP+CXCL10组对肿瘤生长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肿瘤抑制率分别达到55.90%、50.91%,且能显著提高外周血IL-12、 TNF-αmRNA表达, IL-12表达分别上调了2.94、3.39倍, TNF-α分别上调1.55、4.74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免疫组织化学检查结果显示LBP组及LBP+CXCL10组S-100+DC数量显著高于模型组(P<0.05)。【结论】 LBP及LBP+CXCL10具明显的抗实验性肝癌作用,其作用机制与诱导DC功能成熟的关键性细胞因子IL-12、 TNF-α分泌,增加肿瘤微环境的DC数量有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的免疫调节作用以探讨防治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中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的可能途径。方法将培养第5天的人单核细胞来源的树突状细胞(DC)以每孔1×106密度种于24孔培养板,与等体积3~6代MSC上清混合培养48h,加脂多糖(100ng/m l)、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10ng/m l)促DC成熟,观察试验组与对照组树突状细胞免疫表型的变化及其分泌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IL)-10、IL-12的变化,并通过混合淋巴细胞反应检测树突状细胞刺激淋巴细胞增殖能力的变化。结果流式免疫分型显示与对照组相比,树突状细胞成熟表面标志CD83、协同刺激分子CD80表达降低,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IL-12浓度混合培养组减少41.7%(P<0.05),IL-10浓度无变化,刺激淋巴细胞增殖能力混合培养组降低(P<0.01)。结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上清可抑制单核细胞来源的树突状细胞的成熟和功能,诱导免疫耐受。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小鼠骨髓树突状细胞的诱导培养及其抗肿瘤特性。方法:用重组的鼠粒-巨噬细胞刺激因子(GM—CSF)及白细胞介素4(IL-4)从小鼠骨髓干细胞中诱导培养树突状细胞(DC),用流式细胞仪检测DC表型。肿瘤细胞CT-26冻融液负载DC后,治疗荷瘤BALB/c小鼠,测定DC抑瘤、消瘤作用及小鼠的生存期变化。结果:诱导的DC形态典型,表面高表达CD80、CD86、I—A^d等免疫分子。抗原负载的DC能明显抑制早期肿瘤的生长,治疗组与非治疗组生存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树突状细胞早期应用具有明显抗CT-26肿瘤细胞作用,可延长荷瘤小鼠的生存期。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体外培养不同代数流产胎儿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的人类白细胞抗原Ⅰ类(human leukocyte antigen,HLA-Ⅰ)和HLA-Ⅱ类抗原表达情况以及经过不同浓度干扰素γ(IFN-γ)作用后HLA-Ⅰ类和HLA-Ⅱ类抗原的表达变化进行观察,为建立干细胞库进行细胞移植提供体外实验证据.本研究经北京大学医学部伦理委员会批准.方法:胎儿MSCs取自23~24周流产胎儿,体外培养后取第5和第12代的细胞,流式细胞仪分析HLA-Ⅰ类和HLA-Ⅱ类抗原的表达水平.经过终质量浓度为5 μg/L或50 μg/L的IFN-γ处理后,于24,48,72,96,120 h 检测HLA-Ⅰ类和HLA-Ⅱ类抗原的表达;并用RT-PCR方法定性分析第13代细胞HLA-E和HLA-G的mRNA表达.结果:胎儿骨髓MSC表达HLA-Ⅰ类抗原,几乎不表达HLA-Ⅱ类抗原.IFN-γ可以上调MSCs的HLA-Ⅰ类和HLA-Ⅱ类抗原.流式细胞分析显示HLA-Ⅰ类抗原阳性细胞占总细胞的比例超过50%,但HLA-Ⅱ类抗原阳性细胞不到10%.经过50 μg/L的IFN-γ处理后,第5代细胞HLA-Ⅰ类抗原阳性细胞百分率及荧光强度与未经处理的细胞相比明显增加,且荧光强度随时间延长呈现递增趋势.第12代细胞HLA-Ⅰ类抗原阳性细胞百分率及荧光强度的上调幅度明显低于第5代细胞.相同浓度IFN-γ(50 μg/L)作用于第5代和第12代细胞均可上调HLA-Ⅱ类抗原,第5代细胞于48 h开始上调(59.9%),第12代细胞于72 h开始上调(48.1%).第12代细胞HLA-Ⅱ类抗原上调幅度低于第5代细胞.不同浓度IFN-γ(5 μg/L和50 μg/L)处理后,HLA-Ⅰ类抗原和HLA-Ⅱ类抗原阳性细胞百分率均明显增加.RT-PCR结果显示,胎儿骨髓MSCs有HLA-E和HLA-G抗原的mRNA水平表达.结论:胎儿骨髓MSCs可以被IFN-γ诱导上调HLA-Ⅰ类和HLA-Ⅱ类抗原表达.体外培养传代能减低IFN-γ作用后的抗原上调幅度.胎儿骨髓MSCs具有HLA-E和HLA-G抗原的mRNA的表达.  相似文献   

