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出血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特点 ,发病机制及预防策略。方法 :回顾性分析 3 6例出血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大面积梗死者 16例 ,原梗死灶出血 2 0例 ,梗死后第 2周发生出血 8例 ,第一周内发生出血 19例。出血性脑梗死中分水岭梗死不少见 ,并发高血糖者是发生出血性梗死后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出血性脑梗死病例头痛发生率高 ,注意临床观察 ,及时复查CT ,以利诊断。结论 :需溶栓的病例 ,可先行SPECT检查进行筛选 ,再定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2.
出血性脑梗死5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出血性脑梗死的病因、发病机制、出血时间的迟早与病情轻重及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56例出血性脑梗死的临床资料。根据梗死后发病迟早把出血性脑梗死分为2型:梗死后3d内的出血为早发型,梗死3d后的出血为晚发型,2型患者于就诊时、出血后、出血后治疗7d及14d分别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DS)并进行比较,对比2型患者的病死率。结果2型患者ND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晚发型与早发型病死率分别为3.13%、16.67%,P<0.05。结论出血性梗死出血发生越早,治疗效果越差,预后越差。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出血性脑梗死(HI)的病因、临床特点及其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42例出血性脑梗死及12例大面积脑梗死未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2年随访。结果 HI的主要病因为脑栓塞,占71.4%,并以心源性栓塞为主。HI常发生于脑梗死后2周内。发生出血性梗死后原有症状加重,危险性增加,但长期预后较非出血性大面积脑梗死的好转率高。结论 HI是影响患者生存的严重并发症,及时诊治可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4.
出血性脑梗死3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出血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特点,发病机制及预防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36例出血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大面积梗死患16例,原梗死灶出血20例,梗死后第2周发生出血8例,第一周内发生出血19例,出血性脑梗死中分水岭梗死不少见,并发高血糖者是发生出血性梗死后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出血性脑梗死病例头痛发生率高。注意临床观察,及时复查CT,以利诊断。结论:需溶栓的病例,可先行SPEGT检查进行筛选。再定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出血性脑梗死(HI)的病因、临床特点及其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42例出血性脑梗死及12例大面积脑梗死未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2年随访。结果HI的主要病因为脑栓塞,占71.4%,并以心源性栓塞为主.HI常发生于脑梗死后2周内。发生出血性梗死后原有症状加重,危险性增加,但长期预后较非出血性大面积脑梗死的好转率高。结论HI是影响患者生存的严重并发症,及时诊治可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出血性脑梗死的发病机制、危险因素、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05—2013-05 4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48例患者基本治愈12例,显著进步19例,进步11例,总有效率87.50%(42/48)。恶化3例(6.25%),死亡1例(2.08%)。结论出血性脑梗死的发生与大面积脑梗死、高血压、房颤、糖尿病等因素相关。出血发生的早晚、出血量多少、梗死灶部位大小及并发症控制等因素均影响预后。  相似文献   

