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 探讨环境紧张因素对中小学教师工作能力的影响.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新疆乌鲁木齐市11所中小学教师851人作为对象,采用综合性工作能力指数(CWAI)量表,生活事件量表、工作紧张因素测试量表和社会支持量表综合分析环境紧张因素对中小学教师工作能力的影响.结果 不同年龄段教师工作能力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年龄越大,工作能力越低(20~,30~,>40岁的CWAI得分分别为47.62±5.46)、(45.45±5.96)、(42.61±6.51)分,(P<0.01);工龄越长工作能力越低(P<0.01);初级教师的工作能力(47.67 ±5.50)高于中级(44.96±5.98)和高级教师(44.27±6.73)(P<0.01);未婚教师的工作能力(47.25±6.08)高于已婚教师(45.17±6.19) (P<0.01);经济收入越高,工作能力越低(P<0.01);女性工作能力(45.20±6.19)低于男性(45.81±5.57,P<0.01),汉族高于少数民族(P<0.01);学历越高,工作能力越强(P<0.01);影响中小学教师工作能力的主要影响因素有年龄、社会生活紧张因素、工作紧张因素、民族、支持利用度、性别(P<0.01).结论 低学历、女性、负性生活事件、工作紧张因素以及支持利用度缺乏均为中小学教师工作能力降低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新疆干旱沙漠油田作业人员工作中存在的职业紧张因素、工作能力及其与紧张反应的关系。[方法]采用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油田作业人员共1 425名为研究对象,平均年龄(37.69±7.68)岁。利用工作紧张因素、工作能力指数和职业紧张量表调查油田作业人员的职业紧张因素、工作能力和紧张反应水平;采用方差分析和卡方检验进行组间比较,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评价紧张反应的影响因素。[结果]输油工参与、合作的可能性及工作组织问题的得分均较高(P<0.05),炼化工合作的可能性得分高于采油工和其他工种(P<0.05),采油工的时间压力得分高于其他工种(P<0.05)。任务界限、责任、个体紧张反应、业务紧张反应、人际关系紧张、休闲和自我保健的得分,输油工均高于炼化工和其他工种(P<0.05)。不同工种油田作业人员的工作能力得分和分级均无显著差异(P>0.05)。职业紧张因素中的任务控制、工作组织问题、环境紧张因素、任务过重、责任和工作环境,以及应对资源中的休闲为紧张反应的主要影响因素(P<0.05)。[结论]任务控制等职业紧张因素对油田作业人员的紧张反应有影响。改善工作中存在的相关职业紧张因素,并增加娱乐活动等休闲内容,可减少油田作业人员的紧张反应。  相似文献   

3.
姜光瑶  秦莹 《现代预防医学》2018,(15):2729-2732
目的 探讨成都市公交司机的职业紧张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职业紧张量表(OSI-R)对1500名成都市公交司机的职业紧张状况进行测量,对所测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成都公交司机的职业任务、紧张反应两个分量表总均分及多个子项得分均高于中国西南地区职业紧张常模(总均分181.2±18.6/162.9±27.0、98.2±16.5/91.0±17.2,P<0.01),但应对资源分量表总均分及各个子项得分(娱乐休闲除外)较低(总均分129.2±17.7/120.6±16.7,P<0.01)。男性公交司机职业任务和紧张反应分量表总均分及多个子项得分均高于女性公交司机(总均分189.2±19.1/176.2±17.5、102.5±15.7/94.7±16.4,P<0.01);但应对资源中自我保健、社会支持子项得分低于女性公交司机(32.2±3.9/23.1±4.0、33.4±6.4/25.3±7.2,P<0.01)。30~40岁年龄段公交司机的任务过重、任务不适、责任感、心理紧张反应、躯体紧张反应子项得分高于其他年龄段,此年龄段公交司机的社会支持子项得分低于其他年龄段(P<0.01)。结论 成都市公交司机职业紧张状况高于一般人群,应采取适当措施,减少职业紧张。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影响中小学教师工作紧张反应的因素及不同个体特征时工作紧张程度的影响.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乌鲁木齐市11所中小学教师851人进行问卷调查结果组织支持缺乏:40岁~年龄段高于20岁~和30岁~年龄段,20年~工龄段高于10年~和<10年工龄段,高级职称高于初级职称,女性高于男性(均P<0.05);工作紧张和工作压力:男性(2.34±0.51;1.96±0.51)高于女性(2.19±0.59;1.85±0.55,均p<0.05);影响中小学教师工作紧张主要的因素有时间压力、负性生活事件、环境紧张因素(如噪声、工作场所小等)、任务危险性、任务不确定性、以及客现支持和对支持利用度缺乏问题(均P<0.05).结论 年龄越大、工龄越长、组织支持越缺乏,工作紧张反应有着明显的性别差异,工作任务本身和社会生活紧张因素影响工作紧张反应.  相似文献   

5.
