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4 毫秒
1.
目的探讨观察精神分裂症患者分别应用喹硫平以及利培酮治疗的临床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收集我院收治的68例精神分裂症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给予喹硫平治疗)和对照组(给予利培酮治疗),对比观察两组患者临床治疗疗效,利用阴性及阳性症状量表(PANSS)评价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1周、2周、4周、8周临床症状改善情况,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情况采用不良反应量表(TESS)进行评价。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1.2%)明显高于对照组(67.6%),差异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1周末、2周末、4周末、8周末各时期PANSS评分情况较治疗前均有所下降,但两组患者差异对比并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发生嗜睡、椎体外系反应、头晕头痛、乏力、停经泌乳、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率(29.4%)稍微低于对照组(35.3%),但两组者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精神分裂症患者应用喹硫平治疗的临床疗效优于利培酮,且不良反应相对较少,安全性更高,更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评价喹硫平与利培酮治疗慢性精神分裂症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将60例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口服喹硫平或利培酮治疗,观察8周.于治疗前及治疗2、4、6、8周末采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和副反应量表(TESS)评定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 治疗8周末,喹硫平组有效率为70 0%,利培酮组为73 3%,两组疗效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 05);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评分,两组各因子分总分治疗2周末起均较治疗前有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或0 01),并随着治疗时间的延续均显持续下降;治疗同期两组间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 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于用药初期,发生率低,程度较轻微.结论 喹硫平与利培酮治疗慢性精神分裂症疗效显著,安全性高,依从性好. 相似文献
3.
目的 比较喹硫平与利培酮对女性精神分裂症的疗效及副作用.方法 将符合ICD-10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的69例女性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给予喹硫平与利培酮治疗,疗程8周.采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价疗效,副反应(TESS)及实验室检查评价安全性.结果 经过8周治疗后,喹硫平组有效率为88.6%,利培酮组为83.8%,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喹硫平组血清催乳素浓度为(25.09±46.12) μg/L,利培酮组为(86.40±42.86) μg/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体重较治疗前均显著增加,喹硫平组体重增加(≥7%基础体重)发生率为20%,利培酮组18.9%,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喹硫平治疗女性精神分裂症疗效与利培酮相当,喹硫平锥体外系副反应和内分泌改变较利培酮少,更适用于女性精神分裂症患者. 相似文献
4.
喹硫平和利培酮为目前常用的新型非典型抗精神病药,为多种神经递质受体拮抗剂,其对急、慢性精神分裂症的阳性和阴性症状均有效.笔者探讨非典型抗精神病药喹硫平和利培酮在临床应用中的疗效及安全性,对两药进行开放性临床随机对照研究.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比分析喹硫平和利培酮治疗女性精神分裂症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7月-2016年7月收治的60例女性精神分裂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抽签法分为参照组(n=30,予以利培酮治疗)和治疗组(n=30,予以喹硫平治疗),对比2组治疗效果和安全性的差异.结果:参照组与治疗组的临床疗效优良率比较,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组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参照组,组间差异明显(P<0.05).结论:喹硫平和利培酮对女性精神分裂症的疗效相当,但喹硫平的更为安全可靠,值得临床优先选择和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分析采用利培酮、喹硫平以及奥氮平治疗精神分裂症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105例精神分裂症患者,按照治疗方法分为利培酮组、喹硫平组以及奥氮平组,每组各35例。观察对比三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治疗成本以及治疗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利培酮组、喹硫平组以及奥氮平组在治疗总有效率方面分别为97.14%、91.43%和85.71%,三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利培酮组患者的总治疗成本为13656.34元,明显低于喹硫平组的17657.35元以及奥氮平组的19102.68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利培酮组和喹硫平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均为,明显低于奥氮平组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精神分裂症患者采用利培酮的治疗成本较低,且治疗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低,是三种药物中最佳的治疗药物。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利培酮、氯氮平与喹硫平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血脂的影响。方法:将178例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利培酮组90例,氯氮平组68例,喹硫平组20例;于治疗前及治疗第4、8周末晨间空腹采血,测定总胆固醇(TC)、甘油三脂(TG)、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LDL)、载脂蛋白A(ApoA)、载脂蛋白B(ApoB)。结果:治疗前后氯氮平组的CHO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TG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1);利培酮组TG浓度差值(0.58±0.41)m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喹硫平组TG浓度差值(0.16±0.20)mmol/L,无统计学差异(P>0.05)。其他各项指标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氯氮平和利培酮对TG、CHOL的影响程度氯氮平大于利培酮。结论:利培酮与氯氮平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血脂均有影响,氯氮平对脂代谢的影响大于利培酮,喹硫平最低。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比分析喹硫平与氯氮平在精神分裂症中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本文选取2016年8月份至2017年8月份本院收治的精神分裂患者136例,按照随机分组方法,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患者68例,对照组行氯氮平治疗方法,观察组行喹硫平治疗方法.