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运用营养风险筛查表-2002对食管癌术前患者进行营养风险筛查, 并结合实验室营养指标检测综合分析患者营养状况及相关影响因素, 为临床营养支持提供依据。方法:对62例食管癌术前患者采用营养风险筛查表-2002进行术前营养风险调查, 并结合人体营养指标血清视黄醇结合蛋白(RBP)、前白蛋白(PAB)、白蛋白、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进行检测分析。结果:38例(61.29%)患者术前具有营养不良风险, 年龄≥60岁者营养不良风险发生率为79.49%;有吞咽困难者营养不良风险发生率为68.63%;logistic回归分析年龄、体质量指数和有无吞咽困难均为术前营养风险相关危险因素(P<0.01)。有营养风险患者RBP、PAB、白蛋白、血红蛋白均明显低于无营养风险患者(P<0.01);有营养风险患者红细胞计数与无营养风险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食管癌术前患者存在较高的营养不良风险, 医务人员应重点关注有吞咽困难、年龄≥60岁、体质下降、RBP和PAB早期改变者, 为患者采取及时有效的营养支持。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估住院老年患者营养状况,为老年住院患者合理营养支持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2年6月至2012年12月在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住院,经临床医生初筛认为有营养风险,并邀请该院营养科会诊的70岁及以上老年患者342例。采用欧洲肠外肠内营养学会(ESPEN)推荐的营养风险筛查2002(NRS 2002)标准,结合实验室检查,对入选的342例老年住院患者进行了全面营养状况评估。结果本研究中营养科会诊的70岁及以上老年住院患者的营养风险发生率为96.49%;营养不良发生率为28.79%;贫血发生率为59.24%;低血清总蛋白(TP)、低血清清蛋白(ALB)、低血清前清蛋白(PA)的发生率分别为51.40%、93.18%和85.30%。结论70岁及以上住院患者营养风险高,发生营养不良、贫血、低血清清蛋白血症等概率均较高,临床应引起高度重视,必要时给予营养支持,改善疾病结局。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胃癌术后患者早期应用免疫型肠内营养制剂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我院外科胃癌术后患者70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5例,术后给予能全力进行肠内营养支持,治疗组35例,给予免疫型肠内营养制剂营养支持,并分别于术前,术后第1天,第7天,抽血检查患者的血常规包括总淋巴细胞计数(Lym) 、红细胞计数(RBC) 、血红蛋白(Hb)、血清总蛋白(TP) 、血清清蛋白(ALB) 、前清蛋白( PA);免疫指标T 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CD4+/CD8+比值)和自然杀伤(NK)细胞,血清IgA、IgG、IgM、外周血淋巴细胞总数(TLC).结果 术后第2天患者各项营养指标及免疫指标均较术前明显下降,差异有显著性(P<0.05);术后第7天各项营养指标及免疫指标均较第2天明显升高,且治疗组升高较对照组更为明显,差异有显著性(P <0.05).结论 免疫型肠内营养制剂可明显改善胃癌术后患者营养状况并提高免疫力.  相似文献   

4.
营养支持疗法是胃癌根治术后患者的标准性治疗步骤之一,选择正确的营养支持治疗,可改善胃肠功能、营养情况以及免疫能力,同时降低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及死亡率,帮助患者康复,改善预后[1]。为此,我们对114例胃癌根治术后患者分别采取肠内、肠外两种营养支持疗法,并通过比较治疗后的血红蛋白、血清总蛋白、白蛋白、前清蛋白营养指标及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分析得出更加有效的营养支持治疗方式,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李慧  李洪燕  李旭芳 《海南医学》2014,(21):3157-3160
