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刘坤申  李延辉  杜荣品 《临床荟萃》2000,15(21):1007-1008
不稳定性心绞痛 (UA)和非 Q波心肌梗死 (NQMI)患者处于发生 Q波心肌梗死 (QMI)和心性猝死的危险之中 ,恰当的治疗不仅可以缓解急性心肌缺血 ,同时可以减少继后的不良心脏事件发生。近几年结束的一些大规模临床试验对 UA/ NQMI的诊治有很大的指导价值 ,作者参阅了国际心脏论坛的建议 ,就UA/ NQMI的诊断进展作一简单介绍。1 诊断和危险度分层急性冠脉综合征是具有相似发病机制和病理基础的一组临床综合征 ,其临床谱包括 UA和急性心肌梗死 (AMI) ,AMI又可分为 ST段抬高的 AMI和不伴 ST段抬高的 AMI。尽管 AMI按 ST段抬高与…  相似文献   

2.
急性冠脉综合征触发的病理生理机制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急性冠脉综合征(ACS)包括不稳定性心绞痛(UA)、急性心肌梗死(AMI)和淬死^[1]。AMI分为Q-波心肌梗死和非公Q-心肌梗死[2],近来为了治疗方便,又被分为ST段拾高性心肌梗死和非ST段拾高性心肌梗死。诊断仍然靠临床症状、心电图和生化标记物。在近几年,ACS引起人们极大关注,对其机制研究成为热点。多数急性冠脉事件(UA、AMI和碎死)系由冠状动脉狭窄并不十分严重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继发血栓形成所致,斑块破裂可由血液动力学、生物力学因素(包括血压及脉压、心脏收缩、冠脉血管痉挛、斑块内毛细血管出血、管壁应力)及介入手术机械外力间接或直接引起^[3]。  相似文献   

3.
肌钙蛋白T阳性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不稳定型心绞痛 (UA)的病理生理特征为冠状动脉 (冠脉 )内斑块的破裂以及继发的血栓形成。有报道 ,UA患者中35 %肌钙蛋白 T(Tn T)表现为阳性 〔1〕。Tn T作为心肌损伤的敏感指标 ,近年来发现它与 U A的病情严重程度和预后也密切相关。本研究中观察了 Tn T阳性U A患者的临床特点 ,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病例 :UA患者 6 4例中男 39例 ,女 2 5例 ;年龄 5 4~ 80岁 ,平均 (6 3.4±17.1)岁。心绞痛发作持续时间及 ST段动态变化均符合文献〔2〕UA诊断标准 ,除外急性心肌梗死 (AMI)及其它心血管疾病。表 1  2组患者心绞痛发作情…  相似文献   

4.
1 前 言过去的数十年 ,人们对急性心肌梗死 ( AMI)的认识和治疗已发生显著变化。目前认为 ,AMI和不稳定型心绞痛只是急性冠状动脉 (冠脉 )综合征( 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也有称之为急性冠脉缺血综合征 )的一部分 ,ACS包括不稳定型心绞痛、非 Q波 MI和 Q波 MI。表现为动脉粥样斑块破裂或机化 ,心电图改变包括 ST段抬高的 MI、ST段下移 (不稳定型心绞痛和非 Q波 MI)和无诊断意义的 ST段及 T波变化异常。有 ST段抬高的大多数患者将发展为 Q波型 MI,仅小部分伴有休息时缺血性胸部不适 ,且无 ST段抬高的患者可能发展为 …  相似文献   

5.
不稳定性心绞痛(Unstable Angina,UA)亦称为梗塞前综合征、急性冠状动脉机能不全或冠脉中间状态综合征,是心绞痛症状不稳定的通称,是一种严重并具有潜在危险的急症状态,易导致急性心肌梗塞(AMI)或猝死。1994年5月至1998年5月我院对32例经内科常规药物治疗无效的不稳定性心绞痛(UA)联合应用小剂量尿激酶、肝素连续静脉滴注治疗,取得了良好效果。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本组患者32例,男17例,女15例,年龄41~68岁,平均52岁,均为住院患者。均符合下列条件:①应用口服硝酯类药物、β受体阻断剂、钙离子拮抗剂、静脉滴注硝酸甘油1周后,仍有胸痛反复发作;②发作时心电图ST段下移0.1毫伏,或T波倒置;③排除AMI和溶栓、抗凝禁忌证。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下壁导联ST段压低对前壁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近期预后影响。【方法】选择本院36例前壁AMI患者,按下有无下壁ST段压低和ST段压低回复不同程度分组,观察比较住院期间各组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发生率和病死率。【结果】36例前壁AMI心电图下壁导联无sT段压低者(∑ST↓〈1mm)8例(22.2%)。伴ST段压低者(∑ST↓≥1mm)28例(77.8%),其中∑ST↓〉5mm者8例(22.2%),∑ST↓1~5mm者20例(55.6%);下壁导联有无ST段压低的两组住院期间血清肌酸激酶(CK)峰值分别为∑ST↓〈1mm组(720.1±112.5)IU/L和∑ST↓≥1mm组(2215.6±242.4)IU/L,两组相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无ST段压低者(∑ST↓〈1mm),∑ST↓〉5mm者,∑ST↓1~5mm者各组心梗并发症心力衰竭分别为0例,5例,3例,心律失常分别为1例,6例,5例,病死者分别为0例,2例,4例,三组之间相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O.05)。下壁导联ST段压低者在住院治疗d,ST段向基线回复30%~60%者,回复幅度〉60%者,回复幅度〈30%者各组心梗并发症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发生率,病死率三组之间相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结论】下壁ST段压低的程度越大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发生率和病死率越高;ST段压低回复程度越大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发生率和病死率越低。  相似文献   

