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 评价64层螺旋CT(MSCT)应用前瞻性心电门控横断面扫描技术低剂量冠状动脉成像的能力及图像质量.方法 连续选取77例临床拟行冠状动脉成像的患者(A组,平均体重指数24.6,心率<70次/min)行前瞻性门控横断面扫描,根据患者体重指数选择管电流(230~740 mA),管电压120 kV;用同样扫描条件模拟固定参数螺旋扫描剂量并记录.同时比较行MSCT冠状动脉成像连续回顾性门控心电标记固定参数的30例患者(B组,平均体重指数23.9,心率<70次/min)的扫描剂量,并对2组的图像质量进行评价(配对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A组前门控横断面扫描冠状动脉成像剂最平均为3.37 mSv,所获图像满足临床诊断需要,模拟固定参数螺旋扫描平均剂量为17.29 mSv;B组实际回顾性门控CT固定参数螺旋扫描冠状动脉成像平均剂量为18.13 mSv.B组与A组模拟固定参数螺旋扫描剂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87,P>0.05),与A组前瞻性门控横断面扫描有效剂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8.50,P<0.01),减少了约81.4%.结论 64层MSCT冠状动脉成像中前瞻性心电门控横断面扫描技术能够获得满足临床诊断需要的高质最图像,同时非常有效地降低了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2.
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低剂量扫描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刘绮  王成伟  李勇   《放射学实践》2011,26(5):546-549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低剂量扫描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搜集体质量指数在正常范围的临床疑诊冠心病患者60例,随机分为4组,每组15例,各组在身高、体重及体质量指数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进行冠状动脉CT检查(采用心电门控电流调制技术)。第1组(A组)为对照组(常规扫描最大电流设定量为700 mA);另外3组(B、C、D组)为实验组(低电流量扫描),最大电流设定量分别为常规扫描的90%(630 mA)、80%(560 mA)和70%(490 mA),其它扫描参数不变。对各组的图像质量评分、有效辐射剂量值的差异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有效辐射剂量分别减少了8.6%、17.9%、21.2%,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与实验D组(最大电流量为常规设定量的70%)图像质量评分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其余两组实验组与对照组图像质量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最大电流设定值在560 mAs的条件下,可获得满足诊断需求的图像,能够对正常体重人群提供冠状动脉CT成像检查。  相似文献   

3.
应用后过滤重组降低64层螺旋CT心脏检查X线剂量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6,自引:10,他引:16  
目的评价后过滤(C2)重组对降低64层螺旋CT(MSCT)心脏检查射线剂量的价值。方法试验分2步进行:(1)连续选取30例拟行64层MSCT冠状动脉成像的患者(A组),采用640mA,120kV,0.35s/r,层厚0.625mm,螺距0.22—0.24,前置滤线器选用体部滤线器模式。采集图像后对同一患者分别进行使用C2和不使用C2的重组,得到C2组和NC2组图像,以双盲法对C2、NC2组图像进行质量评分,测量各组图像噪声值,对2组间图像质量评分及噪声差异进行t检验。(2)连续选取30例(B组)患者进行CT冠状动脉成像,根据预试验的结果,将X线管电流降为450mA,其他技术参数不变。采集图像后均使用C2重组,得到2C2组图像,以双盲法对2C2组图像进行质量评分,测量图像噪声值,并对2C2组和NC2组间图像质量评分及噪声差异进行t检验。(3)将2C2、NC2(C2)组检查时计算机自动计算得出的平均容积CT剂量指数(CTDIvol)换算成有效剂量(ED),对2组CTDIvol、ED值进行t检验。结果(1)C2组、NC2组和2C2组图像质量评分分别为(3.71±0.31)、(3.72±0.29)和(3.67±0.34)分,C2、NC2组间及2C2、NC2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C2组、NC2组和2C2组噪声值分别为22±4、27±5和26±3,C2组较NC2组图像噪声下降约18%,2C2、NC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2C2、NC2(C2)组CTDIvol值分别为(60±5)和(88±10)mGy;ED值分别为(12.3±1.0)和(18.0±2.0)mSv,2C2组CTDIvol和ED均值明显低于NC2组(约32%),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在64层MSCT心脏成像时应用C2重组可在保证图像质量不变的前提下降低约30%的管电流,从而有效减少了检查中的射线剂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 通过优化个体化分类标准,探讨辐射剂量个体化基础上的低剂量冠状动脉CTA扫描实施方案.