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近年中医界掀起了医易研究的热潮。其背景是当代传统文化研究中的《易经》热波及医界,发表了大量论文并出了一批专著,得出了“医源于易”、“医易同源”、“医易相通”等结论。探讨医易关系,首先应对两者的内涵有一个大致的界定。医的内涵当是从古至今,中国人民与疾病...  相似文献   

2.
通医易之理,辨脏腑之疾——张景岳医哲学思想初探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中国医学史上,张景岳素以温补派著称,为温补派中坚人物。医易研究者认为张景岳是历史上医易学研究最为突出者,他首倡医易同源,明确论述医易的渊源关系,并将易理运用于医学之中。“如果说《黄帝内经》是第一次运用易道思维方式建立中医理论体系,那么张介宾可以说是第二次运用易理象数系统整合了中医理论体系”1。其理论思想综合了《内经》、《易经》两家,融易理于医理之中,《景岳全书》就是以医易之理指导辨证论治的代表作,其哲学思想、思维方法完全体现于具体临证之中。易学的思维方法是以阴阳五行学说为核心,观察整个世界,总结万事万物的…  相似文献   

3.
由中国中医药学会主办的第一届传统生命科学大会———国际中医与《周易》学术研讨会,于1996年10月18日至21日在郑州市召开。会议收到学术论文400余篇,经评审遴选出200多篇进行大会交流。1 易医哲学与原理(1)思维模式:周继旨认为西医遵循“二元对立”的西方文化传统,中医遵循“三元联通”的中国文化传统,这两种思维模式是中西医区别的最深层次动因。中医来源于《周易》所表达的阴阳二气氤氲化生的宇宙观和方法论,这正是医易会通的理论中介。张其成认为医易遵循的是一种“象数思维”方式,它以阴阳五行、河洛卦象为思维模型,以取象、运数为思…  相似文献   

4.
明代医学张介宾《类经附翼·医易义》道:“宾尝闻之孙真人曰‘不知易,不足以言太医。’……虽阴阳备于(内经》,而变化莫大乎《周易》。故曰:天人一理者,一此阴阳也,岂非医易相通,理无二故。可以医而不知《易》乎。”此语言简意赅,深得医易相通之理。医易相通,通在何处,张介宾说:“欲赅医易,理只阴阳。”这里我们姑且抛却义理上的相通,而重点探讨中国传统儒学与中医科学在思维模式及其表述方法的共通之处。 爱因斯坦曾经在给其友人斯策威的一封信中说:“西方科学的发展是以两个伟大的成就为基础,那就是:希腊哲学家发明形式…  相似文献   

5.
在朝鲜医史上,到了李朝后期十九世纪末,出现了以李济马为代表的新医学派。这个学派根据不同的体质,把人分成太阳、少阳、太阴、少阴人等四种不同的类型(象),再按照不同的象“因象施治”, 故称之为“四象医学派”。因它敢于冲破传统理论的圈子,大胆地创立了新学说,所以很快冲动了全国医学界。此学说于20世纪初则传入延边,在延边医学界里兴起了传授及研究之风,形成了“四象医学派”,成了延边朝鲜族医的独特理论。这个学说系统地记载于李济马所著《东医寿世保元》一书中。  相似文献   

6.
《医门棒喝(初集)》体现了清代医家章楠的医易思想,主要表现在“医易同出阴阳太极之源”和“《易经》论治世,医经论治身,应重其理而非其辞”两个方面。章楠在书中创造性地以十二辟卦解释了风寒暑湿燥火,以河洛数理论述了“土为太极之廓”的重土思想,并以“易与医皆为中和之道”反驳张景岳“阳少阴多,扶阳抑阴”的观点。  相似文献   

7.
《左传》(作者左丘明 )中 ,医缓和医和的故事是我国古代医史的重要资料 ,选入高校教材《医古文》中名《秦医缓和》 ,为重点篇章。鲁昭公元年 ,晋平公患病向秦国求医 ,秦伯派名医医和往诊。医和诊视后说 :“疾不可为也 ,是谓近女室 ,疾如蛊” ,继尔论近女色过度“生内热惑蛊之疾” ,首次提出了“蛊”疾病名。那么什么是“蛊”呢 ?答曰 :“沉溺惑乱之所生也。于文 ,皿虫为蛊。谷之飞亦为蛊。在《周易》 ,女惑男 ,风落山谓之蛊”。医和这段释蛊内涵深奥 ,寓意深刻 ,最为费解 ,是教学难点 ,故试予进一步探讨。1 蛊与风落山古经《周易》中《蛊》…  相似文献   

8.
《素问》一向被认为是一部难读、难懂的书,从六朝时期就有全元起、杨上善等人进行训解、诠释。唐、宋以后,又经过王冰、林亿等再行次注、校正。在他们看来,已是“文字昭悉,群疑冰释”、“舛文缺义,于是详明”。尽管如此,到了金、元时期,名医刘完素还认为“《索问》层层差误,不可胜举”。所以明、清两代学者继续对《素问》整理研究。他们大体分成两派。一派是逐篇训解,象马莳,张志聪、张琦等,另一派是分类注释,象张介宾、李念莪、汪訒庵等。  相似文献   

9.
成书于殷周之际的《易经》,其搏大精深的理论体系对中医学的发展影响很大,谚云:“医易相通”。易者,象也。《易经》“托物以明义,用小以喻大”的直觉思维模式以及由此发生的理论模式,直接影响着中医学的理论思维。与《易经》一样,中医学也可看作是中国古代文化积淀而仍然生机蓬勃的活化石,因此中医学在文化人类学家眼中,即是一种古代文化研究对象,又是一种  相似文献   

