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 探讨短期间歇性低氧暴露(intermittent hypoxia,IH)对小鼠心肌结构和功能的影响.方法 采用随机分组对照研究的方法,将30只雄性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常氧组和低氧(IH)组.IH组采用常压低氧方式,将小鼠暴露于10%浓度氧气中,每天8 h,连续14 d.常氧组小鼠暴露于常压常氧环境,其余操...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不同间歇低氧暴露的内皮细胞和多形核白细胞( PMN) 共培养后内皮细胞中核转录因子κB p65( NF-κB p65) 的水平变化。方法 18 只雄性Wistar 大鼠随机分为常氧组和间歇低氧组( IH 组) 。IH 组暴露于间歇低氧环境中, 氧浓度波动于5. 4% ~20. 7% , 低氧频率为30 次/h,8 h/d,6 周后处死大鼠, 腹主动脉取血, 分离纯化PMN。PMN分别与常氧暴露内皮细胞、IH 暴露内皮细胞( 低氧频率12 次/h, 共4 h) 共培养4 h。细胞按暴露情况分为常氧内皮+ 常氧PMN 组, IH 内皮+常氧PMN组, 常氧内皮+ IHPMN 组, IH 内皮+ IHPMN 组。Western blotting 测定内皮细胞中NF-κB p65 浓度, GAPDH 为内参, 以NF-κB p65 /GAPDH 标准化NF-κB p65 的表达量。结果 IH 内皮+常氧PMN组与常氧内皮+IHPMN组NF-κB p65 表达量分别为2. 49 ±0. 39 和2. 14 ±0. 33, 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 05) , 但两组均较常氧内皮+ 常氧PMN 组显著升高( 0. 68 ±0. 20, P 〈0. 05) 。IH 内皮+IHPMN组NF-κB p65 表达水平为4. 17 ±1. 48, 较其余三组显著升高( P 〈 0. 05) 。结论 间歇低氧可分别致内皮细胞和PMN发生炎症反应, 而当两种细胞同时暴露于间歇低氧条件时炎症反应最为严重。上述两种细胞间的相互作用和引发的炎症反应可能是低氧内皮细胞损伤和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并发心血管合并症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正>传统的间歇低氧(intermittent hypoxia,IH)是将受试者周期性、交替暴露于低氧和常氧的呼吸方式。间歇低氧训练在体育界较为盛行,是一种有效提高体育运动员成绩的手段[1],也是一种预防和治疗疾病的非药物干预方法[2-3]。近年来出现了一种新的IH方式,即将传统IH中的常氧阶段以高氧替换,成为间歇低氧–高氧(intermittent hypoxiahyperoxia,IHH)。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建立体外肝灌流模型的试验,研究肝灌流法在肝保存中所起的作用. 方法:自普通健康的杂种犬获取供肝,采取同时灌流门静脉和肝动脉,共同氧合灌流液的方法对离体肝脏进行灌注试验. 结果:随灌注时间延长,灌注肝脏的生理和生化功能损伤. 至肝脏灌流24 h,灌流液PO2为(387.2±2.3)mmHg,HCO3为(3.6±0.1)mmol/L, AST为(1300±28) nkat/L, ALT为(1867±25) nkat/L, TBIL为(12.6±0.3) mmol/L. 在灌流24~36 h,体外肝脏均出现程度不同的暗红色淤斑,胆汁生成量减少,灌注压也迅速上升. 结论:完成了大动物肝脏离体灌注,证明本肝灌流系统在24 h内可基本维持肝脏的生理和生化功能.  相似文献   

5.
