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小肠淋巴管扩张症在小肠造影上的X线表现特征,提高对小肠淋巴管扩张症的认识及诊断,并分析小肠造影在小肠淋巴管扩张症的疗效评价中的作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3例小肠淋巴管扩张症的小肠造影X线片.结果 2例均有特征性X线表现,其中1例男性患者治疗后复查小肠造影,小肠造影示粘膜变化较明显.结论 通过对小肠淋巴管扩张症在小肠造影中的X线表现的认识,可以提示临床对这一罕见病的诊断,并可在该病的疗效评价中起到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2.
小肠淋巴管扩张症(intestinal lymphangiectasia ,IL )是一种蛋白质丢失性肠病,临床以低蛋白血症、水肿、腹泻和腹腔积液等为特点[1],首例小肠淋巴管扩张症由 Waldmann 等[2]于1961年报道,根据病因小肠淋巴管扩张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原发性常由先天性淋巴管发育不良所致,多发生于儿童和青少年[3],继发性常继发于各种导致淋巴管阻塞的疾病,现将本院收治的9例小肠淋巴管扩张症患儿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胶囊内镜在小肠疾病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2月至2015年12月我院内镜中心行胶囊内镜检查的8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不同小肠疾病的镜下表现及患病率。结果80例受检者共发现病变56例(70.0%),小肠疾病42例(52.5%),其中小肠黏膜下肿物6例,小肠肿瘤3例,小肠多发息肉1例,小肠蛔虫2例,小肠多发溃疡6例(其中1例疑似克罗恩病),小肠炎16例(其中非特异性炎症10例,疑似缺血性肠炎1例),小肠憩室2例,小肠多发血管瘤3例,小肠血管畸形1例,小肠淋巴管扩张症1例,小肠外压征1例;另外食管憩室1例,糜烂性胃炎2例,浅表性胃炎4例,胃溃疡4例(残胃溃疡1例),幽门管溃疡1例,结肠息肉1例,升结肠肿瘤1例,其余24例患者镜下未见异常(30.0%)。结论胶囊内镜对各类小肠疾病包括炎症及肿瘤性病变有较高的诊断价值,操作简单、安全可靠,可作为小肠相关疾病的重要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4.
小肠淋巴管扩张症(IL)是一种罕见的蛋白丢失性肠病,小肠淋巴管和(或)乳糜管扩张、破裂,淋巴液漏出,特征性表现为低蛋白血症、低γ球蛋白血症、低脂血症、水肿/淋巴水肿、浆膜腔积液和淋巴细胞绝对计数减少。病因不明。内镜发现小肠淋巴管扩张并见相应组织学改变可确诊。淋巴管造影现已不作为诊断IL的常规方法。99Tcm标记的人血清白蛋白核素显像和粪便α1抗胰蛋白酶测定可证实肠道丢失蛋白。低脂、富含中链三酰甘油饮食是目前最主要、基础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小肠受累的克罗恩病(CD)患者使用英夫利西单抗(IFX)治疗第30周回末及结肠和小肠黏膜愈合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了18例接受IFX治疗的小肠受累CD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治疗前和治疗后第30周时患者实验室指标(血常规、CRP、白蛋白)、克罗恩病活动度指数、胶囊内镜Lewis评分、克罗恩病简化内镜评分及不良反应的情况。结果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第30周18例小肠CD患者的内镜下克罗恩病简化内镜评分、Lewis评分、克罗恩病活动度指数评分、C反应蛋白均显著下降,体质量指数和白蛋白明显升高。临床缓解率为88.9%(16/18),回末及结肠黏膜愈合率58.8%(10/17,1例患者治疗后未复查结肠镜),小肠黏膜愈合率22.2%(4/18),深度缓解率17.6%(3/17)。在IFX治疗第30周,4例小肠黏膜愈合者回末及结肠黏膜均达到愈合,而回末及大肠黏膜愈合而小肠黏膜未愈合者6例。结论 IFX可有效诱导和维持小肠CD患者的临床缓解及黏膜愈合,减轻炎性活动。小肠黏膜愈合滞后于回末及结肠的黏膜愈合。小肠CD治疗疗效评价除关注回末及结肠的黏膜愈合外,还应结合小肠黏膜愈合情况。  相似文献   