视屏显示终端作业者职业紧张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视屏显示终端(VDT)作业者职业紧张程度、紧张反应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应用职业紧张调查表(OSI-R)对某市302名视屏显示终端作业者及208名对照者进行对比研究.结果 VDT组职业任务总分及任务过重、责任感及工作环境子项得分较对照组高(P<0.01);紧张反应总分及业务、心理和躯体紧张反应子项得分高于对照组(P<0.01);应对资源总分及休闲、自我保健、社会支持及理性处事子项得分均低于对照组(P<0.01).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影响VDT作业紧张反应因素有任务冲突、责任感、工作环境、每天VDT作业时间、VDT作业工龄、社会支持和理性处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VDT作业者视屏作业紧张和紧张反应显著增高.应采取有效措施缓解其紧张反应.  相似文献   

6.
西南地区不同性别、学历、年龄、工龄人群职业紧张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不同性别、学历、年龄、工龄人群的职业紧张。方法采用职业紧张量表(OSI-R),测试4278例职工的职业紧张、紧张反应、应对资源。结果职业任务、紧张反应总均分及各子项得分(除工作环境、业务、心理紧张反应外):男性均高于女性,且差异有显著性(P<0·01)。自我保健子项:女性显著高于男性(P<0·01),同时在社会支持、人际关系和工作满意度方面女性也高于男性。在年龄方面,40岁~及≥50岁两个组,职业任务总均分及任务过重、任务冲突、责任感、任务不适四个子项得分均显著高,而应对资源子项中,≥50岁组,在社会支持子项得分最低(P<0·05)。在工龄方面,也表现出最长工龄组:≥30年组职业任务总均分及任务过重、任务冲突、责任感等子项得分均高,而应对资源子项中:20年~组在社会支持子项得分最低(P<0·05)。在文化程度方面,低学历组职业任务、紧张反应得分高,而应对资源得分却最低(P<0·05)。结论针对不同性别、年龄、工龄、学历群体的职业紧张源、紧张反应、应对资源,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降低不同职工,特别是中、老年职工的职业紧张,提高职工的劳动能力及生活质量是职业卫生面临的重要任务之一。  相似文献   

7.
教师职业紧张研究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目的 :初步探讨中小学教师职业紧张状态及其主要紧张源。方法 :应用职业紧张量表 (OSI- R) ,根据职业紧张问卷 (ORQ) 6 0个条目的得分 ,进行职业紧张水平评价。结果 :1) 146 0例中小学教师与 319例非教师相比 ,职业紧张总体得分无差异 ,而工作负荷 (RO)和工作环境 (PE)两项 ,教师组显著增高 (P<0 .0 5 )。 2 )男教师职业紧张得分显著高于女教师 (P<0 .0 5 )。 3)教师组随年龄增长职业紧张水平增高 (P<0 .0 1)。 4)中学教师职业紧张水平显著高于小学教师 (P<0 .0 1)。结论 :中小学教师职业紧张水平增高 ,主要表现在工作负荷重和工作条件差 ;中学教师比小学教师紧张 ,尤其中学高龄男教师更突出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脑力作业人群职业紧张和紧张反应水平的现况。方法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抽取乌鲁木齐市3200名脑力工作者,根据工作紧张测量问卷(JSS)对其进行问卷调查,通过职业紧张得分情况评价其紧张反应水平。结果不同性别、年龄、学历程度及不同职业类型紧张反应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在工作紧张水平、工作压力、组织支持缺乏方面均显著高于女性,其中男性工作紧张均分为(2.76±0.36),女性为(2.63±0.42)(P<0.01);30~40岁年龄组紧张水平、工作压力、组织支持缺乏均分相对其他两年龄组最高(P<0.05);高学历的工作紧张水平、工作压力均高于低学历者(P<0.01);安全保卫人员的工作紧张、工作压力和组织支持缺乏均分相对其他两类职工最高(P<0.01)。结论不同职业类型的脑力作业人群普遍存在着职业紧张,且不同性别、年龄、学历程度的个体,职业紧张程度不同。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职业紧张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及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方法]采用Mclean's工作紧张问卷和紧张反应量表对434名机关、事业单位人员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职业紧张评分与A型行为总分,男性分别为30.35±4.21分、21.95±2.23分,女性分别为29.12±4.52分、20.98±2.08分(P0.01);文化程度高者职业紧张因素总评分、工作压力、工作满意感评分(反向赋分)高于文化程度低者,应付能力总评分、了解自己、反应性评分低于文化程度低者(P0.01或0.05)。