结果:治疗后8周,两组的阳性症状、阴性症状及一般病理症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精神分裂症疾病治疗中,喹硫平治疗效果优于氯氮平,有助于降低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概率,治疗效果显著,是一种安全有效地抗精神病药物.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喹硫平治疗男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血药浓度与疗效的关系。方法:纳入63例住院和门诊男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口服喹硫平片治疗8周,根据疗效和耐受性调整剂量。治疗4、8周末分析两组患者的血药浓度及PANSS(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得分。结果:PANSS得分在治疗前、4周末和8周末均明显下降,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1),4周末和8周末不同疗效之间的血药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喹硫平血药浓度与PANSS减分率无明显相关(P>0.05)。结论:喹硫平可有效治疗男性精神分裂症患者;血药浓度和疗效不存在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究喹硫平联合丙戊酸镁缓释片治疗精神分裂症攻击行为的效果及临床价值.方法:选择80例精神分裂症攻击行为患者为试验对象,以简单随机化法进行分组,40例精神分裂症攻击行为患者为对照组,同时间段40例精神分裂症攻击行为患者为观察组,纳入时间为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对照组仅给予喹硫平治疗,观察组给予喹硫平联合...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丙戊酸镁联用阿立哌唑治疗精神分裂症兴奋激越行为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60例伴有兴奋激越行为的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0例,研究组口服丙戊酸镁和阿立哌唑,对照组单用阿立哌唑,观察8周。采用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及副反应量表(TESS)评定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研究组PANSS评分(包括兴奋症状分和攻击因子分)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不良反应明显低于对照组,且程度轻(P<0.05)。结论丙戊酸镁联用阿立哌唑治疗精神分裂症兴奋激越行为疗效肯定,安全性高,依从性好。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家庭干预对控制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暴力攻击行为的效果,观察家庭干预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病情、生活质量、家庭关怀度的影响。方法 将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50例,干预组给予家庭干预+常规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对照组仅给予常规抗精神病药物治疗;运用阳性和阴性症状评定量表(PANSS)、攻击行为问卷(MOAS)、生活质量指数问卷(QL-Index)、家庭关怀度指数问卷(Family APGAR Index)及治疗中的症状量表(TESS)等量表评估2组入组前后1年内的攻击行为及病情变化等情况。结果 研究组在入组后各随访期内的攻击行为问卷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在入组后第12个月,干预组MOAS均分为(1.06±0.65)分较对照组(8.12±2.32)分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干预组的PANSS评分自入组后第2个月开始明显低于对照组,干预组在入组后1年内总住院例次为14例次明显低于对照组26例次(P<0.01);QL-Index、Family APGAR Index评分在入组后各随访期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 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发生暴力攻击行为的危险性较高,家庭干预能有效减少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暴力攻击行为,有利于患者病情恢复,提高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BACKGROUND: This study assessed the co-occurrence of cognitive problems and difficult temperament characteristics in children aged 3 to 5 years exhibiting aggressive behavior. METHODS: Thirty-one children with high ratings on the Aggressive Behavior subscale of the Achenbach Child Behavior Checklist or Teacher Report Form were recruited from a school district-based clinic. Cognitive ability and temperament were assessed with the Differential Ability Scales and the Carey Temperament Scales Behavioral Styles Questionnaire, respectively. Cluster analysis was applied to these variables. RESULTS: Three prominent groups of children sharing cognitive and temperament characteristics emerged. The first, comprising 41.9% of the sample, demonstrated low adaptability, low persistence, high activity, negative mood, and low rhythmicity, along with borderline-deficient cognitive scores. The second (38.7%) demonstrated low adaptability, low persistence, high activity, and negative mood, along with average cognitive scores. The third (19.4%) demonstrated essentially midrange temperament characteristics and average cognitive scores. All 3 groups shared temperamental tendencies toward a higher threshold of response. Most children in the sample also had significant sleep disturbances (54.5%), other health problems (63.6%), and/or suspected developmental problems (54.5%). CONCLUSIONS: The widespread presence of sleep, health, cognitive, temperament, and developmental problems in this sample supports the involvement of medical and developmental health experts in teams evaluating young children who present with high levels of aggressive behavior. The diverse nature of cognitive-temperament profiles in this sample also suggests a need to assess cognitive ability and temperament in young, aggressive children to provide individualized interventions. 相似文献
14.
