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三叉神经瘤14例,12例做CT检查,2例做MRI检查,14例术后均经病理检查证实。12例CT扫描呈混杂密度6例,均匀高密度5例,等密度1例,注射造影剂后多呈不均匀强化,肿瘤周围均无脑水肿。2例MRI图像T1加权像呈低信号,T2加权像呈高信号。X线平片示11例有岩骨、颅底骨吸收破坏。临床常伴有听神经、面神经等受累。CT和MRI是诊断三叉神经瘤的有效检查方法。三叉神经瘤应与脑膜瘤、胶质瘤及听神经瘤等相鉴别。  相似文献   

2.
吴海声  程佑 《中国现代医生》2011,49(20):103-105
目的探讨脊索瘤的影像学表现及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9例脊索瘤的影像学表现及特点。结果29例脊索瘤中,发生于骶尾部15例(51.7%),发生于颅底13例(44.8%),发生于外周1例(3.5%)。平片可见颅底及骶尾椎融骨性骨质破坏;CT可特征性显示斜坡及骶尾椎膨胀性软组织肿块及广泛融骨性骨质破坏;MRI对病变范围的显示优于CT。结论CT对显示脊索瘤的骨质破坏、残存方面优于MRI,但MRI对脊索瘤的范围、内部结构及周围神经、血管的关系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一定的特征性,有助于确定外科手术方案及对术后的评估。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8例颅底脊索瘤、软骨瘤和软骨肉瘤中筛选出4例软骨样脊索瘤,其中异位1例。软骨样脊索瘤只发生在颅底,x线可显示蝶枕骨骨质破坏。本病与发生于颅底的脊索瘤和软骨源性肿瘤不易鉴别,组化染色与电镜检查对鉴别诊断有帮助。软骨样脊索瘤预后较好,其组织发生可能来源于脊索周围软骨。  相似文献   

4.
听神经瘤CT与MRI诊断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贵祥  尤志军 《医学争鸣》1998,19(3):290-292
目的:(1)回顾性分析经CT和MRI检查,手术及病理证实的听神经瘤表现,(2)比较二者的敏感性和定性诊断效果;(3)探讨微听神经瘤的检出方法。方法:19(男9,女10)例听神经瘤,CT平扫后15例增强扫描,MRI检查用SE序列,平扫及增强扫描,结果:CT正确诊断15/19例,漏诊4/19例,MRI检出率为19/19例,并可检出5mm的微听神经瘤,结论:CT漏诊率为21%,分析其原因是没有采用CT薄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影像学诊断颅底脊索瘤影像分析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自2014年9月到2015年4月收集的13例颅底脊索瘤患者,对其拟诊CT以及MR影像进行分析。结果:本次收集到的病例比较典型,13例颅底脊索瘤患者,以中老年患者为主,男女发病率大致相当,临床表现以头痛为主,部分病例出现颅底神经受累表现及锥体束受累症状,其中年纪较小的病例患者无明显临床表现,只是偶然CT检查发现。患者病程较长,在2个月-10年,平均3年,进一步支持颅底脊索瘤病灶呈缓慢浸润性生长特点。其中有一列临床最后确诊为鼻咽癌侵及颅底斜坡外,其它病例经过病理检查确诊为颅底脊索瘤。结论:分析总结颅底脊索瘤影像诊断要点,提高诊断水平,相应做出影像学分析,体现出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脊索瘤是一种生长缓慢的低度恶性肿瘤,好发于脊柱的两端,主要见于骶尾骨、其次为颅底斜坡;临床上发病年龄多在20~40岁左右,男性略多于女性。笔者搜集到1例应用核磁共振检查提示枕骨斜坡占位病变,并由病理证实为颅底脊索瘤的病例,本文就颅底脊索瘤的MRI影像学表现进行总结,旨在探讨MRI技术诊断颅底脊索瘤的价值。  相似文献   

7.
颅底脊索瘤患者生存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Zhang JT  Wang L  Wu Z  Jia GJ  Zhang LW 《中华医学杂志》2007,87(23):1607-1610
目的 分析影响颅底脊索瘤患者生存的因素。方法 收集有完善资料的颅底脊索瘤患者79例,选取性别、年龄、首发症状、阳性体征、肿瘤体积、入院前手术、入院前放疗、肿瘤部位和分期、肿瘤的质地及粘连程度、肿瘤的病理学分型、手术切除程度等可能影响颅底脊索瘤患者生存期的13个因素,用Kaplan-Meier法、Cox回归及t检验进行分析。结果 用Kaplan-Meier法单因素分析显示,肿瘤的病理学分型、入院之前曾行手术或放疗、手术切除程度、肿瘤与周围组织粘连程度是影响颅底脊索瘤患者生存期的危险因素(均P〈0.01);Cox回归多因素分析显示肿瘤的病理学分型、入院之前行手术或放疗、手术切除程度对颅底脊索瘤患者生存期的影响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 结合影响颅底脊索瘤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进一步完善包括手术技术在内的治疗手段,合理安排综合治疗的步骤,将有助于改善颅底脊索瘤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8.
分析6例肿瘤样脑炎的MRI所见,并与12例脑星形细胞瘤的增强磁共振成像(CEMRI)表现对照分析,认为Gd-DTPA CEMRI在两者的鉴别诊断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颅底脊索瘤的诊治方法.方法:分析18例颅底脊索瘤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外科治疗和预后情况. 结果:18例颅底脊索瘤患者中无特异性临床表现.手术全切除5例,大部分切除13例.经病理证实其中典型脊索瘤17例,软骨样脊索瘤1例.14例获得随访,其中4例死亡,10例恢复正常生活. 结论:颅底脊索瘤发病率低,手术全切除的难度大,需结合放射治疗.本病预后差.  相似文献   

