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赵德明 《国外医学:临床放射学分册》1989,(3)
作者报告3例十二指肠腔内憩室(IDD),均为男性,38岁1例,29岁2例。确诊前均有数年上腹部疼痛、恶心、嗳气与呕吐等症状。UGI于十二指肠第2段内均显示一悬吊充满钡剂的袋状影、外周由一薄的带状透亮影所包绕,继经内窥镜证明憩室,经十二指肠切开切除憩室后病人症状完全消失。作者指出,IDD至今仅报告75例,有人在36606例十二指肠造影中仅发现2例。IDD系先天异常,可能为一蹼,经连续蠕动吹胀形成,虽曾有多种名称,但已广泛使用IDD。多在30~40岁发病,文献报告最小者11岁,最大者76岁。多数病人表现为上 相似文献
2.
张观起 《国外医学:临床放射学分册》1982,(6)
本文报告一例19岁男性空肠腔内憩室。患者于生后第二天曾因空肠梗阻进行手术,术中发现十二指肠及空肠近端肠管明显扩张,未发现其它病变,故于空肠之扩张部与梗阻之近端肠管行侧侧吻合。术中以蚊嘴钳检查时曾穿透一位于扩张与变细肠管交界处之薄膜。于第二次手术前一个月患者曾发生左侧腹部痠疼、恶心和腹泻。X线检查见幽门痉挛,胃分泌增多,十二指肠环及空肠近端明显扩 相似文献
3.
4.
5.
陈凡 《国外医学:临床放射学分册》1987,(4)
1921年Carman报告胃腔内恶性溃疡的特征,以后Kirklin又作了精确的描述,强调透亮的肿瘤边缘应作为病变整体的一部分,并称之为半月复合征(meniscus complex),这种恶性征象见于胃和食管,罕见于结肠且在放射学文献上未引起重视。作者报告1例84岁女性患者,因腹部痉挛和直肠出血而就诊,钡灌肠检查发现降结肠与乙状结肠的接合部内侧缘有一溃疡,半月形透亮影围绕着溃疡的腔内外,溃疡的外侧仍在结肠轮廓内。大体标本为2.3×1.8cm卵圆形溃疡,边缘隆起,病理检 相似文献
6.
7.
食管壁内假性憩室影像学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提高对食管壁内假性憩室的诊断水平。方法报道3例食管壁内假性憩室钡餐造影资料,介绍了本组3例所行食管气钡和(或)低张气钡对比检查方法,效果良好。结果3例均显示典型食管壁内假性憩室的小囊袋状改变,囊袋大小1~4 mm,颈部长为1~2 mm。2例为弥漫型分布全食管,1例为节段型分布于中下段;2例可见部分憩室颈部斜向胃端走行,夹角在30°~45;°1例可见憩室间通道形成,通道长5~10 mm;3例中仅1例(例3)食管末端狭窄,显示反流性食管炎改变;1例(例1)行食管纤维内镜检查,能清楚发现憩室口部,组织学见憩室颈部周围少量炎性浸润,颈部和底部衬以移行的黏膜上皮和结缔组织。结论本病少见,其检查价值在于与各种食管炎并发的早期表浅溃疡、食管穿孔等病鉴别。食管钡造影检查示食管壁内斜行走向的颈管为其表现特征。 相似文献
8.
许骅 《国外医学:临床放射学分册》2001,(4)
白色念珠菌是导致感染性食管炎最常见的病原体。作者对1989~1998年已经证实或可疑的6例念珠菌性食管炎进行了回顾性分析。其中男1例,女5例,年龄30~72岁。均行食管双对比造影检查,包括直立位双对比相(用高浓度钡悬液)和俯卧位单对比相(用低密度钡悬液),并都是在服用发泡剂以前摄直立位双对比相,以防止未完全溶解的发泡剂被误认为念珠菌斑。其中3例在钡餐造影后的一个月内行食管内窥镜检查,结果白色念珠菌培养阳性,证实 相似文献
9.
蔡欣 《国外医学:临床放射学分册》1989,(1)
作者报告了1例经皮肾活检后腹腔内出血的病例,49岁,女性,因蛋白尿、血尿,行超声导向经皮左肾活检。活检后间断性肉眼血尿,并出现休克。急症CT显示左侧被膜下及肾周血肿,伴盆腔内大量腹腔积血。急症选择性左肾动脉造影显示肾下极有一动静脉瘘,向供应动静脉瘘血液的亚段肾 相似文献
10.
