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重视大黄在病毒性肝炎治疗的应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病毒性肝炎的发病机制复杂,目前还没有比较完善的学说,但内毒素血症在病毒性肝炎的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受到一致认同.目前阻断内毒素血症的具体有效的方法较少.  相似文献   

2.
毛毛  李勇 《陕西中医》2010,31(5):515-516
目的:观察大黄解毒灌肠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肠源性内毒素血症的疗效。方法:将90例轻、中度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内毒素检测0.01Eu/mL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5例。在综合治疗基础上治疗组加用大黄解毒汤(茯苓、薏米、赤芍、白及、黄芩、大黄、紫草、儿茶等)保留灌肠,对照组加用乳果糖保留灌肠,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内毒素、肝功能、症状等变化,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大黄解毒汤保留灌肠可快速改善慢性乙型肝炎肠源性内毒素血症,对抗内毒素所致肝损害,显著优于对照组。结论:中药灌肠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肠源性内毒素血症有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的功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中药退黄灌肠方对病毒性肝炎高胆红素血症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血清内毒素及TNF-α水平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02例病毒性肝炎高胆红素血症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1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复方甘草酸苷针、还原型谷胱甘肽针、思美泰针等进行综合治疗,治疗组加用中药退黄灌肠方灌肠治疗,两组患者均治疗4周。治疗结束后,检测两组患者TBi L、ALT、AST及血清内毒素、TNF-α水平。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TBi L、ALT、AST及内毒素、TNF-α水平均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P0.01),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或P0.01),且治疗组血清内毒素、TNF-α水平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1)。结论通过降低血清内毒素及TNF-α水平,降低TBi L、ALT、AST,可能是中药退黄灌肠方治疗病毒性肝炎高胆红素血症的重要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4.
中药治疗病毒性肝炎的药理学基础辨析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陈忻  张楠 《陕西中医》2007,28(1):73-76
目的:辨析中药治疗病毒性肝炎的药理基础。方法:依据中医辨证论治思想,归纳治疗病毒性肝炎复方中常用中药近百种,分析其药理研究资料;从整体的、多靶点的认识出发,归纳辨析这些药物治疗病毒性肝炎的药理学基础。结论:认为这些中药治疗病毒性肝炎的药理基础主要为抗HBV病毒,增强或抑制机体免疫功能,抗炎保肝降酶,抗肝纤维化、抗肝硬化,利胆;药物促进肾上腺皮质功能的作用,是补肾、益气治则现代药理基础的重要体现;调节胃肠功能促进消化的作用,对改善肝炎的消化道症状有积极的意义;降血脂有利于预防肝炎并发的脂肪肝、血瘀证;活血化瘀药治疗瘀血阻络型肝炎的药理基础是改善血液流变性、抗血栓形成;重型肝炎使用通腑泻下的药物是基于它的泻下、解毒和抗内毒素作用。  相似文献   

5.
辛伟 《湖北中医杂志》2011,33(10):43-44
肝硬化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其中包括病毒性肝炎后肝硬化;自身免疫性肝炎发展所致肝硬化;酒精性或非酒精性肝炎后肝硬化;药物型肝损害导致肝硬化;瘀血性和遗传性肝硬化等。由于其解剖和生理病理的关系,肝硬化患者发生腹泻的机率很高,腹泻(特别是感染性腹泻)导致的内毒素血症、水电解质平衡失调等可加重肝脏的进一步损害,从而引起原发性腹膜炎、腹水、肝性脑病的发生,严重危害病人的生命。  相似文献   

6.
本文用鲎试剂的产色基质偶氮法定量检测技术对60名正常人血浆检测内毒素其正常范围<O.05Eu/ml;对92名病毒性肝炎,其中急性肝炎35例,慢性肝炎45例,重症肝炎12例,检测其内毒素范围分别为0.85-3.22Eu/ml、0.09-3.51Eu/ml、1.53-4.57Eu/ml。并进行定期连续检测,急肝从第3周逐渐下降至正常值者88.6%;慢肝从第3周下降至正常值者为34.3%,其余呈持续性;重肝从第3周持续上升至6、7周死亡占58.3%,内毒素量高达6.52Eu/ml。为病毒性肝炎愈合提供参考指标。其严重程度为:重肝>慢活肝>急肝。视病理类型而定。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降低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内毒素水平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2例患者随机分两组:治疗组和对照组,运用鲎试剂定量检测技术对病例内毒素水平采血检测.结果:治疗组内毒素水平1.64±0.46Eu/ml,至第七周恢复正常者占50%;对照组内毒素水平2.10±0.51Eu/ml,至第七周恢复正常者占30.6%;两组间疗效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中西结合治疗对降低内毒素水平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8.
肝炎是由肝炎病毒引起的,所以也称病毒性肝炎,由于感染病毒种类不同,通常分为甲型病毒性肝炎,乙型病毒性肝炎和非甲非乙型病毒性肝炎。就中医而论,急性黄疸型肝炎相当于急黄和瘟黄;无黄疸型肝炎相似于湿瘟;慢性肝炎则类属于中医的胁痛、郁症和(疒征)积范畴。  相似文献   