6.
原发性小肠淋巴管扩张症(primary intestinal lymphangiecta-sia,PIL)是一种临床较罕见的疾病,主要因肠淋巴管回流受阻,肠淋巴管扩张、破裂,淋巴管漏出,导致低蛋白血症、浮肿及淋巴细胞减少等所致.自1991年我国蒋木平[1]首次报道以来,国内个案报道渐趋增多.通过对本病例的报道,我们认为在无法进行小肠镜检查时,可行十二指肠检查,甚至胃镜也能发现部分病变,若活检证实淋巴管扩张,则可诊断淋巴管扩张症.  相似文献   

7.
原发性小肠淋巴管扩张症(primary intestinal lymphangiecta-sia,PIL)是一种临床较罕见的疾病,主要因肠淋巴管回流受阻,肠淋巴管扩张、破裂,淋巴管漏出,导致低蛋白血症、浮肿及淋巴细胞减少等所致.自1991年我国蒋木平[1]首次报道以来,国内个案报道渐趋增多.通过对本病例的报道,我们认为在无法进行小肠镜检查时,可行十二指肠检查,甚至胃镜也能发现部分病变,若活检证实淋巴管扩张,则可诊断淋巴管扩张症.  相似文献   

8.
小肠淋巴管瘤是一种罕见的小肠良性肿瘤,早期因无特殊临床表现易被误诊、漏诊,随着疾病进展,瘤体增大会侵及周围组织,并引发相关临床表现。本文通过回顾1例成人小肠淋巴管瘤伴消化道出血患者的诊疗经过,结合文献探讨小肠淋巴管瘤的病因、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电子小肠镜、病理组织学特点,以便于临床医生对该疾病有更加深入的认知和了解。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自发性脑出血患者小肠黏膜变化及其与胃泌素水平动态变化的关系。方法 25例自发性脑出血患者发病后第7天胶囊内镜观察小肠黏膜改变并使用酶联免疫分析法检测发病后第1,3,7,14,21天血清胃泌素浓度,并与11例健康志愿者对照。结果急性自发性脑出血患者发病后血清胃泌素水平升高,峰值时间为第7天。其中,非丘脑出血者及无小肠黏膜病变者血清胃泌素水平在第21天降至正常水平,而丘脑出血者或伴明显小肠黏膜病变者,在第21天时血清胃泌素仍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25例患者中13例小肠黏膜有不同程度的充血水肿、糜烂或浅溃疡形成,1例合并有活动性出血,对照组1例见小肠黏膜节段性充血(P<0.05)。结论自发性脑出血与小肠黏膜改变及胃泌素动态变化有着密切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体外研究正常小肠的腔内超声影像及初步评估小肠腔内超声内镜的临床应用价值及其可行性和安全性。 方法2004年8月~2006年6月,13例不明原因的消化道出血、慢性腹泻、腹痛疑为小肠疾病的患者纳入研究。在双气囊小肠镜(DBE)检查中发现病灶或病变肠段后,经活检孔道插入超声小探头行小肠腔内超声(ISUS)探查;此外,对外科手术切除标本的部分正常空、回肠行体外模拟腔内超声探查。 结果13例患者均成功行DBE检查,11例发现阳性病灶或病变肠段,其中10人完成ISUS检查。ISUS探查结果提示恶性肿瘤2例、小肠间质瘤3例、淋巴管瘤1例、息肉1例、早期Crohn病2例,1例经DBE发现为小肠毛细血管扩张症患者未能经ISUS获得确切影像,1例ISUS探查失败。研究发现,ISUS的诊断准确性为81.8%(9/11),但与DBE相结合时其准确性可达100%(11/11)。此外,通过对空、回肠的体外超声探查,显示小肠肠壁可被分成包括绒毛层在内的6层结构。 结论ISUS是一种在DBE基础上临床安全、可行的用于小肠疾病诊断的辅助手段,尤其对小肠黏膜下肿瘤的鉴别、癌肿的分期以及早期CD的诊断具有较好的临床价值。同时,本研究还提出了正常小肠壁腔内超声影像6个层次的分层观点。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服用阿司匹林患者血浆D-乳酸浓度与小肠黏膜损伤程度的关系。方法 纳入2019年5月至2019年12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就诊的服用肠溶阿司匹林治疗1个月以上的患者106例,行磁控胶囊内镜检查评价小肠黏膜损伤情况,根据小肠病变内镜5级评分系统,将小肠黏膜正常者分入无损伤组、小肠黏膜红斑或1~4处小糜烂者分入轻度损伤组、大于4处小糜烂或发现大糜烂/溃疡者分入重度损伤组。分别采用比色法和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浆D-乳酸及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1β、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10的表达,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评价D-乳酸浓度预测重度小肠损伤的有效性。结果 106例服用阿司匹林患者中,无小肠损伤组14例、轻度小肠损伤组74例、重度小肠损伤组18例,3组患者血浆中D-乳酸浓度分别为106.59(70.17,278.11)、167.19(31.81,439.57)和349.88(182.23,1 442.5) nmol/mL, 3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2)。ROC曲线下面积是0.704(95%CI:0.572~0.836,P=0.006)。以约登指数最大点对应的D-乳酸浓度(754.15 nmol/mL)为临界值,当D-乳酸浓度≥754.15 nmol/mL时预测服用阿司匹林患者发生严重小肠黏膜损伤的灵敏度为44.4%,特异度为90.9%,Kappa=0.370,预测效果不理想。结论 服用阿司匹林患者小肠黏膜损伤程度不同,血浆中D-乳酸表达浓度也不同,但血浆D-乳酸浓度预测阿司匹林相关严重小肠损伤的效果尚不理想。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使用胶囊内镜时患者的顺应性和安全性,评估胶囊内镜在途经食管、胃、大肠与小肠疾病诊断中的价值。方法:2011年6月~2012年2月,对36例受检者进行了检查。结果胶囊内镜检查发现的小肠疾病有26例:毛细血管扩张症、静脉扩张、黏膜脂肪斑各4例,多发性溃疡、出血5例,蛔虫症2例,淋巴滤泡重度增生2例,息肉2例,NSAID相关性胃炎及小肠病变2例,十二指肠炎症1例。胶囊内镜图像清晰,受检查顺应性良好,无任何并发症。结论:胶囊内镜对小肠病变有较好的检出能力,对途经的食道、胃、大肠也有一定的诊断价值,尤其适用于怀疑小肠疾病以及不宜行创伤性检查的消化道疾病患者。  相似文献   