7.
血栓与急性冠脉综合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s,ACS)包括不稳定性心绞痛(UA)、急性心肌梗死(AMI)和猝死(sudden cardiac death)。近来将AMI分为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和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最早于1912年由Herfick首先提出,20世纪 30年代得到进一步认识,1971年提出UA的概念。多数急性冠脉事件系由冠状动脉狭窄并不十分严重的斑块破裂、继发血栓形成所致。斑块破裂可由血液动力学、生物力学因  相似文献   

8.
心肺复苏与心血管急救第9讲急性冠脉综合征早期救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急性冠脉综合征(ACS)包括不稳定心绞痛、非Q波心肌梗死(AMI)和Q波AMI.心电图改变有ST段抬高的大多数病人将发展为Q波型心肌梗死,仅小部分伴有休息时缺血性胸部不适,且无ST段抬高的病人可能发展为Q波型心梗,而大多数病人最终诊断为非Q波心梗和不稳定心绞痛.  相似文献   

9.
目的:为了探讨小剂量尿激酶(UK)对不稳定心绞痛(UA的疗效及对UA发生急性心肌梗塞(AMI)和心源性猝死(SCD)作用。方法:对300例UA患随机分成溶拴治疗组和对照组(常规治疗组),其中30例经冠造证实。结果:溶拴治疗组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溶拴治疗组AMI和SCD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同时发现韧发性、恶化性、梗塞后和中间综台征的疗效明显高于静息性和混和性UA(P<0.01)。冠造结果发现:心电图(ECG)ST段抬高的UA病人血栓出现率明显高于ST段下移的病人(P<0.01)。结论:小剂量UK治疗UA疗效好且无明显副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杏丁注射液治疗稳定性心绞痛的疗效。方法 :稳定性心绞痛患者 10 0例随机分为两组 ,治疗组 5 0例 ,杏丁注射液 2 0ml加入 5 %葡萄糖 2 5 0ml中静脉滴注 ,1次 /d ,连用 14d ;对照组 5 0例 ,硝酸甘油注射液 5mg加入 5 %葡萄糖 2 5 0ml静脉滴注 ,1次 /d ,连用 14d。结果 :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 82 .0 % ,心电图总有效率 6 0 .0 % ,对照组分别为 6 7.0 %和 32 .0 % ,两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5 ) ;治疗组治疗前后心电图 12导联中ST段下降导联数 (NST)及 12导联中ST段压低数值总和 (ΣST)均有明显改善。结论 :杏丁注射液治疗稳定性心绞痛安全用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治疗(PCI)患者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手术前后动态心电图微伏级T波电交替(MTWA)的变化及临床价值。方法将31例ACS患者[不稳定性心绞痛(UA)20例、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11例]作为观察组;另将冠状动脉造影正常的健康体检者31例设为对照组,对2组进行24h的动态心电图检查,比较2组患者MTWA的变化。结果 PCI术后,观察组STEMI患者2个通道的MTWA指标高于UA患者和对照组(P<0.05)。结论应用动态心电图检测MTWA可对ACS患者进行危险分层,但最大的T波电交替值对进行手术前后的监测结果具有明显的不稳定性。  相似文献   

12.
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溶栓治疗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按ST段抬高与否分为ST段抬高型ACS和非ST段抬高型ACS和不稳定性心绞痛[1],发病的主流机制为斑块破裂诱发急性血栓形成,血栓若为闭塞性则造成ST段抬高性急性心肌梗塞(AMI),若为非闭塞性则造成非ST段抬高性AMI或不稳定性心绞痛.对ACS的危险评估中,首先是明确诊断,然后进行临床分类和危险分层,最终确定治疗方案[2].在危险评估中,心电图是最重要的资料,其次为血清心肌酶和血清心脏特异性标记物(心肌肌钙蛋白)及患者年龄、吸烟、有否陈旧性心肌梗塞、糖尿病、高血压等[3].  相似文献   

