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总结2例小脑后下动脉起始部异常吻合并发动脉瘤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案.方法 与结果2例小脑后下动脉起始部异常吻合并发动脉瘤患者均表现为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MRI表现为小脑后下动脉起始部异常吻合,伴吻合血管或吻合部位多发微小动脉瘤,均行枕动脉-小脑后下动脉(OA-PICA)搭桥术并同期电凝动脉瘤.以"PICA ana...  相似文献   

2.
研究背景小脑前下动脉动脉瘤临床罕见,破裂出血后果严重。本文回顾分析12例小脑前下动脉动脉瘤患者(共13个动脉瘤)的临床诊断与治疗经过,分析总结其临床特点、影像学表现、手术方法及预后,以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回顾分析2004年6月-2012年6月治疗的小脑前下动脉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2例共13个动脉瘤,约占同期颅内动脉瘤总病例数的0.19%(12/6467),平均年龄54岁。动脉瘤形态以囊状居多(10个),梭形少见(3个);分别位于小脑前下动脉起始部即小脑前下动脉基底动脉交界处(3个)、内听道前段(3个,均位于小脑前下动脉第一分叉部)、内听道段(3个)和内听道后段(4个);动脉瘤直径平均为3.90mm。其中3例(4个动脉瘤)行外科手术治疗[动脉瘤夹闭术(2例)、孤立术(1例)],其余9例均行血管内治疗(动脉瘤栓塞术2例、支架辅助动脉瘤栓塞术3例、动脉瘤和载瘤动脉闭塞术4例)。术后并发症包括面瘫(1例)、吞咽困难伴饮水呛咳(1例)和双眼对侧视野缺损(1例);平均随访36.41个月,Glasgow预后分级3分1例、4分2例、5分9例,均达良好标准。结论小脑前下动脉动脉瘤临床罕见,外科手术治疗者需综合评价手术夹闭与血管内治疗适应证,从而选择最佳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小脑后下动脉瘤的临床特点及CT血管成像(CTA)的诊断作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11例小脑后下动脉瘤患者的临床及CTA资料.结果 本组患者中表现颅内出血10例,其中第四脑室出血4例、第四脑室合并蛛网膜下腔出血2例、全脑室系统出血1例、小脑半球出血3例;表现为后颅窝占位症状1例.CTA显示动脉瘤位于小脑后下动脉起始部8例、小脑后下动脉远端3例;其中囊状动脉瘤7例,梭形动脉瘤4例.手术所见动脉瘤的部位、形态、大小及其周边结构等与CTA检查结果基本一致.结论 小脑后下动脉瘤多表现为第四脑室出血和小脑出血,CTA可清楚地显示小脑后下动脉瘤,对诊断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颅内后循环动脉瘤的诊断与治疗(附19例报告)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作者自2000年4月至2004年1月共收治基底动脉分叉部动脉瘤5例,基底动脉动脉瘤2例,小脑后下动脉瘤5例,大脑后动脉动脉瘤5例,小脑前下动脉瘤2例。其中15例行显微镜下直视手术治疗,4例行栓塞治疗,获得了比较满意的治疗效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脑动脉瘤的破裂是脑膜和(或)脑出血的最常见原因之一.现代显微外科技术可以更好地显露和矫正这些动脉畸形.本文报告经手术治疗的300个颅内动脉瘤,以分析影响其预后的因素.本组共292例,男性177例,女性115例.285例为单一动脉瘤,6例为两个,一例为三个.多发性动脉瘤均在同一次手术时治疗.年龄12~74岁,以40~60岁最多,计207例.前交通动脉的动脉瘤最多(102例).颈动脉的动脉瘤87例,包括发出后交通支处的颈动脉后面的动脉瘤66例,颈动脉分叉部的动脉瘤16例及颈—眼动脉的动脉瘤5例.27次畸形发生在胼胝体周围动脉起始部.椎基底动脉瘤极少,2例位于基底干的一端,4例发生于小脑后下动脉起始部.196例经腰穿证实脑膜出血而发现了脑血管畸形,93例有或轻或重的脑内出血或血肿.51例有脑  相似文献   