13.
危重症患者由于内脏血流减少、黏膜通透性增高、细菌移位等原因,存在不同程度的肠上皮功能损害,这也是脓毒血症和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ultiple organ dysfunction syn-drome,MODS)发展过程中的一个主要病理过程[1]。目前缺乏简便、准确、客观评估危重症患者小肠功能的方法。瓜氨酸是一种非蛋白质氨基酸,几乎只在小肠黏膜上皮细胞产生,研究  相似文献   

14.
以低蛋白血症为突出表现的原发性小肠淋巴管扩张症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原发性小肠淋巴管扩张症(InL)是一种少见的蛋白丢失性肠病,它以小肠淋巴引流受阻、乳糜管扩张以及绒毛结构扭曲为特征,淋巴管的阻塞以及小肠淋巴压力的升高导致淋巴液漏出至小肠管腔,最终导致吸收不良和蛋白的丢失。该病自1961年Waldmann等首次报道,我国由蒋木平1990年首次报道。迄今为止国外对此病的报道约400篇,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拟诊小肠出血并行胶囊内镜(capsule endoscopy,CE)检查患者的临床内镜特点及其小肠出血的病因。方法 纳入2010年1月至2018年9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拟诊小肠出血并首次行CE检查的全部患者。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CE发现、临床诊断和病因等。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93例患者,1例(1.1%)患者发生CE滞留情况。患者年龄14~94岁,平均年龄(59.7±19.4)岁,男性58例(62.4%),应用非甾体抗炎药(non-steroid anti-inflammatory drugs,NSAIDs)者37例(39.8%),住院患者87例(93.5%)。显性出血者较隐匿性出血者住院比例更高、血红蛋白浓度更低(P<0.05)。CE检出小肠炎性反应最多(53/93),小肠血管疾病次之(18/93)。74.2%(69/93)患者明确小肠出血原因,包括:NSAIDs相关性小肠病26例、小肠毛细血管扩张14例、克罗恩病 5例、不明原因小肠溃疡5例、小肠淋巴管扩张症5例、门脉高压性小肠病4例、肠道寄生虫病4例、Meckel's憩室3例、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1例、隐源性多灶性溃疡性狭窄性小肠炎1例和小肠恶性血管球瘤1例。显性和隐匿性出血者分别有75.0%(51/68)和72.0%(18/25)患者明确了出血原因(P=0.769)。结论 CE对小肠出血的病因诊断具有重要意义。小肠炎性反应特别是NSAIDs相关性小肠病是本中心引起小肠出血最为常见的原因。  相似文献   