13.
我院自1990年2月~1992年10月收治AMI病人36例,选择19例有适应症的AMI,采用了小剂量的尿激酶(UK)治疗,取得较满意的疗效,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诊断标准 符合WHO关于AMI诊断标准,具备下列条件:(1)剧烈持久的心绞痛持续30分钟以上,伴大汗、经休息口服硝酸甘油不缓解。(2)具备特征性心电图的动态改变:①ST段明显抬高>0.2mv,有的与直立T波形成单向曲线;②出现病理性  相似文献   

14.
韩恭祝  袁鹏 《中国综合临床》2002,18(12):1074-1074
不稳定型心绞痛 (unstable angina,UA)是稳定型劳累性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 (AMI)之间的中间状态 ,若治疗不当 ,15 %~ 35 %可发展为 AMI,甚至猝死 [1 ]。近 3年来 ,我们在抗缺血治疗的基础上 ,加用小剂量尿激酶联用肝素和阿司匹林治疗 U A 33例 ,取得满意疗效 ,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入选患者均符合 WHO1979年制定的 UA诊断标准 :1发作时 ST段压低≥ 0 .2 m V,并累及 3个以上导联 ,缓解时 ST段压低明显改善 ;2发作次数每天≥ 1次 ;3每次持续时间≥ 30分钟 ,共 6 3例。随机分为两组 ,A组为对照组 30例 ,B组为观察…  相似文献   

15.
1992年,Fuster等确定由冠脉斑块破裂并发血栓形成导致冠状动脉的完全或次全闭塞的病理状况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包括不稳定性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AMI),缺血性心源性死亡。依据心电图的表现分为ST段抬高型,非ST段抬高型。不同分型溶栓治疗获益程度有差异。本探讨非ST段抬高型ACS。  相似文献   

16.
采用上胸段硬膜外阻滞 (TEA)技术阻滞心脏交感神经干 (第 1~ 5胸椎 )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 12例 ,比较阻滞前后的临床效果及心电图 ST T变化。1 病例与方法1.1 病例 :临床诊断符合 1979年国际心脏病学会及 WHO临床命名标准化联合专题组制订的缺血性心脏病的命名和诊断标准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B型尿钠肽(BNP)对伴急性胸痛但心电图无ST段抬高的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诊断价值。方法:对156例门诊及急诊急性胸痛或胸部不适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测定BNP和肌钙蛋白I(cTnI),评价BNP对无ST段抬高的AMI患者的早期诊断价值。结果:156例患者中,不伴有心电图ST段抬高AMI患者,其入院时BNP水平显著高于不稳定型心绞痛和非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BNP诊断无ST段抬高的AMI的敏感度为0.63,特异度为0.42。联合应用BNP及cTnI可显著提高对无ST段抬高AMI的诊断敏感度(0.99),阴性预测值可提高至0.98。经多元回归分析发现,对于诊断无ST段抬高AMI,BNP是一个显著的独立指标。结论:对于伴有急性胸痛但无ST段抬高的AMI患者,尤其是cTnI还未达到AMI诊断阈值时,BNP联合cTnI可能成为其有效的早期诊断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参蛭通脉汤对不稳定型心绞痛(UA)患者心绞痛发作及心电图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20年10月收治的90例UA患者的临床资料,将行西医治疗的44例患者纳入对照组,将行西医+参蛭通脉汤治疗的46例患者纳入观察组。比较两组治疗前、治疗4周后心绞痛发作及心电图情况。结果:相比治疗前,两组治疗4周后心绞痛发作次数减少,心绞痛持续时间缩短,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比治疗前,两组治疗4周后ST段压低最大值、ST段压低的导联数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UA患者采用参蛭通脉汤治疗,可改善心绞痛发作及心电图情况。  相似文献   

19.
非ST段抬高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介入治疗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是以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或侵蚀,继而发生完全或不完全闭塞性血栓形成为病理基础的一组临床综合征,包括从不稳定性心绞痛(UA)至急性心肌梗死(AMI)的一系列临床病征。现代诊疗策略以初始心电图有无持续性ST段抬高分为ST段抬高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症和非ST段抬高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对于ST段抬高的ACS,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总结 17例老年急性冠脉综合征 (ACS)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PCI)的效果。方法 老年男性ACS患者 17例 ,持续胸痛伴 (或 )ST段抬高的患者急诊PCI(2例 ) ;非ST段抬高的AMI及UA患者规范内科治疗病情平稳 1周后行PCI。结果 对 2 1支罪犯血管进行PTCA后置入 2 5枚支架。除 4例近期病人 ,12例随访 4~ 16个月无心绞痛发作 ;1例术后 3个月冠脉造影显示支架内再狭窄 ,经切割球囊扩张后随访 5个月无心绞痛发作。结论 根据危险分层对老年ACS患者及时进行PCI可获得良好效果 ,临床安全程度高。成功的支架置入和围手术期的治疗管理是老年ACS患者PCI成功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