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脑脊液置换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临床效果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脑脊液置换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临床效果观察王维和耿佃盛高庆利(山东省淄博市桓台县人民医院神经科256400)关键词脑脊液置换;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血管痉挛;脑积水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是神经科常见危重症。近年来,国内外多数学者主张在患者发病3日内行DS...  相似文献   

2.
腰穿脑脊液置换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65例疗效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改善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的预后。比较了常规治疗(62例)和并用腰穿脑脊液置换疗法(62例)两组的疗效。结果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3.9%,病死率16.1%,脑血管痉挛发生率19.3%;而治疗组上述指标为96.9%、3.1%和6.1%,且治疗组治愈率高达75.4%,约可缩短住院时间1周,提示腰穿脑脊液置换可明显改善SAH预后,并探讨了其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3.
王建峰  王婉 《吉林医学》2010,(35):6477-6478
目的:观察脑脊液置换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临床效果。方法:选择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8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均采用常规内科保守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脑脊液置换治疗。结果:治疗4周后,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再出血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预防脑积水、脑血管痉挛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脊液置换术具有操作简单、疗效显著、安全性较大的特点,是治疗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脑脊液置换疗法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hemorrhage,SAH)并发脑血管痉挛(cerebral vasospasm,CVS)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1月-2011年2月间收治的SAH并发CVS患者1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采用脑脊液转换疗法治疗,观察组患者常规腰椎穿刺成功后,测量脑脊液基础压力,并作记录后,缓慢放出血性脑脊液5mL,再缓慢地向椎管内注射等量生理盐水5mL,间隔5min重复上述操作,置换脑脊液总量30mL时为止,置换6次为一疗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1月后神经功能缺损MESSS评分、Glasgow预后评分情况。结果观察组MESSS、Glasgow预后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且基本痊愈+进步患者高于对照组,治疗1个月后病死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腰椎穿刺置换脑脊液疗法治疗SAH并发CVS,疗效确切,可提高治愈率。  相似文献   

5.
为了改善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的预后,比较了常规治疗(62例)和并用腰穿脑脊液置换疗法(62例)两组的疗效。结果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3.9%,病死率16.1%,脑血管痉挛发生率19.3%;而治疗组上述指标为96.9%、3.1%和6.1%,且治疗组治愈率高达75.4%,约可缩短住院时间1周。提示腰穿脑脊液置换可明显改善SAH预后,并探讨了其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6.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是神经科常见病,起病急,病情重,致残率,病死率较高。2003年~2006年,我院用脑脊液置换疗法治疗患者23例,疗效显著。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脑脊液置换疗法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40例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接受脑脊液置换治疗,多数3~5次,每次脑脊液出量30ml.结果29例(72.5%)患者临床治愈,无明显神经系统后遗症,8例有神经功能缺陷,3例再发出血死于脑疝.结论脑脊液置换疗法能有效清除蛛网膜下腔积血,降低颅压,预防或减轻脑血管痉挛、交通性脑积水及蛛网膜粘连.对减轻头痛、意识障碍、脑膜刺激征有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 汇报95例蛛网膜下腔出血继发血管痉挛患者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的分析2000年1月~2006年10月于我院治疗95例患者的病史资料.结果 ①多数患者发病有明显诱因;②治疗效果缓解41例(43.2%),部分缓解38例(40%),无效16例(16.8%).结论 蛛网膜下腔出血后的2w内,应采取综合措施预防血管痉挛;一旦发生血管痉挛,应积极治疗.  相似文献   

