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本文检测T淋巴细胞亚群数、淋巴细胞转化试验、白细胞介素2活性,对卫氏并殖吸虫病患者治疗前后细胞免疫功能进行观察。结果显示:CD3、CD4、CD4/CD8值降低,淋巴细胞转化受抑;白细胞介素2活性降低;吡喹酮治疗后1个月,检测上述指标,无明显改变。提示卫氏并殖吸虫感染可导致人体细胞免疫功能的抑制。 相似文献
2.
对辽宁、吉林及浙江省两种染色体类型卫氏并殖吸虫的5个地理群的基因组DNA进行了重复顺序的比较。3个2n型地理群成虫DNA的PstI消化物皆有6.6kb片段,未见人体差异。未知染色体类型的永嘉的卫氏并殖吸虫也见到此特异片段,经生殖细胞染色体验证,n=22。用双酶切消化两型成虫DNA,经分子杂交技术强化,使限制性酶切片段长度差异(RFLDs)更显著。 相似文献
3.
嵌合体型卫氏并殖吸虫在浙江的发现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浙江省宁海县小汀村原为肺吸虫病重流行区,病人多有咯血,咳嗽等症状,痰液中易找到卫氏并殖吸虫卵。从当地溪蟹中收集该虫囊蚴,感染猫或犬被取成虫。将24个卫氏并殖吸虫成虫的卵巢和睾丸作染色体核型观察,6个虫体(6/24)的生殖细胞中期图象显示为二倍体型(n=11,2n=22);18个虫人体(18/24)为嵌合体型,其中9个虫体的生殖细胞染色体数为二倍体/三倍体的嵌合体型(n=11,2n=22/3n=44 相似文献
4.
以EcoRI酶切安徽地区卫氏并殖吸虫基因组DNA,电泳分离回收0.4~4kb的DNA片段。与EcoRI酶切并经牛肠碱性磷酸脂酶处理的大肠杆菌质粒pUR222载体,在T4DNA连接酶作用下重组连接,构建卫氏并殖吸虫基因组DNA文库,获得1.08×106个重组克隆。经重组克隆质粒的快速鉴定和卫氏并殖吸虫基因组DNA探针菌落原位杂交证实,重组克隆中含有与卫氏并殖吸虫基因组DNA同源的DNA插入片段,并初筛到19个阳性重组克隆。表明卫氏并殖吸虫基因组DNA文库构建成功。 相似文献
5.
胡建妙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2005,23(1):64-64,i001
并殖吸虫病是区域性分布的寄生虫病 ,多侵犯胸部。有关X线表现文献报道较多 ,B超和CT报道较少。X线、CT与B超联合检查尚未见报道。作者对近年来 47例资料完整的卫氏并殖吸虫病病例进行了影像学分析 ,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 调查广东省卫氏并殖吸虫分布现状。方法 解剖采集自广东省从化市良口、 龙门县南昆山、 乐昌市大洞和平远县木溪与郭屋等5个调查点山溪的螺蛳及溪蟹, 检查卫氏并殖吸虫尾蚴、 囊蚴。以所获囊蚴人工感染家猫、 犬, 解剖查找并殖吸虫成虫。取成虫样本, 进行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单位I基因 (COI基因) 和核糖体基因第二间隔区 (ITS2 基因) 基因序列分析, 并与GenBank中现存并殖吸虫的COI、 ITS2基因序列进行比对。结果 良口、 南昆山、 大洞、 木溪和郭屋5处疫源地的第一中间宿主螺蛳鉴定均为放逸短沟蜷, 其尾蚴感染率分别为0.33%、 0.15%、 0.058%、 0.10%和0.05%; 第二中间宿主溪蟹鉴定均为平和华溪蟹, 其囊蚴感染率分别为100%、 100%、 38.09%、 55.36%和65.26%。良口、 南昆山、 大洞、 木溪和郭屋平均每只蟹检出囊蚴数量分别为79.4、 105.66、 9.16、 16.18个和15.6个, 平均每克蟹含囊蚴数量分别为11.12、 7.87、 0.58、 0.69个及0.85个, 囊蚴鉴定均为卫氏并殖吸虫。人工感染家猫、 犬体内检获卫氏并殖吸虫成虫与虫卵。