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乙型肝炎在垂直感染方面,一般认为母亲HBe 抗原阳性时子女易成为携带者,HBe 抗体阳性时对子女一般不引起传染。我们在对HBs抗原阳性携带者母亲生育的子女观察过程中,  相似文献   

2.
HBe抗原在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中的重要意义,正日益增加。已经知道HBe抗原阳性血中含有大量的HBV而且感染性强,加上最近又弄清了HBV持续感染的病理状态与HBe抗原的关系,使HBe抗原受到了新的重视。这里试对HBe抗原的意义,整理如下: 1.作为感染性的标记日本通过对黑猩猩的感染性试验,弄清了HBe抗原阳性血清的感染力,比HBe抗体血清约强10~8倍。已经知道在母婴感染时,HBe抗原阳性病毒携带者母亲所生的婴儿,有80~90%成为携带者。关于婴儿的携带者形成率问题,需详细说明。如果母体血的HBe抗原是用灵敏度低的方法调查的,结果是当母亲为HBe抗原阳性时,婴儿成为携带者的比率很高,但  相似文献   

3.
据推测,目前在日本 HBV 携带者有200~300万人,其中,约10%为慢性肝炎、肝硬化及肝细胞癌等肝病患者,其余90%为无症状HBs 抗原携带者(AsC)。据有价值的流行病学资料表明,包括母婴感染的婴幼儿期感染,在HBV 携带者的成因方面最为重要。最近,在日本正在大规模地探讨着有关预防感染的对策。HBV 携带者的自然经过一般认为,由包括母婴感染的婴幼儿期感染形成的 HBV 携带者,引起肝损害的机会有3次。即感染形成时、HBe 抗原进入人体 HBe 抗体形成前后、HBV 从体内被清除时。因 HBV携带者的肝损害而引起临床症状者,为第二种  相似文献   

4.
B型肝炎病毒 ( HBV)感染的诊断依靠 HBs抗原、抗体检测 ,HBV增殖程度则以 HBe抗原、抗体、HBVDNA多聚酶、HBV DNA量来判定。但是 ,随着病程的自然过程和治疗的进行 ,不能产生 HBe抗原的突变株已显现 ,而且 ,因 HBV DNA的量变动较大 ,依靠现有敏感度的 HBV DNA检测法 ,则难以正确把握 HBV的增殖状况。作者采用高敏感度可定量的实时 PCR( realtime PCR)法 ,研究 HBV携带者的病况与 HBV增殖的关系。对象为 1HBe抗体阳性无症状者 ( ABC) ,为本院接受普查的 HBs抗原 ( EIA法 )阳性者中 ,HBe抗体阳性 5年以上、AL T正…  相似文献   

5.
1972年Masgnius等发现了HBe抗原抗体系统。他们用免疫扩散法,看到在HBe抗原和HBe抗体之间有一条明显的沉淀线。同时还观察到有两条较弱的沉淀线。对这两条e抗原与e抗体之间形成的沉淀线,以后由Williams等命名为e_1、e_2。Ohori等报告,在HBs抗原阳性的献血者中,多数只能检出e_1抗原,而在HBs抗原阳性的肾透析患者中则多数可检出e_1、e_2抗原,而且有报道说在e_1、e_2抗原都呈阳性的血液中,发现来自Dane颗粒的HBc抗原的检出率也很高。但对e_1、e_2抗原所具有的临床意义,还不能说已经十分清楚了。这次我们将报告通过  相似文献   

6.
(三) 慢性乙型肝炎的自然史1.慢乙肝的发病机理主要有二:(1)CD8~+Tc细胞起主要作用(表3);(2)HBV变异,Tc细胞可排除具有靶抗原C区基因之受染HBV肝细胞,因而可残留缺如C区基因之HBV,此多为抗HBe阳性病例,有报告称,似乎肝炎患者自然经过之差异取决于感染HBV的变异程度及部位,但须进一步研究证实。表3 慢性肝炎细胞坏死与免疫反应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δ肝炎     
1977年 Rizzetto 等应用 HBV 健康携带者的血清,根据荧光抗体法对肝组织中的 HBc 抗原进行探讨,虽然发现被染色的肝细胞核呈 HBc 抗原样,但用电镜观察核内,完全看不到 Core 颗粒,提示是与 HBc 抗原、HBs 抗原、HBe 抗原不相同的抗原抗体系统,以此作为δ抗原、抗体而报道。此后,明确了此抗原与有关 HBV 抗原不同,即所谓如无 HBV 或其它肝炎病毒的帮助不能增殖的不完全(defecfive)感染因子.近几年,由于 RIA 试剂盒的普及,虽然欧美各国  相似文献   