6.
小脑后下动脉瘤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1对象与方法 2005年3月~2006年2月我科手术治疗5例(6个)小脑后下动脉(PICA)动脉瘤。其中男3例,女2例;年龄32~59岁,平均37岁。病程7~32d,平均21d。均以突发头痛、呕吐发病,伴意识障碍2例。Hunt-Hess分级Ⅱ级3例.Ⅲ级2例。CT示均为第四脑室出血.伴蛛网膜下腔出血(SAH)1例。经DSA、CTA、MRA证实PICA起始部动脉瘤1例,远端动脉瘤4例(5个);其中囊状动脉瘤5个,梭形动脉瘤1个.  相似文献   

7.
对于幕上双侧颅内动脉瘤,如能从一侧入路显露并夹闭所有动脉瘤,可免除二次手术。眼动脉起始部,后交通动脉起始部,颈内动脉终末分叉,前交通动脉起始部,大脑中动脉膝部分叉处,是前循环五个常见动脉瘤好发部位,通过一侧翼点入路显露对侧五个动脉瘤好发部位的显微解剖研究,评价一侧入路显露并夹闭双侧多发动脉瘤的可行性,对临床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和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本文报告1例基底动脉干中段大型动脉瘤采用孤立术取得成功,患者痊愈无明显神经障碍。作者认为,基底动脉干中段(小脑上动脉~小脑前下动脉之间)的动脉瘤,如颈动脉造影时,双侧大脑后动脉可自然充盈;阻闭动脉瘤近端基底动脉不影响小脑前下动脉者,可望手术取得预期效果,而不致有脑干缺血。否则,孤立术应该避免。  相似文献   

9.
颅后凹的脑动脉瘤的发生率占全脑动脉瘤的10%左右,发生部位多在椎动脉和基底动脉的分叉部。小脑前下动脉—内听动脉附近的动脉瘤极为少见,查阅了文献只有5例。作者最近遇到1例,现加以讨论。患者为53岁,男性,于1974年10月31日突然枕部及颈部疼痛,伴恶心及呕吐,当晚有意识混浊即  相似文献   

10.
累及小脑后下动脉起始部的椎动脉夹层动脉瘤的治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自2004年2月至2006年6月作者采用枕动脉(OA)-小脑后下动脉(PICA)搭桥或双侧PICA吻合,完成PICA血流重建合再行动脉瘤孤立术的手术方式共治疗代偿不良的累及PICA起始部的椎动脉(VA)夹层动脉瘤6例,将结果总强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形态特征,根据CT出血形态预判颅内动脉瘤的部位。方法 回顾性分析82例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CT出血形态及全脑血管造影结果,总结不同部位动脉瘤破裂出血CT形态特征。结果 大脑前动脉、前交通动脉、大脑中动脉动脉瘤出血CT形态特异,为单纯前纵裂、外侧裂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伴前纵裂、额叶、外侧裂血肿;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瘤出血CT形态多样,特异性较差,但常见形态为一侧鞍上池、外侧裂出血,波及其他脑池,前纵裂出血少或无出血;大脑后动脉、椎动脉、基底动脉、小脑后下动脉等后循环动脉瘤出血CT形态较典型,为脚间池、桥前池、环池、四叠体池、小脑延髓外侧池、小脑幕上下出血,但与脑干周围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鉴别困难。结论 根据特异性CT出血形态能够预判部分大脑前动脉、前交通动脉、大脑中动脉动脉瘤,预判颅内后循环动脉瘤时与脑干周围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鉴别困难,预判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瘤特异性差。  相似文献   

12.
例 1 男 ,2 1岁。突然头痛、恶心、呕吐 ,双上肢屈曲样抽搐、项强二横指 ,克氏征阳性。CT示蛛网膜下腔出血 ,数字减影全脑血管检查(DSA)示右侧大脑前动脉水平段(A1)的起始部有一约 0 3cm× 0 5cm大小的梭形动脉瘤影。例 2 男 ,33岁。以头痛、恶心、呕吐一个月内反复二次蛛网膜下腔出血入院。项强、腰穿为血性 ,CT示蛛网膜下腔出血 ,DSA检查示大脑前动脉水平段中部可见 0 4cm× 0 5cm大小动脉瘤影。 2例患者均为翼点入路、术中探查前交通动脉存在无变异 ,通血良好 ,采用阻断A1段主干夹闭梭形动脉瘤两端 ,术后收到…  相似文献   

