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探讨中医特色护理质量评价用于中医护理管理的效果。方法:根据中医护理门诊情况,结合《中医医院评审细则要求》《中医医院中医护理工作指南》等制定中医特色护理质量评价标准,比较标准实施前后中医护理质量评分、中医护理技术应用和患者依从性等情况。结果:中医特色护理质量评分明显高于实施前,中医护理技术应用项目明显多于实施前,患者护理依从性明显提高(P<0.05)。结论:应用中医特色护理质量评价能够有效提高中医门诊的护理质量,更好地发挥中医特色护理特点,提高患者的依从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中医特色护理质量评价用于中医儿科中的管理效果。方法:选取2018—2020年医院中医儿科收治的62例患儿为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1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管理,观察组采用中医特色护理管理。比较两组护士的职业技能评分、患者对中医特色护理质量的评分以及家属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护士职业技能中理论考核、技能考核、专科护理、文书书写的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对中医特色护理质量中的中医护理技术、中医护理方案实施、中医特色护理、中医特色健康教育的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家属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医特色护理质量评价用于中医儿科中的管理效果显著,可提高护士职业技能、中医特色护理质量以及家属满意度。  相似文献   

3.
以整体观念评价与改进中医特色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提出要坚持运用中医理论,开展中医特色护理,制订评价方法,以整体观念贯穿辨证施护整体护理全过程。并针对实践中存在的问题,采取一系列有效的管理措施,推进临床中医特色护理,在病人的治疗康复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提高临床护理效应。  相似文献   

4.
护理是对个人、家庭及人群现有的或潜在的健康问题的反应,是卫生保健系统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医护理则是在护理领域颇有特色和优势的整体护理、辨证施护模式,具有自身的学科体系和朴素的中医护理观念及其理论与实践.  相似文献   

5.
基础护理是临床护理工作的基石,是临床各项治疗和护理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反映了医院护理水平和医院管理质量水平的高低[1]。我院妇科病房为提高基础护理质量和患者满意度,将中医特色护理融入到基础护理中,取得比较满意的效果,现报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优质护理结合中医特色护理服务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我院2012年3月-2012年12月收治的315例患者纳入对照组,将2013年1月-2013年10月收治的324例患者纳入研究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研究组实行优质护理结合中医特色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满意度。结果:研究组的满意率为98.15%,高于对照组的85.08%(P〈0.05)。结论:优质护理结合中医特色护理服务可有效提高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7.
封亚玲  加莉 《光明中医》2011,26(8):1686-1687
护理的基本职责是协助医师对患者进行疾病诊断和全面治疗,包括医师医嘱的准确执行和治疗情况的反馈,以及患者的基础护理.中医护理的重点在于内科护理,包括中草药的有效应用和针灸推拿的科学操作,以及药膳的开发和养生的训练.总之,中医护理应当突出中医的特色和优势,以便患者得到及时的康复.  相似文献   

8.
中医院护理工作突出中医特色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院是一所二级甲等中医院,如何突出中医护理特色,一直是护理管理者探讨的重要问题之一。为此,护理部围绕二级甲等中医院护理部分质量考核标准,认真组织学习突出中医特色的具体要求,领会其内涵含义,并制定具体的学习训练计划,紧抓计划的落实,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护理人员掌握了中、西医两套护理操作技术,能开展常见病、多发病的辨证施护,并取得较好的护理效果,受到患者的普遍好评。现将具体做法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9.
整体护理是以病人为中心,以现代护理观为指导,以护理程序为基础框架,并且把护理程序运用到临床护理和护理管理中。其目标是为病人提供包括生理、病理、社会、文化等方面的护理服务及护理教育。现将整体护理的初浅认识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
中医学不仅在辩证论治等方面有独到之处,在护理工作方面也有其自己的特点。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分析优质护理在中医医院运行状况。方法:利用中医护理优势,将中医整体观念和整体化护理结合,辨证施护和责任制护理结合,未病先护和预防并发症结合。结果:形成具有中医特色的优质护理服务模式,提高了护理质量,弘扬了传统中医文化,得到广大患者的认可。结论:在中医医院实施具有中医特色的优质护理服务模式是切合实际有效可行的。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究中医院重症医学科中医特色护理与评价方案的应用效果。方法:医院重症医学科于2023年1月调整护理管理方案,将2022年1—7月的70例患者设为实施前,将2023年1—7月的70例患者设为实施后。实施前后共纳入19名护理人员。比较实施前后中医护理管理质量评分,比较实施前后护士的中医护理能力评分,比较实施前后患者对重症医学科护理服务的满意度评价。结果:实施后在服务态度、护理技术、健康教育、护理安全方面的管理评分均高于实施前(P<0.05)。实施后护士的中医基础知识、护理评估、辨证施护、护理记录方面的能力评分均高于实施前(P<0.05)。实施后患者的总体护理满意度高于实施前(P<0.05)。结论:加强中医特色护理在重症医学科的应用,并构建完善的中医特色护理评价方案,能够推动护理管理质量进步,提升护士的中医护理能力,同时改善患者对重症医学科护理服务的满意度评价。  相似文献   