7.
脑梗死后出血相关因素的分析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目的 探讨脑梗死后出血与梗死面积、血糖、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等因素之间的关系。方法将 39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 [其中出血性脑梗死 (HI) 34例 ]根据梗死面积、血糖值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分组 ,并将各组不同的HI的发生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大面积梗死组发生HI为 37 2 9% ,腔隙性脑梗死组发生HI仅 1 17% (P <0 0 0 1) ;血糖 >11 1mmol/L组发生HI为 17 98% ,<7 0mmol/L组发生HI仅 3 0 7% (P <0 0 5 ) ;神经功能缺损重型组发生HI为 18 5 2 % ,轻型组发生HI仅 2 14 % (P <0 0 5 )。结论 梗死面积越大、血糖越高、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越重的患者越易出现梗死后出血。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磁敏感加权成像(SWI)诊断出血性脑梗死的临床价值。方法20例亚急性期出血性脑梗死患者分别行常规MRI、扩散加权成像(DWI)和SWI检查,根据图像分析结果比较不同扫描序列所显示的梗死灶内出血灶数目及其阳性检出率;测量SWI序列出血最大层面出血灶面积和T2WI序列梗死灶最大层面的梗死灶面积,并行相关分析;观察SWI序列对梗死灶内静脉血管的显示程度,以及梗死灶以外区域微出血灶的诊断敏感性。结果20例患者SWI序列均显示梗死灶内出血,两名医师共诊断43个出血灶,其中SWI序列显示42个、T1WI序列25个、DWI序列15个、T2WI序列12个;SWI序列阳性检出率与T1WI、T2WI、DWI序列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51.516,P=0.000)。T2WI序列梗死灶最大层面的梗死灶面积为(18.08±12.47)cm^2,SWI为(5.02±6.27)cm^2,梗死灶面积与出血灶范围之间呈明显正相关(r=0.562,P=0.010)。其中,13例患者SWI序列检出梗死灶以外区域的微出血灶;12例显示梗死灶内小静脉血管分支减少和(或)变细,6例血管增多、增粗和(或)扭曲。结论SWI序列对出血性脑梗死病灶内出血的显示优于常规MRI和DWI序列,并能显示梗死灶内静脉血管的变化及梗死灶以外区域的微出血灶,可作为诊断出血性脑梗死的MRI常规扫描序列。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后发生无症状性出血性转化(HT)后应用阿司匹林的剂量.方法 收集符合条件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应用阿司匹林组(治疗组)和未应用阿司匹林组(对照组)各30例.对照两种治疗方案引起继续出血增加的风险及再梗死的风险.结果 治疗组溶栓后未引起无症状性HT患者出血量的增加,且可减少再梗死的比率.结论 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后发生无症状性HT后应用小剂量阿司匹林较为安全,不引起出血量增加,减少再梗死发生率,未增加病死率,可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0.
出血性脑梗死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 探讨出血性脑梗死的影响因素.方法 分析本院2003-05~2005-04收治的78例出血性脑梗死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 脑梗死后出血与脑栓塞、大面积脑梗死、皮层梗死、合并高血糖、溶栓治疗有关.结论 急性脑梗死病人存在大面积脑梗死、皮层梗死、高血糖等危险因素及进行溶栓治疗时,应密切观察病情,及时复查CT或MRI,以早期发现出血性梗死,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1.
出血性脑梗死是脑梗死病人因梗死区内血液再灌注引起的继发性出血。自CT和MRI问世以来 ,临床诊断也日渐增多。尤其是近年来溶栓和抗凝药的普遍使用 ,出血性梗死引起了广泛关注。我院 1998~ 2 0 0 2年共收治脑梗死 85 7例 ,其中出血性梗死 3 8例 ,现对其有关问题进行探讨。1 临床资料和方法1 1 一般资料 本组 3 8例 ,男 2 5例 ,女 13例 ,年龄 49~ 82岁 ,平均 67岁。以往有各种心脏病伴心房颤动 9例 ,其中合并心梗 1例 ;高血压病 16例 ,糖尿病 8例 ,其他 5例。大面积脑梗死 13例 ,使用东菱克栓酶及其它抗栓酶 12例 ,抗凝治疗9例 ,其余…  相似文献   

12.
大面积脑梗死150例合并出血性梗死21例分析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出血性脑梗死是指缺血性病灶内继发性出血。以前需经尸检后才能确诊 ,随着 CT、MRI的应用 ,临床上已能在早期明确诊断。出血性梗死多见于大面积脑梗死后 ,单纯基底节区一些较小梗死病灶内少见。现就我院 1993年 1月~ 1999年 7月收治大面积脑梗死 15 0例合并出血性梗死 2 1例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男 80例 ,女 70例。年龄最大 93岁 ,最小 33岁 ,平均 6 5岁。既往有冠心病史 41例 ,高血压病史 2 0例 ,风湿性心脏病史 2 0例。体检及心电图发现心房纤维颤动6 1例 (4.0 6 % )。而在 2 1例合并出血性脑梗死患者中发现风湿性心脏…  相似文献   

13.
出血性脑梗死(Hemorrhage Infarction,HI)也称梗死性出血,是指缺血性中风病灶内血流再灌注,发生继发性出血。属脑梗死的一种特殊类型,占5%~10%,常因脑水肿导致颅内压增高而危及生命。现将我科自2001年来经CT、MRI及临床证实的25例出血性脑梗死患者的护理体会总结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25例中,男15例,女10例,年龄36~79岁,平均55岁。梗死后3~7d发生出血者8例,第2周出血者12例。有高血压病病史13例,糖尿病病史4例,房颤史5例,冠心病伴心律失常8例。偏瘫19例,失语11例,意识障碍9例,延髓性麻痹6例,发热4例,颈抵抗6例。2治疗与结果本组25例病人均…  相似文献   

