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 观察丙泊酚靶控输注 (TCI)用于椎管内麻醉病人术中镇静的安全性及不同手术部位所需靶控血药浓度 (Ct)范围。 方法  2 0例在椎管内麻醉下行腹部或下肢手术病人 ,以血浆室为靶控目标 ,予以丙泊酚TCI行术中镇静。镇静水平用OAA/S评分估计。确定不同手术部位OAA/S达 3分时相对应的Ct。持续观察心率、无创血压、Sp0 2值变化。停止TCI后询问病人术中和术后遗忘及舒适感。 结果 OAA/S达 3分时 ,上腹部手术组 (A组 )Ct为 2 4~3 6μg/ml。下腹部 (B组 )和下肢手术 (C组 )为 1 5~ 2 5 μg/ml。A与B/C组Ct值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均P <0 0 1)。各组HR、MAP和SpO2 值无显著性变化。所有病人均有术中遗忘 ,自我感觉舒适。 结论 丙泊酚TCI用于椎管内病人术中镇静可控性强 ,血流动力学稳定 ,镇静深度适宜 ,可有效抑制病人术中的应激反应。  相似文献   

2.
瑞芬太尼靶控输注用于颈部手术清醒镇静镇痛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廖秀清  肖晓山  邓海洪 《广东医学》2006,27(10):1503-1505
目的评价瑞芬太尼靶控输注(TCI)用于颈部手术清醒镇静镇痛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甲状腺手术患者40例,年龄20~59岁,ASAⅠ~Ⅱ级,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颈丛神经阻滞后,观察组手术开始前5 min启动靶控输注瑞芬太尼,初始效应室浓度为1.5 ng/ml。术中随时调整目标浓度,每次递增或递减0.2~0.3 ng/ml,直至镇静达RamSayⅢ~Ⅳ级或镇痛良好为止。比较两组麻醉前(T0)、颈丛阻滞后5 min(T1)、手术开始后5 min(T2)、手术开始后30 min(T3)、术中牵拉明显时(T4)、手术结束时(T5)各点MAP,HR,RR,SpO2及BIS值的变化。观察镇静、镇痛程度;观察呼吸抑制、肌肉僵硬、恶心呕吐、皮肤瘙痒等不良反应。结果①观察组MAP及HR变化较小,血流动力学稳定;对照组MAP及HR波动明显,MAP于T4、HR于T2,T3,T4较术前和观察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②观察组BIS值有小幅度下降,但组内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③观察组多数患者处于RamSayⅡ~Ⅲ级,2例达Ⅳ级,术中均能准确回答问题;镇痛良好或完善者观察组为100%,而对照组为40%。两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无不良反应。结论小剂量瑞芬太尼TCI辅助颈丛阻滞用于颈部手术安全有效,完全可以达到清醒镇静镇痛的目的,且无明显副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Narcotrend监测在硬膜外麻醉丙泊酚靶控清醒镇静中的临床指导意义.方法选择60例连续硬膜外麻醉下行中下腹部及下肢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Narcotrend监测组(NT组)和传统改良清醒镇静评分组(OAA/S组),比较2组患者循环、呼吸参数变化;丙泊酚用量;是否需辅助通气和患者舒适度.结果 NT组、OAA/S组达镇静深度时丙泊酚效应室浓度分别为1.58μg/m L和1.79μg/m L(P>0.05);2组患者各个时间点循环、呼吸参数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NT组心率(HR)、呼吸(RR)、平均血压(MAP)的术中变化较OAA/S组小;2组丙泊酚总用药量无统计学差异,但单位时间丙泊酚用量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NT组苏醒时间小于OAA/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辅助通气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NT组比OAA/S组术中循环呼吸参数影响较小,单位时间丙泊酚用量少,苏醒较快;Narcotrend监测在硬膜外麻醉丙泊酚靶控清醒镇静中具有较好的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5.
