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高位颈椎管内肿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2.
高位颈椎管内肿瘤指肿瘤位于颈椎1-4节段,部分肿瘤可向上延伸至颅内或向下延伸到其他节段椎管。由于生长部位的特殊性,在诊断治疗上存在一定困难。1990年4月~1996年5月我院收治高位颈椎管内肿瘤3例.手术效果均良好,切口Ⅰ期愈合,2周后脊髓功能恢复到E级,生活自理。现将诊治体会介绍如下:1临床资料男2例,女三例。年龄28~32岁。病程4~6个月。首发症状为肢体麻木,无力者2例,根性痛者1例。查体:颈部扪及肿物1例,呼吸困难2例,按脊髓Frankel分级C级2例,D级1例。出现Brown-Sequard综合征2例。从出现症状到手术平均5个月。术中…  相似文献   

3.
改良全脊椎切除技术后路一期切除胸椎肿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改良全脊椎切除技术经后路一期切除胸椎肿瘤的可操作性和安全性.方法 自主研制了系列经后路一期全椎体切除手术器械,包括:新型线锯切割器、椎间盘开口器、线锯导引钳和挡板拉钩,将Tomita提出的由前向后全脊椎切除"一步切割法"改良为由内向外"两步切割法",即:先利用椎间盘开口器由脊柱后方、经硬膜和椎体间隙斜行由椎间盘水平向前方穿刺,穿刺至挡板拉钩后.抽出穿刺针,将自制线锯由椎间盘开口器套简内穿过,利用线锯导引钳将线锯由同侧导出,由内向外完成对一侧椎间盘的切割,同样完成邻位椎间盘的切割,上该侧脊柱固定棒,同法完成对侧两个椎间盘的切割.利用该改良全椎体切除技术对5例胸椎肿瘤进行了经后路一期全椎体切除的临床应用研究.5例患者分别为:骨母细胞瘤1例,骨巨细胞瘤2例,恶性血管瘤1例,前列腺癌骨转移1例.结果 5例患者术后神经症状无加重,3例有明显改善,平均手术时间7.6h,平均术中出血量1750ml,无硬膜破裂和脑脊液漏发生.术后平均随访18.2(10~35)个月,截止到随访结束均无复发.结论 应用改良全脊椎切除技术经后路一期切除胸椎肿瘤在技术上是可行的,其可操作性和安全性较传统的Tomita全椎体切除术有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经后路全椎板切除摘除椎管内肿瘤,同时行颈椎侧块或椎弓根内固定植骨融合治疗颈椎椎管内肿瘤的临床疗效. 方法采用该手术方法治疗颈椎椎管内肿瘤8例. 结果所有患者术后早期(3周以内)可下床活动,无一例出现眩晕、颈痛、头痛等颈椎不稳的表现.随访6个月~2年未见后凸畸形发生,颈椎活动不受限制,内固定物无松动断裂. 结论经后路全椎板切除同时行经颈椎侧块或椎弓根内固定植骨融合治疗颈椎管内肿瘤,能够维持手术后颈椎的稳定性,防止远期后凸畸形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高位长段颈椎管内血管畸形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病例报告患者女 ,3 5岁 ,因颈背部疼痛不适 2年 ,双上肢麻木无力 6个月 ,加重伴右下肢麻木无力 1个月而于 2 0 0 0年 12月入院。患者于 1998年 10月 ,无明诱因出现颈部疼痛不适 ,偶尔出现眩晕、头痛 ,于 2 0 0 0年 6月出现右上肢麻木无力 ,随后出现左上肢麻木无力 ,尤在激动或增加腹压时突然出现加重感。于2 0 0 0年 11月 ,右上肢麻木无力加重并出现右下肢麻木无力。入院后查体 :肩部平面以下感觉减退 ,右上肢肌力Ⅲ级 ,左上肢肌力Ⅳ级 ,右下肢肌力Ⅲ级 ,左下肢肌力正常 ,右侧Hoffman征 (+ ) ,右侧Babinski征 (+ )。颈椎…  相似文献   

6.
颈椎肿瘤较少见,易造成颈髓压迫,致高位截瘫,甚至危及生命。其治疗棘手,并发症多,手术风险很高,尤其是肿瘤较大时。作者成功进行了1例颈椎椎管内硬膜下巨大肿瘤1列,手术没有给病人带来任何并发症,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肿瘤椎体切除人工椎体置换脊柱重建术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目的 探讨肿瘤椎体切除人工椎体置换脊柱重建的有关问题。方法 分析5例手术治疗的临床资料;复习国内文献资料。结果 5例术后6-12个月重建椎体骨性融合,其中1例前列腺癌术后26个月死于肺转移。国内文献32例,1例术后3天死于心衰和肺部感染;31例重建椎体骨性融合,其中3例螺钉松动。结论 肿瘤椎体切除,采用人工椎体置换可重建脊柱支撑;不管椎体肿瘤是原发还是转移,凡能耐受手术者均应尽早手术;假体内外植骨才能牢固融合;术前节段性椎动脉栓塞,术中采用控制性低血压,可减少出血量。  相似文献   