方法 连续选取行冠状动脉CTA患者200例(A组),根据患者体质量指数(BMI),采用管电压120 kV,管电流150~ 300 mA(BMI< 18.5 kg/m2者),300 ~500 mA(18.5 kg/m2≤BMI<25.0 kg/m2者),500 ~ 800 mA(BMI≥25.0 kg/m2者)进行扫描,扫描完成后分析管电流mA值与BMI、体表面积(Suf)、图像噪声(SD)的关系,并建立回归方程,依据方程推导速查表.再连续选取行冠状动脉CTA患者200例(B组),根据上述BMI与Suf分类的速查表,采用管电压100及120 kV,管电流按照速查表计算出的mA值,进行个体化低剂量扫描.统计学分析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Kruskal-wallis H 检验.结果 管电流mA值与BMI、Suf、SD的回归计算方程为:mA=17.984×BMI+169.149×Suf-2.282×SD-361.039.A组、B组扫描图像的SD值(A组:32.08±5.80;B组:28.60±4.47)、辐射剂量指数(CTDIvol)[A组:(41.97±11.37)mGy;B组:(33.18±10.07)mGy]、有效剂量值(ED)[A组:(10.91±3.07)mSv;B组:(8.83±2.72)mSv]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43.45、63.71、49.07,P值均<0.01),B组中图像噪声、辐射剂量值均小于A组.结论 BMI联合Suf作为分类标准,可进一步提高个体化的精确程度,在确保图像质量的同时合理降低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5.
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CTA)的辐射剂量在“后64层CT”时代仍得到广泛关注,各种剂量降低技术得到进一步发展,使得高端机型CCTA的辐射剂量显著降低.熟练掌握并综合应用不同的剂量降低技术,有效地降低管球曝光强度、缩短曝光时间和减少曝光范围,能够实现病人接受辐射剂量的最小化.就有关CCTA剂量降低技术及新进展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第二代双源CT前门控冠状动脉成像(CTCA)对冠状动脉狭窄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连续44例同期行第二代双源CT前门控CTCA(其中前门控序列扫描35例,前门控大螺距螺旋扫描9例)及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SCA)检查的患者,按冠脉病变狭窄程度分为:无狭窄;轻度狭窄(狭窄≤50%);中度狭窄(狭窄50%~75%);重度狭窄(狭窄≥75%);闭塞(狭窄100%),将中度及中度以上狭窄定义为有意义狭窄。以SCA为金标准,分析第二代双源CT前门控CTCA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和阴性预测值及准确度,同时计算第二代双源CT前门控CTCA的辐射剂量。结果:44例患者冠脉直径2mm以上的节段共570个,其中12段图像质量较差,无法评估,可评估节段占97.89%。第二代双源CT前门控CTCA按冠脉节段计算,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和阴性预测值、准确度分别为90.18%、93.05%、76.52%、97.42%、92.47%,诊断冠状动脉有意义狭窄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和阴性预测值、准确度分别为90.14%、95.69%、75.29%、98.52%、94.98%。第二代双源CT前门控CTCA与SCA比较对冠状动脉狭窄评价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10,P>0.05),对冠状动脉有意义狭窄评价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46,P>0.05)。第二代双源CT前门控CT-CA的平均辐射剂量为(3.36±1.59)mSv,其中前门控序列扫描的平均辐射剂量为(3.99±1.18)mSv,前门控大螺距螺旋扫描的平均辐射剂量为(1.11±0.44)mSv。结论:第二代双源CT前门控成像对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的准确度稍低于SCA,但其阴性预测值较高,同时其辐射剂量较低,可作为临床冠心病筛查的无创性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回顾性心电门控技术结合心电编辑在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MSCTA)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因临床拟诊冠心病而行冠状动脉64层MSCTA检查的患者67例,其中37例扫描中出现期前收缩(房性17例,室性20例),16例心电信号出现错误触发点,14例部分R波上触发点缺失而导致R-R间期不等.对患者的心电信号进行编辑,结合回顾性心电门控技术和后处理工作站重组编辑后的图像.12例患者在MSCTA后4~30 d行冠状动脉导管造影(CAG)检查.结果 1例房性期前收缩患者未能实施心电编辑.66例763段冠状动脉中质量为优、良、中和差者分别为473(62.0%)、213(27.9%)、51(6.7%)和26段(3.4%);可用于诊断的血管为737段(96.6%).12例患者冠状动脉MSCTA检查结果 与CAG检查进行对照,MSCTA诊断血管狭窄程度1≥50%的敏感性为84.6%(22/26);诊断血管狭窄程度<50%的敏感性为83.3%(10/12);诊断血管狭窄的特异性为96.3%(105/109),阴性预测值为97.2%(105/108).结论 回顾性心电门控配合心电编辑冠状动脉MSCTA能明显改善患者期前收缩和心电信号中触发点错误的图像质量,扩大了冠状动脉MSCTA检查的适应证范围.  相似文献   

8.
