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从天人合一观的角度探讨《周易》哲学对经络学说形成的影响。方法:通过对《周易》《灵枢》相关内容的研究,挖掘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结果:《灵枢》中有关经络学说的论述明显是《周易》哲学天人合一思想渗透的结果,人体的组成与自然界有着共通之处,自然界的江河湖海对应于人体也理应有着相应的结构。结论:《灵枢》对经络学说的具体描述典型地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形象思维特征。  相似文献   

2.
李广钧 《北京中医》2006,25(11):659-663
从四个方面浅析《黄帝内经》中有关经络学说的内容。1)说明经络学说的形成是从“点”(即穴位)到“线”(即经络);明确指出十二经脉与“营气”同出一辙,即十二经脉实际就是营气(含十二经别)。其循行的全过程,并不是在一个水平线上,必须领悟每一个形容单词的含义,才能对十二经脉的循行有其深刻的理解,并用以指导临床实践。2)指出十二经脉、十二经别、十二经水、十二经筋、十五别络、奇经八脉以及皮部、气穴、气府等篇的综合,才是经络学说的完整体系。其中十二经水与“卫气”的循行是一个统一体,即人体的水液(津液)循环代谢的过程。3)通过内容的分析,明确提出“奇经八脉”直至明·李时珍的《奇经八脉考》,才使其趋于完善。4)研习经络学说应该从以上三点内容进行系统、全面的分析,才会避免认识上的片面性。同时引述王树权先生的一段论述,来阐明促进中医现代化不可忽视从“认识论”与“方法论”上思考问题。  相似文献   

3.
经络研究的新思路(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形论和分维学说是当代新兴的学术思潮 ,本文利用分维学说研究人体内的分形结构 ,认为人体内存在间隙维。把人体间隙维学与《内经》中的经络论述与现代的经络实验研究结果进行比较研究 ,认为经络系统就是人体间隙维系统。这样 ,以缝隙之无为有 ,久悬未决的经络解剖定位问题迎刃而解  相似文献   

4.
《内经》经络体系的再认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沈志生 《中国针灸》2000,20(4):215-216
《内经》经络体系是在阴阳学说的指导下形成的 ,由经络血管体系和经络图式体系组成 ,是经络研究的基础。1 阴阳学说在经络理论形成上的指导作用1 1 阴阳学说与“体表十二分法”《素问·天元纪大论》说“阴阳之气 ,各有多少 ,故曰三阴三阳也。”《素问·金匮真言论》说“夫言人之阴阳 ,则外为阳 ,内为阴。言人身之阴阳 ,则背为阳 ,腹为阴。”若用“ -”“ ”来表示阴阳 ,则在外在背者为太阳“ ” ,在外在前者为阳明“ ” ,在外在两阳之内者为少阳“ ” ;在内在前者为太阴“ ---” ,在内在后者为少阴“ --” ,在内在两阴之间者为…  相似文献   

5.
朱丹溪对经络学说的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丹溪是金元时期的著名医家 ,倡导“阳有余 ,阴不足论”“相火论”,主张保存阴精 ,勿动相火 ,善用滋阴降火 ,为滋阴学派的创始人。丹溪对经络学说亦颇有研究 ,在《丹溪心法》中 ,他对经络的病候和诊断 ,提出了许多精辟的见解 ,进一步完善了中医学的经络学说 ,兹就此作一初步探讨。1 提出经络见证 充实经络病候《灵枢·经脉篇》阐述了十二经脉的循行与病候 ,奠定了经络学说的基础。朱丹溪在《丹溪心法·卷首》中提出“十二经见证”,即在《内经》经络病候的基础上 ,根据前人理论及其临床作了大量的增补。手太阴肺经见证增加“善嚏”“皮肤…  相似文献   