良口、 南昆山、 大洞、 木溪和郭屋5处调查点卫氏并殖吸虫成虫样本COI基因序列与GenBank中的AF219379.21、 AF540958.1号基因序列同源性分别为99%、 99%、 99%、 98%、 99%, ITS2基因序列与DQ836243.1、 DQ351845.1、 AB354217.1号同种基因同源性分别为98%、 99%、 98%、 98%、 98%。结论 广东省新发现2处卫氏并殖吸虫超高度疫源地和3处卫氏并殖吸虫高度疫源地, 5 地虫种间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卫氏并殖吸虫病肺内及肺外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特征。方法 收集经实验室和临床确诊的30例卫氏并殖吸虫感染病例资料,回顾性分析卫氏并殖吸虫病患者临床及影像学特征。结果 卫氏并殖吸虫病患者肺内症状以胸闷、发热、胸痛、咳嗽、咳痰、呼吸困难为主,肺外表现有腹痛、呕吐、腹泻、纳差、消瘦、双下肢乏力、头痛、头昏、癫痫样发作、皮下游走性包块等。30例卫氏并殖吸虫病患者血清或胸腔积液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增加。患者胸部CT异常主要有结节、磨玻璃样变、虫蚀样变、胸腔积液、“隧道”征、“月晕”征等,头颅CT和MRI可见颅内出血灶及大范围“指套样”水肿,腹部CT呈肝脾包膜下蛇纹石样变、“隧道”征样变。结论 卫氏并殖吸虫病以多器官系统受累为特征;CT及MRI示“隧道”征、蛇纹石样变系由卫氏并殖吸虫在颅内、肺内、肝脾内迁移游走形成,是本病的重要影像学征象。 相似文献
8.
9.
张祖荣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2000,18(2):68-68
卫氏并殖吸虫主要寄生于肺部 ,引起急性或慢性并殖吸虫病 [1 ,2 ]。该病属食源性寄生虫病 ,近年来上海市有上升趋势 [3]。该病临床表现较为复杂 ,如咳嗽、咳痰、胸痛及发热等症状无特征性 ,故易致误诊。为探讨其临床诊断方法 ,作者对本院 1998年 8月至 1999年 3月所收住的 10例并殖吸虫病病例资料作了临床分析 ,以加深对本病的认识 ,减少漏诊及误诊。临床资料一般资料 10例患者中男性 6例 ,女性 4例 ,年龄 30~44岁 (平均 39.3岁 ) ,发病前 2年均在上海居住并常在外就餐。诊断依据 10例卫氏并殖吸虫病病例均经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寄生虫… 相似文献
10.
对辽宁、吉林及浙江省两种染色体类型卫氏并殖吸虫的5个地理群的基因组DNA进行了重复顺序的比较。3个2n型地理群成虫DNA的PstⅠ消化物皆有6.6kb片段,未见个体差异。未知染色体类型的永嘉的卫氏并殖吸虫也见到此特异片段,经生殖细胞染色体验证,n=22。用双酶切消化两型成虫DNA,经分子杂交技术强化,使限制性酶切片段长度差异(RFLDs)更显著。 相似文献
11.
目的:建立一种鉴别大劣按蚊复合体A和D种的PCR检测技术。方法:根据大劣按蚊A和D种核糖体DNA第二内转录间隔区的序列差异,设计种特异引物,通过PCR扩增出种特异长度(A种为374bp,D种为663bp)的片段区分蚊种。结果:该法敏感性达1/1600单蚊抽提DNA或1/5单条蚊腿水匀浆DNA。应用该法检测大劣按蚊AFRIMS实验室品系10例,HN实验室品系20例,以及采自海南省白沙、和平、罗葵、毛阳等地野外样本148例,均显示A种特异带;云南省勐腊地区野外样本30例,全部为D种特异带。结论:提供一种简便可靠的蚊种鉴别PCR法,确认我国海南和云南的大劣按蚊分别为A种和D种,为深入研究我国大劣按蚊复合体不同成员种的地理分布、生态习性和传疟作用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12.
