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对透穴针法的溯源与考察,认识透穴针法的特性及应用分类。通过对《循经考穴编》一书中针刺手法的描述与分类、特点、透刺组穴等内容的研究,将相关内容进行分类、整理、汇总,并结合透穴针刺处方在现阶段的临床应用进行综合考量,分析阐述《循经考穴编》在临床运用透穴针法的辨证施针以及手法分类特色。  相似文献   

2.
目的:介绍李宗俊老师“透穴针法”的临床经验。方法:采用一针两穴或一针多穴透刺治疗多种疾病。结果:在临床实践中,用透穴针法治疗疾病取得良好的疗效。结论:透穴针法不但能治疗局部疾病,而且能治疗全身疾病;不仅能治经络病症,还能治疗脏腑疾病,起到一针多穴、刺激大、作用强、疗效好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浅谈透针刺法的临床应用157100黑龙江省海林县卫生局张孟香,朱美玉主题词刺法,透针透针刺法,又称透穴针法或透刺法,即一针两穴或两个以上穴位的一种针刺法。本文仅就透刺法的临床应用赘述如下,供同道参考。一、透刺法的历史源流透刺法早在古代的针灸著作中就有...  相似文献   

4.
王玲 《四川中医》1999,17(7):51-52
透穴刺法,通常又称为透针刺法。本法多采用不同的方向、角度和深度以同一针作用于两个或多个穴位,以增强针刺的强度来治疗疾病的一种针剂方法。透穴刺法有四肢内外侧或前后侧相对穴位的“直透”,有各部上下方或前后邻近穴位之间的“横透”、“斜透”,以及一次透刺多穴的“多向透”等法。大量实践表明,透穴刺法临床应用甚广,其疗效优于传统方法。下面就“透穴刺法”的源流、作用、操作及临床应用谈谈个人认识。1透穴刺法的源流“透穴刺法”始见于《黄帝内经》,在《灵枢·官针》篇有九刺、十二刺、五刺等各种针法,其中“输刺者,直入…  相似文献   

5.
透刺治疗及其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碧霄  孙瑜 《中国针灸》1996,16(3):45-48
透刺治疗及其临床应用高碧霄,孙瑜,王湃(宁夏医学院附属医院,银川750004;宁夏医学院中医系)主题词:透针透刺疗法又称透刺法、透针法、透穴疗法。即刺入某一穴位后,采用不同的针刺方向、针刺角度和不同的针刺深度,以同一根针作用于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多个穴位...  相似文献   

6.
运用透穴针法治疗疾病,在我国已有悠久的历史,历代医学文献均有记载.早在晋·葛洪著<肘后备急方>记载有:"救卒死尸厥方,爪切人中良久,又针人中至齿立起".此为针刺人中透龈交治疗卒中症的急救针法.又如元·王国瑞著<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中所记载的玉龙歌曰:"偏正头风痛难医,丝竹金津亦可施,沿皮向后透率谷,一针两穴世间稀."这是针刺丝竹空透率谷治疗偏头痛的针法.同时在<玉龙歌>中还记载了口眼歪斜和鹤膝风的透穴针法.曰:"口眼歪斜最可嗟,地仓妙穴透颊车;""膝盖红肿鹤膝风,阳陵二穴亦堪攻,阴陵针透尤收效,红肿全消见异功."明·吴昆在<针方六集>中也有不少记载用透穴针法治病.这都说明透穴针法在临床应用上确有卓越的疗效.笔者据此,便注意这方面的研究,通过多年来的临床实践,对某些病症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现举四例如下:  相似文献   

7.
透刺针法(也称为:担法、过海针、过梁针等)是针灸临床上一种一针两穴、乃至数穴的特殊针法。这种针法,取穴精简,效果显著。家父(冯润身,主任医师、教授,从事临床、科研、教学60余年,曾担任国家课题项目牵头人。)擅长针灸,尤其对透刺针法更有其独到之处,我在从学中,常有将透刺针法另行整理的想法,只是总觉学识浅陋,始终不敢冒然成篇。  相似文献   

8.
透穴刺法,又名透针法、透刺法,是在传统的针灸疗法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针刺方法。“透穴”意味着针刺深度较深,跨经跨穴而刺,一针可通透多个穴位,或多经穴位,使其同时产生针感,加强得气力度,以有效地提高针刺疗效。  相似文献   

9.
十二透穴针法是北京名老中医“金针王乐亭”教授在治疗偏瘫的临床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方法。笔者有幸跟随王老弟子钮韵铎老师学习这一针法,现将临证体会叙述如下,供同道参考。所谓十二透穴,指在人体偏瘫一侧的上下肢,选取二十四个穴位,其中十二个为进针穴,另十二个为透针穴,进行透刺。其组成是:肩髃透极泉,腋缝透胛缝,曲池透少海,外关透内关,阳池透大陵,合谷透劳宫;环跳透风市,阳关透曲泉,阳陵透阴陵,绝骨透三阴交,昆仑透太溪,太冲透涌泉。中风半身不遂证,古人又称之为偏枯、风痱。《灵枢·刺节真邪篇》云:“虚邪偏客于身半,其入深,内  相似文献   

10.
刘美平  王泽涛  卢笛  彭炼 《吉林中医药》2011,(10):1009-1010
透穴针法是采用不同的方向、角度和深度以同1针作用于2个或多个穴位来治疗疾病的一种针刺方法。运用透穴针法治疗疾病,在我国已有悠长历史,历代医学文献均有记载。早在晋.葛洪著《肘后备急方》载有"救卒死尸厥方,爪切人中良久,  相似文献   