目的:分析靶控输注时影响丙泊酚镇静效力的相关因素。方法:选择2018年3月至2018年6月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育英儿童医院择期手术行全身麻醉的100例患者,记录所有患者的年龄、性别、身高、体质量和BMI、收缩压、舒张压及各项血液生化指标,采用靶控输注丙泊酚,初始血浆靶浓度设置为1.2 μg/mL,达到血浆靶浓度30 s后,按照梯度每30 s增加0.3 μg/mL直至患者意识消失,记录此时丙泊酚的血浆靶浓度。采用Spearman秩相关和秩和检验分析各变量与血浆靶浓度的相关性,将筛选出的变量纳入逐步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最终确定影响丙泊酚镇静效力的独立影响因素。采用LOESS模型对获得的独立影响因素同血浆靶浓度进行分析,拟合趋势图。结果:相关性分析显示年龄、BMI、收缩压、血糖、尿素氮、尿素氮/肌酐及高血压史与血浆靶浓度显著相关(P<0.05),逐步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年龄、BMI和收缩压是丙泊酚镇静效力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根据LOESS模型拟合后的趋势图显示随着年龄和BMI的增加,所需血浆靶浓度呈下降趋势;而随着收缩压的升高所需血浆靶浓度则是先升高后下降。结论:靶控输注时年龄、BMI和收缩压是影响丙泊酚镇静效力的显著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靶控输注清醒镇静镇痛在宫腔镜检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9月-2018年6月该院妇科门诊行宫腔镜检查术患者5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n=25)和对照组(n=25)。两组患者均给予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麻醉镇痛,对照组患者采用手动输注,观察组患者采用靶控输注。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镇静镇痛效果。结果 (1)麻醉后2 min和扩张宫颈时,观察组患者的平均动脉压和心率高于对照组(P0.05)。(2)观察组患者清醒即刻、术后15 min和术后30 min时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均小于对照组,Ramsay评分大于对照组(P0.05)。(3)观察组患者的麻醉起效时间和离室时间短于对照组,苏醒时间、定向力恢复时间长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术中记忆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靶控输注可有效维持宫腔镜检查术患者血流动力学的稳定,维持良好的镇静镇痛效果,实现宫腔镜检患者的快速平稳苏醒。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靶控输注咪唑安定对靶控输注丙泊酚镇静催眠效应的影响。方法ASAI~Ⅱ级择期手术患者40例,随机分为四组:A组为单纯丙泊酚组,B、C、D组为丙泊酚 咪唑安定组,咪唑安定靶浓度分别为10、20、30ng/mL。咪唑安定达到平衡后,血浆靶控输注丙泊酚。记录丙泊酚效应部位浓度为1、2、3、4、5μg/mL时BIS值和OAA/S评分,并记录OAA/S评分达到4、3、2、1时丙泊酚效应部位浓度和BIS值,记录BIS值为50时丙泊酚效应部位浓度。结果1.咪唑安定达到平衡后,C组和D组BIS值显著下降;D组中OAA/S评分也显著下降,并低于B组和C组;2.随丙泊酚浓度升高四组患者.BIS值和OAA/S评分逐渐下降;3.相同丙泊酚浓度时,BIS值和OAA/S评分随咪唑安定浓度增加呈降低趋势;4.B、C、D三组患者OAA/S评分达到3、2、1以及BIS值达到50时所需丙泊酚效应部位浓度均显著低于A组,达到相同OAA/S评分D组所需丙泊酚效应部位浓度显著低于B组和C组。结论效应部位浓度为10、20、30ng/mL的咪唑安定均能显著降低丙泊酚靶控浓度,以达到需要的镇静深度;随咪唑安定浓度加深,降低作用越明显。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靶控输注咪唑安定对靶控输注丙泊酚镇静催眠效应的影响.方法 ASAⅠ~Ⅱ级择期手术患者40例,随机分为四组:A组为单纯丙泊酚组,B、C、D组为丙泊酚+咪唑安定组,咪唑安定靶浓度分别为10、20、30 ng/mL.咪唑安定达到平衡后,血浆靶控输注丙泊酚.记录丙泊酚效应部位浓度为1、2、3、4、5 μg/mL时BIS值和OAA/S评分,并记录OAA/S评分达到4、3、2、1时丙泊酚效应部位浓度和BIS值,记录BIS值为50时丙泊酚效应部位浓度.结果 1.咪唑安定达到平衡后,C组和D组BIS值显著下降;D组中OAA/S评分也显著下降,并低于B组和C组;2.随丙泊酚浓度升高四组患者BIS值和OAA/S评分逐渐下降;3.相同丙泊酚浓度时,BIS值和OAA/S评分随咪唑安定浓度增加呈降低趋势;4.B、C、D三组患者OAA/S评分达到3、2、1以及BIS值达到50时所需丙泊酚效应部位浓度均显著低于A组,达到相同OAA/S评分D组所需丙泊酚效应部位浓度显著低于B组和C组.结论效应部位浓度为10、20、30 ng/mL的咪唑安定均能显著降低丙泊酚靶控浓度,以达到需要的镇静深度;随咪唑安定浓度加深,降低作用越明显.  相似文献   

9.