10.
《周易》“象”思维模式对《内经》理论体系构建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分析《周易》“象”思维模式特点为基础,探讨《周易》“象”思维模式对《内经》理论体系构建的影响。《周易》“象”思维模式在《周易》中占有重要地位,《内经》广泛运用《周易》“象”思维模式研究自然万物规律、人体疾病诊断治疗规律,有天象、地象、气象、万物之象、生物之象、藏象、病象、色象、脉象等,涉及内容广泛,医理博大精深,具有科学性及实用性。研究《内经》理论体系形成的古代哲学基础,对于从根本上研究中医、发展中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养生方》中的“”字,其音义似均与“孱”字无涉,所在条文缺失过半,义理难明。若以《五十二病方》中“”字互考,则可知先秦“”、“算”通用,在本条文中似有“益智”之义。  相似文献   

12.
《内经》中“神”的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内经》中“神”的特性贺娟(内经教研室)指导王洪图关键词:《内经》;神;活动性;物质依赖性;主宰性“神”是《内经》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内经》对“神”的论述相当丰富,除对其内涵、临床意义作了详尽阐释外,还对神所具备的特性有所旁及,即具有活动性、物质依赖...  相似文献   

13.
张介宾的《医易义》是一篇医学哲学的代表作。文中提出“医易同原”、“医易相通”两个命题,前者是从太极本原层面说的,后者是从阴阳变化道理层面说的。关于“太极”,张介宾有时说是“理”,有时说是“气”,通过研究发现,张介宾是主张理气合一、以气为主的。关于“阴阳”,实际上包括四象五行八卦变化之理,是天道和人道、医学和哲学会通的焦点。张介宾不仅以易理来解说医理,而且强调学习中医必须学习《周易》,说明中医学与哲学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4.
《周易》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也是东方科学的镐矢,其博大精深的易理,对哲学、自然科学等,都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尤其是对中医学有着深远影响。唐代大医学家孙思邈说:“不知易不足以言知医”,故有“医易”同源之说。但“医”、“易”同源在理论上是什么,一直未能阐述清楚。本文从《易经》、《内经》中对“阴阳”的论述进行了研究,认为两者之间的同源是在“阴阳”学说方面。  相似文献   

15.
《易经》与《内经》理论共原初探高国巡关键词:医学,中国传统;中国医学基础;易经;内经《易经》是中国文化最古老的典籍,历代正统的学者、推崇它为“群经之首”。它是六经之一,经是天地的大准则,也是人生的大通道。根据《易纬乾凿度》这本书的观念,认为“易”的内...  相似文献   

16.
《养生方》中的“Suan”字,其音义似均与“孱”字无涉,所在条文缺失过半,义理难明,若以《五十二病方》中“Suan”字互考,则可知先秦“Suan”,“算”通用,在本条文中似有“益智”之义。  相似文献   

17.
《儒门事亲》为张从正所撰临床综合医著,总结其版本源流大致为:单行本系统,指《儒门事亲》三卷单行刊印的本子,蒙古中统三年壬戌(1262)高鸣刻本为现在所知唯一的三卷本;丛刻本系统,是指以“丛书”形式刊行而以“儒门事亲”为总名的本子,又有单行本和丛书本两类,前者如明嘉靖二十年辛丑(1541)邵辅刻本,后者如明万历间王肯堂《古今医统正脉全书》本;《医方类聚》征引,指《医方类聚》所载录的《儒门事亲》、《杂记九门》等;建国后诸本,指建国后以十五(十四)卷本为基础进行标点、校勘、注释的本子,可分为排印本、校注本和点校本三种。  相似文献   

18.
《周易(易经)》本是卜筮之书。有《周易》就有易学,研究卦爻的排列、组合、变化及有关卜筮之法的为“象数之学”:研究象数之学所揭示的阴阳消长进退等哲理的为“义理之学”。祖国医学在发轫之初采取了具有辩证法思想的易学作为其哲学基础,因此有“医易同源”之说。五十年代后期,曾就中医基础理论问题展开过一场激烈的讨论。唐氏论述了中医基本理论——阴阳五行发源于“易学”,是古人“仰则现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近取诸身,远取诸物”,总结出阴阳、四象、八卦、六十四卦的大自然共同规律“以类万物之情”,完全是出于对客观世界的周密观察总结出来的理论,并非迷信、唯心。  相似文献   

19.
医史文献《素问》王冰注引《易》辑览《钱超尘(1:1)宋板《千金要方》是如何流入日本的《钱超尘(2:63)《周易》“象”思维模式对《内经》理论体系构建的影响苏颖(2:67)中国医科大学图书馆馆藏《仲景全书》版本考证钱超尘,傅海燕(3:125)《汤液经法》、《伤寒论》、《辅行诀》古今  相似文献   

20.
《素问》王冰注引《易》辑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素问》注始于751年(天宝十年),讫于762年(宝应元年),引医书及经传子史甚多,其中引用《周易》以解生理病理、天人之际者尤为多见,从中可觇《周易》对《内经》理论之指导与影响,亦可考知“医易同源”之理非空泛之论也。今从《素问》王冰注中辑录所引《周易》文字,其未举《周易》书名而引用其意者则不加辑录。《素问》王冰注共引《易》24处,分见《系辞》、《乾》、《坤》、《离》、《坎》、《泰》、《巽》、《震》、《艮》、《说卦》。误引不明其作者,不计入引文数。王冰时引《易》以证明《素问》符合《易》理,《易》理足以诠释医理,王冰将医易相关的理论,提到一个新的高度,对宋明治《易》者,治医者,均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