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素问·藏气法时论>"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心欲软,急食成以软之,用成补之,甘泻之."等条文,揭示了传统中医药理论中的利用药物气味之偏救补人体五脏阴阳气血之偏的治疗大法.后代医家缘此以为经,创制出了生脉散,清营汤等千古名方,至今仍在临床广泛使用.在食疗养生方面,药食物的性味理论也是指导人们健康饮食的重要法则.笔者试以五脏体系中的心脏系统为例,就心苦欲理论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2.
载于《素问·脏气法时论篇》的五脏苦欲补泻理论是指导脏腑用药的重要理论基础,尤其是五脏所欲及其补泻用药法度。在五脏所欲中,相比其他四脏之"所欲","心欲软"的涵义较难理解,因心类火,其生理之性理应炎上而升散,而经中却言"心欲软",且历代医家并未对此有明确的注解,致使后人对此困惑不解。通过从"心主神明,心君以柔和宽厚为贵";"心主血脉,血脉以柔软畅达为要"和"心开窍于舌,舌体以柔软灵活为用"3个方面对"心欲软"的涵义进行阐释。并对"心欲软,急食咸以补之,以咸补之,以甘泻之"的用药法度进行深入解读,提出了咸味药物可以抑制心阳的亢盛,名为"补"实为"泻";甘味药物可以振奋衰微之心阳,名为"泻"实为"补"的观点。  相似文献   

3.
应用血府逐瘀汤治疗冠心病的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皆若燥,急食辛以润之”,语出《素问·脏气法时论》系《内经》五脏若欲补泻理论之一.何谓肾燥?辛味药何以能润?这是一个千古以降,向有争论和难以理解的问题.大凡燥证,则有内、外之分,肾燥乃属内燥范畴.一般认为,内燥证是津伤液耗的一种表现.  相似文献   

4.
论五行理论与五味配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帝内经》确立了以五味相伍,针对五脏苦欲、六淫太过不及为治法的理论。此五味相伍或依据五脏喜恶以五味入脏,作用于脏腑的气化功能失常,或作用于病邪传化,使脏腑恢复正常的生克制化功能;或以病因病症的五行属性,直接以主药味的五行属性予以制化,并伍以与之药味属性相制化的辅佐药成方,使治疗不致过偏,以免矫枉过正等。1以五味配伍调五脏之苦欲补泻,复五脏生克制化五脏的所苦病变、功能的虚实变化、气化的太过不及,都会打破脏腑之间原有的生克平衡,平衡被打破的同时,就会伴随有脏腑间病邪的传变。以药物之五味入脏,可调脏腑之虚实、苦欲,…  相似文献   

5.
酸、苦、甘、辛、咸五味,在食物、药物中都各有所具,《内经》论之很详。本文仅就《素问·脏气法时论》:“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补之,酸泻之”两句经文分析一下它在临床用药上的指导意  相似文献   

6.
系统整理张元素之《医学启源》对五脏苦欲补泻理论的发挥,从肝、心、脾、肺、肾五脏分而论之,明晰了五脏苦欲补泻理论为张元素临床用药特点的总结,并是对其脏腑辨证理论体系的补充,同时也对现代临证治疗起到极为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7.
王贵均 《当代医学》2011,17(23):151-151
《素问·藏气法时论篇》所载"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一语,既概括了湿与脾之间的关系,同时又提出了苦能燥湿的治疗原则。本文基于传统中医药理论"脾主运化"、"脾气主升,其性喜燥恶湿",并结合《内经》等相关医学著作,对此条文试从脾脏生理、湿邪致病、苦能燥湿等方面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8.
严萍 《西部医学》2015,46(6):64-64
<正>陈美华主任是福建省第二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全国第四批老中医药专家继承指导导师。陈主任对《内经》中"五脏苦欲补泻"有独到见解。"五脏苦欲补泻"之说源于《索问·脏气法时论》,所谓"五脏苦欲"之"苦",即患也,困也,也就是难以忍受之意。"欲"者,喜也,即需要之意。"苦"欲"补泻以"顺其气为补,逆其气为泄"的原则对五脏脏气进行调整。五脏所苦,实属五脏之病理变化;五脏所欲,乃是五脏生理之特性。因  相似文献   

9.
饮食治疗的原则 纠正不良饮食习惯,节制饮食,多食淡味,少食肥甘厚昧之晶,且饮食五味(酸、甜、苦、辣、成)不可偏尝。因为五味各有所伤。《素问·五脏生成篇》记载:多食咸,则脉凝泣而变色;多食苦,则皮槁而毛拔;多食辛,则筋急而爪枯;多食酸,则肉胝而唇揭;多食甘,则骨痛而发落。因此,五味偏嗜,损伤了脾胃,成为慢性胃炎病情加重的重要诱因。  相似文献   

10.
辛散补肝的理论源于《内经》,《素问·脏气法时论》说:“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以辛补之。”这是《内经》治疗肝病的基本原则之一,于临床立法用药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这里所谓“辛”,是指药物之味,“欲散”,是指肝之性质。肝之特性,欲散而苦敛,喜条达而恶抑郁。肝气疏泄条达,则宣畅气血,气血调  相似文献   