14.
大鼠骨髓内破骨细胞样细胞形成的实验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Fan J  Yin W  Cao P 《中华医学杂志》1998,78(1):56-58
目的建立大鼠骨髓中破骨细胞样细胞(OLC)形成的培养方法,观察1,25(OH)2D3和成骨细胞对OLC形成的影响。方法A组,单纯骨髓培养作对照;B组,骨髓和成骨细胞(来自新生大鼠颅骨)共同培养;C组,单纯骨髓培养加1,以25(OH)2D3(终浓度10-8mol);D组,骨髓细胞和成骨细胞加1,25(OH)2D3共同培养。培养7天后进行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RACP)(+)多核细胞作为OLC的计数、细胞TRACP测定和骨片扫描电镜观察。结果骨髓培养开始各组未见OLC。培养后A组仍无OLC,B组、C组偶见少量OLC,而D组多于B组和C组(P<0.01)。A组细胞TRACP低于其它三组,B组和C组低于D组(P<0.01)。D组骨片可见吸收陷窝形成,其它三组未发现。结论骨髓培养中OLC的形成需要1,25(OH)2D3存在,骨髓与成骨细胞共同培养对OLC形成有明显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5.
Wistar大鼠树突状细胞的体外培养、扩增与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体外分离、培养和扩增大鼠骨髓来源树突状细胞(DC)的有效方法。方法:采用改良的Chen-WoanDC培养方法,梯度离心提取骨髓单核细胞中的非粘附细胞,加入GM CSF 5?ng/ml、IL 4 5?ng/ml进行诱导扩增,对培养的目的细胞进行形态学、OX62-FITC免疫荧光检查以及功能学鉴定。结果:DC前体细胞培养10?d呈典型树突状结构,表面标志物染色阳性,流式细胞学检查OX62单抗阳性率86%,不同培养时段的DC诱发混合淋巴细胞反应以培养10?d的DC最强,培养10?d的DC诱发混合淋巴细胞反应对同源淋巴细胞有更好的活性。结论:改良的Chen-Woan法为体外诱导扩增大鼠骨髓来源DC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建立一种体外分离、培养扩增大鼠骨髓基质细胞的方法.方法:用密度梯度离心法(Percoll法)分离出大鼠骨髓基质细胞,并用含20%(体积分数)胎牛血清的DMEM培养液培养,胰酶消化传代,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结果:Percoll淋巴细胞分离液分离出的大鼠单核细胞活力达99%,将细胞接种到培养瓶10~14 d后,细胞长满瓶底,第1次传代,以后每5~7 d传代,传3~4代,细胞形态较典型.结论:PercoU法分离出离体培养的大鼠骨髓基质细胞.  相似文献   

17.
采用软琼脂法和同位素掺入法观察了人参单体皂甙Re对小鼠骨髓细胞的影响。结果显示,人参单体皂甙Re具有协同条件培养液促进小鼠骨髓细胞集落形成和3H-TdR摄入作用,从而提示Re具有协同促进骨髓细胞增殖的可能机理。  相似文献   

18.
慢性髓系白血病来源的树突状细胞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体外诱导慢性髓系白血病(CML)原代细胞分化生成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 DCs),并研究其生物学特性和功能.方法: 分离初诊13例CML患者的骨髓单个核细胞和5例正常人外周血的单个核细胞,用rhGM -CSF 1 000 U/ml、rhIL-4 500 U/ml和TNF-α50 U/ml联合培养10 d;形态学(Wright染色、倒置显微镜、透射电镜),免疫学(CD80、CD86、CD83、CD 1a、HLA-DR)鉴定,荧光原位杂交(FISH)进行细胞遗传学分析,ELISA检测分泌IL- 12的能力和混合淋巴细胞反应(MLR)检测抗原递呈功能.结果:慢性白血病细胞体外诱导后,大部分细胞呈现树突状细胞的典型形态,而且有免疫标记的明显上调(CD 86 24.49±25.87 vs 61.73±28.54;CD1a 10.41±9.52 vs 47.26±3 5.60,P<0.05);FISH证实这类DC还携带有白血病克隆,并且具有分泌IL-12和刺激T淋巴细胞增殖的能力.结论:在体外可成功地将CML细胞诱导分化成树突状细胞 ,这类DC与正常DC无论在形态学和免疫学表达方面均相似,但是功能较弱.  相似文献   

19.
辐射导致小鼠骨髓基质细胞衰老的机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Zhang KJ  Zhu Y  Sun HY  Huang LF  Fu JR  Liu WL 《中华医学杂志》2006,86(48):3431-3434
目的探讨辐射导致骨髓基质细胞损伤的机制。方法应用BALB/c小鼠骨髓基质细胞体外放射损伤模型,分别于照射后24h、72h、1周、2周用四甲基偶氮唑盐比色法(MTT法)检测细胞增殖率;用Giemsa染色法观察细胞形态;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用细胞化学法检测衰老相关β半乳糖苷(SA-β-gal)阳性细胞百分率;用实时荧光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分别检测周期蛋白激酶抑制因子p21Cip1/Waf1和p53的基因表达。结果8Gy60Co-γ射线照射后骨髓基质细胞增殖降低;流式细胞仪结果显示照射后骨髓基质细胞发生G0/G1期阻滞,照射后1周G0/G1期细胞百分率由正常的66·95%±0·36%增加至89·83%±0·05%(P<0·01);细胞体积增大变平;照射后24h、72h、1周、2周SA-β-gal染色阳性细胞百分率照射组(20·33%±0·03%,34·33%±0·03%,86·33%±0·02%,95·67%±0·02%)显著高于正常组(P<0·01);p53、p21Cip1/Waf1基因表达水平分别于照射后24h或72h即见升高,一直持续至照射后两周,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γ射线作用于小鼠骨髓基质细胞后,导致小鼠骨髓基质细胞早期衰老,p53-p21Cip1/Waf1通路在其中可能发挥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