异丙酚靶控输注辅助硬膜外麻醉清醒镇静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异丙酚靶控输注不同目标血药浓度,辅助硬膜外麻醉清醒镇静的临床效果.方法:45例ASA分级Ⅰ~Ⅱ级,行子宫切除术患者,随机分为3组,Ⅰ组作为对照组,单纯硬膜外麻醉,不使用辅助药;Ⅱ组在硬膜外麻醉平面确定即刻设定异丙酚靶控输注目标血药浓度1.0μg/ml,Ⅲ组目标血药浓度为1.5μg/ml,记录从术前到术毕不同时点的心率(HR)及血压(BP),并在术中子宫切除及术毕时刻进行警觉/镇静(0AA/S)评分,同时观察有无内脏牵拉反应及术后知晓情况.结果:各组血压在硬膜外麻醉平面确定时明显降低,Ⅱ、Ⅲ组在泵注异丙酚5min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各组心率随手术进程逐渐降低,组间无显著差异;Ⅱ组仅有53.3%病人入睡,对术中探查所致内脏牵拉反应的抑制率为53.3%,术中知晓率为33.3%,Ⅲ组病人均入睡,且绝大多数病人在术中仅对轻推动有反应,对术中探查时内脏牵拉反应的抑制率达86.7%,术中知晓率为0.结论:异丙酚静脉靶控输注辅助硬膜外麻醉镇静效果确切,且能显著抑制术中探查所致的内脏牵拉反应;且OAA/S镇静评分表明异丙酚目标血药浓度1.5μg/ml镇静效果明显优于目标血药浓度1.0μg/ml.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靶控输注丙泊芬-瑞芬太尼清醒镇静镇痛麻醉用于老年患者胃镜检查中的有效性、安全性。方法将60例ASAI~Ⅲ行胃镜检查的老年患者随机分为麻醉组(A组)和对照组(B组),每组30例。A组:丙泊酚血浆靶浓度0.6-1.2ug/ml,瑞芬太尼血浆靶浓度0.6—0.9ng/ml同时输注,待患者进入镇静分级评分(Ramsay)2级时开始行胃镜检查,胃镜抵达十二指肠时停止给药。B组:未用药。结果Ramsay评分:A组2级83%,B组2级20%(P〈0.01)。A组入镜时间短于B组(P〈0.05)。检查过程中收缩压、舒张压、心率、呼吸B组明显上升(P〈0.05或0.01),脑电双频指数A组明显降低(P〈0.01),A组检查成功率、操作者和患者满意率明显高于B组(P〈0.01)。结论靶控输注丙泊酚-瑞芬太尼用于老年人胃镜检查能达到良好的清醒镇静镇痛麻醉效果,能有效抑制应激反应,血流动力学稳定,患者的耐受性和依从性好,检查成功率高,是一种安全、有效、可行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BIS作为异丙酚靶控输注的反馈控制变量用于硬膜外麻醉病人清醒镇静的可行性。方法:60例择期在硬膜外麻醉下行下腹部或下肢手术的病人,随机均分为两组:靶控输注组和反馈靶控输注组。异丙酚的血浆靶控浓度均设定为1.8μg/mL,靶控输注组整个手术期维持不变,反馈靶控输注组BIS作为控制变量设定在75。记录并比较两组间BIS值、OAA/S评分、平均动脉压(MAP)和心率(HR)的最高值和最低值、异丙酚的单位标准化剂量、定向力恢复时间、术中的遗忘程度和满意度。结果:两组间BIS值、OAA/S评分、平均动脉压的最高值和最低值及定向力恢复时间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反馈靶控组异丙酚总剂量低于靶控输注组(P<0.01),单位标准化剂量亦较低(P<0.01);两组病人术中的遗忘程度和满意度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结论:BIS作为异丙酚反馈控制变量是可行的,此输注系统为硬膜外麻醉病人提供了适宜的镇静深度,且异丙酚用量少,定向力恢复快,术中血流动力学稳定。  相似文献   

12.