6.
<正> 经络学说是研究人体经络系统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与脏腑相互关系的学说。长期以来,一直指导着中医各科(尤其是针灸科)的临床实践,特别是现代针刺麻醉的成功,进一步证明经络学说的科学性,应当努力学习,继承发扬。一、经络的意义和内容经络是体内运行气血、联络周身的一种特殊系统。它包括经和络两部分。干线叫经,如《医学入门》说:“脉之直行者为经”。所谓络,即网络的意思,是经脉的分支,如《灵柩·脉度篇》说:“支而横出者为络”。经络遍布全身,将人体所有的内脏、器官、孔窍以及皮毛、筋肉、  相似文献   

7.
以耗散结构理论研究中医经络学说为目的,尝试从具有开放的、非平衡的、非线性相干效应的耗散结构解释独特的中医经络学说,分别从经络是人体的开放系统、经络的有序性、非平衡稳态以及经络系统的不可逆性等方面进行了论述,并认为依照耗散结构理论为认识研究经络学说提供了全新的概念,且为经络学说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8.
经络学说的演变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黄龙祥 《中国针灸》1994,14(3):43-46
本文在"经络学说的由来"一文基础上,进一步论述早期的经络学说演变为《灵枢·经脉》经络系统的具体过程,并深入分析了其演变的原因及其文化背景,同时辑出三种与《经脉篇》不同的古代经络学说佚文,供进一步研究之参考。  相似文献   

9.
十二经脉运行之管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十二经脉理论出自于《灵枢》、《素问》,人体每一脏腑各有两道经脉,一道在左,一道在右。贫道认为,《灵枢》中有关“十二经脉”的一切论述,仅只说出人体一个侧面的正运机理,却隐藏了另一个侧面的负运机理,故使这个左右圆通的完整机理而成为不周全的“经络学说”理论...  相似文献   

10.
《内经》是中医学的经典论著,其整体观、矛盾观、脏腑学说、经络学说、病机学说、养生学说、辨证论治等都为中医学奠定了理论基础。根据笔者的学习体会,就《内经》中有关经络学说在针灸临床中的诊断作用,管见如下。1经络之望色诊断《灵枢·邪气脏腑病形》曰:“十二经...  相似文献   

11.
经络学说是中医宝库中一颗璀灿的瑰宝,各个经穴好比是构成经络这条神秘银河的一颗颗明星。而这条银河究竟埋藏在人体的什么部位?虽然至今还没有被临床解剖所证实,但中医运用经络学说为指导,采用针灸、点穴、刮痧等多种疗法治疗疾病,早已为世人所接受,而且被广泛运用于临床实践造福于人类,并且冲出了亚洲,走向了世界。  相似文献   

12.
经络学说,是研究人体经络系统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与脏腑相互关系的学说,是《内经》理论体系的重要内容之一。《内经》论述经络的篇章很多,以《灵枢》的《经脉》、《营气》、《九针论》、《背(?)》、《逆顺肥瘦》、《脉度》、《寒热病》和《素问》的《骨空论》等篇为主。其内容主要论述了经络的组成,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及十五络脉的循行部位、主病、诊断和治疗,经络的生理功用和临床应用的价值等。一、经络的概念和经络学说的内容经络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路,是和人体脏腑有联系的又一组织结构系统,它与脏腑器官共同构成人体生命活动的基础。“经”,有路径的意思,是纵行的干线;“络”,有网罗的含义,是经的分支,如网罗维络,无处不  相似文献   

13.
吴四智  陈佳  陈孝银 《新中医》2016,48(10):6-7
"脾为后天之本"源于《医宗必读》,对后世有重要影响。作者尝试从藏象学说、经络学说、易水学派之脾胃说等学说并结合现代相关研究成果探讨"脾为后天之本"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一、绪言经络是指什么?它包涵哪些内容?它在中医学术中处于何种地位?这是学习和研究经络学说首先要接触到的问题,本文拟对这些问题略作讨论.经络学说,应用到祖国医学的各个方面:从基础到临床,从针灸治疗到内外方药;但基本上还是属于对生体的立论,是中医学人体论的基本内容.祖国医学对机体的构成及其功能是有全面的论述,我们如对这一古典学说能有  相似文献   