11.
中医药古籍分类有着悠久的历史。《汉书·艺文志》、《隋书·经籍志》、《通志·艺文略》、《国史·经籍志》等古代综合性书目对中医古籍的归类和分类方法各不相同,反映了编者对古代医籍内容属性的不同认识。中医药学著作的现代分类方法,仍是一个有待研究的课题,回顾曾经使用过的医籍归类和分类方法,可以为今后的中医药图书文献整理研究工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2.
1)《太素·经筋篇》中,“主癎痸及痓”之“痓”字误,应为“痉”。2)《太素·骨空论》中,“九窌在腰尻分间”应为“腰凥分间”。3)《太素·杂病·腰痛篇》说:“居阴之脉令人腰痛,腰中如张弩弦,刺居阴之脉,在月嵩踵鱼肠之外。”居阴,乃“厥阴”也。“居”、“厥”两字,声转可通也。非传写草书而有误也。4)《太素·杂病·风痓》中,“风痓,身反折“应为”风痉”。  相似文献   

13.
隋唐时期为小儿咳喘文献的积累时期,这个时期的重要中医著作《诸病源候论》记载了嗽候、咳逆候、病气候3个病症,它们是小儿咳喘病证的早期文献积累。《备急千金要方》与《千金翼方》收录部分小儿咳喘方药,经作者毕生临床经历验证,是小儿咳喘病证较早的临床资料。宋代为小儿咳喘文献的奠基时期,此时问世的《小儿药证直诀》确立了小儿咳喘病证辨证论治纲领。另一部儿科医著《幼幼新书》,则是宋代及其以前论述小儿咳喘内容最为丰富详细的中医文献。  相似文献   

14.
1932年成都张氏义生堂刊刻的张骥所辑《雷公炮炙论》是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雷公炮炙论》辑本。其选择底本不是宋代的《经史证类备急本草》,而是清代的《修事指南》和《雷公炮制药性解》,距离《雷公炮炙论》原貌较远,且脱漏讹误较多,不是研究《雷公炮炙论》的最佳版本。  相似文献   

15.
明代医家刘纯生平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纯先世为吴陵(今江苏省姜堰、如皋一带)望族。早年随其父橘泉及冯庭干学医。明洪武初(136)迁关中,在长安居住约20余年。后随军医疗迁凉州,于洪武二十八年(1395)前定居甘州。著有《医经小学》、《玉机微义》、《杂病治例》、《伤寒治例》等书,均在死后由他人刊刻出版。此外尚有《太素脉诀》及《寿亲养老补遗》二书,早佚。推断刘纯约生于元至元六年(1340),卒于明永乐十年(1412)前,享年70岁左右。  相似文献   

16.
宋版《洪氏集验方》《伤寒要旨药方》版本流传简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洪氏集验方》五卷南宋乾道六年(1170)初刻版及《伤寒要旨药方》两卷南宋乾道七年(1171)初刻版今存北京国家图书馆,明清藏忆家视共拱璧,珍爱无比,屡加考证,,多有评说,今简考两书作者,版本特点及其流传始未。  相似文献   

17.
史堪,字载之,以字行,四川眉州人,约生活于宋神宗、徽宗年间,为政和进士,官至郡守,因用一味紫菀治愈蔡京的便秘证而名闻一时,被誉为和名医许叔微医术相伯仲,是宋代士人而医的代表人物之一,其著作《史载之方》,为宋代名家方书之一,该书治病立法,强调“保真去邪”,重视运气学说,处方用药多有创见,对脉诊也有诸多发挥,据《直斋书录解题》,史氏有《指南方》2卷,是否为《史载之方》之异名,名家见解不一,通过对宋代《洪氏集验方》,《全生指迷方》等书所引史氏《指南方》内容考察,结合清代诸家考证,认为《指南方》另有其书,并非《史载之方》异名。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冠心通冲剂的抗冠心病和抗心绞痛的作用。方法:应用整体动物(犬、大鼠、猫)实验法测定冠脉流量、心肌耗氧量、心脏功能和血栓形成,用血流粘度计测定血液流变学指标。结果:冠心通冲剂可抑制血栓形成,增加冠脉血流量,降低心肌耗氧量,降低全血比粘度、血浆比粘度、红细胞压积,全面改善心脏功能。结论:冠心通冲剂具有很强的抗冠心病和抗心绞痛作用。  相似文献   

19.
明万历年间,胡文焕将蔡龙阳《螽斯集》与俞桥《广嗣要语》的部分内容合并删润,编校而成《广嗣须知》一书,收入其汇刻的《百家名书》、《格致丛书》2部丛书之中。由《螽斯集》而《广嗣须知》,内容和名称均已变更,因而《广嗣须知》当视为一种新作,其编撰者题名当为“胡文焕编”。今存《广嗣须知》的各种版本,都是胡氏编刻的丛书本或者据其抄录的抄本或传抄本。  相似文献   

20.
《宋史·艺文志》载有“定斋居士《五痔方》一卷”,后世书目均认为《五痔方》系“定斋居士”所著.此书已佚,具体不详.魏岘《魏氏家藏方》中引有部分内容.由《魏氏家藏方》所引《五痔方》序文可知,《五痔方》中所收治疗痔疾的医方源于李用和.李用和之子将其方传于马兴嗣,马兴嗣又转授给魏岘之父魏熊梦.魏熊梦与号“定斋居士”的宋南书法家单炜相识,故魏熊梦所写自序由单炜书写.除《魏氏家藏方》收录之外,明代《秘传外科方》收录有“秘传李防御五痔方”,亦为李用和治疗痔疾的医方,其内容多于《魏氏家藏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