对在重症监测治疗病房(ICU)出现兴奋躁动症状的10例全麻恢复期患者,通过微量输液泵,持续小剂量输注异内酚进行镇静治疗。全组异丙酚的平均输往速率为1733(9.28~33.19)μg/(kgmin)。应用异丙酚总量最大为400mg,最小90mg。治疗期间生命体征稳定,能够方便地调整到理想的镇静水平。认为此方法可有效地治疗苏醒期兴奋症状,并具有镇静水平容易控制,苏醒质量好,明显不良反应等优点。  相似文献   

13.
14.
目的研究靶控输注丙泊酚联合应用舒芬太尼用于钬激光经尿道输尿管镜碎石术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将30位择期行钬激光经尿道输尿管镜碎石术患者,ASAⅠ-Ⅱ级,随机分为两组,两组均于入室后静注舒芬太尼0.1μg.kg-1,给药后3min靶控输注丙泊酚,一组丙泊酚靶浓度为3μg.mL-1(G1组,n=15),另一组丙泊酚靶浓度为4μg.mL-1(G2组,n=15);待效应室浓度达预定值后开始操作,术中根据体动情况可单次追加丙泊酚,同时使术中BIS<60,若脉搏血氧饱和度低于90%给予面罩加压给氧。在麻醉中观察并记录血压、心率、脉搏血氧饱和度、BIS值、镇静分级(RAMSAY评分)、并发症发生率(呼吸抑制、血压下降、恶心、呕吐、咳嗽和躁动)以及丙泊酚用药总量、追加次数、意识恢复时间(从停丙泊酚至呼之睁眼及定向力恢复),并在两组间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患者镇静效果分级均为4~5分,G1组和G2组平均BIS值分别为59±10和56±13(P>0.05),均达到足够镇静深度。两组患者靶控至预定浓度后血压有明显下降,进镜时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与入室时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G1组与G2组辅助呼吸发生率为2/15和8/15(χ2:P=0.02)。G1组和G2组术中轻微体动的发生率分别为5/15和1/15(χ2:P=0.08)。G1组与G2组的呼之睁眼时间为(2.8±1.1)min和(8.3±3.0)min,定向力恢复时间为(7.6±1.9)min和(15.6±2.2)min(P<0.01)。丙泊酚总用药量分别为(225.5±77.7)mg和(342.5±72.6)mg(P<0.01)。术后随访表明对内镜操作均无记忆。结论本实验中舒芬太尼与丙泊酚复合麻醉,对于钬激光输尿管镜碎石术能达到足够的麻醉深度,两组麻醉剂量均具有安全性和可行性。靶控浓度3μg.mL-1组可减轻呼吸抑制、缩短术后清醒时间,同时节省丙泊酚用药总量。  相似文献   

15.
于兵  郭启勇  范国光  刘娜   《中国医学工程》2011,(6):26-27,29
目的比较对于CT检查中水合氯醛和苯巴比妥镇静失败的患儿,应用靶控(TCI)与手控(MCI)方式静脉输注异丙酚副反应的发生率。方法本实验选择2009年5月至2008年12月在我院行CT检查,而且口服水合氯醛或静脉注射苯巴比妥镇静失败的儿童共332例,给予其家长在CT检查期间选择MCI或TCI方式异丙酚输注进行镇静的权利。166名患儿接受TCI输注,166名接受了手控输注。记录需要气道维护的发生率、呼吸系统副反应的发生率以及镇静结束后苏醒时间,采用Fisher精确检验(Fisher exact test)以及t检验比较TCI和MCI组需要气道维护的发生率、呼吸系统副反应的发生率以及镇静结束后苏醒时间的差异。结果 MCI组患儿需要需要辅助手段保持气道通畅的概率显著高于TCI组(5.4%vs 21.1%,P〈0.05);镇静维持期间MCI组气道副反应发生率显著高于TCI组(3.6%vs 13.9%,P〈0.05)。镇静后苏醒时间TCI组显著快于MCI组(25.3±16.8 vs 39.7±16.0;t=7.997,P〈0.001)。结论对水合氯醛或苯巴比妥镇静困难的患儿,TCI输注比MCI输注异丙酚可能有着更高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比较地氟醚吸入麻醉与靶控输注(TCI)丙泊酚全凭静脉(TIVA)单一麻醉的临床效果。方法 择期骨科脊柱手术病人60例,ASAⅠ-Ⅱ级,随机分为两组。用芬太尼、维库溴胺分别进行镇痛和肌松。组Ⅰ给予丙泊酚-氧气诱导,并以丙泊酚-氧气维持。组Ⅱ给予地氟醚-氧气行麻醉诱导,用地氟醚-氧气维持。观察两种方法对麻醉诱导、恢复的时间长短、副反应,以及两种方法引起血流动力学改变的差异。