间歇低氧气体环境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阐述间歇低氧气体环境模型的建立过程并论述这一模型的科学性。方法:由计算机程序控制单片机,在串口通讯协议驱动下,按下位机芯片上预先烧制的程序控制电磁阀,继而控制气源系统气流的通/断,在动物饲养箱和细胞培养舱中产生相应的间歇低氧/再氧合暴露条件。结果:动物饲养箱中动物的暴露水平就是预设的暴露条件,而在间歇低氧或间歇低氧高碳酸/再氧合循环时,细胞实际PO2和PCO2暴露条件为(76.28±1.2930)mmHg~(54.94±1.0502)mmHg和(38.26±1.4943)mmHg~(88.64±1.5027)mmHg。结论:该模型可以在动物饲养箱和细胞培养舱中模拟出多种模式的间歇低氧/再氧合暴露条件,并与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等疾病的整体与细胞水平病生理实际情况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颈动脉体瘤手术治疗的经验。方法:分析32例颈动脉体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术前检查方式及评估结果、手术方式、术后并发症。结果:术前均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及暂时性球囊阻断试验(TBO),32例瘤体血供均来自于颈外动脉,1例患者TBO试验阳性。22例(68.8%)患者行单纯瘤体剥除,6例(18.7%)行瘤体连同包绕的颈外动脉一并切除,4例(12.5%)行瘤体及其包裹的颈总动脉分杈一并切除。无手术死亡及脑梗死病例,颅神经麻痹4例(12.5%)。结论:DSA及TBO是颈动脉体瘤明确诊断及术前评估的有效手段,根据脑动脉环代偿能力及肿瘤与颈动脉的关系选择适宜术式,术中充分暴露、控制出血、保护神经及维持脑供血是预防和降低手术并发症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慢性间歇低氧幼鼠认知损伤机制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存雪  李源  周永海  蔡晓红 《浙江医学》2007,29(12):1268-1270
目的通过测定血清8-异前列腺素F2α(8-ISO-PGF2α)水平及观察海马的超微结构变化,探讨慢性间歇低氧幼鼠认知损伤的机制。方法取体重为80~100g健康雄性SPF级SD幼鼠(3~4周龄)40只,随机分为间歇低氧2周(2IH)和4周组(4IH),空气对照2周(2C)和4周组(4C),每组10只,以间歇低氧舱建立慢性间歇低氧幼鼠模型,99.99%的高纯度氮气和99.50%的医用氧交替输入舱内,90s为1次低氧-复氧循环;ELISA法测定各组幼鼠血清8-ISO-PGF2α水平,并取脑组织通过透射电镜观察海马的超微结构变化。结果2C、4C、2IH和4IH组小鼠血清8-ISO-PGF2α水平分别为:(1877.22±695.10)pg/ml、(1708.09±778.31)pg/ml、(17173.80±3082.34)pg/ml和(27098.44±7030.94)pg/ml,各组血清8-ISO-PGF2α表达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2C、4C组比较,2IH、4IH组血清8-ISO-PGF2α水平显著增高(均P<0.01)。2IH、4IH组小鼠海马神经细胞亦出现超微结构改变,神经细胞核膜变模糊、深染、轻度固缩,线粒体肿胀、轻度空泡变,表现为早期凋亡现象。结论慢性间歇低氧后机体产生氧化应激,可能是导致幼鼠海马细胞损伤、发生认知障碍的主要机制。  相似文献   

8.
Feng J  Chen BY  Guo MN  Cao J  Zhao HY  Liang DC  Zuo AJ 《中华医学杂志》2007,87(11):774-777
目的探讨不同间歇低氧(IH)和持续低氧(CH)模式下内皮细胞的炎性损伤。方法在细胞培养舱中程控产生预置的间歇低氧/再氧合(IH/ROX)循环环境,将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可传代细胞株ECV304暴露于该环境。分为间歇正常氧(IN)组(21%O215s/21%O2225s,60次循环),IH组(1.5%O215s/21%O2225s,30、60次循环),IH高碳酸组(1.5%O220%CO215s/21%O25%CO2225s,60次循环),CH组(1.5%、10%O2,持续时间为15、30、60min),CH高碳酸组(100kO2100% CO2,持续时间为15、30、60min),CH累加IH组(1.5%O215s/10%O2225s,60次循环),不同珊程度组(1.5%、10%O215s/21%O2225s,60次循环),不同IH频率组(1.5%O215s/21%O2225s.315s、495s、105s,60次循环)和不同IH时限组(1.5%O215s、30s/21%O2225s,60次循环)。而后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培养基中白细胞介素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水平,并测定细胞裂解液总蛋白含量进行标化。