10.
报道诊断为橄榄体桥脑小脑萎缩16例(OPCA),男10例,女6例,平均年龄52.5岁。结果临床表现及头部CT和核磁共振(MRI)影像特征进行比较和分析。结果16例CT扫描异常者9例(56.2%),无异常者7例(43.7%),但7例CT扫描无异常者经MRI检查均发现有异常改变。结果表明MRI对不典型及CT扫描正常的OPCA的诊断更有帮助。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CT对颅底脊索瘤(Chordoma)的诊断价值.方法:422例临床拟诊颅底脊索瘤的患者采用CT检查,双盲阅片,以手术病理结果和长期随访结果作为诊断金标准,评价其诊断的特异度、灵敏度、误诊率、漏诊率、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结果:422例入选患者确诊脊索瘤者为39例(9.2%).诊断灵敏度为0.795(31/39),95%的CI为[0.635-0.907];特异度为0.992(380/383),95%的CI为10.977-0.998];误诊率为0.008(3/383);漏诊率为0.205(8139);阳性预测值为0.912(31/34);阴性预测值为0.979(380/388);诊断正确率为0.974(411/422).脊索瘤CT扫描分为四型:鞍区型、斜坡型、中颅窝型和鼻咽型.鞍区型占51.6%,最为多见.肿瘤多为类圆形和不规则分形.瘤体内高、低密度混杂,均有钙化.造成误诊和漏诊最常见的相关疾病为颅底脑膜瘤和神经源性肿瘤.结论:①以"视力下降、头痛、吞咽困难等"为临床表现的诊断不明行CT检查者,有近10%脊索瘤的患者,应引起重视.②CT对颅底脊索瘤诊断的特异度高,灵敏度中等;而造成灵敏度降低的主要原因是颅底脊索瘤发病率低,阅片时未考虑到.③CT对颅底脊索瘤诊断造成误诊和漏诊最常见的相关疾病为颅底脑膜瘤和神经源性肿瘤.  相似文献   

12.
分析6种肿瘤样脑炎的MRI所见,并与12例脑星形细胞瘤的增强磁共振成像(CEMRI)表现对照分析,认为Gd-DTPA CEMRI在两者的鉴别诊断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颅底脊索瘤的常见病变及其CT、MRI影像学表现,探讨CT、MRI对颅底脊索瘤诊断和鉴别诊断的价值。方法:对15例经临床病理证实的颅底脊索瘤病例临床资料及CT、MRI平扫和增强的影像学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颅底脊索瘤MRI表现为T1WI呈低、等、高混杂信号,T2WI以高、低信号为主。MRI增强后,病灶呈不均匀轻到中度强化。CT表现病灶呈不均匀等密度或稍高密度肿块影,均见不同程度的骨质破坏。结论:MRI检查可以准确显示颅底脊索瘤的大小、形态、边界及其信号特点。CT检查在显示病灶的骨质破坏、残存骨质方面较MRI具有优势。因此,CT、MRI检查相结合在颅底脊索瘤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并能在与垂体瘤、颅咽管瘤、软骨肉瘤、鼻咽癌、脑膜瘤等颅内肿瘤鉴别诊断中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4.
为研究MRI(磁共振影像) 增强检查对脊柱转移瘤的诊断价值, 对33 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脊柱转移瘤, 使用GE (美国通用电器公司) Signa 1.5 Tesla MR扫描和使用Gd-DTPA (顺磁造影剂- 钇二乙烯五胺乙酸) MRI增强检查。结果:Gd-DTPA增强MRI检查能很好显示脊柱转移瘤数目及椎旁肿块和周围组织关系,同时探讨脊柱转移瘤生物学与影像学之间的特征联系, 揭示了脊柱转移瘤典型MRI征象。结论: Gd-DTPA增强检查能更好地显示脊柱转移瘤, 并在脊柱病变中有一定诊断与鉴别诊断价值。总结出显示脊柱转移瘤MRI检查最佳影像学组合是用SE (自旋回波) 序列T1WI(加权像) 与Gd-DTPA T1WI。  相似文献   