暂时性内支架治疗食管良性狭窄疗效分析 总被引:17,自引:6,他引:17
目的分析暂时性内支架治疗食管良性狭窄疗效,为食管良性狭窄提供有效的介入治疗方法。对象与方法12例食管良性狭窄患者食管最窄处直径1mm~5mm,吞咽困难评分为3~4级。在X线下置入可扩张金属带膜内支架,术后3~7天由胃镜取出内支架。结果12例患者支架置入和支架取出成功率均为100%。操作死亡率为0%。支架置入后吞咽困难明显好转,吞咽困难评分0级-1级,平均0.6±0.4级;支架取出后吞咽困难评分0级~2级,平均0.8±0.5级。支架置入后管腔直径16~22mm,平均18.4±2.9mm。支架取出后一周内管腔直径10mm~18mm,平均14.5±2.7mm。患者术后随访3~50个月。随访期内管腔直径未见明显改变,吞咽能力在随访3个月内逐渐好转,3个月后处于维持状态。结论暂时性内支架是食管良性狭窄介入治疗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1.
在急性和/或慢性反流性食管炎病人,食管双对比造影偶尔可见固定的横行皱襞。皱襞之间造影剂的郁积,产生一系列水平的、较平行的钡剂积聚,呈“阶梯状”表现。在多数病人,有消化性疤痕的其它X线征象,这些横行皱襞从畸形或狭窄区域向近侧延伸不同距离。这种表现似乎代表了反流性食管炎疤痕的另外一种X线征象。 两例内窥镜检查证实食管柔软,但有持久存在的横行皱襞。皱襞从消化性狭窄区向近侧延伸。因 相似文献
12.
暂时性蘑菇状内支架与经鼻经食管脓腔引流管置入治疗食管-胃吻合口瘘 总被引:17,自引:4,他引:17
目的探讨暂时性蘑菇状覆膜内支架与经鼻经食管脓腔引流管置入治疗食管-胃吻合口瘘的疗效。方法对8例食管-胃吻合口瘘患者透视下,经鼻腔和食管向脓腔内置入引流管,负压抽吸脓液,再经食管置入蘑菇状覆膜内支架封堵瘘口。定时经引流管冲洗脓腔,适时复查脓腔造影,及时调整后退引流管的位置,直至引流管完全拔出;在置入术后1个月左右(约在引流管拔出后1周)取出支架。结果8例蘑菇状覆膜内支架和引流管置入技术操作全部成功,放置位置合适。经鼻经食管脓腔引流14~21d,脓腔消失,引流管完全拔出。置入术后1个月内以介入技术顺利取出支架,复查造影瘘口均愈合,脓腔消失。结论暂时性蘑菇状覆膜内支架与经鼻腔经食管脓腔引流管置入治疗食管-胃吻合口瘘,操作简单安全、无严重并发症、花费低、创伤小,是一项值得推广的新技术。 相似文献
13.
阑尾腔内气体MDCT征象诊断阑尾炎的价值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 探讨阑尾腔内气体多排螺旋CT(MDCT)征象的分型,以及不同类型征象鉴别诊断阑尾炎和非阑尾炎的价值.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和临床随访证实的76例阑尾炎和59例非阑尾炎患者的MDCT影像表现,将其中45例阑尾腔内气体征象分为局限气体、连续气体、不连续气体3种类型,统计学分析不同类型的阑尾腔内气体征象鉴别诊断阑尾炎是否具有显著差异性.结果 阑尾腔内局限气体征象诊断阑尾炎的特异性不高(P>0.05).但阑尾腔内连续气体征象在非阑尾炎组出现的概率明显高于阑尾炎组(P<0.05),阑尾腔内不连续气体征象在阑尾炎组出现的概率明显高于非阑尾炎组(P<0.05).结论 不同类型的阑尾腔内气体征象对鉴别诊断阑尾炎和非阑尾炎有较高的价值. 相似文献
14.