目的评价个体化营养支持对维持型血液透析患者营养改善的效果,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为针对性营养干预提供依据。方法选择血液透析患者98例进行自身前后对照,按患者营养支持前的各种指标进行个体化营养支持,比较个体化营养支持前后的各项指标变化情况。营养风险评分与其他因素相关性分析使用Pearson相关系数法,多因素分析使用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1个体化营养支持后患者的血红蛋白(Hb)、血清白蛋白(Alb)、蛋白质摄入量、肌酐(Cr)、肱三头肌皮褶厚度(TSF)和上臂肌围(AMC)等均有不同程度提高,胆固醇(TC)、营养风险评分下降(P〈0.05);2患者营养风险与体重、民族、并发症、透析时长、血清白蛋白(Alb)、肱三头肌皮褶厚度(TSF)、上臂肌围(AMC)及蛋白摄入量等因素有相关性(P〈0.05);3影响患者营养风险评分的独立因素是透析时长、并发症、蛋白摄入量(P〈0.05)。结论个性化的营养支持可改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营养不良状况,但在对患者实施个性化营养支持时,需要关注有并发症、蛋白摄入低及每周透析时间较短的患者,以减少营养不良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吴芳  叶再元  陈振光  吴松阳  罗瑶 《浙江医学》2020,42(2):161-163,191
目的探讨胃癌患者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的疗效。方法选取行手术治疗的I~Ⅲ期胃癌患者85例。其中43例患者采用术后早期经鼻肠管行肠内营养支持,为观察组;42例患者采用术后肠外营养支持,为对照组。分别于术前2~5d(术前常规检查)和术后第7天留取患者静脉血,检测血清总蛋白、白蛋白、血红蛋白等营养指标及免疫球蛋白(Ig)A、IgG、IgM等免疫指标,记录并分析患者术后肠道功能恢复时间、住院时间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等临床指标。结果两组患者术前血清总蛋白、白蛋白、血红蛋白等营养指标及IgA、IgG、IgM等免疫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第7天均较术前明显降低(均P<0.05),但观察组患者上述指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肠道功能恢复更快,住院时间更短,术后总并发症发生率更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胃癌患者术后早期经鼻肠管施行肠内营养,可明显改善术后的营养状况和免疫功能,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7.
血清瘦素质量浓度与胃癌患者营养状态之间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血清瘦素质量浓度与胃癌患者营养状态之间的关系。方法:分别测定37例胃癌患者和11例正常对照者血清瘦素以及身高体质量指数(BMI)、血白蛋白(ALB)、肱三头肌皮褶厚度(TSF)、上臂中心肌肉周径(MAC)、理想体质量百分比(NW%)和总淋巴细胞计数(LYM)。胃癌患者分为营养不良(Ⅰ组)和非营养不良(Ⅱ组)两组。结果:血清瘦素质量浓度与BMI、NW%、TSF、MAC呈正相关(P〈0.001),而与ALB、LYM无相关性;胃癌组血清瘦素质量浓度Ⅰ组显著低于Ⅱ组及对照组,其中胃癌患者男性与女性血清瘦素质量浓度无差异。结论:胃癌营养不良患者的瘦素质量浓度低于非营养不良者及正常者,临床上可作为营养不良的诊断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8.
早期肠内营养对胃癌术后患者营养状况和肠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胃癌病人术后早期肠内营养对机体营养状况和肠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胃癌根治性手术病人60例,随机分为两组:早期肠内营养组30例,于术后24 h应用瑞素进行早期肠内营养,共实施7 d;肠外营养组30例,术后给予全肠外营养治疗。两组病人分别于手术前1 d、术后第1、8天检测营养指标血清清蛋白(ALB)、转铁蛋白(TF)和前清蛋白(PA),并观察肠功能恢复时间。结果:术后第1天两组患者血清清蛋白、转铁蛋白和前清蛋白浓度较术前有明显下降(P〈0.05或0.01),经过一段时期的肠内营养和肠外营养支持后基本恢复到术前水平,肠内营养的营养恢复作用与肠外营养相比无明显差异。肛门排气/排便时间两组病人差异显著(P〈0.01)。两组病人在观察期间均未发生严重并发症。结论: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可以改善胃癌病人的营养状况,促进肠蠕动恢复的作用优于肠外营养。  相似文献   

9.