9.
脑脊液置换治疗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28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采用脑脊液置换治疗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并观察其疗效。 [方法 ]采用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 2 8例采用脑脊液置换疗法治疗 ,对照组 2 6例不采用脑脊液置换疗法治疗。两组其它内科治疗按常规进行。 [结果 ]第 2 8天时进行疗效评估。治疗组治愈 2 5例 (89 3% ) ,好转 1例 ,无效 2例 ,总有效率92 9%。脑血管痉挛缓解率 1 0 0 % ;对照组治愈 1 2例 (4 6 2 % ) ,好转 9例 ,无效 5例 ,总有效率 80 8%。脑血管痉挛缓解率 76 9%。两组治愈率、脑血管痉挛缓解率经统计学处理P <0 0 5 ,差异显著。 [结论 ]脑脊液置换疗法能降低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颅内压 ,改善脑脊液循环 ,清除脑血管内活性物质 ,防止脑血管痉挛 ,减少蛛网膜粘连 ,降低病死率 ,且未见脑疝及其他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0.
龙军  陈永红  李明 《河北医学》2013,(11):1710-1712
目的:探讨脑脊液置换疗法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并发脑血管痉挛(CVS)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SAH并发CVS忐者98例,随机分为观察与对照两组,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配合进行腰椎穿刺进行脑脊液置换疗法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改善显著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卉疗组死亡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配合腰椎穿刺置换脑脊液疗法治疗SAH并发CVS,疗效确切,能明显缩短疗程,降低致残率,是治疗SAH并发CVS的有效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1.
蛛网膜下腔出血引起的继发性脑血管痉挛常导致病人剧烈头痛 ,烦躁不安 ,不能入睡 ,以至加重高血压 ,增加死亡率和致残率。此并发症一直是半个世纪以来国内外的研究热点 ,而对头痛的治疗方法研究不多 ,效果不满意。我们用脑脊液置换加鞘内注射地塞米松治疗SAH引起的头痛 ,较传统的方法有显著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我们选择 1997年 1月~ 2 0 0 1年 12月收治的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 3 5例 ,男 14例 ,女 2 1例 ,年龄 2 2~ 5 9岁 ,所有病例选择意识清醒 ,能诉头痛者。全部病例符合脑血管病诊断标准 ,CT排除其他器质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蛛网膜下腔出血继发脑梗死的治疗及疗效分析。方法:48例蛛网膜下腔出血继发脑梗死患者,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常规治疗)和观察组(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尼莫地平治疗),每组各24例,对两组临床疗效、血液流变学指标、不良反应,进行观察和比较。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预后质量明显提高,全血粘度、血浆粘度、血小板黏附率、纤维蛋白原、红细胞比积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尼莫地平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继发脑梗死疗效显著,提高患者预后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3.
脑脊液置换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脑脊液置换治疗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05年1月至12月我院神经外科20例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全部采用脑脊液置换并鞘内注射地塞米松综合性治疗。结果:全部病例均在腰穿脑脊液置换并鞘内注射地塞米松后阵发性剧痛立即缓解,缓解率100%。但仍有可忍受之持续性钝痛。8例在治疗后12h需使用止痛药方能入睡。3~5d后阵发性剧痛逐渐减弱,一般需作腰穿脊液置换5~7d后阵发性剧痛逐渐消失,而持续性钝痛则在3~4周后方可基本完全消除。20例患者全部治愈出院,治愈率100%。结论:早期采取脑脊液置换术联合地塞米松鞘内注射治疗可降低脑血管痉挛发生率,改善病人预后。对脑血管痉挛的治疗尤其是对其阵发性剧痛的缓解应以综合治疗为主。  相似文献   

14.
采用脑脊液置换法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71例,48例置换3~4次,颈强缓解头痛减轻,19例置换5~7次后症状明显好转,死亡4例(5.7%)。置换血性脑脊液能降低颅内压,改善CSF循环,防止蛛网膜粘连。清除血管活性物质,缓解脑血管痉挛,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脑脊液置换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 70例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35例(常规疗法基础上加用脑脊液稀释置换疗法)和对照组35例(常规疗法),比较两组病人平均住院天数、头痛平均天数、早期脑血管痉挛发生率、脑积水发生率和病死率.结果 除病死率外,其他各项观察指标治疗组较对照组低,具有统计学差异.结论 脑脊液稀释置换疗法可以改善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人的临床症状和预后.  相似文献   

16.
脑脊液置换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是神经内科常见病、多发病之一,首次发病的病死率为30%。再次发病的病死率为65%,但致残率最低,通过有效的治疗几乎不留明显的后遗症。我院自1997年12月-2001年12月对30例蛛网膜下腔出血(SAH)进行脑脊液置换治疗。并与传统的治疗方法20例进行比较,现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7.
再出血和脑血管痉挛 (Cerebral VasospasmCVS)是蛛网膜下腔出血 (SubarachnoidHeamorrhage SAH)两种严重并发症 ,病死、病残率高 ,本文对 1 94例 SAH病人进行临床总结 ,以期提高这两个合并症的诊治水平。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本组 1 94例均经腰穿、CT检查确诊 ,为我院神经内外科及 ICU科住院病人 ,男 96例 ,女 98例 ,年龄 9~ 74岁 ,平均 50岁 ,39岁以下 1 0例 ,40~ 6 9岁 1 32例 ,70岁以上 1 2例。动态起病 82例 ,静态起病 1 1 2例。伴高血压病 2 6例 ,晚期妊娠 2例。 2 8例行脑血管造影检查 ,确诊动脉瘤 1 6例 ,动静脉畸…  相似文献   

18.
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治疗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1 一般治疗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数小时内的一般治疗:(1)开放气道,改善呼吸、循环;(2)既往血压正常的患者,SAH后血压升高,控制血压使接近正常水平;(3)若有癫痫,抗癫痫治疗包括足量的卡马西平或丙戊酸钠;(4)必要时给予止痛药和镇静剂;(5)对于动脉瘤性SAH,应进行急诊血管造影、血流动力学监测,早期手术.  相似文献   

19.
20.
杨绍容  张永 《西部医学》2006,18(3):299-300
目的观察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脑梗塞的临床、CT表现。方法分析27例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梗塞的临床与CT资料。结果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梗塞发生在蛛网膜下腔出血后5~13天(平均9.5天),其梗塞范围大,部位多,CT以双侧对称性分布的多发病灶为特点。临床常见于Hun t-H essⅣ、Ⅴ级的患者,多有SAH再发出血、去脑强直或抽搐发作,意识障碍时间较长及迟发性脑缺血性神经功能障碍(D IND)。结论CT对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梗塞有很高的诊断价值,因本病预后差,死亡率高,临床应高度重视,预防其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