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对胆腑理论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考证和深入研究 ,认为《内经》“凡十一脏 ,取决于胆” ,“胆者 ,中正之官 ,决断出焉”是胆腑理论的核心内容。本理论数千年来一直指导临床诊治 ,强调了胆腑对五脏六腑具有决定性的相互影响作用 ,并对胆腑病证作了 1 6型微细分型证治。  相似文献   

2.
对胆腑理论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考证和深入研究,认为《内经》“凡十一脏,取决于胆”,“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是胆腑理论的核心内容。本理论数千年来一直指导临床诊治,强调了胆腑对五脏六腑具有决定性的相互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3.
既往认为胆是一个“藏而不泻”的奇恒之腑 ;然而 ,胆是一个“泻而不藏”的脏器 ,不应属于奇恒之腑 ;《素问·五脏别论篇第十一》中的“胆”乃“膻中”之误 ,“膻中”是奇恒之腑 ,“凡十一脏取决于膻中”。  相似文献   

4.
中医胆腑实体及其医理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胆腑又名中清之腑,《难经》称之为青肠,因其内藏青绿色胆汁而得名。西医学发现,胆囊在活体时因贮存胆汁而呈蓝绿色,死后被染成深绿色。古代以青肠名之,与胆囊实际情况相符,同时说明其观察的是活体的胆。言其为肠,是因其功能泄而不藏,胆汁排泄入肠,与肠道一起发挥助消化的功能。若胆汁郁结,排泄不畅,瘀积于中,则会出现黄疸、腹痛等证,凡此说明中医胆腑有实体。然而中医胆“为中正之官”“主决断”“凡十一脏皆取决于胆”等认识因与人体胆囊功能有差别,以致中医胆腑的实体成为一个问题,同时成为中医脏腑是一个功能概念认识的依据。为此本文对…  相似文献   

5.
《内经》论胆主决断功能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内经》是祖国医学理论的渊薮,数千年来一直指导着中医的临床实践,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胆腑理论就是其中脏象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胆腑理论研究胆腑的生理特点、病理变化及其与五脏六腑之间的关系。胆腑作为六腑之一的传化之腑,具有泻而不藏的特点。现代医学中,胆囊所具的储存、浓缩、排空胆汁的生理功能,也包括其中。  相似文献   

6.
《素问·灵兰秘典论》中说“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后世注家多将“中正”解作“不偏不倚”之义。其实“正”为“盛”之通假字,为“盛纳、盛贮”之义,胆为盛受容纳胆汁之腑,所以说它是“中盛之官”。《难经·四十二难》:“胆在肝之短叶间,重二两三铢,盛精汁三合”。正指出胆腑盛纳胆汁之作用。“正”与“盛”古音近,故可通假。对于“胆决断”功能的认识,注家均以“果断”,“决定判断”等神气活动解释。这样解释与经文原义不合。“决”是“泄”义;“断”为“止”义,即贮藏疏泄之义。“决断”,指胆腑排泄,贮藏胆汁的生理功能。《说文》:“…  相似文献   

7.
论胆主疏泄     
本文作者从胆腑的生理,病理,证治方药等方面加以阐述,以药验法,以法验证,以证推理,立“胆主疏泄”之论,提出“胆气疏泄人体一身之气机”的观点。  相似文献   

8.
通腑泄热法在胆胰疾病中的运用黄泰生(江西省南昌县中医院330100)关键词胆胰疾病,中医药治疗,通腑泄热法,临床应用胆为奇垣之腑,《灵枢,本辖篇》曰:“胆者,中精之府,”与肝互为表里,相互沟通,功主疏泄,性喜务达,以通为用,以降为顺。生理特性为“泻而...  相似文献   

9.
胆病治肝识     
临床常以脏病治腑,而腑病治脏则为少见。笔者于临床凡遇腑病久而不愈或腑病治腑不瘥者,常从脏而治,每获满意疗效。今举胆病为例,略谈临证所得体会。所谓胆病,这里仅指西医所称的胆囊炎、胆石症,不涉及其他胆病。  相似文献   

10.
“心与胆相通”首见于《五脏穿凿论》,后经李梴引述:“心与胆通,心病怔忡,宜温胆为主;胆病战栗癫狂,宜补心为主。”心胆沟通于经络,协调于气机,统一于神志。该理论极大地概括了心胆疾病的治疗纲领,对于双心疾病的辨治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室性早搏伴焦虑抑郁以心胆失和为发病基础,神明动乱为病机关键。临证时应重在恢复胆疏泄升发之性、固护决断之权,即通过调治胆腑,使胆通则枢机转利、胆清则火郁得散、胆壮则神有所主,如此胆气畅达无碍,心脉通畅搏动有序,神明无所偏倚,有助于双心疾病的治疗。  相似文献   

11.
中医理论体系中,胆既为六腑之一,又为奇恒之腑,贮藏精气又疏泄精汁,同时又"主决断"参与调节人的情志活动.肝气郁滞,胆失疏泄;胆气虚陷,升发不及;病邪阻滞,腑气不通,都可影响胆的功能从而引起各种疾病的发生.胆病治疗以通利为主,但胆气虚陷又当益气升提以助疏利.  相似文献   