目的  讨论术前营养风险筛查对胃癌和结直肠癌患者术后并发症的预测作用,以及对围手术期营养支持的指导作用,为临床合理开展营养支持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研究2015年1月-2015年12月在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普通外科行根治性切除的436例胃癌患者和713例结直肠癌患者,根据营养风险筛查2002(NRS 2002)结果,将两类肿瘤患者分别分为存在营养风险和不存在营养风险患者,再分别比较两种同类肿瘤患者中,行营养支持和未行营养支持患者手术前、后血红蛋白(Hb)、白蛋白(Alb)、前白蛋白(PA)水平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术后住院时间。结果  436例胃癌患者中205例术前存在营养风险,不存在营养风险231例。未行术前营养支持治疗的患者术后Hb、Alb、PA水平均低于行术前营养支持的患者(P <0.05),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和术后住院时间亦高于或长于后者(P <0.05)。713例结直肠癌患者中,311例术前存在营养风险,不存在营养风险402例。未行术前营养支持治疗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和术后住院时间高于或长于行术前营养支持的患者(P <0.05),手术前后Hb、Alb、PA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术前营养支持治疗能够降低有营养风险的胃癌和结直肠癌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缩短住院时间,有效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胃癌患者行胃癌根治术后使用肠外营养支持(TPN)与肠内营养支持(EN)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观察我院胃肠外科病区经主观综合性营养评估法(SGA)评价为重度营养不良的胃癌患者116例,随机分成TPN组与EN组,在行胃癌根治术后第2d分别应用肠外营养支持、肠内营养支持治疗7d。治疗前后检测患者血清前白蛋白(PA)、结合珠蛋白(HPT)、转铁蛋白(TRF)、血红素结合蛋白(HPX)。结果应用营养支持前两组P〉0.05;应用营养支持后两组治疗后血清水平:PRE、HW、TRF、HPX均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肠内营养支持与肠外营养支持治疗前后在血清蛋白指标无统计学意义,在条件许可时尽可能使用肠内营养支持。  相似文献   

11.
谷氨酰胺强化的肠内营养在胃癌术后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戴寅  傅斌生  魏忠  谢钊  赵旭辉 《安徽医学》2006,27(2):100-102
目的总结我科30例胃癌术后早期应用肠内营养支持的经验,评价谷氨酰胺强化的肠内营养临床效果的优越性。方法30例接受手术的胃癌患者,随机分为强化肠内营养组和标准肠内营养组,每组各15例。手术后早期(24小时)经术中放置的鼻空肠管应用能全力作为基础肠内营养,添加谷氨酰胺颗粒(安凯舒)作为强化肠内营养。术前、术后7天测定血浆白蛋白、前白蛋白、转铁蛋白、肝肾功能、血糖、电解质、淋巴细胞计数。结果手术前,两组各项指标差异无显著性(P>0.05),术后7天强化肠内营养组的体重、前白蛋白和转铁蛋白较标准肠内营养组明显增高,差异有显著性(P<0.05),淋巴细胞计数明显高于标准肠内营养组(P<0.05)。个别患者出现腹胀、腹泻、经对症治疗缓解,全组患者均能耐受早期肠内营养。未发现有肝、肾功能、血糖、电解质异常。结论胃癌术后早期进行肠内营养安全有效,和标准肠内营养相比,谷氨酰胺强化的肠内营养更有优越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营养支持对体外循环(CPB)术后患者营养状态的影响。方法:60例体外循环术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和营养支持组,每组30例。对照组自由进食,营养支持组在自由进食基础上,每日额外口服营养液750ml,时间为1周。对两组患者术前、术后的人体测量指标(体重、三头肌皮褶厚度、上臂围、臂肌围)及血浆蛋白(血清白蛋白、前白蛋白、转铁蛋白)、血红蛋白和总淋巴细胞数等指标进行测定。结果:两组患者术后1天各项指标均下降(P<0.05)。术后8天,除总淋巴细胞数外,对照组各项指标与术前间差异显著(P<0.01),感染性并发症的发生率达13.3%;营养支持组术后8天血浆蛋白含量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05),无感染性并发症发生。结论:CPB心内直视手术能明显影响机体的营养状态,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能改善营养状态,减少感染性并发症的发生,缩短恢复时间。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周期性与持续性营养输注方式对内科呼吸衰竭机械通气患者血清营养指标、PaO2和PaCO2、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及急性生理学和慢性健康评估Ⅲ(APACHEⅢ)评分的影响。方法采用交叉自身对照方法,对2006年12月至2009年6月入住我院内科监护室的48例呼吸衰竭机械通气患者,采取两种输注方式,比较持续性营养输注(A组)与周期性营养输注(B组)治疗前和7d后的血清白蛋白、前白蛋白、转铁蛋白水平、PaO2和PaCO2、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和APACHEⅢ评分,比较对这两组各项指标的影响。结果研究结束时A组血清白蛋白、前白蛋白及转铁蛋白水平分别为(34±3)g/L、(196±28)mg/L、(2.1±0.3)g/L,B组分别为(35±4)g/L、(198±25)mg/L、(2.0±0.4)g/L;A组PaO2及PaCO2水平分别为(92±12)mmHg(1mmHg=0.133kPa)、(42±10)mmHg,B组分别为(91±9)mmHg和(42±10)mmHg;A组外周血白细胞及APACHEⅢ评分分别为(11.8±1.7)×10^9/L和(38±7)分,B组分别为(12.6±1.2)×10^9/L和(40±6)分。两种营养输注方式对前白蛋白及转铁蛋白影响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P=0.019和P=0.013),而其他研究指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持续性营养输注较周期性输注血清前白蛋白和转铁蛋白改善明显,而在改善外周血白细胞计数、PaO2和PaCO2及APACHEⅢ评分等方面没有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14.
