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降肺气—肺气上逆降肺气方苏子降气汤(苏子、前胡、陈皮、半夏、厚朴、炙甘草、生姜、肉桂、当归)一降气平喘、温肺化痰。主要用治肺寒痰,阻之咳喘短气,胸膈满闷、痰多稀白、舌苔白腻或上实下虚之痰多喘咳证。近有用于慢性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气肿、肺心病等属肺寒痰阻或上实下虚者。定喘汤(白果、麻黄、苏子、甘草、款冬花、杏仁、桑白皮、黄芩、半夏)—降气平喘、清肺化痰。主要用治肺热痰,阻之咳喘气急、痰黄而稠、舌苔黄、脉滑数,或兼有风寒外束者。  相似文献   

2.
王志英教授治疗支气管哮喘经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王志英教授治疗支气管哮喘分急性发作期和缓解期,急性发作期以降气平喘、祛风化痰为治疗大法,同时重视痰夹瘀血致哮,针对咳嗽变异性哮喘注重辨证结合辨病,善用虫类药祛风化痰,认为急性发作期虚实夹杂,发作期未必尽攻实;对于缓解期一般分为3型治疗:肺肾气虚、寒痰内伏;肺肾阴虚、痰热内蕴;脾肾两虚、风痰内阻;以"平时未必皆虚,亦非全恃扶正"为治疗指导原则。  相似文献   

3.
明辨虚实,治分急缓:一般而言。儿童以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多属实证。而缓解期多属虚证,故其治疗无非虚实两端。正如古人所云:“实喘者有邪,邪气实也;虚喘者无邪,元气虚也”;“在肺为实。在肾为虚”。姜先生认为:哮喘证有寒热虚实不同,治之先后方法各异,虚实中夹寒热,寒热中有虚实,治喘需分寒热虚实,辨证论治,治病求本,抓住主要矛盾,才能挫其势。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故急性发作期以祛邪治标,缓解期则以补虚治本以防止复发。  相似文献   

4.
哮喘临床以呼吸急促,喉间痰鸣为特点。属于哮、喘病范畴,二者《医学正传》指出:“喘以气息言,哮以声响言”。由哮必兼喘,故一般习称哮喘,而喘来必兼哮。历代医家在实践中对其发病及治疗积累了宝贵经验,迄今为后人所用。如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云:“咳而上气,喉中有水鸡声”。《证治汇补·哮病》云:“哮为痰喘之久而常发者,因内有壅塞之气,外有非时之感,膈有胶固之痰,三者相合闭拒气道,搏击有声·发为哮病”。可见其病主要是内有伏痰被外邪所动,致肺气壅滞、痰气交阻而成。又如清·叶桂提出本病“在肺为实,在肾为虚”。揭示了肺肾二脏司呼吸主摄纳功能失  相似文献   

5.
袁园  过伟峰 《吉林中医药》2010,30(9):753-754
过伟峰教授认为,眩晕的病理性质有虚实之分,虚者以脾气亏虚、肝肾两虚、气血不足为主,实者则由肝风、痰浊、火热、瘀血上扰清空,闭阻脑窍所致。眩晕病有发作期与缓解期之分,故临床诊治宜结合病理性质及发病时期,急则治其标,发作期以解除病痛为主,抓住风、火、痰、瘀几个病理因素;缓则治其本,即缓解期注重培本补虚,随证治疗。  相似文献   

