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2例均系男性,年龄分别为50岁和44岁,因患多菌型麻风病而进行联合化疗(MDT),分别在完成疗程10个月、4个月后出现Ⅱ型麻风反应,用抗麻风反应药物治疗效果不好,而且皮肤查菌细菌指数升高,但(加)用联合化疗药物后,麻风反应被控制,皮肤查菌也渐转阴,达到或接近临床治愈标准。  相似文献   

2.
患者男,65岁.于1978年6月因面部红肿,并出现蚕豆大之红色结节而住院.经皮肤查菌、组织病理检查确诊为BL型麻风.入院后内服DDS100mg/日治疗,面部浸润及结节于治疗后18个月全部消退.  相似文献   

3.
临床资料 例1男,54岁.因面部潮红、肿胀、全身泛发性结节近半年.经临床、查菌和组织病理检查诊断为瘤型麻风,给予氨苯砜、利福平和氯法齐明联合化疗(MDT方案),服药2个多月后,皮肤开始出现全身性瘙痒,并出现泛发性、群集性小丘疹、丘疱疹,尤以头面部、躯干、上肢明显,进行性加重,剧痒,由于搔抓出现面部肿胀,皮肤糜烂,抓痕等症状,系统检查无异常,诊断为药物过敏,停止服用氨苯砜,继续服用利福平和氯法齐明,给予泼尼松30 mg/d,赛庚啶6 mg/d,维生素B6 60 mg/d口服,治疗7 d,并地塞米松15 mg/d静脉滴注治疗5 d,瘙痒逐渐停止.  相似文献   

4.
患者吴×,男,69岁,广州市人,1997年4月18日因 BL 型麻风入院治疗,面部、胸腹部和双下肢呈红色浸润,边界不清;双尺神经粗大(+),无压痛;双手指关节和双足趾关节强直;皮肤查菌BI 6.0。病理检查,抗酸菌6+,BL 型麻风。以MDT MB 方案治疗。1997年6月7日,患者面部和四肢皮疹明显变红,肿胀;双下肢水肿,考虑为麻  相似文献   

5.
对麻风病人用MDT的过程中,有的出现Ⅰ型和Ⅱ型反应,其中2例用激素和反应停治疗无效,改用昆明山海棠片,3片×3次/日,口服,10天为一疗程。治疗两个疗程后,麻风反应症状逐渐消失。笔者认为昆明山海棠用于  相似文献   

6.
患者女,63岁,TT 型麻风,用加 MDT 治疗二年判愈,疗程中未发生麻风反应及畸残。判愈二年后突然发现原皮损处发红、轻度水肿、并有扩大,境界清楚,无神经痛及触压痛,皮肤查菌阴性。病理提示Ⅰ型麻风反应。用强的松40mg/日,20天后红肿消失,观察4个月未见症状再  相似文献   

7.
患者男,45岁,农民。1987年11月胸部发生红斑,麻木。1989年3月疑为麻风转来我所。患者有肺结核病史。体格检查面部呈浸润性斑块,眉毛外1/3脱落,颈部及前胸有不规则红斑,感觉障碍;浅神经粗大不对称,涂片查菌BI 2.0,诊断为界线类麻风。住院给予联合化疗,到第10个月时发生Ⅱ型反应,即给反应停400mg/日,用氨苄青  相似文献   

8.
该区联合化疗方案于1981年6月11日开始,经3年强化执行阶段,于1987年6月10日完成。少菌型病例联合化疗方案复发的研究是从1985年1月至1989年1月进行的,在联合化疗规定的标准处方下选择病例,进行临床评价和皮肤涂片查菌。直至1989年1月,总计10995例少菌型麻风病例解除防治,其中21例复发。全部复发病例的诊断都经过临床、细菌学检查和组织病理证实。少菌型病例给DDS100mg/日×6个月;RFP600mg/月监服×6个月。  相似文献   

9.
何××,男43岁,汉族,已婚,农民。1970年诊断为TT型麻风,后经11年单用DDS和1年MDT而治愈。1989年10月,面部发红,有蚁走感,双眉脱落,双小腿发红肿胀6个月余。经皮肤和神经检查,查细菌和病理,诊断为LL型麻风。  相似文献   

10.
作者观察了解除联合化疗(MDT)的多菌型麻风(MB)患者皮肤和神经内活菌的出现率和程度。 研究对象为26例多菌型麻风(BL-LL)患者,年龄15~55岁,所有患者均完成了MDT,疗程至少24个月。活检取自解除MDT后的2~6个月,以保证患者体内无循环的有效药物成分,以避免与复发或再感染混淆。皮肤查菌取  相似文献   