汉族男性人群指长比与暴力攻击行为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汉族男性人群指长比与暴力攻击行为的关系。方法采用修订后攻击问卷,以1 358名汉族16~35岁男性为研究对象,筛查出暴力倾向组79人,选取对照组279人,运用直接测量法测定左右手指长。结果暴力倾向组攻击各因子及总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1);暴力倾向组及对照组左手食指(2 D)长分别为(73.02±3.55),(71.91±3.95)mm,左手环指(4 D)长分别为(75.79±3.63),(74.62±4.27)mm,右手环指(4 D)长分别为(75.51±3.63),(74.39±4.26)mm,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指长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暴力倾向组左手2 D:3 D与言语攻击、敌意、攻击总分均存在正相关关系(r=0.271,0.268,0.272,P<0.05),左手2 D:4 D与言语攻击、敌意存在正相关关系(r=0.244,0.223,P<0.05),右手3 D:4 D、4 D:5 D与敌意均存在正相关关系(r=0.266,-0.236,P<0.05);对照组左手2 D:4 D与言语攻击存在正相关关系(r=0.126,P<0.05),左手3 D:5 D与愤怒存在负相关关系(r=-0.126,P<0.05)。结论指长比与攻击行为存在部分相关。 相似文献
15.
珠海市学龄前儿童攻击性行为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学龄前儿童攻击行为问题发生现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中的攻击性行为分量表和自制的攻击性行为影响因素调查表 ,对 84 1名学龄前儿童攻击性行为及其影响因素进行调查。结果 学龄前儿童攻击性行为总检出率 11 .9% ,男女学前儿童攻击行为检出率分别为 14 . 2 %和 9 .2 % ,不同性别间攻击行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 . 0 5 )。而不同年龄、班级之间学前儿童攻击行为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经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 ,学龄前儿童攻击性行为问题的主要影响因素是儿童健康状况、停止尿床时间、父母教育一致、母子感情、周末相处时间、看电视时间、喜欢看动画片、喜欢玩仿制枪玩具等。结论 学龄前儿童攻击行为问题的影响因素较多 ,主要与个体生物学因素、家庭教育环境有关 ,需采取综合性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索农村地区家庭教养环境对儿童攻击行为的影响,为儿童攻击行为的干预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2014年10-11月,在皖北的蚌埠地区和宿州地区抽取5所初中和5所小学,在每所学校的4~9年级随机整群抽取2个班,共有学生1 988名(男生1 009名,女生979名),采用自编家庭教养环境、攻击行为问卷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并采用多元线性回归(stepwise)等方法分析家庭教养环境与农村儿童攻击行为关系。 结果 家庭教养环境中自评家庭经济状况一般(β=-0.222,P<0.01)、父母对儿童生活中的表现持满意态度(β=-0.220,P<0.01)以及身边照看人多与儿童聊天(β=-0.214,P<0.01)是儿童攻击行为的保护因素;儿童与周围人发生矛盾时,母亲采取批评指责、教导儿童与对方打骂和不与对方交往的方式是儿童攻击行为的危险因素(β=0.302,P<0.01);儿童犯错误时父亲采取无所谓和打骂的处理方式也是儿童攻击行为的危险因素(β=0.202,P<0.01)。 结论 良好的家庭教养环境可以有效减少儿童的攻击行为,而不良的家庭教养环境则可以促进儿童攻击行为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阿立哌唑与利培酮治疗女性精神分裂症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该院2012年1月—2014年1月间收治的100例女性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临床研究,随机将患者分为阿立哌唑组和利培酮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结果两组观察对象临床治疗前PANSS精神病理、阴性症状、阳性症状和总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治疗2周、治疗4周和治疗8周后PANSS精神病理、阴性症状、阳性症状和总分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女性精神分裂症患者临床治疗的总有效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该次医学研究结果证实,阿立哌唑用于女性精神分裂症的临床治疗,具有更高的有效率和安全性,因而临床推广和应用价值更高。