陈占军  郭会敏  马文晨  孔明  周莉 《北京医学》2014,36(12):1022-1025
目的 应用营养风险筛查-2002(nutritional risk screening 2002,NRS-2002)量表评估老年肝硬化住院患者的营养风险.制定相应干预策略。方法 选取北京佑安医院人工肝中心2012年4~12月住院的肝硬化患者216例,其中观察组为老年人(A组),年龄≥65岁37例,对照组(B组)年龄≤64岁179例。采用上臂肌围(AMC)、肱三头肌皮褶厚度(TSF)评价患者营养状况。NRS-2002评估患者营养风险。记录患者的体质指数(BMI)、握力、白蛋白、前白蛋白、淋巴细胞计数、人院时肝功能Child—Pugh分级和出院转归。结果 入院时A组有营养风险患者的比例明显高于B组(51.4%VS.33.0%.P=0.034)。以TSF及AMC评价患者营养状况.A组和B组营养不良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入院时有营养风险的患者中Child—Pugh分级C级的比例高于无营养风险的患者(29.5%VS.19.6%,P〈0.001),而A组和B组Child—Pugh分级的构成比无明显差异。有营养风险者的BMI及握力、入院时的白蛋白及前白蛋白均低于无营养风险者,死亡比例高于无营养风险者(11.5%VS.2.9%。P=0.016)。结论 肝硬化住院患者营养不良风险较高。有营养风险的老年肝硬化患者临床转归较差.生活质量下降,需要积极进行营养干预。  相似文献   

15.
探讨胃癌病人术后应用肠内营养对免疫蛋白的影响。临床作实验组及对照组的比较,结果表明总蛋白,球蛋白,前白蛋白及IgG的增加均存在着显著差异性(P<0.05),而此时常用作营养免疫指标之一的全淋巴细胞计数并无显著差异性(P>0.05)。故胃癌手术后短期内应用肠内营养支持有助于部分免疫蛋白水平的提高与恢复。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肺结核合并营养不良患者进行肠外营养支持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取随机对照试验方法,将43例肺结核合并营养不良患者分为肠外营养组(n=22)和对照组(n=21),疗程21 d。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体重指数(BMI)、肱三头肌皮褶厚度(TSF)、上臂肌围(MAMC)、血红蛋白浓度(Hb)、血淋巴细胞总数(TLC)、血清白蛋白浓度(ALB)及T细胞亚群等指标的变化。结果①治疗21 d后,肠外营养组患者BMI、MAMC较治疗前均有明显升高[BMI:(20.4±3.8)比(16.3±2.5)kg/m2,P﹤0.01;MAMC:(19.5±2.9)比(17.2±3.7)cm,P﹤0.05],亦显著高于对照组[BMI:(20.4±3.8)比(17.5±4.4)kg/m2,P﹤0.05;MAMC:(19.5±2.9)比(17.1±2.6)cm,P﹤0.05];肠外营养组患者TSF较治疗前也有显著升高[(8.8±3.2)比(6.9±2.5)cm,P﹤0.05]。②治疗后肠外营养组患者的Hb、ALB浓度显著高于对照组[(120.1±16.3)比(105.2±17.4)g/L,P﹤0.01;(34.5±3.9)比(30.7±3.3)g/L,P﹤0.01]。③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CD4+、CD4+/CD8+均较治疗前显著升高;肠外营养组患者血清CD3+较治疗前显著升高;治疗后肠外营养组患者血清CD4+/CD8+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对肺结核并营养不良的患者,及时合理的肠外营养支持有助于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及细胞免疫功能,促进患者早日康复,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了解二级医院老年住院患者营养状况和营养支持情况,为临床营养支持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营养风险筛查方法(NRS2002),对1 261例老年住院患者进行营养风险筛查和营养指标(血清白蛋白、体重指数)测定。结果:营养风险筛查量表(NRS)适用率73.6%,其中NRS≥3者420例,应用营养支持58例;在1 261例中有627例营养不良,发生率为49.7%,其中营养不足、超重、肥胖者分别为324例、232例和71例。结论:二级医院内科老年住院患者营养不良发生率较高,营养支持应用较少,营养支持治疗干预不够,应及早进行营养干预。  相似文献   

18.