男性或女性,均随着职业紧张强度的增加应付能力、工作满意感减弱(P0.01或0.05),其中应付能力总评分与工作满意感评分,高度职业紧张组最高,男性与女性分别为55.73±4.97和58.00±2.89,33.96±4.82和35.17±2.69分;低度职业紧张组最低,男性与女性分别为46.08±7.31和44.88±7.35分,27.54±5.80和26.84±5.84分。逐步回归分析显示,兴趣、工作压力是心理卫生的主要预测因素,尊重别人、主动性和创造性、工作压力、与领导关系、总工龄、忍耐性进入了工作满意感的回归方程。[结论]随着职业紧张强度的增高,机关、事业单位职业人群的应付能力、工作满意感程度下降。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既有职业紧张因素,也有个体特征、应付能力、总工龄、性别等方面的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问卷调查综合评价160名视屏显示终端(VDT)作业人员的职业心理健康状况。方法从大型仓储物流管理公司选择VDT作业人员160名作为调查组,另外选择该公司不接触VDT作业人员160名作为对照组。通过调查问卷综合判定2组人员的职业心理健康状况。调查问卷内容由个人信息、一般健康问卷(GHQ)、职业倦怠问卷(CMBI)、职业紧张调查表(OSI-R)、贝克焦虑量表(BAI)、贝克抑郁量表(BDI)6部分组成。结果调查组对心理健康关注率(79.38%)与对照组(71.25%)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调查组成就感降低的比率(45.63%)明显高于对照组(30.00%)(P〈0.01),调查组职业倦怠程度高于对照组;调查组紧张反应总分、心理紧张反应得分、躯体紧张反应得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1);调查组焦虑症状检出率(22.50%)明显高于对照组(6.25%)(P〈0.05);调查组抑郁症状程度高于对照组。结论 VDT作业人员的职业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出现职业倦怠、紧张反应、焦虑和抑郁症状的比例较高,VDT作业人员应采取积极有效的防范措施,合理安排工作和休息时间。管理层应改善VDT作业人员的工作环境,加强对其心理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11.
目的调查某钢铁集团自备矿山工人职业紧张现况,分析影响矿山工人职业紧张的可能因素。方法采取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调查759名矿山工人,利用基本情况调查表和职业紧张问卷(OSI-R)对当班工人进行调查和测评。结果中度、高度职业紧张者占34.9%,中度、高度紧张反应者占80.1%,中、高度应对资源缺乏者占24.4%,职业任务得分(179.9±23.6)、紧张反应得分(98.4±15.3)均高于西南常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个体应对资源得分(122.8±18.5)低于西南常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单、多因素分析发现,职业紧张受工作强度、接触噪声、性别、有无职务、体质指数、家庭人口数、体育锻炼等因素影响。结论该集团工人职业紧张明显,作业环境噪声、工作强度等是矿山工人职业紧张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职业应激对血清中糖化血红蛋白( HbAlc)水平的影响.方法 采用横断面研究方法对115名机车调度员进行调查,使用职业应激测量工具测试职业应激因素、个性特征和应激反应,采用阳离子交换树脂层析法测定血清中HbAlc浓度.结果 轮班作业组血清中HbAlc浓度(6.63%±1.93%)高于常白班作业组(5.73%±1.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22,P<0.05);A型行为倾向与HbAlc水平呈明显的正相关(r=0.221,P<0.05),组织忠诚度与HbAlc水平呈明显的负相关(r=-0.218,P<0.05);工作负荷需求、工作控制评分组间HbAlc浓度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工作需求、低工作控制评分组血清中HbAlc浓度较高;个性特征中A型行为、内控性、应激易感性和组织忠诚度评分组间血清中HbAlc浓度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型行为和应激易感性高水平组HbAlc浓度高于低水平组,内控性和组织忠诚度高水平组HbAlc浓度低于低水平组.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轮班作业对HbAlc浓度有较大影响(R2=0.082),内控性和工作前景未知性也是影响HbAlc改变的预测因子(R2>0.05).结论 血清中HbAlc可能是预测职业应激的生物标志物.  相似文献   

13.