9.
目的:介绍赵智强教授运用解毒法治疗病毒性肝炎的经验。方法:通过跟师学习,整理其治疗慢性病毒性肝炎的病案,阅读赵师相关著作论文,并结合病理学和现代药理学寻找从毒论治的依据,浅谈赵师治疗病毒性肝炎的原则及选方用药。结果:赵师认为病毒性肝炎病情多复杂,强调毒邪贯穿本病始终,病机不外乎湿热瘀毒蕴结和正虚邪恋,辨证应从整体出发,注重各个脏腑功能及气血变化。治疗上根据病程长短及毒邪轻重不同,分别采用解毒法、排毒法、抗毒法。结论:赵智强教授从毒论治病毒性肝炎在临床上疗效显著,体现了中医药治疗病毒性肝炎的优势,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0.
韩品旭 《山西中医》2010,26(10):5-6,8
病毒性肝炎依病原体不同,分为甲型、乙型、丙型、丁型、戊型5种,但目前尚缺乏特别有效的抗病毒药物.而慢性病毒性肝炎的发病机理更为复杂,病情反复发作,治疗更为棘手.江苏省名老中医韩如章主任中医师在治疗慢性病毒性肝炎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笔者随家父临证多年,现将其临床经验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1.
传统的中医疾病名称中没有“病毒性肝炎”一词。在现代医学中,“病毒性肝炎”包括甲型病毒性肝炎(A型病毒性肝炎)、乙型病毒性肝炎(B型病毒性肝炎)、丙型病毒性肝炎(C型病毒性肝炎)、丁型病毒性肝炎(D型病毒性肝炎)、戊型病毒性肝炎(E型病毒性肝炎)、己型病毒性肝炎(F型病毒性肝炎)和庚型病毒性肝炎(G型病毒性肝炎)。  相似文献   

12.
瘀胆型肝炎可发生于各型病毒性肝炎中 ,是以肝内小胆管胆汁瘀积为主要表现的一种肝炎类型。活血化瘀法是治疗中不容忽视的一环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 ,清热解毒、活血化瘀中药具有调节免疫 ,抑制病毒 ,清除内毒素血症 ,扩张毛细胆管 ,改善微循环 ,促进肝功能恢复作用。无论是急性或是慢性瘀胆型肝炎 ,活血化瘀药物都应在辨证之基础上应用。应根据各种活血化瘀药的不同性能、患者湿热偏盛及邪正盛衰等情况加以斟酌。  相似文献   

13.
各种原因导致的肝细胞严重受损常伴有肠源性内毒素血症 ,内毒素 (LPS)刺激单核巨噬细胞使其产生肿瘤坏死因子(TNF α) ,进一步介导肝细胞的损害。我们应用生大黄治疗慢性重型肝炎患者 ,观察LPS及TNF α的变化 ,现报告如下。资料与方法1 临床资料 慢性重型肝炎患者 46例 ,早期 30例 ,晚期16例。符合 1995年全国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术会议修订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诊断标准〔中华传染病杂志 1995 ;13( 1)∶2 41〕 ,排除淤胆型肝炎、自身免疫性肝炎、葡萄糖 6 磷酸脱氢酶缺乏症等患者。 13例慢性重型肝炎病例有肝组织病理检查依…  相似文献   

14.
病毒性肝炎由多种肝炎病毒引起,目前已发现病毒性肝炎共有5型。我国是病毒性肝炎高发区,在我国中医与西医病名是不同的。中医没有病毒性肝炎这个病名,中医认为感受湿热所致为急性黄疸性肝炎,湿热困阻脾胃累及肝胆为急性无黄疽性肝炎。气滞血瘀,热伤肝阴为慢性肝炎。湿热痰瘀胶着。郁阻血分。肝胆失泄为瘀胆型肝炎,重型肝炎属“急黄”或“瘟黄”。  相似文献   