于满 《国外医学:临床放射学分册》1996,(2)
作者对8例术前诊断尿道总室的病人(男1例,女7例)术中用腔内US估价。术前7例做了排尿性膀胱尿道造影,3例经阴道US,2例用双囊导管作了尿道造影。在切除憩室时用小型号US换能器连续监测有助于憩室切除。先用21F硬性膀胱镜完成膀胱尿道检查,使膀胱部分扩张,将6.2F或9F带有12.SMHz或20MHz换能器的腔内导管置入尿道并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暂时性食管覆膜支架治疗食管良性病变的并发症。材料和方法:透视下,经口腔将覆膜支架放置到20例食管良性狭窄和10例食管纵隔瘘患者的病变部位,2~3个月后将支架取出,观察食管内径变化、食管纵隔瘘口的封闭情况、临床改善和并发症。结果:本组30例食管良性病变,放置和取出全覆膜食管支架34枚,20例食管良性狭窄患者食管内径由术前4.1±2.1mm扩张到术后14.6±1.9mm,10例食管纵隔瘘患者瘘口均封闭,临床治愈。并发症:胸痛20例、支架移位5例、食管再狭窄4例、严重感染1例。结论:食管良性病变放置支架应持谨慎态度,针对不同病变选择合适的支架和合适的治疗措施,并掌握好支架取出时机。 相似文献
16.
食管癌腔内局部化疗报道极少。有作者对食管癌行腔内治疗,取得了较满意的疗效〔1〕。卫生部“六五”重点课题直肠癌术前氟尿嘧啶保留灌肠系列研究已证实腔内给药对肿瘤有直接杀伤作用,可提高远期疗效〔2,3〕。受此启发,我们用自制LLS食管腔内灌注器(esophagealperfusionsyringe)治疗食管癌13例,取得较好疗效。1 结构及原理1.1 结构 (附图)附图 食管腔内灌注化疗器结构1.1.1 金属标志 镶嵌在灌注器前部盲端内,为实体钢珠,直径2~3mm,用于X线透视下定位。1.1.2 前、后气囊 由超薄弹性透明材料制成,紧贴于灌注管表面,内有气囊导管开… 相似文献
17.
刘荫棣 《国外医学:临床放射学分册》1981,(6)
Tisnado 曾报告鼻胃管右移位作为诊断胸主动脉急性创伤性破裂的新征象。作者对46例胸部钝伤病人(年令18—62岁)进行研究。胸主动脉造影用经皮穿刺股动脉,取前后位和右后斜位。造影的选 相似文献
18.
患者女性,57岁,有儿童期哮喘史。但病情已缓解,且长期稳定,直到这次住院前十年,哮喘又重新发作,用甲基黄嘌吟及β_2与拮抗药对立促效的支气管扩张剂进行治疗。为了防止病情急剧恶化,以往曾经数次住院。 病人因呼吸困难;心悸及咳嗽伴白色痰数小时,被送急诊室就诊。当时,体格检查 相似文献
19.
王朝珍 《国外医学:临床放射学分册》1985,(4)
十二指肠憩室多数是后天的,为粘膜通过肌层突出。钡餐造影发生率为1~2%,尸检中则占14.5%。约有2/3的憩室发生在壶腹周围或累及壶腹部,其余发生在十二指肠的第三和第四段。十二指肠降部侧壁上的憩室发生率约为4%,并易发生急性合并症。大多数十二指肠憩室没有症状,合并症有感染、溃疡、出血、脓肿、结石、穿孔与邻近肠曲形成之瘘管。不易排空的巨大憩室可以压迫胆总管造 相似文献
20.
刘延军 《国外医学:临床放射学分册》1993,(6)
作者对328例病人的410个卵巢肿块行术前CT扫描。扫描时间4.8s,层厚10mm,矩阵340×340。病人于检查前30分钟口服1%胃影葡胺1L,检查期间尽可能使膀胱保持充盈状态。所有病例先行盆腔平扫,以确定肿块的位置,然后快速团注60ml泛影葡胺行动态非增强CT扫描,在第二次团注后行完整的腹盆腔CT扫描。由两名放射学专家各自在不参考临床和病理的情况下,以随机的方式,对检查结果作了回顾性的分析。所有病例的CT平扫,动态及延迟CT扫描能对囊性肿块作出诊断。62个子宫内膜瘤中,9例发现有局灶性高密度区(敏感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