目的 比较单独采用心电门控电流调控(ECG)和复合采用ECG和Z轴管电流调制和实时角度管电流调制方式结合(EcG&CAREDose 4D)毫安调制模式下,MSCT冠状动脉成像患者受照剂量的差别.方法 采用体模实验和计算机模拟相结合的方法 针对西门子Somatom Sensation 64层CT冠状动脉成像不同的扫描方式进行实验.测量和估算不同扣描模式下的皮肤峰值剂量、器官剂量和有效剂量,进而对确定性和随机性辐射风险进行分析.结果在保证相同的图像噪声前提下,单独采用ECG模式和复合采用ECG&CAREDose 4D模式下体模的皮肤峰值剂量分别为:(87.4±0.9)mGy和(45.9±1.2)mGy;有效剂量分别为:17 mSv和10 mSv.复合采用ECG&CAREDose 4D模式与单独采用ECG模式相比,体模的性腺、红骨髓、肺、胃、乳房、甲状腺各器官受照射剂量分别减少40.0%、36.7%、39.3%、37.7%、38.8%、38.9%.结论与单独采用ECG模式相比,在相同噪声水平下,复合采用ECG&CAREDose 4D模式可以有效降低体膜皮肤峰值剂量和有效剂量,从而降低确定性辐射效应和随机性辐射效应风险.  相似文献   

9.
256层螺旋CT低剂量冠状动脉成像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评价256层CT前瞻性心电门控冠状动脉成像的图像质量与辐射剂量,并与回顾性心电门控对照分析。方法 共200例患者纳入研究。100例行前瞻性心电门控的患者分为2组:(1)心率≤70次/min( bpm )50例,数据采集时间窗设在心动周期的75%期相(A组);(2)心率>70 bpm 50例,数据采集时间窗设在心动周期的45%期相,包含5%宽容度(B组)。另外100例行回顾性心电门控的患者亦分为2组:(3)心率≤70 bpm 50例,最大管电流输出设在75%期相(C组);(4)心率> 70 bpm 50例,最大管电流输出设在45%与75%期相(D组)。所有患者由数字表法随机分组。采用4分法半定量分析冠状动脉节段及整体评分。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比较组间图像质量,采用t检验比较组间的辐射剂量;并对100例前瞻性心电门控检查者冠状动脉图像质量与平均心率进行ROC分析及相关分析。结果 在共2338个冠状动脉节段中,图像质量优秀或良好(评分1或2分)者A组中达到96.5%( 585/606),B组为77.7%(445/573),C组为96.1%( 548/570),D组为85.7% (505/589),冠状动脉节段图像质量A组与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 -1.351,P>0.05);B组和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236,P<0.05)。前瞻性心电门控检查ROC分析及相关分析显示,平均心率与冠状动脉图像质量密切相关(r=0.577,P<0.01),平均心率78 bpm可做为满足诊断图像的最高临界点心率(ROC曲线下面积为0.827,P<0.05)。A组[(2.6±0.5)mSv]相对C组[(10.6 ±2.3) mSy]平均辐射剂量减少75%,B组[(4.0 ±0.7) mSy]相对D组[ (13.0±1.4) mSy]平均辐射剂量减少69%。结论 256层CT低剂量前瞻性心电门控成像可获得与回顾性心电门控相似的满足诊断需要的图像质量,并可应用于高心率检查者。  相似文献   

10.