喉癌患者术后肠内营养支持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喉癌手术后应用不同的肠内营养支持方法对患者术后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选择喉癌患者51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24例,使用立适康(短肽型)+立适康(纤维型)进行营养支持;对照组27例,使用自制匀浆膳。并分别测定术前及术后7d营养相关指标。结果:试验组平均住院日、体重、白蛋白、球蛋白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但血浆前白蛋白、淋巴细胞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喉癌术后肠内营养支持对于机体营养状况及免疫功能的恢复是十分有利的。使用短肽型配合整蛋白型肠内营养制剂进行营养支持,可以减轻对病人胃肠道的刺激,对患者营养状况及免疫功能恢复也比自制匀浆膳更好。  相似文献   

19.
苍玉珍  曾青山  黄文静 《海南医学》2016,(19):3170-3172
目的:分析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对胃癌术后出院患者营养指标及其恢复的影响。方法随机抽取2011年5月至2015年4于我院择期行胃癌根治术治疗的74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住院顺序编号,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B两组,每组各37例。A组胃癌术后早期作家庭肠内营养干预,B组未给予家庭肠内营养支持,比较两组患者术后胃肠道指标的恢复情况,以及出院前后不同时间段患者血清前蛋白(PA)、白蛋白(ALB)、免疫球蛋白(IgG、IgA、IgM)、血红蛋白(Hb)及白细胞计数(WBC)等指标的变化,同时比较两组患者的体质量(BW)、并发症和出院后生活质量改善情况。结果出院3周后,A组患者的PA、ALB、HGB、BW分别上升至(0.25±0.06) g/L、(38.65±3.84) g/L、(93.21±10.41) g/L、(65.06±10.44) kg,IgG、IgA分别上升至为(13.01±1.81) g/L、(4.11±0.97) g/L,分别与B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出院3周KPS评分为(86.86±5.94)分,明显高于B组的(80.36±2.78)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B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3.51%(5/37)、18.92%(7/3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早期家庭肠内营养支持干预胃癌术后出院患者,可改善患者出院后营养指标、免疫水平,改善其术后生活质量,且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20.
廖利春  骆国才  黎慧霞 《海南医学》2016,(15):2460-2462
目的:观察内镜下胃造瘘术胃肠内营养支持对危重患者营养状况的改善效果。方法将2012年12月至2014年12月在我院及协作单位接受治疗的160例危重症患者纳入研究,按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79例和对照组81例,分别接受内镜下胃造瘘术胃肠内营养支持和鼻胃管鼻饲胃肠内营养支持,连续治疗2周后,比较两组患者的体质量指数(BMI)、白细胞、血红蛋白、血清前白蛋白、白蛋白、淋巴细胞计数、CD3+、CD4+、CD8+,以及并发症等指标。结果治疗后观察组的BMI、血红细胞、血清前白蛋白、白蛋白高于对照组[(19.33±1.84) kg/m2 vs (18.67±1.56) kg/m2;(99.5±12.4)个/L vs (92.4±12.7)个/L;(246.2±26.3) g/L vs (225.7±29.9) g/L;(38.7±4.1) g/L vs (36.1±3.8) 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白细胞、CD8+明显低于对照组[(7.32±1.32)个/L vs (8.45±1.84)个/L;(24.84±4.08)个/μL vs (28.44±4.07)个/μ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淋巴细胞、CD3+、CD4+方面,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2.92±0.57)个/L vs (2.32±0.62)个/L;(67.84±8.33)个/μL vs (62.17±5.48)个/μL;(42.36±6.11)个/μL vs (36.18±4.92)个/μ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0.3%(16/79),明显低于对照组的50.6%(41/8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传统鼻饲管胃肠内营养支持方式相比,内镜下胃造瘘术胃肠内营养支持对改善危重患者营养状况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更为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