15.
腹腔淋巴瘤的磁共振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已经病理证实的28例腹腔淋巴瘤的磁共振表现,并与8例腹腔结核、24例淋巴转移瘤的MRI表现对照,以提高对本病的诊断、鉴别诊断和判断预后的能力。结果:淋巴瘤的MRI表现:(1)广泛分布的淋巴结肿大和T2信号异常升高。(2)肝脾肿大,尤其是脾明显肿大和T2信号升高。(3)脊柱T1信号普遍降低或局限降低。(4)胸水、腹水或骨骼破坏。结论:MRI表现对腹腔淋巴瘤的诊断和分期有一定意义,并有助于与腹腔淋巴结结核和转移瘤的鉴别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颅底脊索瘤的MRI表现及其临床手术的指导意义。方法收集本院及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近5年15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颅底脊索瘤的MRI影像学表现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果颅底脊索瘤发生于颅底中线处的斜坡和(或)鞍区,并广泛侵犯大血管等重要结构;在T1WI主要表现为低信号,T2WI表现为不均匀高信号,Gd—DTPA静脉注射增强后,均有较明显的不均匀强化。结论MRI检查颅内脊索瘤的临床意义在于明确肿瘤的部位、大小和范围,评价肿瘤的生长方式和对大血管等重要结构的侵犯情况,从而制定合适的手术方案。  相似文献   

17.
脊柱转移瘤Gd—DTPA MRI增强检查前后对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MRI(磁共振影像)增强检查对脊柱转移瘤的诊断价值,对33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脊柱转移瘤,使用GE(美国通用电器公司)Signa 1.5 TeslaMR扫描和使用Gd-DTPA(顺磁造影剂-钇二乙烯五胺乙酸)MRI增强检查。结果:Gd-DTPA增强MRI检查能很好显示脊柱转移瘤数目及椎旁肿块和周围组织关系,同时探讨脊柱转移瘤生物学与影像学之间的特征联系,揭示了脊柱转移瘤典型MRI征象。结论:G  相似文献   

18.
方华盛 《广西医学》1998,20(3):374-375
目的:评价磁共振成像(MRI)检查对纵隔肿的诊断价值。材料和方法:20例纵隔肿瘤均经手术和活检病理证实,其中男性12例,女性8例,年龄7 ̄84岁,平均49岁。其中胸腺瘤6例,恶性淋巴瘤4例,神经源性肿瘤4例,畸胎瘤2例,纤维性血管瘤1例,心包囊肿1例,食管囊肿1例,结果:MRI对纵隔肿瘤的诊断有显著优点,可清楚分辨肿瘤与心脏,大血管的关系,对中心型及纵隔型肺癌与纵隔肿瘤的鉴别诊断有重要诊断价值,能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磁共振成像(MRI)检查对纵隔肿瘤的诊断价值。材料和方法:20例纵隔肿瘤均经手术和活检病理证实,其中男性12例,女性8例。年龄7~84岁,平均49岁。其中胸腺瘤6例,恶性淋巴瘤4例,神经源性肿瘤4例,畸胎瘤2例,纤维性血管瘤1例,心包囊肿1例,食管囊肿1例。结果:MRI对纵隔肿瘤的诊断有显著优点,可清楚分辨肿瘤与心脏、大血管的关系;对中心型及纵隔型肺癌与纵隔肿瘤的鉴别诊断有重要诊断价值,能清晰地分辨实质性与囊性肿瘤;能帮助鉴别良恶性肿瘤。结论:MRI对纵隔肿瘤的诊断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对其定位、定性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20.
回顾性分析68例(80眼)眼外伤的X线平片、B超、CT和MRI资料,比较其对眼外伤性病变的诊断价值。80只伤眼中57眼合并眼部异物,在合并的69枚眼眶部异物中非磁性异物65枚,磁性异物4枚。X线平片、B超、CT和MRI对69枚异物(眼球内48枚,眼球壁13枚,球后6枚,眼睑2枚)诊断的阳性率分别为49%、74%、91%和90%。6枚球壁和邻近球壁异物X线平片定位错误。MRI诊断伤后10~62d眼内出血13眼,B超诊断4眼,CT未诊断1眼。B超诊断玻璃体混浊58眼,MRI和CT分别诊断33眼和11眼。40眼外伤性白内障经B超、CT和MRI分别诊断20眼、21眼和18眼。CT和MRI诊断2例球后脓肿,而B超未能诊断。CT诊断4例眼眶骨折,X线平片和MRI各诊断2例。结果提示:CT和MRI是检出眶内异物的最有效方法,B超主要适用于眼内和眼球壁异物的诊断;MRI可检出X线平片和CT不能显示的少数非金属异物和较小铁异物;MRI诊断眼内亚急性和慢性期出血优于CT和B超;CT诊断眶壁骨折优于MRI和X线平片;B超诊断玻璃体混浊优于CT和MRI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