15.
祖国医学中的魂魄学说在《内经》中就有较抽象的论述 ,在《灵枢·天年》中记载 :“黄帝曰 :何者为神 ?岐伯曰 :血气已和 ,营卫已通 ,五脏已成 ,神气舍心 ,魂魄毕具 ,乃成人”。说明了人体发育成熟后 ,心主神志、肝藏魂、肺藏魄支配着人体的思维活动和行为活动 ,即人体要保持健康的精神心理生理活动 ,神、魂、魄三者必须相互协调 ,配合一致。笔者就祖国医学中的魂魄学说的临床意义进行如下探讨。1 魂魄与五脏气血的关系《素问·六节脏象论》载 :“岐伯曰 :心者 ,生之本 ,神之变也 ;……肺者 ,气之本 ,魄之处也 ;……肝者 ,罢极之本 ,魂之居…  相似文献   

16.
关于建立经络学说思维模型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经络实质的研究中,无论是从组织形态上还是物理化学角度都没有发现经络实质结构。本课题从经络可以用逻辑思维模型阐述的观点出发,运用数学方法,系统地对《内经》等古代文献进行整理分析。研究经络与穴位、脏腑、气血、病症之间的关系,探讨它们的合理性和内在规律。经络思维模型的研究采用了与其他经络研究完全不同的思路和方法,为正确解释经络学说、正确认识经络现象开辟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7.
从有关马王堆古墓帛书《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考证经络学说的起源。结合《黄帝内经》有关对经络解剖形态描述等认为经络学说起源于循经感传导现象。  相似文献   

18.
从气化学说谈对柴胡桂枝汤的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柴胡桂枝汤出自《伤寒论》治疗少阳兼表证,目前扩大了使用范围,广泛用于临床各科并取得了显著疗效,功能与调节脏腑经络的气化有一定的相关。气化学说是中医学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人体正常或病态的整体机能变化进行阐述的理论工具。从气化学说来认识柴胡桂枝汤的治病机理可较好地解释人体的某些生理、病理及药力的透达传递及双向调节等现代医学尚难以阐明的现象。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经络学说中存在的瑕疵与疑惑,为修正经络学说奠定基础.方法:通过对<内经>、<难经>、<经络学>等记载的经络理论与相关经络研究文献,进行比较对照、分析评价.结果:督脉循行有上有下、方向相悖,分支众多有待探究理清;将督脉与任脉视为二条经脉计入全身经脉串联流注总条数及总长度疑惑是错误的;足阳明胃经胸腹段中有其他经脉的脉气合并而行,足太阳膀胱经背、腰、骶段双线可能属于两条经脉的组成部分,足少阳胆经头部循行线中5个转折分成的6条线段可能分属于两条以上的经脉.结论:客观存在的督脉、足阳明胃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的循行分布状况,可能与目前公认状况相比悬殊较大,因此有必要进行探讨修正.  相似文献   

20.
藏象学说与辨证论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戴俭宇 《北京中医》2006,25(1):23-25
藏象学说是中医基础理论的核心内容,有着极其丰富的内涵,自古至今,历代医家著书立说,行之临床,无不与之密切相关。《内经》奠定了藏象学说的基础,如《素问·六节藏象论》之“帝曰:藏象何如?岐伯曰: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1]等。1藏象学说的本质《内经》作者根据当时医家对人体五脏生理和病理活动的认识,确立了以五脏为主体的藏象学说。后经张仲景的《金匮要略》、华佗的《中藏经》、孙思邈的《千金要方》等使藏象学说完善和发展起来。张景岳在《类经》中说:“象,形象也。藏居于内,形见于外,故曰藏象”,“有诸内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