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 毫秒
1.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系指由于多种原因引起的脑的表面和脑的底部血管破裂,血液流入蛛网膜下腔而言,不包括外伤性SAH 和继发于脑实质出血的SAH,现就发病原因、临床表现、合并症、诊断和治疗等综述如下。发病原因SAH 最常见的原因是脑动脉瘤,其次是高血压,脑动脉硬化,脑血管畸形,烟雾病,颅内肿瘤,脑动、静脉炎症性及过敏性疾病。脑动脉瘤破裂是SAH 的主要原因,佐野圭司指出美国调查5,831例SAH,脑动脉瘤占51%,有人报告高达89%,最低也约占40%。  相似文献   

2.
青年人的蛛网膜下腔出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年人的蛛网膜下腔出血儿玉南海雄青年人发生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较罕见,根据Locksley等的报道,未满20岁的蛛网膜下腔出血占全部脑血管病例的2.7%以下。可突然发生剧烈头痛、颈痛、恶心、呕吐、意识障碍等;幼儿时表现为哭闹、烦燥、苍白等症状,这很难与其...  相似文献   

3.
蛛网膜下腔出血治疗指南是利用循证医学(evidence—based medicine,EBM)的方法收集、选择科学的稳妥性高的依据,从2000年开始经过2年的计划,作为厚生科学研究基金资助医疗技术评价综合事业策划进行的,2003年九月日本脑卒中外科学会作为《基于科学依据的蛛网膜下腔出血治疗指南》公开发表。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发生率,日本约20人/10万人,年龄调整死亡率男性几乎不变,而女性呈现倍增。  相似文献   

4.
一、病因调查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多发于50~60岁,其中80%以上是由颅内动脉瘤所致。其余多发生在10~20岁的年轻人,多与脑血管畸形有关。小笠原等通过基层急救医院根据CT诊断结果见表1。  相似文献   

5.
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急性期治疗永田泉等导致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疾病以脑功脉瘤和脑动静脉畸形为代表,发生率前者占绝对优势,故本文拟对脑动脉瘤破裂进行论述。脑动脉瘤破裂急性期治疗的主要目的是防止再破裂,此外有必要对与SAH相伴的高颅压、脑内血肿、脑积水...  相似文献   

6.
在脑卒中以及头痛的诊疗中,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诊断是极为重要的。特别是脑动脉瘤破裂导致的蛛网膜下腔出血,如果延误诊断可能导致预后不良,所以迅速而正确的诊断是必要的。以下具体叙述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诊断要点。  相似文献   

7.
蛛网膜下腔出血术后,因血管收缩,血运不佳,约1/3患者死亡,即使得救也多留有后遗症。滋贺县成人病中心的脑神经外科织田部长等医务人员研究成功一种预防血管收缩的新方法,在临床应用中,几乎都获得了成功。过去,一般是将破裂部位用止血钳止血,但在15  相似文献   

8.
一、脑出血众所周知 ,脑出血的原因多为高血压。高血压性颅内血肿的好发部位是大脑基底节 ,以豆状核最多见 ,称之为外侧型。其次为丘脑部出血 ,称为内侧型 ,出血易穿透脑室。越过内囊后脚两侧均有出血的称为混合型。此外 ,小脑、脑干、大脑皮质下也为好发部位。脑血管畸形破裂可引起脑出血 ,无高血压病史的患者、青少年患者、好发部位以外的出血 ,应考虑到脑血管畸形等血管性病变。应进行脑血管造影检查。1.CT表现 红细胞压积 4 5%的正常血液 ,CT值约为 56H U,比正常脑实质吸收值稍高。血肿与 X线吸收值最有关系的是血红蛋白。颅内血肿…  相似文献   

9.
10.
蛛网膜下腔出血(主要是脑动脉瘤破裂)在脑卒中中与脑梗塞,脑出血相比发病率较低(10%左右),但死亡率较高(30%左右)。尽管近几年手术效果明显提高,但平均死亡率仍然没有下降。为此,在早期治疗时要注意以下四个问题。一、早期治疗的重要性上嶋氏报告114例,蛛网膜下腔出血初诊的误诊率是25%。误诊的病例虽然都有头痛、呕吐、一过性意识障碍等蛛网膜下腔出血特有的症状,但最初被误诊为高血压,上呼吸道感染(各7例),头痛待查(4例)等并不少见。多在第二天到二周内症状恶化和再  相似文献   

11.
日本京都大学医学部脑外科桥本信夫讲师等首次人工制成猴脑动脉瘤。方法是:①结扎颈动脉,使血液流通完全停止;②结扎两侧肾动脉分支以减少血流量,造成高血压;③在饲料中掺进可促血管变脆的β氨基丙晴这种药物。结扎单侧颈:动脉是根据以下原因,观察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患者,80%左右出现血管粗细不等,从而考虑血流量不平衡与生长动脉瘤有关。患者未必都是高血压,只是为了增加脑内负荷,特意使之成为高血压。对16头雌性的实验猴,将上述条件逐步加以改变,每隔3个月进行一次脑血管摄影。结果,除了因手术等失败以外的5头猴中,存活超过一年的2头现了动脉瘤,余下3头也可确认早期病变。经解剖发现,2头猴均在颅底动脉呈环状连结的部位的右侧血管有几处形成了肿瘤,而且均在动脉的  相似文献   