结果IN组IL-6和TNF-α水平为(374.06±38.10)和(31.96±13.64)Pg·ml^-1·100mg蛋白^-1,而IH组2的IL-6和TNF-α 水平为(770.40±21.60)和(126.93±2.58)pg·ml^-1·100mg蛋白^-1,明显高于IN组(均U=0.000,P=0.002);IH高碳酸组IL-6水平为(829.27±7.16)pg·ml~·100mg蛋白^-1,高于IH组2(U=0.000,P=0.002)。CH高碳酸组的IL-6均明显高于相同经时反应进程的CH组(均U=0.000,P=0.002),CH累加IH组IL-6和TNF-α水平为(536.74±14.97)和(51.10±6.80)pg·ml^-1·100mg蛋白^-1,高于IN组却低于IH组2(均X^2=23.4,P<0.05)。IL-6和TNF-α水平随IH程度加重而增加(均X^2=23.4,P<0.05),不同IH频率组的IL-6和TNF-α.水平则呈现出复杂变化。结论IH和CH对内皮细胞造成明显炎性损伤并具有程度依赖性,伴高碳酸暴露时损伤更重;IH/ROX对内皮细胞的炎性损伤来源于ROX时段而非来源于IH时段。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高原低氧对大鼠离体心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方法 Wistar大鼠20只,随机分为低氧组和常氧组,每组10只.前期将低氧组大鼠置于低压氧舱内(5 000米,24h/d,维时20天),制作慢性低氧模型;后期应用 Langendorff离体心脏灌注系统进行大鼠离体心脏缺血再灌注,记录稳定灌注期及复灌期1、5、10 min及复灌末系统灌注压、心脏LVSP、dp/dt max 和 -dp/dt min及心率等的变化情况,并收集稳定期及复灌期灌流液以备测CK、LDH等心肌酶学变化,最后留取心脏标本行组织病理学观察.结果 低氧组较常氧组:心脏LVSP、dp/dt max 和 -dp/dt min升高明显(P<0.05)、心率下降、心肌酶学指标升高显著(P<0.05).心脏形态学变化明显.结论高原慢性低氧对大鼠离体心脏缺血再灌注损伤存在影响.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不同时间的间歇性低氧对离体小鼠胸主动脉舒张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离体的胸主动脉分为对照组和间歇性低氧组(IH组),分别放入正常培养箱和IH培养箱内培养.应用血管张力测定技术,观察间歇性低氧6、12、24 h对离体培养的小鼠胸主动脉舒张功能的影响.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间歇性低氧6h的血管内皮舒张功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间歇性低氧12 h和24 h的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明显减弱(P<0.01),内皮非依赖性舒张低浓度(1 ~10nmol/L)表现减弱,增大硝普钠浓度,内皮非依赖性舒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长时间间歇性低氧培养血管可以使离体血管内皮功能紊乱和血管平滑肌受损.  相似文献   

11.
颈动脉狭窄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中的外科技术要点。方法 在颈丛麻醉下 ,对 4 3例颈动脉狭窄患者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 ,其中有 2例是在颈总动脉和颈内动脉之间建立分流后 ,再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结果 颈动脉平均阻断时间为 2 7min± 7min ,术后 1例出现一过性神志欠佳 ,11例出现高血压 ,2例出现伤口轻度肿胀 ,后均康复出院。 2 6例术前有症状患者 ,术后症状明显改善 ,术后随访均稳定。结论 颈丛麻醉可以了解患者脑部供血情况 ,对于阻断颈总动脉脑缺血者 ,采用自颈总动脉至颈内动脉建立分流 ,可以避免出现缺血性脑损伤。手术效果主要取决于术中操作、完整去除颈动脉内膜残片及碎屑、充分排气和术后控制高血压  相似文献   

12.
颈动脉体的生理和病理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外周颈动脉体化学感受器在介导低动脉血氧、高碳酸血症和酸中毒等信号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它将信号传到中枢引起化学感受性反射,是低氧通气反应以及低氧血症引起循环系统一系列反应的关键。众所周知,外周和中枢化学感受器的交互作用在机体通气反应调节中至关重要,而且,颈动脉体的化学感受器活动在运动时的通气反应和体液调节中及高原地区慢性低氧所致的通气习服反应中起重要作用。在疾病状态下,如高血压、睡眠呼吸障碍(包括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和充血性心力衰竭的患者以及动物疾病模型中,化学感受器的活动及其反射的敏感性都显著提高。颈动脉体在生理状况下维持着机体的血氧稳定,在病理状况下参与了疾病的发展。因此,颈动脉体的细胞和分子调节机制可用来解释许多疾病的病理生理过程。  相似文献   

13.