8.
高位颈椎(C1~4)管内肿瘤在临床并不少见,由于肿瘤所处部位解剖结构复杂,毗邻重要神经血管组织,生物力学情况特殊,手术治疗难度高、风险大.目前治疗上多单纯应用显微手术方法进行切除,早期疗效满意,但常并发晚期高位颈椎不稳、鹅颈畸形及脊髓迟发性损伤等并发症,远期疗效欠佳.我们在显微手术切除肿瘤同时,应用颈椎后路内固定技术重建颈椎稳定性,临床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颈椎哑铃形肿瘤MRI分型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颈椎哑铃形肿瘤MRI分型及其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1998年~2003年颈椎哑铃形肿瘤患者34例。根据患者术前MRI设计颈椎哑铃形肿瘤的MRI分型。将颈椎哑铃形肿瘤按MRI分型设计分为4型,Ⅰ型:肿瘤跨椎间孔生长,主体位于椎管内;Ⅱ型:肿瘤向后方结构破坏性生长;Ⅲ型:肿瘤跨椎间孔生长,主体位于椎管外,其中Ⅲa型为椎动脉被推挤移位但未被肿瘤包绕,Ⅲb型为椎动脉被肿瘤包绕;Ⅳ型:肿瘤侵及前方椎体,其中Ⅳa型为肿瘤侵及椎体<1/3,Ⅳb型为肿瘤侵及椎体≥1/3。结果依据MRI分型,本组患者中I型7例,Ⅱ型9例,Ⅲ型13例,Ⅳ型5例。行单纯扩大后正中入路手术治疗27例,行前后联合入路手术治疗7例。结论颈椎哑铃形肿瘤MRI分型有助于制定有效的外科手术治疗策略。  相似文献   

10.
脊椎肿瘤的动脉栓塞和手术切除及内固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脊椎肿瘤术前动脉栓塞及手术治疗,目前国内尚少见专题报告。我院骨科与放射科介入室自1991年5月~1992年7月行脊椎肿瘤术前动脉栓塞和肿瘤切除植骨与内固定术共6例,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结果 本组6例,均为男性,年龄20~60岁,平均41.6岁。病因:原发脊椎巨细胞瘤2例,继发性脊椎肿瘤4例,其中2例分别为肝和甲状腺转移癌,其余2例未找到原发灶。肿瘤部位:T121例,L22例,L32例,L41例。均行双侧肋间动脉(或腰动脉)栓塞,手术切除肿瘤时间距动脉栓塞的时间除1例是72h外,5例为24~48h。手术出血量600~4000ml,平均出血量1600ml。6例都顺利地将肿瘤切除,…  相似文献   

11.
Ⅰ期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35例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邢维平  李再学 《中国骨伤》2008,21(8):634-635
自2003年5月至2007年5月,采用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及颈前路椎间盘摘除减压椎间植骨融合钢板内固定术治疗前后侧脊髓受压的脊髓型颈椎病35例,取得满意疗效。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35例中,男19例,女16例;年龄45-78岁,平均59.3岁;病程9个月~8年,平均53个月。  相似文献   

12.
王烈明  傅捷  张灼  吴江  卢军 《中国骨伤》2009,22(7):532-533
患者,男,45岁,甘肃籍。因胸背部疼痛5个月,双下肢功能障碍3d入院。患者在入院5个月前轻微劳动时感胸腰背部疼痛,无固定痛点,经口服止痛药、针灸、按摩等对症治疗后效果不佳,胸背部疼痛以夜间为重。4个月前出现右膝及右小腿麻木、乏力,不能奔跑,只能缓慢行走。以后症状逐渐加重,皮肤麻木平面上移,左下肢也出现麻木、乏力症状。  相似文献   