视屏作业人员职业紧张分析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目的 探讨视屏作业者的职业紧张程度、紧张反应及有关的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职业紧张调查表 (OSI)对宁夏某银行 177名视屏作业者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视屏作业者的紧张因素总分、工作负荷、人际关系以及家庭 /工作平衡因素的得分显著高于对照组 (P <0 0 5或P <0 0 1) ,工作满意感及工作本身满意感与工作组织满意感的得分显著低于对照组 (均P <0 0 1)。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 ,视屏作业人员的工作满意感与心理卫生的强预测因素均为人际关系 ,躯体不适的强预测因素为工作负荷。视屏作业人员紧张水平的主要影响因素为对工作的影响力。结论 视屏作业者的紧张水平高于对照组 ,主要的职业紧张因素有工作负荷、人际关系与家庭 /工作平衡 ,紧张反应主要为工作满意度的降低 ;其紧张程度与紧张反应除受职业紧张因素与中和缓解因素的影响外 ,也受个人背景特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电网企业职工工作需求-自主(JDC)模式、付出-回报失衡(ERI)模式职业紧张与焦虑症状的相关性及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法,选取广东某电网企业972名职工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基本情况调查问卷、工作内容问卷(中文版)、ERI问卷(中文版)、焦虑自评量表对研究对象基本情况、职业紧张和焦虑症状现况进行调查....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职业应激与抑郁症状关系的性别差异.方法 采用横断面研究设计和问卷调查方法对13家企业5338名工人进行调查,采用抑郁自评问卷调查抑郁症状,采用工作内容问卷和付出-回报失衡模式问卷调查职业应激.结果 调查对象抑郁症状检出率为31.8%,其中男性抑郁症状检出率为33.8%,女性抑郁症状检出率为27.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9.62,P<0.01).男性工作心理需求、躯体需求、工作控制、付出、内在投入、负性情感评分高于女性,社会支持、回报、工作满意感评分低于女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有抑郁症状者的工作心理需求、躯体需求、付出、内在投入、负性情感评分均高于无抑郁症状者,工作控制、社会支持、回报、工作满意感、正性情感评分低于无抑郁症状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男性抑郁症状者的工作心理需求、躯体需求、工作控制、内在投入、负性情感评分高于女性抑郁症状者,社会支持、回报、工作满意感评分低于女性抑郁症状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男性以及男性抑郁症状者的工作紧张和付出-回报失衡指数>1者、高需求低控制和高付出低回报者的比例大于女性以及女性抑郁症状者.在心理需求和躯体需求方面,女性高需求低控制者发生抑郁症状的风险是低需求高控制者的2倍,略高于男性(OR值分别为2.04和2.17).男女高付出低回报者发生抑郁症状的风险是低付出高回报者的2.70倍.性别与工作紧张以及付出-回报失衡与抑郁症状无交互作用.结论 男女抑郁症状检出率以及与职业应激关系的差异可能是因为男女经历的工作中社会心理因素的差异造成的,工作中社会心理因素与性别对抑郁症状可能无交互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了解酒店业一线员工抑郁状况,以及工作倦怠在工作环境中积极的组织因素(员工感知到的组织支持感和个人-组织匹配)与员工抑郁水平间的中介作用.方法 于2016年3—5月期间,采用方便抽样法,选取北京市主城区227名一线酒店从业人员为研究对象,采用《组织支持感量表》《个人-组织匹配量表》《工作倦怠量表》《流调中心抑郁量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了解干旱沙漠地区军人的职业紧张状况并分析其原因,为制定提高军人对特殊环境的应对能力、保持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我国新疆干旱沙漠地区某部队226名军人(沙漠组)和市区某部队247名军人(对照组)进行基本信息情况和工作紧张测量问卷(Job Stress Survey,JSS)调查,并比较2组军...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火车司机职业紧张现状及其影响因素。方法抽取福州、永安、邵武、漳平机务段初中文化以上、在职工龄≥1年、无精神疾患的火车司机1 077人,采用统一设计的调查表进行横断面流行病学调查,应用OSI-R量表、SDS自评量表、A型行为量表评价职业人群的职业应激、抑郁症状和A型行为,及职业紧张影响因素调查等;采用SPSS 18.0统计软件,运用t检验或方差分析、多元线性回归等统计方法,检验水准α=0.05。结果火车司机职业紧张评分为(252.19±38.16),在控制年龄、文化程度和婚姻状况下与列车员的职业紧张评分(253.88±41.49)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火车司机的紧张源评分(161.50±20.23)比列车员(154.27±21.79)高,紧张反应评分(90.69±20.73)比列车员(99.61±23.03)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不同的个体特征、行为/心理特征、应对资源和方式,职业紧张程度显著不同,逐步回归分析显示:抑郁障碍、生活情况、是否饮酒、适应能力、文化程度进入职业紧张回归方程,抑郁障碍的标准化偏回归系数最大,为0.537。火车司机紧张反应的影响因素分析显示,与朋友关系和个体适应能力与紧张反应呈负相关(r=-2.359,-2.702),对紧张反应呈正相关的有:抑郁障碍(r=0.452)与任务不适(r=0.912)、任务界限(r=0.680)、任务模糊(r=0.514)、责任感(r=0.710)、工作环境(r=0.364)这五个职业紧张因素。结论火车司机是高紧张状态的职业,调控措施可较好地控制紧张反应。火车司机职业紧张的主要影响因素是抑郁障碍、生活情况和适应能力、文化程度、饮酒,其中抑郁障碍对职业紧张的影响最大。职业紧张因素是紧张反应的重要危险因素,个体应对资源和方式是紧张反应的主要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19.