11.
患者男,17岁,体质瘦弱。诊断瘤型麻风并发ENL。治疗用MDT加氯苯吩嗪(CLO)300mg/日和反应停300mg/日。但双尺神经间歇性疼痛仍存,右侧尤甚,用外科手术减压。病情好转出院。继续用MDT到10个月,自诉咳痰带血并呼吸困难已10天,无全身症状;镜检和培养,痰抗酸菌阴性;肺x光检  相似文献   

12.
印度人,男,55岁,BT型麻风,皮肤查菌阴性。用MDT,服DDS 100mg/天及RFP 600mg/两周一次。两个月后出现发冷、寒战,随之体温高达104.5℉,以后渐渐出汗退烧,6—8小时后退至正常。没有呼吸道症状,也没有关节痛、头痛、神经炎或新皮损。用抗疟药治疗无效。在监测条件下,单用RFP 600mg,又出现上述发烧情况。  相似文献   

13.
一例25岁男性BL型麻风病人,并发Ⅱ型反应,同时出现黄疸。皮肤查菌阳性(BI4 ),其他检查正常。每天服B663 300mg和皮质类固醇。经一个月住院治疗,Ⅱ型反应和黄疸都消退了。肝功能试验恢复正常后用DDS100mg/天,RFP600mg/天二周后600mg每月一次,B663逐渐减到100mg隔天一次。病人出院约一年后(1)右下颌下区出现一坚实的结节;(2)右腋窝有一与右上臂前浅表的大而软有波动的肿块有联系的损害  相似文献   

14.
金××,男,55岁。1978年12月诊断为BL型麻风住院。入院后给予DDS100~150mg/日,外加TB-1 25~75mg/日,一年。自1979年10月至1981年3月反复发生ENL,用强的松、反应停等治疗逐渐被控制。1982年  相似文献   

15.
自从 Browae 提出氯苯吩嗪(B663)有抗炎作用以来,已经证实它对控制麻风结节性红斑反应(即Jopling 分类的Ⅱ型麻风反应)有效。以后有大量文献报导 B663对Ⅱ型麻风反应有效,但很少有报导其对Ⅰ型反应有作用。作者用 B663治疗10例Ⅰ型麻风反应,发现它能使反应状态加剧,要停用 B663并投给强的松龙控制反应。其中两例详细介绍如下:例一:非洲妇女,曾被诊断为瘤型麻风,于1969年8月12日住院。左耳涂片查菌阴性,右耳阳性。用丁氨苯硫脲1.5克/日治疗无效。以后发生“反应”,病情恶化。1970年3月23日后投给B663 500mE/日,反应加剧。1970年5月28日转院治疗。体检见面部有高起的色素沉着皮损,边缘清楚。鼻肿大、色素沉着、皮肤干燥和结痂;躯干和四肢有很多高起、大小不一、边缘清楚的皮损,皮损之间的皮肤正常。7个部位查菌6处阴性,左耳(++),但菌体呈碎裂状。  相似文献   

16.
多菌型麻风完成联合化疗(MDT)后通常推荐随访5年,这一时间是否恰当尚有疑问。作者报告2例在停止MDT后在长期随访中复发。 病例1:男性瘤型麻风患者,45岁,1978年10月皮肤查菌细菌指数(BI)为5.33,形态指数(MI)0.25%。给予利福平(RFP)600mg/d、氯  相似文献   

17.
患者查××,男,43岁,已婚。1985年12月被诊为BT型麻风,给予RFP DDS 4个月。1986年4月开展MDT,又继续治疗6个月,皮损消失,BI为0,判治愈监测。1995年1月面部轻度浸润,双膝关节处水泡;手背浮肿,有蚁行感;面部发红。疑为复发,查菌BI 2.2;皮肤病理检查,为BL型麻风活动期。  相似文献   

18.
患者男,45岁,1983年3月确诊为LL。以DDS100mg/日治疗,1986年5月改用MDT,同年6月发生Ⅱ型反应,有发热,神经痛,ENL皮损,双侧尺及腓总神经粗大压痛。MDT继续,以Prednisolone治疗近11个月(开始剂量40mg/日)反应缓解。1988年5月ENL复发,出现左侧垂足,鼻腔食物反流,说话鼻音重,腭运动完全瘫  相似文献   

19.
患者,男,54岁,LL型麻风。单用DDS治愈,继续给予DDS 100mg/日监服。半年后临床症状再度活跃,表现为面部浸润性红斑,边缘不清,但皮肤多次查菌均为(?)性,考虑可能为麻风反应。抗麻风三联治疗一年,同时(?)  相似文献   

20.
例一、唐××,男,34岁。1986年发病,1992年6月确诊为 L 型麻风,用 MDT 2年后胸背部指甲大的淡红色斑持续存在,BI 4.0,MI 2%。1994年6月开始服氟嗪酸200 mg,每天2次,与 WHO 的MDT 合用,连服4个月后停药;结果红斑消退,BI降至1.5,半年后细菌阴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