13.
543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采用功能性消化不良(胃痞病)中医护理常规进行辨证施护,中医特色护理以中医特色饮食调护及脾胃外治为主,认为功能性消化不良在中医药调理的同时应用中医特色护理能够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中医特色质量评价体系在外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医院2019—2021年外科收治的102例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1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管理,观察组实施基于中医特色质量评价体系的中医护理管理,比较两组护士的护理质量、中医理论与实践水平、中医岗位能力、医生满意度及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生活质量(SF-36评分)、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护士的护理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护士的中医理论与实践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护士的中医岗位能力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医生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医特色质量评价体系在外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较好,可明显提高护士的护理质量、中医理论与实践水平、中医岗位能力以及医生满意度,且能降低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提高其生活质量与护理满意度,对提升科室护理管理水平有显著意义。  相似文献   

15.
摘要:中医护理具备着自身的特色与优势,在现代护理观的指导下,运用中医护理整体观念、护理模式,中医护理特色及优势等理论和方法,及护理人员具备的高素质,保证中医护理质量的实施和完成,充分继承和发扬了祖国中医的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的理论,为预防疫病,促进健康发挥更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儿科病区开展中医特色护理的效果进行分析探讨。方法:在科室内进行责任制整体护理工作的基础上,大力开展具有中医特色的护理服务。结果:开展中医特色护理以来,科室内中医氛围日益浓厚,患者对护理满意程度大大提高,从2011年的68%提升到2013年的96%,同时家长对中医特色护理的信任程度也大大提高。讨论:开展具有中医特色的护理服务,住院患者对中医特色护理服务的需求度显著增高,医生及护理人员对中医特色护理服务项目的认同与参与更加积极,科室内整体中医护理质量日益提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把中医特色优质护理服务作为发展方向进行不断的探索,为患者提供中医特色的优质护理服务,助推优质护理服务。方法:充分发挥中医护理的优势,将《中医医院中医护理工作指南》贯彻执行于实际工作中。一、彰显中医特色,形成中医特色优质护理。二、完善中医护理制度,规范操作流程,提升优质护理内涵。三、学习中医传统文化,提升护理品味。四、强化中医技能,实施辨证施护,体现中医优势病种护理。五、中医护理独树一帜,优质护理患者满意。六、开展中医特色评价,建立激励机制。结论:患者真正体验到中医特色的优质护理服务,得到了身心康复,提高了生活质量和满意度,形成了和谐护患关系,继承和弘扬了祖国医学,助推了优质护理服务。  相似文献   

18.
对经络按摩、温针灸、中药熏蒸、起居调节和情志调节等祖国传统医学中的中医特色护理方法进行阐述,指出中医综合护理方案在肩周炎患者防治方面具有独特优势,能促进患者的早日康复,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起效快、止痛效果好、改善关节活动度的优点。  相似文献   

19.
本文就中医眼科护理的指导思想、眼科专科护理的特点以及中医眼科护理的发展等内容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20.
梁彩虹 《内蒙古中医药》2013,32(20):147-148
目的:实施中医特色护理,为患者提供满意优质护理服务。方法:突出中医特色护理,使中医护理服务和技术流程规范化,转变护理服务理念,改善服务态度,不断总结经验。结果:发挥了中医特色护理,夯实了基础护理,体现了优质护理服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