王志文 《医学综述》2007,13(16):1243-1246
颈动脉狭窄和闭塞是最常见的老年病之一,由于脑部供血不足,早期主要表现为嗜睡、一过性晕厥或黑蒙,随着狭窄的加重,随时有可能发生脑梗死,导致偏瘫或死亡。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可以有效预防和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术前需进行头部CT扫描、磁共振、颈动脉超声或者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有临床症状的颈动脉狭窄患者,狭窄程度超过50%,无临床症状的颈动脉狭窄患者,狭窄程度超过60%可作为CEA的主要手术指征。全身麻醉仍是CEA的主要麻醉方法,局部麻醉亦有有利之处。补片成型以及应用转流被大多数学者所采纳。与CEA相比,血管内治疗仍处在实验阶段,尚不能取代CEA在预防缺血性脑卒中方面的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14.
谷万丹  曲松滨 《黑龙江医学》2011,35(10):727-730
目的研究急性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及脂蛋白(a)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急性脑梗死患者160例为病例组,均行血脂蛋白(a)以及颈部血管超声检查,与70例同期门诊体检者进行对照比较。结果病例组血脂蛋白(a)水平及颈动脉斑块积分均高于对照组(P<0.001)。急性脑梗死患者中,脂蛋白(a)水平分别为颈动脉内膜正常组15.61±15.47、颈动脉内膜增厚组19.95±7.66、颈动脉轻度狭窄组25.98±8.27、颈动脉中度狭窄组44.70±12.55、颈动脉重度狭窄-闭塞组62.18±13.36,两两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结论脂蛋白a增高、颈动脉粥样硬化均为脑梗死的危险因素,且急性脑梗死病人血脂蛋白a水平与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相关,对脑梗死的治疗及预防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下颈动脉体瘤的表现及其评价诊断价值。方法:搜集了病理证实的颈动脉体瘤16例,术前均行16排CT血管造影,注射速率采用4.0mL/s获得容积数据进行MIP及VR重建,总结颈动脉体瘤在MSCTA下的特点。结果:16例病变均为单发,右侧10例,左侧6例。16例MSCTA原始图像上均显著强化,CT值均在200HU以上,16例病灶内均可见粗大迂曲的血管。12例位于颈动脉分叉内后方,2例完全包绕颈内外动脉,2例完全骑跨于颈动脉分叉中使颈动脉分叉角度明显增大,其中1例破裂出血。结论:MSCTA不仅显示肿瘤大小、部位及内部特点,而且能三维立体的显示肿瘤和周围血管的关系,是诊断颈动脉体瘤的首选方法,对临床诊断及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血管活性物质、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及颈动脉病变对冠心病发病的影响。方法住院行介入治疗的冠心病患者99例,以单纯高血压患者122例为对照,测定其血脂、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一氧化氮(NO)、hsCRP水平,并行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冠心病患者血浆Hcy水平为(18.57&#177;7.47)μmol/L,明显高于单纯高血压组[(14.53&#177;10.58)μmol/L,P=0.002];hsCRP水平为(3.73&#177;3.89)mg/L,明显高于单纯高血压组[(2.38&#177;2.86)mg/L,P=0.008]。冠心病患者血清NO水平为(51.15&#177;18.78)μmol/L,明显低于单纯高血压组[(70.39&#177;41.55)μmol/L,P=0.000]。冠心病组颈动脉病变占94.1%,明显高于高血压组(P=0.000)。多元回归分析显示低TC、高Hey、低NO、高hsCRP水平是冠心病发病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高Hey水平、低NO水平以及颈动脉病变与冠心病发生明显相关,因此血管活性物质测定及简单、无创、重复性好的颈动脉超声有望成为观察冠状动脉病变的窗口。