13.
目的总结小脑动脉远端动脉瘤的临床和影像学特征,探讨血管内介入治疗方法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小脑动脉远端动脉瘤病人的临床资料,动脉瘤位于小脑上动脉(SCA)2例,小脑前下动脉(AICA)3例,小脑后下动脉(PICA)3例;其中伴小脑动静脉畸形(AVM)4例。单纯弹簧圈栓塞动脉瘤3例,弹簧圈同时闭塞动脉瘤及载瘤动脉5例;生物胶栓塞AVM 3例,伽玛刀治疗AVM 1例。结果动脉瘤均达到完全栓塞,术后出现小脑梗死2例。出院时改良Rankin评分:0分2例,1分5例,2分1例。随访2~40个月,均无动脉瘤再次出血、复发及死亡病例。结论小脑动脉远端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治疗安全可行,能有效预防短、中期再出血,但需定期血管造影随访以防止复发。  相似文献   

14.
颅内后循环动脉瘤的临床特征及显微外科治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颅内后循环动脉瘤的临床特征、显微外科治疗的方法及其效果.方法 对2000年1月至2008年10月手术治疗的10例颅内后循环动脉瘤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 动脉瘤位于基底动脉分叉部4例,大脑后动脉P1-P2交界处2例,小脑后下动脉3例,小脑前下动脉1例.以蛛网膜下腔出血为临床表现者8例,以脑神经麻痹等占位效应为表现者2例;8例行单纯动脉瘤夹闭术,2例行动脉瘤夹闭及残颈包裹术.术后随访6个月至8年,恢复良好6例,中度伤残2例,重度残疾1例,死亡1例.结论 后循环动脉瘤手术较为困难,应选择合适的入路,充分显露动脉瘤和载瘤动脉,术中尽可能保护脑干、脑干穿支动脉及脑神经,以减少手术后致死致残率.  相似文献   

15.
后循环动脉瘤显微外科手术治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后循环动脉瘤手术适应证和治疗效果.方法 纳入42例共44个后循环动脉瘤,包括基底动脉动脉瘤26例(27个)、椎动脉动脉瘤16例(17个).其中15例分别行颈外动脉-大脑后动脉P2段(4例)、颈内动脉-大脑后动脉P2段(2例)、颌内动脉-大脑后动脉P2段(2例)、椎动脉颅内外段(2例)、枕动脉.小脑后下小动脉(5例)搭桥联合动脉瘤孤立术;余27例行单纯动脉瘤夹闭术.结果 经随访共37例(基底动脉顶端动脉瘤14例、基底动脉主干动脉瘤3例、椎动脉动脉瘤9例、小脑后下动脉动脉瘤5例、大脑后动脉P1~P2段交界处动脉瘤4例、小脑上动脉动脉瘤l例和小脑前下动脉动脉瘤1例)患者恢复正常生活活动能力,无一例发生手术相关性神经功能障碍,恢复良好率达88.09%.其余5例患者,1例(基底动脉顶端动脉瘤)术后出现严重神经功能缺损症状与体征,生活不能自理;2例(1例基底动脉顶端动脉瘤、1例基底动脉主干动脉瘤)因术后发生脑干缺血,围手术期死亡;2例(椎动脉动脉瘤)复发患者经再次治疗康复.结论 对于不宜直接行手术夹闭的后循环动脉瘤,为了避免因夹闭动脉瘤和延长临时阻断载瘤动脉时间而发生术后脑缺血事件.可选择颅内外血管搭桥联合动脉瘤孤立术,以避免动脉瘤夹闭术带来的危险.  相似文献   