新疆6种蚊虫的rDNA-ITS2区序列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测定并分析了新疆4种伊蚊和2种按蚊的rDNA-ITS2区序列,新疆伊蚊、刺扰伊蚊ITS2区长度分别为231bp-256bp、250bp或253bp,其克隆间、种内序列差异分别为0.3-4.3%、0.8%-1.4%,里海伊蚊与长刀伊蚊的长度为330bp、251bp,种内序列无差异;4种伊蚊种间序列差异明显大于种内差异水平,为12.3%-33.5%;赫坎按蚊和米赛按蚊的ITS2区序列长度分别为463bp、311bp,种内个体间无差异。而种间的差异为30.8%,结果显示rDNA-ITS2区序列差异,为形态上易混淆蚊种提供了有意义的分子监别特征。 相似文献
13.
用rDNA研究海南省大劣按蚊的种型分类地位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目的 :为了进一步确定海南省大劣按蚊的种型分类地位。方法 :以采自海南省的大劣按蚊实验室品系、野外现场捕蚊及采自泰国的大劣按蚊 A种 ( AFRIMS实验室品系 )为材料 ,用 PCR扩增比较海南省与泰国大劣按蚊的 r DNA第二内转录间隔区 ( ITS2 )序列。结果 :测出序列 84 1bp,包括 ITS2及两侧的 5.8S和 28S编码基因的一小部分序列 ,ITS2长 716bp,海南省与泰国大劣按蚊序列相同 ,未发现种内或种群内变异。结论 :证实海南省存在大劣按蚊 A种 ,与以往染色体核型分析及蚊卵扫描电镜的观察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14.
基于核糖体基因分析的中华血吸虫分子种系发生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 测定中华血吸虫细胞核核糖体基因 r DNA- ITS2和 L SU序列 ,并根据这些序列 ,构建基因树 ,探讨中华血吸虫在裂体属内的系统发生位置。 方法 以 GNT- K法抽提基因组 DNA后 ,用特异引物 ,PCR扩增目的基因。扩增后的 PCR产物经纯化后克隆于载体质粒 p T- adv中再次扩增后 ,提取并纯化质粒 DNA,并以此作模板 ,使用通用测序引物 M13 (F/ R)于 L icor测序仪上进行测序。检索 Gen Bank,查找曼氏血吸虫相关血吸虫两基因序列 ,将有关血吸虫同一基因排序、比较分析后 ,以毛毕吸虫和杜氏小裂体吸虫作为外群 ,使用 PHYL IP和 MEGA以邻接法和最大简约法绘制系统发生树。 结果 克隆并测定了中华血吸虫的 r DNA - ITS2和 L SU ,毛毕吸虫的r DNA- ITS2序列 ,以及根据这些序列构建系统发生树。 结论 中华血吸虫 ITS2和 L SU基因的系统发生树结果一致 ,均提示中华血吸虫归属于亚洲血吸虫种群 ,且中华血吸虫可能是该种群血吸虫类群中较古老的虫种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获得编码日本血吸虫大陆株磷酸丙糖异构酶 ( Sjc TPI)的 c DNA基因片段 ,对其克隆与测序。方法 :以日本血吸虫大陆株成虫总 RNA为模板 ,经过逆转录 -聚合酶链 (式 )反应( RT- PCR)获得编码 Sjc TPI抗原的 c DNA片段 ,并克隆于载体 M13mp18、M13mp19,双脱氧链末端终止法测 DNA序列。结果 :体外 PCR扩增获得了编码 Sjc TPI的 0 .75kb c DNA片段 ,6个重组克隆子经酶切鉴定均有 0 .75kb片段的插入。测得编码 Sjc TPI的 DNA序列。结论 :用自行设计的引物成功地扩增了编码日本血吸虫大陆株 TPI抗原的基因片段并进行了克隆、测序 ,为制备重组 TPI进行疫苗试验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获得编码日本血吸虫大陆株磷酸丙糖异构酶 ( Sjc TPI)的 c DNA基因片段 ,对其克隆与测序。