11.
“透穴针法”或称“透针刺法”、“一针二穴法”,早在我国元明时期的针灸著作中,如《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针方六集》、《针灸大成》和《循经考穴编》等都有记载。如《玉龙歌》“偏正头风痛难医,丝竹金针亦可施,沿皮向后透率谷,一针二穴世间稀”,即是指用透穴方法进行针刺。故后世凡言透穴针法,往往称“玉龙透针法”。惟据上述诸书都引用金元时期窦默《针经指南》的内容来分析,故透穴针法的使用,应以窦氏为先。明代杨继洲将《玉龙歌》编入《针灸大成》,并从原歌中的二则透穴针法,增补至十二则。《针灸聚英》一书中的《肘后歌》也有“疟疾寒热真可畏,须知虚实可用意,间使宜透支沟中”的记载。《循经考穴编》在各经穴名称下,注明用透针的方法就有三十余则之多。总之,从以上这些历代的文献资料来推断,透穴针法早在元明时期已较广泛施用。  相似文献   

12.
透刺法取穴集要150040黑龙江中医学院张世英157000牡丹江市中医院贺媛透穴法,又称透针法,指透穴而刺,即一针多穴的刺法。其法为刺入某穴后,将针尖抵相邻近的穴位,但不可穿透皮肤。其法一针透两穴或多穴,施于不同的手法,方法简便,疗效显著。透穴又多分...  相似文献   

13.
透穴针法是指将针刺入穴位后,针尖透达对侧或邻部穴位,但针尖不穿出皮肤的一种针刺方法。该法首载于元代王国瑞《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如:“偏正头风痛难医,丝竹金针亦可施,沿皮向后透率谷,一针两穴世间稀。”当时虽无“透穴针法”之名,但已明确指出了“一针两穴...  相似文献   

14.
梁军 《针灸临床杂志》2001,17(12):24-25
谈起应用透穴针法治疗疾病 ,在我国已有悠久的历史。早在晋代葛洪著《肘后备急方》记载有 :“救卒死尸厥方 ,爪切人中良久 ,又针人中至齿立起”。此为针刺人中透龈交治疗卒中症的急救针法。又如元·王国瑞著《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中所记载的玉龙歌曰 :“偏正头风痛难医 ,丝竹金针亦可施 ,沿皮向后透率谷 ,一针两穴世间稀”。这是针刺丝竹空透率谷治疗偏头痛的针法。同时在《玉龙歌》中还记载了口眼斜和鹤膝风的透穴针法。曰 :“口眼斜最可嗟 ,地仓妙穴透颊车”。“膝盖红肿鹤膝风 ,阳陵二穴亦堪攻 ,阴陵针透尤收效 ,红肿全消见异功”。…  相似文献   

15.
过梁针法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段海涛 《四川中医》2002,20(6):72-73
过梁针是针刺的一种透穴法,选用与疾病相关的、位于肘膝肩关节等部位的、体位相互对称的阴阳二条经脉的两个穴位为组穴,进行透刺得气,以调整阴阳治疗疾病。作者用过梁针法治疗一些慢性疾病有独特疗效,是一种值得同道研讨和不断完善的针法。  相似文献   

16.
头穴透刺结合腹针为临床常用针法,对脑病的治疗具有重要作用。其可调和气血,鼓舞正气,促进脑损伤恢复。通过运用头穴透刺结合腹针治疗1例弥漫性轴索损伤患者,记述其治疗效果,为今后临床运用针刺治疗颅脑损伤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7.
透穴针法是采用不同的方向、角度和深度以同一针作用于两个或多个穴位来治疗疾病的一种针刺方法。如《灵枢·官针》篇中记载 :“直针刺者 ,引皮乃刺之 ,以治寒气之浅者也”,与后世的横针透刺颇为相似。“恢刺者 ,直刺旁之 ,举之前后 ,恢筋急 ,以治筋痹也”;“合谷刺者 ,左右鸡足 ,针于分肉之间 ,以取肌痹”。这两种一针变换多个方向的刺法与后世的多向透刺法如出一辙。另外 ,浮刺、输刺 ,与后世之斜针透刺、直针透刺也非常接近。笔者 30年来 ,运用透穴针法治疗各种常见病 ,取得满意疗效。现介绍如下。1 验案举要1.1 急性腰扭伤王某 ,男 ,3…  相似文献   

18.
袁宜勤  海月明  岳增辉 《中医药学刊》2004,22(10):1918-1919
从基本手法、复式手法、补泻手法、得气针法、透穴针法等五个方面,论述了杨继洲在刺法上的学术成就及其对针刺手法的完善与发展作出的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9.
从基本手法、复式手法、补泻手法、得气针法、透穴针法等五个方面,论述了杨继洲在刺法上的学术成就及其对针刺手法的完善与发展作出的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20.
直刺透穴法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李学武 《中国针灸》1997,17(5):303-304
直刺透穴法的临床应用李学武(北京中医药大学针椎系,100029)主题词直刺;透针;针刺深度;针刺方向透穴法或称透刺法、透针法是临床上常用的计法之一,透刺法在古代针灸著作中就有记载与应用,如金元时代的窦汉卿就提出用丝竹空透率谷治疗偏头痛等,为后世透刺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