8.
最近,应用干扰素和阿糖腺甙(Ara-A)对HBsAg阳性的慢性肝病作抗病毒治疗的研究很盛行。选用有关DNA病毒增殖的指标,诸如e抗原、e抗体和DNA多聚酶等进行测定,能较客观地判定HBsAg阳性的慢性肝炎的治疗效果。美国应用Ara-A治疗单纯疱疹脑炎取得非常显著疗效,双盲试验结果,对照组的死亡率高达70%,而给药组的死亡率只有28%。此外,Ara-A已试用于由DNA病毒引起的乙型慢性肝炎的治疗。本文主要报道长  相似文献   

9.
肝脏疾病     
一、肝炎1.肝炎病毒自由地利用各型肝炎病毒的种种标记,在临床诊断上是非常有用的。根据单份血清测定IgM型抗HAV抗体便可确定急性甲型肝炎的诊断。在急性乙型肝炎急性期,HBs抗原和HBe抗原未必经常阳性,此间如不注意观察HBc抗体则易误诊为非甲非乙型肝炎。急性乙型肝炎时,较早出现IgM型HBc抗体,其滴度逐渐降低。因此,对于急性期查不到抗原的急性乙型肝炎病例,通过检测IgM型HBc抗体,使早期诊断成为可能,而且还可以作为急性肝炎与慢急肝炎恶化的鉴别。  相似文献   

10.
为根绝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继发的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癌,必须阻断这种病毒的母婴感染。因此,厚生省从1985年6月开始,对全体孕妇进行HBs抗原检查,1986年1月开始对HBs抗原阳性,且HBe抗原阳性的母亲所生婴儿采取用HBIG(高价HB球蛋白)和HB疫苗的预防感染措施。一、乙型肝炎母婴感染防止对策事业的进展状况及效果据厚生省儿童家庭局母子卫生科汇总的来自于各地方自治体的资料,本事业孕妇检查实施状况在2年10个月期间,接受HBs抗原检查的孕妇达3093911人。推算85年为孕妇数的58.9%,86年及87年度分别有91.8%和92.2%的孕妇接受了HBs抗原检查。孕妇HBs抗原阳性率几乎没有年度差别,大约是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作为同乙型肝炎病毒(HBV)有关抗原抗体之一的IgM 型的HBc 抗体(IgMclass anti—HBc),应用放射免疫测定(RIA)与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对于诊断急性乙型肝炎,认为很有用处。同时由于提高了测定方法的敏感程度,在HBV 持续感染者病例中,也能检查出来。一、对象和方法对象:HBs 抗原阳性群:无症状病原携带者(AsC)79例,急性肝炎(AHB)6例,慢性肝炎(CHB)80例,肝硬化症(LCB)12例。HBs 抗原阴性群:急性肝炎(AHNB)8例,慢性肝炎(CHNB)23例,肝硬化症  相似文献   

12.
乙型肝炎为一种世界性传染病,近年来发病有逐渐上升趋势,并且发现与肝硬化、肝癌的发病有一定关系。已知HBs 抗原排泄于尿、便、胆汁中。有人用病人的唾液给黑猩猩静脉注射引起发病,因而强调唾液亦是重要的传染源。HBe 抗原阳性、DNA 多聚酶阳性HBV 血清,稀释10~(-9)能成功地使黑猩猩感染并发生肝炎。种种事实均足以说明构成乙型肝炎传播之容易,特别是医务工作者,可通过各种医疗途径构成感染。于日本,人群的2~3%为抗原携带者。随着乙型  相似文献   

13.
现在,广为应用的肝脏药,其中大部分是以改善受损害的肝细胞代谢,促进肝细胞再生,从而达到改善肝脏病理的目的。近年来,随着肝炎病毒知识的进展,病毒性肝炎肝细胞损害的机制正在被阐明,认为肝炎的发病并非肝炎病毒的直接作用,而是宿主以肝炎病毒的某种抗原作为靶子的免疫反应,尤其是细胞性免疫。对于慢性肝炎、肝硬化等慢性肝疾患来说,肝炎病毒的持续感染是必要的条件。以排除这种持续感染为目的,干扰素、阿糖腺嘌呤(ara—A)等抗病毒剂被用于HBe抗原阳性、DNA 多聚酶阳性的慢性活动性肝炎的治疗。另一方面,通过增强宿主的免疫反应,以排除肝炎病毒为目的,cianidanol、OK—432,肾上腺皮质激素等免疫抑制剂作为免疫调节方法而被试用。这些药物治疗不能完全切断乙型肝炎病毒(HBV)持续感染,而是仅  相似文献   