李瑛  苏秉亮  赵磊  王泽锋  刘挨师   《放射学实践》2013,28(2):159-162
目的:评价低管电压及短重叠时间联合设置措施在前瞻性心电门控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CTA)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拟行CCTA检查的受检者80例,心率(HR)<65次/分、心率变异(HRv)<5次/分、体质量指数(BMI)≤24kg/m2。将受检者随机分为A、B两组进行前门控CCTA检查,A组管电压设置为120kV,管电流400mA,重叠时间(PT)100ms,B组管电压设置为100kV,管电流400mA,PT 50ms。采用SPSS 13.0软件包对A、B两组的图像质量及辐射剂量进行统计学分析,检验水准α=0.05。结果:A、B两组冠脉主观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8.534,P<0.00001),而可用于诊断的冠脉节段比例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677,P=0.411);A、B两组主动脉根部平均衰减值、噪声值、信噪比及对比度噪声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A、B两组平均辐射剂量分别为(3.35±0.49)和(1.57±0.23)mSv,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084,P<0.00001)。结论:低管电压及短PT联合措施在前门控CCTA中可获得满足诊断需求的图像,且辐射剂量大幅降低。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比较256层CT前置门控冠状动脉CTA与回顾门控检查方法的成像质量及辐射剂量,探讨256层CT前置门控冠状动脉扫描方法的临床应用价值及局限性.方法 回顾分析177例冠状动脉256层CTA检查患者,其中前置门控86例,回顾门控91例.将冠状动脉主要分支分为9个节段评价,采用4分法评价图像质量,≥3分为可评价节段.采用t检验比较两种方法组可评价节段的百分比、患者的有效辐射剂量及图像噪声.结果 前置门控组86例中98.8%节段(765/774)为可评价节段.回顾门控组91例中99.6%节段(816/819)可评价.2组图像质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1,P=0.01).心率<75次/min时,前置门控与回顾门控组的可评价节段分别为99.8%(647/648),99.7%(718/720),图像质量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90,P>0.05).≥75次/min时,2组的可评价节段分别为93.6%(118/126)和99.0%(98/99).2组的可评价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57,P<0.05).前置门控组及回顾门控组的有效辐射剂量分别为(4.4±0.5)和(10.3±1.5)mSv(t=33.4,P<0.00),前置门控扫描的剂量明显小于回顾门控扫描,下降幅度达60.0%.结论 256层CT前置门控冠状动脉扫描方法较回顾门控方法剂量显著降低,两种扫描方法得到的图像质量均较好.在低心率组图像质量两种方法相近,而高心率组前置门控较回顾门控法有差距.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初步探讨64层CT盆腔动脉成像中低mAs技术应用价值,评价其图像质量和辐射剂量。方法选取50例日常盆腔增强检查患者随机分为A、B2组,A组24例使用250mAs进行CT盆腔动脉成像,B组26例使用100mAs。通过cT机自动得到CT剂量指数(CT dose index,CTDI)和剂量长度乘积(dose length product,DLP)。对2组扫描数据分别进行多种图像后处理,2名有经验的影像科医师采用双盲法评价图像质量,测量噪声及CT值。两组图像ROI的CT值、噪声、SNR、辐射剂量及图像质量评分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统计分析。2名医师评分一致性采用Kappa检验。结果A组盆腔动脉分支图像质量评分为2.9±O.1,B组为2.8±0.1,2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CTDI、DLP和ED分别为14.7、458.5±13.3和8.7±0.3,而B组分别为6.4、179.9±8.9和3。4±0.2,2组CTDI、DLP和ED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2组问髂内动脉平均SN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组评价144分支,B组评价156分支,A、B组优良者分别达到100%和98.1%。结论低mAs盆腔动脉扫描可在保证图像质量的同时显著降低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评价心电脉冲(ECG-pulsing)技术对降低CT冠状动脉成像射线剂量的价值及其对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 2007年10月26日到2008年3月12日期间,配合良好,心率控制在80次/min以下,且心律齐的连续受检者59例,采用完全随机化分组方法分为2组,组1(29例)使用传统方法进行CT冠状动脉成像检查,组2(30例)使用ECG-pulsing技术,通过CT机自动得到平均容积CT剂量指数(CT dose index volume,CTDIvol)和剂量长度乘积(dose length product,DLP),计算出相应的有效剂量(effective dose,ED).获得的图像通过双盲法进行质量评分,对两组CTDIvol值、ED值及图像质量评分用t检验进行比较.结果 (1)组1和组2的CTDIvol值分别为(70.0±1.1)和(39.0±2.7)mGy,ED值分别为(16.8±2.0)和(9.5±1.7)msv,两者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57.675、15.346,P值均<0.01).(2)组1和组2冠状动脉各段图像质量平均评分分别为:组1(3.8±0.2)分,组2(3.8±0.1)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222,P>0.05).结论 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时合理运用ECG-pulsiag技术可大幅度降低辐射剂量且不影响图像质量.  相似文献   

14.