16.
尽管内镜及影像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消化道疾病的诊断及治疗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但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小肠仍被称为消化道的盲区,高达50%小肠疾病难以获得确诊,人们一直梦想着能直接、全面地观察小肠黏膜表面改变。  相似文献   

17.
小肠全长约600 cm,占消化道长度的70%~80%,其黏膜表面积占胃肠道黏膜面积的90%,但是小肠肿瘤的发病率较低,其良性和恶性肿瘤之和仅占全部胃肠道肿瘤的5%~10%,而小肠良性肿瘤仅占小肠肿瘤的1/4左右。小肠淋巴管瘤则更是一种非常罕见的小肠良性肿瘤,每12 000个出生者中发生1例。目前相关文献多为单个病例报道。因此,本文通过病例报道及文献复习,为小肠淋巴管瘤的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X线和CT小肠造影技术在诊断小肠克罗恩病方面的临床应用价值进行分析探讨。方法:将2008年6月至2013年6月我院收治的32例小肠克罗恩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别对其进行X线和CT小肠造影检查,并对比分析其检查结果。结果:在进行X线检查后,有30例患者被检出患有卵石征、黏膜增粗及线性溃疡等黏膜异常症状。在进行CT小肠造影检查后,有32例患者被检出有肠壁分层、肠壁增厚等肠壁异常表现。可见,X线技术对患者的黏膜病变更为敏感,而CT小肠造影技术对患者的肠壁病变更为敏感。结论:在诊断小肠克罗恩病方面,X线和CT小肠造影技术各有优点,将两者结合起来使用能更全面地判断此病患者的病情,提高其病情的确诊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胶囊内镜对消化道疾病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8例(其中健康体检者2例)采用国产OMOM胶囊内镜行消化道检查的临床资料,观察其病变检出情况、检查安全性、耐受性及消化道各段通过时间。结果:38例受检者中,36例顺利完成检查,成功率95%,32例发现阳性病变,检出率为84%;检出小肠病变27例,小肠病变检出率为71%,所检出的病变包括糜烂、溃疡、息肉、血管发育异常、憩室、淋巴管扩张等。胶囊在食道内运行时间(1~72)s,在胃内运行时间(9~300)min,在小肠内运行时间(84~590)min。无患者发生胶囊内镜滞留。结论:胶囊内镜检查安全、有效,耐受性好,诊断率较高,对消化道疾病特别是小肠疾病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移植肠白细胞介素 2的表达在小肠移植排斥反应中的意义及诊断价值以及普乐可复 (FK 5 0 6 )对其影响。方法 选用近交系大鼠SD和Wister建立同种异基因小肠移植模型 ,随机分为对照组 ,同基因移植组 ,异基因移植组和异基因加FK5 0 6治疗组 ,术后第 3、5、7天取各组动物移植肠标本进行组织学检查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大鼠术后IL 2在移植小肠黏膜中的表达。结果 组织学检查显示异基因移植组大鼠在术后第 3、5、7天分别符合轻、中、重度排斥 ,同基因移植组、异基因加FK5 0 6治疗组无明显排斥征象。异基因移植组IL 2表达在术后均显著高于其他 3组 ,FK5 0 6治疗组IL 2表达与对照组比较亦有升高 ,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 >0 .0 5 )。结论 IL 2在小肠移植排斥反应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移植肠黏膜内IL 2表达水平可作为早期诊断急性排斥反应的一个有参考意义的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