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比较利培酮和阿立哌唑在治疗患有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合并破坏性行为障碍(DBD)的学龄前儿童用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将36名3~6岁ADHD合并DBD的儿童随机分为两组,每组18人,分别给予利培酮和阿立哌唑进行为期8周的临床治疗,治疗开始和治疗后第2、第4、第8周末根据临床总体印象(CGI)和Conners量表的检测标准进行评分.结果 两组治疗各阶段的Conner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第2周两组多动评分(利培酮组:t=2.988,P<0.05;阿立哌唑组:t=2.682,P<0.05)、注意力不集中(利培酮组:t=2.988,P<0.05;阿立哌唑组:t=2.130,P<0.05)、ADHD(利培酮组:t=2.881,P<0.05;阿立哌唑组:t=3.756,P<0.05)、ODD(利培酮组:t=2.988,P<0.05;阿立哌唑组:t=2.247,P<0.05)及耐受性(利培酮组:t=6.255,P<0.05;阿立哌唑组:t=5.889,P<0.05)均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第4周和第8周的测量指标与第2周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终点两组的体重和空腹血糖(FBS)增加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终点利培酮组血清泌乳素水平增加量较阿立哌唑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4.087,P<0.05).结论 利培酮和阿立哌唑在减轻ADHD合并DBD症状方面的临床疗效相似,安全性相当;但两种药物出现副作用的概率均较高,临床用药需谨慎.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攻击性行为特点,探讨其与人格、班级环境的关系。方法采用攻击行为问卷、人格五因素问卷、班级环境问卷对陕西省宝鸡市3所中等职业学校的414名中职生进行调查。结果 (1)中职生攻击性行为的生理攻击维度存在性别差异(t=6.09,P<0.001),语言攻击、愤怒维度及攻击总均分存在年级差异(t=-2.81,P<0.01;t=-2.42,P<0.05;t=-2.27,P<0.05),生理攻击维度和攻击总均分存在家庭经济条件差异(F=7.01,P<0.01;F=3.12,P<0.05);(2)中职生的班级环境可划分为团结向上型、一般型和问题型3种类型,不同班级环境类型的个体在攻击性行为上差异明显(P<0.01);(3)中职生攻击性行为与人格、班级环境有关;(4)人格五因素的情绪性、谨慎性、开放性、宜人性及班级环境中的同学关系可显著预测中职生攻击性行为。结论人格、班级环境均能对中职生攻击性行为产生影响,尤其是人格的作用更为明显,班级环境起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临床常用首发精神分裂症药物的药效、副反应。方法选取我院及成都市第四人民医院2011年8月至2012年10月门诊及住院的首次发病精神病患者91例,随机分为奥氮平组(30例)、利培酮组(31例)和帕利哌酮组(30例),治疗8W后对疗效、不良反应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3组药物均能有效治疗首发精神分裂症,治疗前后相关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3组之间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奥氮平组锥体外系反应较少;帕利哌酮组对肝脏的损伤较少;利培酮组不易导致体重增加。结论临床应针对不同患者情况选择首发精神分裂症药物。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