13.
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前路手术疗效分析   总被引:8,自引:8,他引:0  
唐向盛  谭明生  移平  杨峰  董亮 《中国骨伤》2013,26(6):460-463
目的:探讨前路减压融合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06年9月至2012年9月手术治疗的85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48例,女37例;年龄34~86岁,平均(54.5±7.5)岁。手术方式包括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植骨融合术(19例),前路椎体次全切除植骨融合术(45例),前路椎间盘切除联合椎体次全切除减压植骨融合术(21例)。术后3d及随访期间均行X线片评估融合情况,比较分析手术前后JOA评分及改善率。结果:85例患者获得随访,时间6~30个月,平均18个月。术中减压彻底,术后获得良好的椎间间隙高度及颈椎曲度。随访期内复查X线片显示3例不融合,融合率为96%。患者术后末次随访JOA评分均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JOA改善率,疗效评定为:优56例,良16例,有效9例,无效4例。结论:脊髓型颈椎病选择何种术式仍存在争议,根据患者术前症状、体征、影像学检查等合理选择不同的手术方式在减压、恢复椎间高度及颈椎曲度、提高融合率等方面均能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4.
Objective: To identify an appropriate surgical approach for the management of cervical cord injury with ossification of the posterior longitudinal ligament. Methods: A retrospective study of 25 cases of cervical cord injury with ossification of the posterior longitudinal ligament was performed. Two cases were classified as Frankel grade A, three as grade B, fourteen as grade C, and six as grade D. Treatment procedures consisted of anterior decompression with instrumentation (twelve patients), posterior decompression (eight patients), and combined anterior and posterior decompression (five patients). Results: There were no iatrogenic injuries of great vessels, trachea, esophagus or spinal cord. All patients were followed up for 15–86 months (average, 38.3 months). All segment with anterior fixation attained solid fusion, without implants loosening or breakage. No reclosed open‐door was found after posterior laminoplasty. Twenty‐one patients improved by one to two Frankel grades. The patients with complete spinal cord injury achieved no neurologic recovery, but did experience relief of upper limb pain or numbness. Conclusion: The surgical outcomes of cervical cord injury with ossification of the posterior longitudinal ligament were satisfactory. It is important to select a suitable surgical approach according to the findings on radiological imaging and the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general condition of the patients.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Ⅰ期后-前路联合手术入路治疗严重下颈椎骨折脱位合并脊髓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8月至2009年8月采用颈椎前路钢板和后路侧块钉棒或钉板Ⅰ期联合复位内固定技术治疗严重下颈椎骨折脱位合并脊髓损伤48例,其中男28例,女20例;年龄28~62岁,平均39.6岁。神经功能评价按Frankel分级:A级8例,B级16例,C级20例,D级4例。先采用俯卧位,植入侧块螺钉、减压,复位后,植入板或棒,植骨融合后拆除颅骨牵引置仰卧位,行前路椎体复位、减压、植骨及自锁钛板固定。术后定期复查X线片以观察损伤节段的稳定性和融合率,以Frankel分级判定脊髓功能的恢复情况。结果:48例均获随访,时间6~28个月,平均12个月。术后神经功能均有1~2个级别恢复,其中Frankel C级28例,D级14例,E级6例。植骨均在6个月获得骨性融合。一过性喝水呛咳3例,术后3个月恢复。咽喉部异物感2例,术后1个月消失。未出现内固定断裂、松动及脱出,无血管、食道损伤等并发症。结论:下颈椎骨折脱位合并脊髓损伤选择Ⅰ期后-前路联合手术可完全恢复颈椎序列,椎管前后方压迫得到彻底解除,损伤节段术后获得即刻稳定,有利于脊髓功能较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6.
Ⅰ期前后联合手术入路治疗严重下颈椎骨折脱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探讨一期前后联合手术入路治疗严重下颈椎骨折脱位合并脊髓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6月~2008年6月一期前后联合手术复位、减压和内固定治疗76例严重下颈椎骨折脱位合并脊髓损伤的患者。对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术后并发症和术后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等进行分析。结果76例患者术后随访6~28个月,平均12个月,术后神经功能评价按Frankel分级,均有1~2个级别恢复,术前A级10例,B级24例,C级31例,D级11例;术后A级4例,B级8例,C级27例,D级24例,E级13例。植骨均在6个月获得骨性融合。本组未出现内固定断裂、松动及脱出,无血管、神经、食道损伤等并发症。结论严重下颈椎骨折脱位选择I期前后路联合手术可完全恢复颈椎序列,椎管前后方压迫得到彻底解除,损伤节段术后获得即刻稳定,能够获得较好的脊髓功能恢复和骨性融合。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改良一期后路全脊椎整块切除术治疗胸腰椎肿瘤的手术要点、器械改进及短期疗效.方法 改良一期后路全脊椎整块切除术的整套器械包括:自制0.81 mm的钢缆式线锯、线锯改向器、L形骨刀和叉形骨刀;将Tomita后路全脊椎整块切除手术方法改良为前锯后刀会师两步截断法,即将线锯由前向后切割至约为椎间盘中后1/3处,再用L...  相似文献   

18.
正患者,女,54岁,2017年3月15日因"右下肢疼痛无力4个月,加重1周"以腰椎内固定术后入院。患者4个月前因"腰椎管狭窄症"于我院行腰椎减压内固定手术治疗,术后右下肢疼痛无力,予脱水消肿、消炎止痛等治疗,症状逐渐减轻。1周前患者活动后自觉右下肢疼痛症状较前加重,伴右下肢无力  相似文献   

19.
李青  郑昆 《中国骨伤》2006,19(11):677-678
目的探讨脊柱脊髓开放性损伤的临床特点、治疗及预后情况。方法21例脊柱脊髓开放性损伤患者,男17例,女4例;年龄15~47岁,平均25岁。损伤部位胸脊髓15例,腰脊髓5例,颈脊髓1例。术前ASIA分级A级8例,B级5例,C级6例,D级2例。6例伤口内有异物存留。21例均行急诊手术清创,根据损伤具体情况,行椎管探查、血肿清除、异物取出术。结果术后死亡1例(占4.8%),椎管感染1例(占4.8%),发生脑脊液漏2例(占9.5%)。1例术后脊髓损伤程度加重,2例术后神经功能有不同程度的恢复。术后ASIA分级A级9例,B级4例,C级5例,D级2例,E级1例。结论脊柱脊髓开放性损伤需在充分地术前准备下急诊手术治疗,术前应了解是否有异物存留,手术探查可以减少感染、出血等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