16.
目的 通过模拟翼点入路和颞下入路,观察到达基底动脉分叉部两种手术入路显露范围的差异,为临床基底动脉顶端动脉瘤手术入路的选择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10例(20侧)成人尸头标本,显微镜下模拟翼点入路、颞下入路,解剖观察基底动脉顶端区域重要神经解剖结构之间的关系,明确到达基底动脉分叉部两种手术入路所暴露的视野范围.结果 头偏对侧30°角,经间隙Ⅱ对鞍区后部、基底动脉分叉部显露最充分,经间隙Ⅲ沿颅底视角由0°转向60°,其内侧缘可见度增大,外侧缘渐被颞叶遮挡,45°时间隙Ⅲ可使用面积最大;颞下入路在小脑幕切开前,可暴露中颅窝底、后床突、鞍背、基底动脉分叉部和大脑后动脉的后穿支动脉;切开小脑幕缘后可增加向下的视野暴露,扩大了脑桥中部外侧面视野.结论 翼点入路通过间隙Ⅲ暴露基底动脉分叉部更占优势,利于高于后床突且瘤顶端指向前上方动脉瘤的处理.颞下入路与翼点入路相比可缩短手术距离,可从侧方直视下观察基底动脉分叉部及P1段后方穿支动脉,利于对动脉瘤顶部指向后和后下方动脉瘤的处理.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经小脑延髓裂入路手术夹闭小脑后下动脉远端动脉瘤的优点及显微手术技巧。方法 23例手术夹闭小脑后下动脉远端动脉瘤均经后颅窝正中开颅,经小脑延髓裂入路,显微镜下夹闭小脑后下动脉远端动脉瘤。结果 23例患者,共33枚动脉瘤,完全夹闭31枚,2枚切除,夹闭率94.9%。无一例手术死亡。结论经小脑延髓裂入路夹闭小脑后下动脉远端动脉瘤,不需切开小脑下蚓部,可有效的清除第四脑室血肿,降低脑压。使血管神经显示更加清楚,不损伤任何小脑组织,能最大限度地减少牵拉血管及神经组织,减少动脉瘤的术中破裂,使手术更安全。术后患者不良反应小。  相似文献   

18.
小脑前下动脉(anterior inferior cerebellar artery, AICA)动脉瘤非常罕见,发病率在颅内动脉瘤中不足1%,远端动脉瘤更少见,约占0.1%[1],现结合文献报告如下. 1 资料 患者,男,57岁,头痛头晕10 d,加重伴意识障碍、四肢抽搐1 d于2008年9月13日入院.院外头颅CT示蛛网膜下腔出血.意识模糊,GCS评分12分,颈抵抗,克氏征(+),四肢肌力Ⅳ级.入院后3 d行全脑血管造影检查示:左侧AICA远端近内听孔处动脉襻发出一个3 mm×3 mm的类圆形动脉瘤,窄颈,顶部朝向外侧(图1).诊断:左侧AICA远端动脉瘤,Hunt-Hess分级Ⅲ级.  相似文献   

19.
目的报道1例位于内听道的小脑前下动脉动脉瘤致听力障碍的病例,探讨瘤体大、瘤颈宽的小脑前下动脉动脉瘤的手术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3周后左耳听力丧失,头颅CT血管造影诊断为左侧内听道小脑前下动脉动脉瘤,在全身麻醉下行左侧枕下入路动脉瘤夹闭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术中显微镜下见动脉瘤夹闭完全,微血管多普勒(MVD)检测显示,瘤体涡流消失,载瘤动脉通畅;术后听觉功能即好转,面神经功能正常。3个月随访,患者左耳听力已完全恢复。结论对于瘤体大、瘤颈宽,直接夹闭困难的小脑前下动脉瘤,采用动脉瘤体穿刺减压、MVD辅助下的动脉瘤塑形夹闭术是一种良好的选择。  相似文献   

20.
颅内后循环远端动脉瘤的介入治疗   总被引:10,自引:10,他引:0  
目的回顾性分析20例以电熔断解脱弹簧圈栓塞的后循环远端动脉瘤的治疗结果,探讨颅内动脉后循环远端动脉瘤的介入治疗方法与安全性。方法20例患者(其中18例以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起病,2例以头痛起病)经造影证实大脑后动脉、小脑上动脉、小脑前下动脉、小脑后下动脉之远端动脉瘤分别为2例、4例、4例、10例。其中小脑上动脉供血之动静脉畸形1例,伴有血流相关破裂动脉瘤。小脑后下动脉远端多发动脉瘤1例。所有动脉瘤均采用GDC、EDC或Matrix弹簧圈栓塞。其中单纯栓塞动脉瘤2例;栓塞动脉瘤同时栓塞载瘤动脉18例。结果所有病例栓塞操作均顺利完成,无手术相关的死亡,术后出现一过性功能障碍2例;载瘤动脉栓塞后多数可见侧支供血,未见叫显的小脑供血减少。结论后循环远端动脉瘤由于动脉瘤特性、载瘤动脉细小、动脉瘤与载瘤动脉比例等因素,多需要闭塞载瘤动脉。为避免可能造成的侧支血管的闭塞,建议用弹簧圈栓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