15.
吴寿善教授专注于肝病临床工作50余年,尤其善于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其核心思想为"立足于脾、从脾论治",并根据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不同证型确立各自的治法,疗效显著。对吴寿善教授治疗乙肝的核心思想与用药经验进行介绍,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辨证结合辨病治疗柯萨奇病毒性肝炎临床疗效和其病因病机特点,并与甲、戊型病毒性肝炎进行比较.方法:我们对30例柯萨奇病毒感染引起的肝细胞损伤作了临床观察,并设30例甲型病毒性肝炎和30例戊型病毒性肝炎对照观察.结果:经辨证结合辨病治疗ALT、TBIL明显下降,症状体征改善明显.经1个月的治疗临床治愈率,分别为柯萨奇病毒性肝炎76.67%,甲型病毒性肝炎80%,戊型病毒性肝炎76.67%.结论:柯萨奇病毒性肝炎、甲型病毒性肝炎、戊型病毒性肝炎在病因病机上各有侧重,柯萨奇病毒性肝炎以湿、热、瘀为主,甲型病毒性肝炎以风、热、瘀为主,戊型病毒性肝炎以湿、毒、瘀为主.在辨证结合辨病施治上也各有侧重.  相似文献   

17.
张玮 《中医药学刊》2005,23(7):1339-1340
目的:观察辨证结合辨病治疗柯萨奇病毒性肝炎临床疗效和其病因病机特点,并与甲、戊型病毒性肝炎进行比较。方法:我们对30例柯萨奇病毒感染引起的肝细胞损伤作了临床观察,并设30例甲型病毒性肝炎和30例戊型病毒性肝炎对照观察。结果:经辨证结合辨病治疗ALT、TBIL明显下降,症状体征改善明显。经1个月的治疗临床治愈率,分别为柯萨奇病毒性肝炎76.67%,甲型病毒性肝炎80%.戊型病毒性肝炎76.67%。结论:柯萨奇病毒性肝炎、甲型病毒性肝炎、戊型病毒性肝炎在病因病机上各有侧重。柯萨奇病毒性肝炎以湿、热、瘀为主,甲型病毒性肝炎以风、热、瘀为主,戊型病毒性肝炎以湿、毒、瘀为主。在辨证结合辨病施治上也各有侧重。  相似文献   

18.
党中勤  牛晓玲 《中医药学刊》2003,21(7):1170-1171
瘀胆型肝炎可发生于各型病毒性肝炎中,是以肝内小胆管胆汁瘀积为主要表现的一种肝炎类型。活血化瘀法是治疗中不容忽视的一环,现代药理研究表明,清热解毒、活血化瘀中药具有调节免疫,抑制病毒,清除内毒素血症,扩张毛细胆管,改善微循环,促进肝功能恢复作用。无论是急性或是慢性瘀胆型肝炎,活血化瘀药物都应在辨证之基础上应用。应根据各种活血化瘀药的不同性能、患者湿热偏盛及邪正盛衰等情况加以斟酌.  相似文献   

19.
病毒性肝炎是由多种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脏炎症和坏死性病变为主的一组传染病.病毒性肝炎是威胁人类健康最为严重的传染病之一,具有传染性强、发病率高的特点.目前,已被确认的病毒性肝炎有五型,即甲型、乙型、丙型、丁型和戊型病毒性肝炎.其中,甲、乙两型最为常见.目前病毒性肝炎尚无理想的治疗方法,控制其危害仍以预防为主.本文重点讨论人群中最为常见的甲型和乙型病毒性肝炎的预防与控制策略及措施.  相似文献   

20.
中医治疗重型肝炎近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重型肝炎是病毒性肝炎中最严重的一种类型。根据起病的缓急及有无慢性肝病基础,可分为急性、亚急性和慢性重型肝炎。急性、亚急性重型肝炎是指既往无慢性肝炎病史,以急剧发病,黄疸迅速加深,内毒素血症,不同程度的精神、神经症状,凝血酶原时间明显延长、凝血酶原活动度低于40%为特点,病情进展快,短期出现肝功能、肾功能衰竭。急性和亚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