结果 丙泊酚组较地氟醚组麻醉诱导时间明显缩短,伴以不自主运动明显增多,呼吸道刺激反应明显减少。插管时间两组无明显区别。两组病人睁眼时间、拔管时间、意识清楚时间长短无明显差异。两种麻醉方法心血管稳定性好且具有可比性。结论 无论是丙泊酚全凭静脉麻醉还是地氟醚吸入麻醉,麻醉诱导讯凛,术中平稳,苏醒快速无明显不直反应,对心血管系统影响较小,血液动力学稳定。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椎管内麻醉辅以持续靶控输注丙泊酚和咪达唑仑的镇静效果。方法在腰硬联合麻醉下择期行下腹部手术的成年病人60例,ASA I~II级,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予以丙泊酚(I组)和咪达唑仑(II组)持续靶控输注镇静。分别在入室平卧10min(T1)、静脉给予镇静药后2min(T2)、5min(T3)、10min(T4)、20min(T5)、30min(T6)、手术结束前10min(T7)、手术结束时(T8)8个时间点记录OAA/S镇静评分、BIS值及心率、血压、呼吸和血氧饱和度。结果两组患者生命体征均平稳,与给药前比较,丙泊酚组给药后2、5、10、20和30min BIS值明显下降(P<0.05);OAA/S评分在给药后2min到30min都有明显下降(P<0.05)。咪达唑仑组与给药前比较,给药后5min到30min BIS值明显下降(P<0.05),OAA/S评分也在给药后5min到手术结束前10min都有明显下降(P<0.05)。结论椎管内麻醉辅以丙泊酚、咪达唑仑持续靶控输注镇静效果良好,且对生命体征影响小;BIS值对丙泊酚和咪达唑仑镇静监测反应灵敏。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对咪达唑仑靶控输注系统的准确性作出评价。方法 20例ASAⅠ~Ⅱ级拟行下腹盆腔手术的女性患者。以椎管内麻醉复合靶控输注咪达唑仑镇静,设定咪达唑仑靶控血浆浓度为100ng/ml。监测血压、心率、脉搏血氧饱和度,并以BIS值作为咪达唑仑清醒镇静的药效学指标。从桡动脉取血样,以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咪达唑仑血浆浓度。结果 使用Burher药代动力学参数的眯达唑仑靶控输注系统用于我国女性患者偏离性(MDPE)为38.7%,精确度(MDAPE)为38.7%,摆动度为24.9%。结论 Burher的咪达唑仑药代动力学参数于靶控输注系统应用需修正,方可准确用于我国女性患者椎管内麻醉清醒镇静。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异丙酚靶控输注在ICU危重病患者镇静应用中的价值.方法前瞻性研究2010年3月至2010年12月我院ICU住院患者40例,随机分为2组(n=20):A组采用异丙酚恒速静脉输注,先静脉注射异丙酚1.5 mg/kg行镇静诱导,然后以1 mg/(kg.h)静脉输注;B组采用异丙酚靶控输注,以血浆室为靶控目标,初始靶控血药浓度设定为0.3μg/mL.每30 min采用Ramsay镇静评分评估镇静深度,若Ramsay镇静评分小于或大于4级,A组则输注速率增加或减少0.3 mg/(kg.h),B组则调整靶浓度增加或减少0.1μg/mL.连续监测平均动脉压(MBp)、每搏输出量(SV)、心输出量(CO)和心脏指数(CI)及心率(HR),比较两种异丙酚输注方法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镇静效果及用药量.结果两组异丙酚输注方法,均在镇静诱导后MBp、SV、CO和CI明显下降,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心率(HR)无明显变化,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时点均无明显变化,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镇静过程中B组Ramsay镇静评分4级所占比例(59%)高于A组(43%)(P〈0.05),B组用药量(459±186)mg少于A组(781±225)mg(P〈0.05).结论异丙酚靶控输注用于重症患者能够维持稳定的血流动力学.与传统的恒速输注相比,镇静效果更好,用药量更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