12.
以《黄帝内经》胆腑理论为研究对象,以藏象的解剖结构为起点,从发生学角度对其进行诠解.基于解剖学的不同来源,界定六腑之胆与奇恒之胆的差异,前者源于胆囊,能贮藏排泄胆汁;后者根源于男性的生殖器官,即男胞,主藏精施精种子,同时将奇恒之胆引申发挥为少阳之气,可启迪诸脏,协调周身,使得这一理论兼具了主导全身、关乎精神的生理功能....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胆在人体精神情志活动和气机调节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以及在六经辨证中胆的重要地位的理论阐述,探讨了《素问·六节藏象论篇》中提出的“凡十一脏取决于胆也”这句话的准确、合理的涵义,认为此言与人们惯常认识的“·心为君主之官”,“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的经义是不相矛盾的,“凡十一脏取决于胆”所指的“胆”是对应于中医阴阳五行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中的情志、功能、位置而言,体现中医学理论注重整体观念,既强调了胆的重要生理功能及作用,又体现了与整体的联系,是辩证统一的。  相似文献   

14.
"胆者,清净之腑也"见于<难经·三十五难>.原文曰:"诸腑者皆阳也,清净之处,今大肠、小肠、胃与膀胱,皆受不净,其意何也?然:诸腑者,谓是,非也.经言小肠者,受盛之腑也;大肠者,传泻行道之腑也;胆者,清净之腑也;胃者,水谷之腑也;膀胱者,精液之腑也,一腑犹无两名,故知非也.  相似文献   

15.
"凡十一藏取决于胆",强调胆在人体中的重要作用,其基本内涵有以下几点:(1)胆为中正之官,影响人的精神情志;(2)胆主少阳春升之气及少阳相火,激发和促进各个脏腑的生理功能;(3)少阳为枢,调节各个脏腑的阴阳气机升降。少阳胆腑的疏泄功能正常,对全身五脏六腑的新陈代谢具有促进和调节作用。少阳胆腑疏泄功能异常,枢机不利,可引起五脏功能失调,脾失健运、肝失疏泄、肾精不足失于蒸化,机体气血津液运化失常,以致气滞、痰阻、血瘀而发为代谢综合征。故从胆出发,运用中医学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治理论,发挥中药多靶点、多途径的特点,对调整代谢综合征患者机体代谢失衡状态,具有明显的优势。  相似文献   

16.
脏与腑总的生理特点是“五脏藏粘气而不泻”,“六腑传化物而不藏”。脾在五脏中以其主运化,转输水谷之精做而居特殊地位,肌在六腑中以其能贮藏胆汁亦居特殊地位而为奇恒之一。胆在六腑中虽居特殊地位,但也只能限于六腑范围,为什么《素问·六节脏象论》中又说“凡十一脏取决于胆”呢?对此主要应从以下三方面理解。  相似文献   

17.
尹常健教授认为,慢性胆囊炎久治不愈或屡用苦寒利胆之品,伤及脾气,常见肝郁脾虚之证,应重视健脾利胆,提高痊愈率,降低其复发率;胆囊息肉多因嗜食油腻辛辣肥甘,或饮酒无度,肝失疏泄,胆失通降,日久脾失健运,以致湿热痰瘀蕴结于胆腑而成本病。遵循"留者去之""结者散之"之原则,重用软坚散结、化瘀消积之品方能取得满意疗效;腑以通为用,以降为顺,尹常健教授治疗多采用利胆溶石、通腑排石之法,取其"肠泻胆亦泻"也;胆囊萎缩引起的阻塞性黄疽,其病机多责之于湿热郁阻,常用清热利湿、通腑利胆法取效。总结胆病常用治法,包括疏肝、利胆、健脾、通泄、利湿、散结、缓急等治法。  相似文献   

18.
寤寐异常以失眠和嗜睡最为常见,其论治多基于脏腑功能失调的角度,其中从胆论治者较少。笔者受“凡十一脏,取决于胆也”理论的启发,试图探讨胆与寤寐异常的关系,系统梳理中医论治寤寐异常着眼于胆的辨证思路。通过对胆为枢纽、主决断、喜宁谧的生理特性进行分析,总结了胆的功能异常导致寤寐异常的三个途径:少阳枢机不利,阴阳不和;胆虚决断不能,情志失调;胆为邪扰不净,疏泄不通。进一步充实了中医学在寤寐异常的理论与临床研究。  相似文献   

19.
不寐从胆论治古往今来鲜有系统阐述。本文从中医经典入手,分析“胆”的功能及经络输布等生理基础,并结合古代医案及临床效案,系统探究不寐从胆论治的理论基础,以窥不寐证从胆论治之义。  相似文献   

20.
本文即以瘀胆型肝炎,从“瘀、热、痛、黄”四大主症互为因果,紧扣湿热互结、胶滞难解、所致瘀阻,即以通腑利胆之法,少佐清热祛瘀之品,因势利导,给邪以出路,即达“热退”“黄消”“痛止”之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