摘要:目的 对乌鲁木齐市基层派出所男性民警进行职业紧张水平和下尿路症状调查,了解职业紧张与下尿路症状水平,探讨职业紧张与下尿路症状的关系。方法 采用职业紧张测量问卷(JSS)和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调查问卷(IPSS),对乌鲁木齐市1300名基层派出所男性民警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1)不同年龄、民族、警龄、警衔的基层派出所民警工作紧张指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IPSS评分总体均值为(6.87±2.82)分。LUTS各种症状的患病率分别为尿不尽者占48.97%;尿频者占51.44%;排尿中断者占61.73%;尿失禁者占58.85%;尿线变细者占50.62%;排尿费力者占51.85%;夜尿增多者占87.24%。(3)高度职业紧张组LUTS的检出率高于中度和低度职业紧张组。不同职业紧张水平组中检出率最高的LUTS症状是夜尿增多。(4)IPSS评分与职业紧张指数和工作压力指数呈正相关,与组织支持缺乏指数呈负相关。结论 基层派出所男性民警职业紧张程度较高。职业压力在一定程度上与LUTS患病情况相关。  相似文献   

20.
The aims of the present study were to analyze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incident stroke, occupational class and stress and to examine whether the association is found in both men and women in a prospective study of Japanese male and female workers. A total of 3190 male and 3363 female Japanese community-dwelling workers aged 65 or under with no history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 were followed. Occupational stress was evaluated using a demand-control questionnaire. The impact on stroke was examined in stratified analyses of occupational classes. We identified 147 incident strokes (91 in men and 56 in women) during the 11-year follow-up period. Men with high strain jobs (combination of high job demand and low job control) were nearly three times more likely to suffer from a stroke than men with low strain jobs (combination of low job demand and high job control). Among male workers in low occupational classes (blue-collar and non-managerial work), job strain was associated with a higher risk of stroke. In contrast, there was no association between job strain and incident stroke among male workers in high occupational classes (white-collar and managerial work).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were found for stroke incidence among the job characteristic categories in all the female participants. However, significant, over five-fold excess risks were found among white-collar and managerial female workers exposed to high job strain, compared with their counterparts with low strain jobs. Our study of Japanese workers provided supportive evidence for vulnerability to occupational stress among lower occupational class workers in males but not in femal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