方法 :以日本血吸虫大陆株成虫总 RNA为模板 ,经过逆转录 -聚合酶链 (式 )反应( RT- PCR)获得编码 Sjc TPI抗原的 c DNA片段 ,并克隆于载体 M13mp18、M13mp19,双脱氧链末端终止法测 DNA序列。结果 :体外 PCR扩增获得了编码 Sjc TPI的 0 .75kb c DNA片段 ,6个重组克隆子经酶切鉴定均有 0 .75kb片段的插入。测得编码 Sjc TPI的 DNA序列。结论 :用自行设计的引物成功地扩增了编码日本血吸虫大陆株 TPI抗原的基因片段并进行了克隆、测序 ,为制备重组 TPI进行疫苗试验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采集于广州1只猫小肠内、形态与犬弓首蛔虫相似的寄生虫进行分子生物学鉴定。方法以核糖体DNA(rDNA)内转录间隔区(ITS)作为遗传标记对虫体进行种特异PCR鉴定,并测定了ITS-2序列,将序列与犬弓首蛔虫、猫弓首蛔虫、马来西亚弓首蛔虫序列进行比较,得到其序列的相似性和差异性。结果用马来西亚弓首蛔虫种特异性引物对试验虫体DNA进行扩增时,能扩增出明显的DNA片段,而犬弓首蛔虫、猫弓首蛔虫种特异性引物对试验虫体DNA扩增时不能扩增出任何DNA片段。试验虫体的ITS-2序列与马来西亚弓首蛔虫的ITS2序列相似性为100%,与猫弓首蛔虫的相似性为88.7%~89.0%,与犬弓首蛔虫相似性为75.8%。结论经分子生物学和形态学鉴定,从广州猫体采集的蛔虫为马来西亚弓首蛔虫,在我国为首次发现。 相似文献
18.
应用rDNA ITS2区段基因序列分析对浙江省传疟媒介的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对浙江省传疟媒介种类进行鉴定,以指导疟疾防治工作。方法 针对媒介按蚊核糖体核酸内转录间隔2(rDNAITS2)区段基因特征,应用PCR基因鉴别技术,对浙江省现场捕捉的按蚊与嗜人按蚊、八代按蚊、中华按蚊、雷氏按蚊实验室标本进行基因鉴别和比较。结果 浙江省现场捕捉的按蚊DNA样本的PCR扩增产物均为250bp,与实验室中华按蚊标本一致。结论 中华按蚊目前仍是浙江省的主要传疟媒介,现场调查未发现嗜人按蚊。 相似文献
19.
目的测定长爪沙鼠及新西兰白兔源肺孢子虫的ITS1-5.8S rDNA-ITS2序列,并与大鼠源肺孢子虫的相应序列进行比较分析。方法用地塞米松免疫抑制法诱导长爪沙鼠和新西兰白兔感染肺孢子虫;制作肺印片进行瑞-姬氏复合染色,通过镜检初步了解感染情况;提取肺孢子虫总DNA,设计合成引物进行PCR扩增;纯化扩增产物后克隆测序;与登录Gen-Bank的大鼠源肺孢子虫相关序列进行比较分析。结果长爪沙鼠源肺孢子虫的ITS1、5.8S rDNA和ITS2基因序列长分别为158、157和172bp,新西兰白兔源肺孢子虫的相应序列分别为129、158和178bp。结论本实验测得的长爪沙鼠及新西兰白兔源肺孢子虫的ITS1-5.8S rDNA-ITS2序列以往未曾报道,此结果为肺孢子虫的遗传学研究提供了新的资料。 相似文献
20.
采用PCR-RFLP方法对我国内脏利什曼病传播媒介中华白蛉(Phlebotomus chinensis)、吴氏白蛉(Ph.wui)、长管白蛉(Ph.longiductus)和亚历山大白蛉(Ph.alexandri)等4种白蛉的核糖体内转录间隔2区(ITS2)进行分型。PCR-RFLP结果显示,以限制性内切酶DraⅠ酶切ITS2片段,可分出4种RFLP带型,即A为450 bp,B为154 bp/127 bp/93 bp/66 bp/10 bp,C为311 bp/80 bp/60 bp,D为353 bp/300 bp/160 bp/58 bp。结果显示,4种白蛉均只有1种RFLP带型,中华白蛉为AA型,亚历山大白蛉为BB型,吴氏白蛉为CC型,长管白蛉为DD型。利用PCR-RFLP方法可区分我国4种内脏利什曼病传播媒介的种类。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