6.
从生理功能、病因病机、临床论治等方面论述脾虚是支气管哮喘发病的关键,探讨脾与支气管哮喘的关系,为临床上从脾论治支气管哮喘提供理论依据。中医学认为支气管哮喘的发生责之于痰,哮喘急性发作期以外邪引动伏痰、痰瘀互结致气机升降失常为主要病机,治疗上当标本兼顾,以治标为主,不忘补虚,扶正祛邪、活血化瘀的同时补脾固本;缓解期病机则以脾虚痰饮伏肺、脾虚及肺、肺肾俱虚为要,治从运脾化痰、培土生金、温补脾肾。纵观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与缓解期,脾虚才是贯穿哮喘的核心病机,因此,从脾论治支气管哮喘在临床上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7.
支气管哮喘是一种发作性疾病 ,以喉中哮鸣有声 ,呼吸急促困难 ,甚则张口抬肩 ,不能平卧为其特征。其发病机理为宿痰内伏于肺 ,加上外感邪气 ,饮食不当 ,冷暖失宜 ,情志劳倦等因素 ,致痰阻气结 ,壅塞气道 ,使肺管狭窄 ,通畅不利 ,肺失宣降 ,引动内积之痰而致痰鸣喘促 ,哮鸣有声。正如《证治汇补哮病》曰 :“哮即痰鸣之久而常发者也 ,因内有壅塞之气 ,膈有胶固之痰 ,外有非时之感 ,三者相合 ,闭拒气道 ,搏击有声 ,发为哮病。”哮喘病情往往错综复杂 ,尤其是一些反复发作的久病患者 ,临床中出现虚中有实 ,寒中有热的挟杂症状 ,给治疗带来一定困…  相似文献   

8.
吕梁  韩冰 《吉林中医药》2009,29(4):285-286
韩冰教授在治疗月经性哮喘方面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他认为,围月经期阴血亏虚之时伏痰内动是月经性哮喘主要发病机制,故治疗应以调经平喘为主。韩冰教授结合月经周期变化施以不同治则遣方用药,发作期治以降肃肺气,化痰平喘;缓解期治以补益肺肾,纳气定喘;经期注重补肾调冲,调经平喘。  相似文献   

9.
哮喘治验     
哮喘在《证治汇补》中指出:“内有壅塞之气、外有非时之感,膈有胶固之痰,三者相合,闭拒气道,搏击有声,发为哮喘病”。哮喘久延不已导致肺、脾,肾三脏俱虚,因而出现了本虚标实的复杂症状。在临床上,本病多见于体弱儿童。其中70~80%在婴幼儿期患过奶癣。多由先天不足(即肾精不足)。见有鸡胸、龟背、面色少华,发育不良等症。在治则上,治标在肺,但须辨明“寒喘”、“热喘”。寒喘见胸膈满闷,喉头痰鸣、痰液稀薄,民寒头痛,口不干或渴喜热饮,脉浮紧,苔薄白。治宜小青龙汤加减。热喘见呼吸急促,胸膈烦  相似文献   

10.
刘谟梧治疗小儿哮喘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院刘谟梧医师治疗小儿哮喘疗效颇佳 ,现将其经验介绍如下。治疗强调调畅气机与祛痰对哮喘的病因 ,刘师素来推崇《证治汇补》的三因论 :“内有壅塞之气 ,外有非时之感 ,膈有胶固之痰 ,三者相合 ,闭损气道 ,搏击有声 ,发为哮证。”认为“哮有夙根”,含意有二 :一为体内有痰饮内伏 ,二为肺、脾、肾禀赋不足 ,肺虚卫外不固 ,脾虚湿痰内生 ,肾虚不能温化水湿 ,所以易受外邪引动 ,内生伏痰易现。气郁、气逆为病机之关键 ,伏痰无气不动 ,风火无气不煽。治疗哮喘时不能截然将发作期与缓解期分开 ,而应根据本虚与标实的主次关系分别有所侧重 ,抓住…  相似文献   

11.
呼吸急促谓之喘,喉中有声响的谓之哮;咳,无痰而有声,为肺气伤而不消;嗽,无声而有痰,脾湿动而生痰。人逾五十,脏气日渐衰减,气道不甚调畅,因内有壅塞之气,膈有胶固之痰,一旦外有非时之感,往往容易引起喘、咳、哮的发病。老人喘的调治老人气喘有虚喘、实喘之分。实喘之症,发病急骤,多因风寒与火邪所引起。风寒之邪,必受自皮毛,皮毛闭塞,肺气逆而  相似文献   