14.
影响脑梗死后出血性转化患者预后因素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影响脑梗死后出血性转化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运用SPSS13.0统计软件对58例脑梗死后梗死区内出血的患者和58例单纯脑梗死患者的性别、年龄、血压、血糖、血脂、有无颈动脉斑块、有无脑梗死家族史、累及的动脉系统和出入院时美国国立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差值进行分析。结果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血压、血糖、血脂、有无颈动脉斑块、有无脑梗死家族史、累及的动脉系统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出血性脑梗死组、点状及片状出血性脑梗死组、颈内动脉系统出血性脑梗死组及多个部位出血性脑梗死组的预后与单纯脑梗死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椎-基底动脉系统出血性脑梗死组、单个部位出血脑梗死组与单纯脑梗死组预后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影响脑梗死出血性转化预后的相关因素主要为出血量、出血部位。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脑梗死后再发脑出血患者的发病原因、机制、特点及预后。方法应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我院36例出血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分析。结果治愈19例,好转9例,无效5例,死亡3例。结论大面积脑梗死或脑拴塞等存在高危因素患者易发生脑梗死后出血,且出血后原有病情会进一步加重。应注意对脑梗死后存在出血高危因素患者复查颅脑CT,及时发现及诊治可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征(HMCAS)与大面积脑梗死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39例大面积脑梗死患者的影像学及临床资料。结果根据OCSP分型:98例(98/139)完全前循环梗死(TACI),41例(41/139)部分前循环梗死(PACI)。据首次CT检查中是否出现HMCAS分两组,HMCAS组58例(58/139);非HMCAS组81例(81/139);所有患者因不符合溶栓指征未行溶栓治疗,其中34例(34/139)患者发生梗死后出血。HMCAS组伴出血者21例(21/58),死亡者11例(11/58),非HMCAS组伴出血者13例(13/81),死亡者5例(5/81)。HMCAS组的出血率、死亡率明显高于非HMCAS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出血率=7.43,χ2死亡率=5.43,P0.05)。大面积脑梗死患者出现HMCAS,其伴梗死后出血的发生率和死亡率均高于无HMCAS患者。结论 HMCAS出现可以作为脑梗死预测梗死后出血的指标之一,并可提示大面积脑梗死预后不佳。  相似文献   

17.
出血性脑梗死危险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目的探讨出血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方法根据专业知识确定与出血性脑梗死有关的因素,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确定危险因素。结果大面积梗死灶、使用抗凝剂或溶栓治疗、糖尿病史是出血性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与年龄、高血压史、高血脂关系不大。结论大面积脑梗死、使用抗凝剂或溶栓、糖尿病患者发生梗死后出血的几率增大,及时行影像学检查可以早期发现。  相似文献   

18.
出血性脑梗死是指脑梗死病人由于血管缺血 ,在梗死灶内有血液漏出现象而发生的出血。本文对我科近两年来收治的2 0例出血性脑梗死患者作一临床探讨。1 临床资料2 0例出血性脑梗死患者中男 14例 ,女 6例 ,年龄 41~ 80岁 ,平均 6 0 5岁。既往有高血压病者 8例 ,冠心病 6例 ,糖尿病者 3例 ,高血压病合并糖尿病者 2例 ;高脂血症者 1例。急性起病 8例 ,亚急性起病 10例 ,静态下起病 2例。头颅CT确诊前均有病情加重史 ,其发生时间 :梗死后 1日 1例 ;3~ 7日 4例 ;8~14日 5例 ;15~ 2 2日 6例 ;2 3~ 30日 2例 ;1月以上者 2例。其中 1例 1年…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出血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方法 根据专业知识确定与出血性脑梗死有关的因素,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确定危险因素。结果 大面积梗死灶、使用抗凝剂或溶栓治疗、糖尿病史是出血性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与年龄、高血压史、高血脂关系不大。结论 大面积脑梗死、使用抗凝剂或溶栓、糖尿病患者发生梗死后出血的几率增大,及时行影像学检查可以早期发现。  相似文献   

20.
小脑出血与梗死的临床与影像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小脑出血与梗死的临床与影像学特征及治疗与预后。方法 经CT、MRI及外科手术证实的小脑出血45例,小脑梗死42例,进行临床资料分析。结果 小脑出血45例中,蚓部出血9例,小脑半球出血36例。根据意识障碍程度、脑干受压及影像学所见分为轻型14型、中型20例、重型10例、极重型1例。小脑梗死42例,梗死灶位于小脑半球有55个,蚓部2个,小脑中脚8个。小脑出血无论手术或保守治疗预后均较好。小脑梗死经药物治疗后,大多数近愈,无1例死亡。结论 小脑出血与梗死的预后比幕上出血与梗死要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