14.
作者检测了肝癌及其它恶性肿瘤患者血清中的抗核抗体(ANA),抗平滑肌细胞抗体(ASMA),抗线粒体抗体(AMA)、类风湿因子(RF)、甲状腺球蛋白抗体(ATG)、微粒体抗体(AMC),并进行了比较研究,尤其观察了由肝硬化转变为肝癌及肝癌手术切除后ANA 的经时变化。检测对象共分四组。Ⅰ组为肝癌患者(70例),Ⅱ组为其它恶性肿瘤(60例)Ⅲ组是慢性肝炎(32例)和肝硬化(31例),Ⅳ组为肝功能正常者(145例)。其中HBs 抗原阳性者Ⅰ、Ⅱ、Ⅲ、Ⅳ组分别为33例、  相似文献   

15.
传染性红斑(EI)是由人类细小病毒(HPV/B19)所引起。HPV/B19成人感染和小儿的传染性红斑症状不同,具有关节痛、肝机能异常、出血斑等症状,特别是妊娠时感染可引起胎儿水肿。作者拟介绍仙台市东北部流行 HPV/B19的家族内感染特别是小儿的 EI患者感染亲人状况的调查结果。1989年11月末到1990年1月末2个月时间内,以密切接触患儿的亲人为对象共计24名进行采血,对HPV/B19特异的 IgM、IgG 抗体、HPV/B19抗原进行了测定。HPV/B19抗原、抗体检查结果,陪同感染 EI 小儿来医院就诊的保护者9名中有4名,来院时没有症状,IgM 抗体阳性判断为不显性感染。小孩发病时抗体阳性的病例,考虑小孩从亲属感染而来。另一方面,小儿患 EI,因皮疹、关节痛等症状为主诉来院的成  相似文献   

16.
姚宗歌 《日本医学介绍》1995,16(12):564-565
艾滋病及肝炎患者手术时的处理对策对于HBe抗原阳性、HCV抗体阳性和HIV抗体阳性的手术病例,有必要采取适当的处理对策.1.传染性HCV及HIV的传染性远较HBV为低,故采取与HBV同样的对策即可.针伤事故等经皮感染是主要传播途径,所以防止针伤事故为...  相似文献   

17.
慢性肝炎患者有肝炎病毒持续性感染及体内病毒难于排除空体外的免疫异常,其治疗的根本目的是排除体内的病毒。以往对慢性肝炎的治疗只采取保肝疗法,主要是调理饮食加静养为主。近年已开始应用于扰素(IFN)、Ara-A等抗病毒药物及OK-432、Cian-~idanol等免疫增强剂进行病因治疗,并积累了相当的经验。1986年起人们发现干扰素-β对乙型肝炎有治疗作用,并且有推广普及的可能,本文主要对千扰素的治疗现状、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的展望做一介绍。  相似文献   

18.
肝脏疾病     
一、病毒性肝炎的预防和治疗关于甲型肝炎和乙型肝炎,随着与病毒有关的抗原、抗体测定法的进步,随着其本质大体明瞭,已制成了乙型肝炎疫苗,预计1985年将广泛地进行疫苗接种。由HBs抗原阳性、e抗体阳性血浆精制而成的HBs抗原,经加热、甲醛处理,使混入之病毒灭活后,再吸附于氢氧化铝的疫苗,其安全性高,并且抗体产生率达80~90%。  相似文献   

19.
有 HBs 抗原(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的病毒携带者可从慢性肝炎逐渐进展为肝硬变、肝癌。携带 HBs 抗原的机制是乳幼儿期的 HBV 感染。采用乙型肝炎疫苗(HB 疫苗)以获得 HBs 抗体,是预防病毒携带的重要措施。基于这种观点,作者参加了HB 疫苗的第三阶段试验,获得在乳幼儿使用 HB 疫苗的机会,并进行长达25个月的观察。其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20.
一、病毒感染自1962年试用干扰素预防牛痘病毒感染以来,不少研究者将其用于其他病毒感染性疾病之防治。对疱疹病毒,由于开发了无环鸟苷(acyclovir)、阿糖腺苷(Ara-A)等有效的抗病毒剂,因此,适于投用干扰素(IFN)的情况不多。但在急性脑炎、恶性肿瘤化疗过程中的患者、骨髓移植的患者等由疱疹病毒感染转为重症的高危人群,用其预防和治疗的并不少。目前,需用IFN治疗的病毒感染为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SSPE)及慢性活动性EB病毒感染症。SSP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