12.
作者整理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汪受传教授治疗门诊哮喘发作期患儿134例,所有病例均有效验,汪受传教授在儿童哮喘发作期以祛风涤痰、攻邪治肺为大法,擅用经方,总以麻黄为君药,平喘效佳。同时,汪教授提出儿童哮喘当分发作期、迁延期、缓解期三期论治,发作期重在泻肺平喘治标、迁延期虚实兼顾扶正祛邪、缓解期宜补益肺脾肾气阴阳以固其本。  相似文献   

13.
介绍柏正平教授分期论治哮病经验.柏教授认为哮病发生的病因病机颇为复杂,其病因与外邪侵袭、饮食不当、体虚病后关系密切,而病机则责之于肺、脾、肾三脏,病理因素责之于风、痰、虚三端,故柏教授辨证论治哮病多从"风、痰、虚"三端和"肺、脾、肾"三脏入手,将临床分为发作期与缓解期.发作期责之于风痰,治宜祛风解痉、化痰平喘,常以舒喘汤加减治之;缓解期责之于肺、脾、肾虚,治宜健脾化痰、补益肺肾,常以补肺益肾膏化裁治之;且将活血化痰之法贯穿治疗始终,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4.
方红 《浙江中医杂志》2003,38(7):300-302
支气管哮喘是以突然发作、呼吸喘促、喉中哮鸣为临床特征的疾病。属于中医学中的哮病 ,由于哮必兼喘 ,故又称哮喘 ,亦有称哮吼和喘。哮病临床一般辨治首分发作期和缓解期。发作期又分冷哮与热哮两型。冷哮多为痰积日久 ,痰从寒化所致 ,常呈内外皆寒 ,外有表寒、内伏寒痰之候 ,方选射干麻黄汤 ;若反复发作者 ,不但肺实 ,更有肾虚 ,宜加配真武汤温肾益阳 ,化气行水 ,杜绝寒饮再生 ,寒饮不生 ,寒痰从何而来。热哮多为积痰日久 ,痰从热化所致 ,常呈内外皆热 ,外有表热 ,内伏痰火 ,上焦热盛 ,肺气壅阻之候。如新病暴发主责于肺 ,次及于胃 ,勿须…  相似文献   

15.
活血化瘀法在哮喘治疗中的运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胡秋未 《新中医》2002,34(10):70-70
哮喘属中医学哮喘、痰饮等范畴。清·李用粹《证治汇补·哮证》曰:“内有壅塞之气,外有非时之感,膈有胶固之痰,三者相合,闭拒气道,搏击有声,发为哮证”。说明本病的发生与气、痰、非时之气密切相关。但临床所见, “瘀血”在哮喘发病中也起着重要作用,唐容川《血证论》中有云:“内有瘀血,气道阻塞,不得升降而喘”。由于外邪引发哮喘,痰浊壅阻于气道,气机阻滞,气滞导致血瘀,瘀血内生,停于脉络,阻塞气道,使气滞更甚,又加重瘀血。加之哮喘病程缠绵,易耗损肺气,肺贯心脉而朝百脉,肺气虚衰,鼓动无力,心脉不畅,瘀血内留。血瘀日久,新血不生,肺失所养,其气更虚,更加重血瘀留滞。而“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肺脾功能失调则痰浊内停,且“痰瘀同源”,瘀血内生,阻塞脉络,影响气机运行,瘀留更深。此外,肺肾为金水相生,肺虚及肾,日久损及元阳,肾阳不足,温煦无力,寒凝亦致血瘀。由此可见,气滞、气虚、阳虚、痰阻等皆可致瘀,又可互为因果,互相影响,形成痰瘀胶结的复杂病机。临床虽大多以清热化痰、理气平喘、益气补肾等为治则,但将活血化瘀法渗入其中,可提高本病的治疗效果,减少复发。  相似文献   