12.
向脊髓蛛网膜下腔投药,可直接作用于脊髓,并可通过脑脊液使药物到达脑干,或通过脊髓局部的血管吸收分布全身而发挥效果。由于脊髓蛛网膜下腔投药量小,故一般不存在全身作用的问题。但就其安全性而论,药物对脊髓本身及对脑干的作用却存在问题。脊髓和脑一样,由于有非常严密的血脑(脊髓)屏障,因此,投药对脊髓的局部作用,药物的药理活性、组成、pH都是重要的因素。例如,肾上腺素溶液加入氯丁醇可使pH降低;加有肾上腺素的利多卡因溶液,pH低至3.5~4。由于脑脊液的缓冲作用低,不仅使局麻药的生物膜通透性降低,而且对组织有化学损伤作用,有时还可能损伤神经。然而,临床上尚未见常用的吗啡、利多  相似文献   

13.
戴然 《日本医学介绍》1990,11(10):462-463
日本人口的年龄构成趋向高龄化,65岁以上者占总人口的比率为1970年7.1%,1989年11.6%,预计2010年将达到20%。1985年60岁男性平均余生为19.4岁,女性为23.2岁;70岁男性为12.0岁,女性14.9岁。目前由于急救医疗体制的不断充实,CT等先进诊断技术的广泛应用,对于蛛网膜下出血等脑血管意外,亦能较容易而且正确地做出诊断。上述种种原因,蛛网膜下出血的发病率比以前有所增高,  相似文献   

14.
把从脑脊液或红细胞中抽出并分离的物质注射到小白鼠的股静脉中,测定其颈动脉压的变化,然后记录小白鼠动脉片的等尺性收缩。所采用的脑脊液和红细胞是从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与健康者所得。结果表明,当把添加了10~30%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脑脊液或溶血红细胞的脑脊液注射给小白鼠时,和注射健康者的脑脊液时的情况不同,血压显著上升并且剧烈摇晃,动脉片也反复地显著收缩。血管活性物质是非  相似文献   

15.
玻璃体手术的适应证佐藤幸裕经睫状体扁平部玻璃体切除术(以下称玻璃体手术)于1970年开始临床应用,已经过了约25年。当初眼内操作限于玻璃体腔内,行oneportsystem的混浊玻璃体的切除和玻璃体条索状物的切断等。因此,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手术成功...  相似文献   

16.
冷冻手术的适应证自古以来就有人想利用低温治疗各种疾病。早在公元前二千五百年以前,埃及就有记载利用低温治疗头部的复杂骨折和胸部的炎症,也有记载希波克拉底利用冰治疗出血和浮肿。但是,直到近代才将低温用于手术(即冷冻手术)。1983年,Openchowsk...  相似文献   

17.
屈光不正手术的适应证一、适应证配戴眼镜或角膜接触镜是矫正屈光不正的最基本的首选方法,只有当施行配戴眼镜或角膜接触镜困难时才考虑手术治疗。其适应证为年龄在20岁以上,能充分理解本手术存在的问题和并发症,并征得患者同意的符合以下条件之一者。①屈光参差;②...  相似文献   

18.
老年性白内障是由于年龄的增长而发生晶体混浊的疾患,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60多岁的人中约有2%,70多岁的人中约有6.5%,75岁以上就有8~9%的人因患白内障而必须接受手术治疗。日本现已是世界第一长寿国,正在急速地成为高龄化社会。最近,一年中约有23万人做了白内障手术。可是20年前,只是单眼患白内障的情况下,手术治疗后,通过戴眼镜,病人的视力能得到矫正,但两  相似文献   

19.
一、溃疡病的发病率:手术率显著减少。1963~1985年,东大第一外科施行胃、十二指肠溃疡手术666例,其中胃溃疡417例,十二指肠溃疡169例,复合性溃疡80例。1968年间施行手术的只有50~70例。1983年下降到10例,1985年仅有1例(胃穿孔急诊手术)。近年来,顽固性溃疡的发病率亦下降。溃疡的出血、穿孔、梗阻等并发症无明显改变。二、合并症的手术适应证:1.出血:以往急性大  相似文献   

20.
由于手术方式的进步,肺疾病手术也能容易地进行了。以前,以肺结核为主的炎症性肺疾病多进行手术治疗,由于抗结核药及抗生素的发展,现今手术病例急剧减少。伴随肺癌发病率的增高,手术病例也在增加。本文列举了除肺癌以外应行手术的各种肺疾病,并就其适应证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