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超声、CT血管造影(CTA)对颈动脉狭窄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数量、分布、性质及颈动脉狭窄程度的评估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18年12月本院50例拟诊为颈动脉狭窄患者为研究对象,患者于入院一周内完成彩色多普勒超声(CDUS)及CTA检查,观察双侧颈总动脉(CCA)、颈内动脉(ICA)、颈外动脉(ECA)斑块数量、分布、性质,分析颈动脉中重度狭窄率。结果 CTA在ICA上斑块检出数量明显多于CDUS;两种检查方式在ICA各类型斑块检出数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DUS对CCA上易损斑块检出率显著高于CTA(P<0.05);CTA颈动脉中重度狭窄检出率98.0%,显著高于CTA的84.0%(P<0.05)。结论 CTA在ICA段斑块检出、颈动脉狭窄评估中具有优势,而CDUS能更好判断斑块表面是否规则或存在溃疡,在CCA易损斑块评估中更具价值,两种检查方式各有优缺点,临床应用时可相互配合,为颈动脉狭窄患者诊疗提供更有力依据。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颈动脉狭窄患者术前脑血流CT灌注成像(CTP)特点及其预测颈动脉狭窄术后发生脑过度灌注综合征(CHS)/脑过度灌注(CH)危险性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选择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2015年1—12月诊治的64例颈动脉狭窄患者,患者均行单侧颈动脉支架血管成形术(CAS)/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术前行CTP检查判断责任血管(术侧血管);并根据责任血管对侧颈动脉血管狭窄程度分为5组:A组为颈动脉闭塞(狭窄率100%)10例;B组为颈动脉重度狭窄(狭窄率75%~99%)17例;C组为颈动脉中度狭窄(狭窄率50%~74%)7例;D组为颈动脉轻度狭窄(狭窄率<50%)4例;E组为颈动脉血管正常26例。采集术前血流动力学指标,即局部脑血容量(rCBV)指数、局部脑血流量(rCBF)指数、局部平均血流通过时间(rMTT)指数和局部对比剂达峰时间(rTTP)指数,并进行比较。结果 33例发生CH(主要表现为血压升高,轻度头痛、头晕),1例发生CHS(主要表现为血压升高,明显头痛、恶心、颅内出血);30例未发生CHS/CH;术后血压升高发生率为51.6%(33例)。A、B组发生CHS/CH患者的rCBV、rTTP指数高于C、D、E组发生CHS/CH患者(P<0.05);各组发生CHS/CH患者rCBF、rMTT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颈动脉(责任血管)中、重度狭窄伴对侧颈动脉闭塞或严重狭窄的患者,若术前rCBV指数及rTTP指数增加,特别是rCBV>0.20、rTTP>0.25,提示术后发生CHS及CH趋势。术前rCBV、rTTP指数为预测单侧颈动脉狭窄患者CAS/CEA术后发生CHS及CH提供了一种有效的评估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TCD联合CTA及CT灌注成像在评估颈动脉狭窄或闭塞患者脑血流动力学变化中的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4月至2015年10月94例颈动脉狭窄或闭塞患者为研究对象,选取同期在我院进行体检的健康志愿者94例为对照组,所有患者及志愿者均采用TCD联合CTA及CT灌注成像,比较不同狭窄程度患者与对照组的脑血流动力学变化情况。结果轻度狭窄、中度狭窄、重度狭窄、闭塞患者的两侧大脑动脉平均血流速度分别为(61.09±18.37)c m/s、(5 5.2 6±1 8.6 1)c m/s、(47.28±15.96)cm/s、(41.75±16.22)cm/s显著低于对照组的(69.42±21.55)cm/s(P0.05)。轻度狭窄、中度狭窄、重度狭窄、闭塞患者的达峰时间分别为(8.24±2.39)s、(9.36±2.54)s、(10.17±2.92)s、(10.94±2.75)s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63±2.12)s(P0.05)。结论颈内动脉狭窄或闭塞与颅内动脉血流动力学、侧支循环管开放情况、脑灌注参数等密切相关,TCD联合CTA及CT灌注成像可以综合评估颈动脉狭窄或闭塞患者的脑血流动力学变化,为制定合理有效的治疗方案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