16.
张白雪  刘绍能 《北京中医药》2021,40(9):1008-1010
便秘病位在大肠,但与五脏均有关系.其中肺与大肠相表里,经络上的络属决定了肺与大肠在生理病理上的紧密联系.肺为水之上源,肺疏布津液以润肠;肺主一身之气,肺宣发肃降以调大肠腑气.肺气虚则大肠推动无力;肺津亏则大肠燥而秘结;肺热盛则火移大肠耗伤津液;肺气不畅则大肠壅塞.故便秘可从肺辨治,通腑泻下不忘治肺,可从补肺气、养肺阴、清肺热、宣肺郁、降肺气等方面着手治疗以达到理肺通腑之效.  相似文献   

17.
补肾防哮丸治疗支气管哮喘缓解期36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哮喘是一种发作性的痰呜气喘疾患,以喉中哮呜有声,呼吸急促困难为特征。其病理因素以痰为主.因宿痰伏肺.遇感诱发,发时痰阻气道.肺气失于肃降.表现邪实之证;如反复发作,气阴耗损,肺、脾、肾渐虚。故在缓解期,应培补正气,从本调治。近年来笔者采用中药补肾防哮丸治疗支气管哮喘缓解期患者36例,取得了较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章匀  孙建 《光明中医》2009,24(8):1552-1553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系临床常见病、多发病.通过探导其与风、痰、瘀、虚的关系,联系临床实际灵活应用:①祛风化痰与扶正补虚相结合.临证时应详辨虚实之主次,早期宜祛邪为主,稳定期宜补虚为主,同时佐以祛风解痉化痰之品,补通并行,或补而兼通,或通而兼补,合理调整扶正补虚与祛风化痰的关系,使邪去虚补,正气存内,邪不可干.②化痰活血与宣降肺气相结合.肺系久病,痰瘀互结,肺气不宣,肺失肃降,故应宣降肺气结合化痰活血,有利于改善临床症状.③祛邪补虚与整体调治相结合.慢性阻塞性肺病常与其它脏腑病变相联系,如脾、肾、心等,应注意从整体观念出发,综合舌象、脉象及具体症情,处理好局部与整体的辨证关系,注重整体调理.  相似文献   

19.
朱佳辨治肺心病经验介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佳老师从事呼吸系统疾病研究多年,对肺心病治疗有相当的经验。他认为肺心病病性总属本虚标实,分为急性发作期和慢性缓解期。,在急性发作期以标实为主,病理因素主要涉及痰浊、水饮、瘀血,慢性缓解期以本虚为主,主要以肺、肾为主,涉及心、脾。痰浊、水饮、瘀血之间相互关联,相互影响。血不利而为水,水饮聚集而生痰,痰浊留滞脾胃,气血失于运化,气虚无力推动血行,聚集而成瘀血,肺气上逆而喘,肾失摄纳,肺气不降,故动则气喘。瘀阻脉道,津液失于输布,外溢肌肤而为水肿。肺心病患者由于病程日久,且肺脾肾不足,痰浊水饮瘀血日久不化,故可认为有类似“哮证”之“夙根”之说。也就是说因为肺心病不能治愈,而且从西医角度来说,其发病机制是不可逆的,从中医来说,肺心病患者发病每见肺肾亏虚,痰浊水饮瘀血为患之候,故可将痰浊、水饮、瘀血看作是肺心病的“夙根”。平素肺气亏虚,卫外失固,不能布散津液,脾失健运,不能输布精微,肾失摄纳,肺气上逆,故动则喘甚,肾不能蒸化水液,以致津液凝聚成痰,更加重痰浊之候。  相似文献   

20.
文章介绍汪受传教授治疗小儿肺系疾病的临床经验。汪教授提出,反复呼吸道感染患儿营卫失和者常用桂枝加龙骨牡蛎汤加减,以调和营卫,肺脾气虚者常用玉屏风散合异功散加减,以补肺理脾;支气管哮喘治从祛风化痰、固本御风,哮喘发作时当祛风化痰、宣肃肺气,哮喘缓解期应补益肺脾肾之气血阴阳,最终固本以御风;热、郁、痰、瘀为小儿病毒性肺炎的主要病理要素,病毒性肺炎当治从清热解郁涤痰化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