64层螺旋CT检查中患者受照剂量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对64层螺旋CT头部、胸部和腹部检查中患者受照剂量进行调查,确定有效剂量转换系数,为诊断方法的选取提供辐射剂量学方面的建议.方法 采用GE Lightspeed 64层螺旋CT机选取头部平扫48例、胸部平扫50例和腹部平扫45例患者,记录峰值电压(kV)、管电流(mA)、CT容积剂量指数(CTDIvol)和剂最长度乘积(DLP).采用SR 250软件计算患者有效剂量,将有效剂量除以DLP得到有效剂最转换系数.结果 头部、胸部和腹部CT平扫中患者有效剂量分别为:(3.1±0.1)、(6.9±0.1)和(8.0±0.1)mSv.有效剂量相对DLP的转换系数分别为:0.0025、0.0191和0.0166 mSv·mGy-1·cm-1.结论 建议采用CTDIvol、DLP和有效剂量监控患者受照剂量;采用有效剂量转换系数调查群体受照剂量、评估不同放射诊断的辐射风险及进行CT设备质量分析.  相似文献   

15.
256层螺旋CT低剂量心脑血管联合成像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初步探讨256层螺旋CT前瞻性心电门控心脑血管联合成像的图像质量与辐射剂量.方法 回顾性分析57例患者CTA资料.组1:心脑血管联合CTA(n=17),应用大范围前瞻性心电门控行冠状动脉、颈动脉及脑血管一站式扫描;组2:冠状动脉CTA(n=20):前瞻性心电门控行常规冠状动脉成像;组3:常规颈脑血管CTA(n =20).分别测量各组升主动脉根部、双侧颈总动脉起始部、椎动脉起始部、颈内动脉(蝶鞍层面)图像CT值与图像噪声;采用4分法评估冠状动脉图像质量,3分法评估颈脑血管图像质量;分别计算各组的辐射剂量.采用t检验比较组间的图像CT值与噪声;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比较组1与组2冠状动脉图像质量及组1与组3颈脑血管图像质量.结果 组1与组2升主动脉根部CT值[分别为(427±50)、(426±86) HU]、噪声[分别为(30±9)、(31±9)HU]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0.058、-0.325,P值均>0.05);冠状动脉图像质量评分组1与组2均满足诊断需要冠状动脉节段,优良分别达到98.1%( 202/206)、99.6%(244/245);两组间图像质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 0.572,P>0.05).组1与组3颈总动脉起始部CT值[分别为(474±70)、(348±81)HU]、椎动脉起始部CT值[分别为(447±83)、(328±66) HU]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5.043、4.869,P值均<0.05);颈内动脉(蝶鞍层面)CT值[分别为(370±92)、(367±97)HU]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111,P>0.05).组1颈脑血管图像质量评分1分1例,2分14例,3分2例;组3颈脑血管图像质量评分2分7例,3分13例;两组图像质量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306,P<0.05).组1、组2、组3有效辐射剂量分别为(7.0±0.8)、(3.1±0.4)、(5.0±0.3) mSv.结论 256层螺旋CT大范围前瞻性心电门控心脑血管联合成像可获得满足临床诊断需要的冠状动脉、颈动脉及脑血管图像质量,具有简便、快捷、无创、对比剂使用少、辐射剂量低、客观和重复性强的优势,是一种全新的评估冠状动脉与颈脑血管的良好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